創業臺青:「26條措施」讓我們信心滿滿
「新發布的『26條』就像東風到來,我們感到信心滿滿。」在臺灣青年蔡曜謙看來,大陸最新公布的「惠臺」舉措給他創業逐夢打了一針強心劑。
2010年,26歲的蔡曜謙來到崑山打拼,成立了蘇州東旺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專注於文化創意產業。「當初選擇這個領域,主要是覺得臺灣的文創具有一定的比較優勢,希望能與崑山乃至大陸各地的人文故事、地方歷史名片等優質內容形成優勢互補。」蔡曜謙說。
蔡曜謙的公司曾連續兩年承辦海峽兩岸青年文創設計大賽,吸引近2000組兩岸青年設計團隊針對崑曲、地方特色文化等展開比拼。公司也助推諸如3D列印等文創項目落地,贏得了高校、企業和地方政府的多方讚譽。
國務院臺辦、國家發展改革委經商中央組織部等20個有關部門,近日出臺《關於進一步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簡稱「26條措施」),其中第19條就提到「臺灣文創機構、單位或個人可參與大陸文創園區建設營運、參加大陸各類文創賽事、文藝展演展示活動」等內容。
「很直接的,這個政策讓我們公司有更多的競爭優勢了。對於在大陸創業的臺灣年輕人來說,這是一大利好。」蔡曜謙聽到政策後十分驚喜,「『26條』還提到『主題公園』『旅遊服務』等內容,是我們公司未來期待探索發展的方向。」來源: 新華網
旺旺集團:「26條措施」為臺商深耕大陸市場帶來難得契機
旺旺集團北京首席代表、全國臺企聯常務副會長林天良日前對記者表示,新措施為臺胞臺企帶來扎紮實實的獲得感,也為臺商深耕大陸市場帶來難得的歷史契機。
作為臺商代表,林天良出席了幾天前在南京舉行的2019年兩岸企業家紫金山峰會,見證了「26條措施」公布給廣大臺商帶來的振奮與鼓舞。他表示,大陸在給予臺胞臺企同等待遇方面,力度不斷加大,領域不斷拓寬,工作不斷落實。特別是,「26條措施」在臺商可以參與的產業項目、政府給予臺商的政策扶持力度等方面,出臺了更有含金量的政策,在去年出臺的「31條措施」基礎上又向前邁進一大步,這將給臺企帶來扎紮實實的獲得感。
中共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要完善促進兩岸交流合作、深化兩岸融合發展、保障臺灣同胞福祉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林天良認為,大陸對給予臺企臺胞同等待遇,讓他們分享大陸發展機遇,將會有更完善的、制度化的安排。此次出臺的「26條措施」十分及時,對臺商的二次創業、擴大投資與深耕大陸市場,都將是難得的歷史契機,也將助推兩岸融合發展更加深化。來源: 新華網
粵港澳大灣區青年臺商:看好「26條措施」新機遇
「政策利好持續疊加,臺灣年輕人要好好把握這一波紅利。」國臺辦、國家發改委等部門近日公布實施《關於進一步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簡稱「26條措施」),對此,在粵港澳大灣區創業發展的青年臺商表示,「26條措施」為臺商臺胞構建了更加廣闊的平臺,大家對在大灣區發展更有信心和底氣。
「隨著『26條措施』等重要政策發布,我們對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機遇充滿期待。」全國臺企聯青年委員會廣東片區主委蘇一舫說。
「26條措施」中的第5條提出,「臺資企業可投資主題公園,可以特許經營方式參與旅遊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建設。」這為蘇一舫在大灣區新一輪文旅項目布局帶來了新機遇。
「投身文旅市場近十年來,我感到這一市場發展得越來越好,國家也給予了很多政策支持,我看好接下來的發展。」蘇一舫說,他正在深圳、東莞選點布局,計劃在當地建設新的礦物主題樂園,把握大灣區文旅市場的發展趨勢擴大經營。
珠海市臺商青年會常務副會長李世峻說,包括「26條措施」在內的一系列同等待遇政策,讓我們跟大陸企業家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大家能更暢通地運用社會資源,更好融入社會,「我們在祖國大陸的事業得以更快步入正軌。」
身為臺商二代,李世峻在經營自家產業的同時也進行著大健康項目的創業,在珠海、深圳運營多家科技公司。「很希望臺灣青年能夠來到這邊,我們必須要有眼界和遠見。」他說。
「我們有幸參與到大灣區建設的歷史機遇中,作為在廣東的青年企業家,我們要讓兩岸攜手發揮優勢、共同奮鬥,迎接充滿希望的未來。」佛山市青年臺商會顧問陳泉宏說。來源: 新華網
在大陸的臺灣師生:更貼近需求帶來更大「獲得感」
「『26條措施』領域更廣、範圍更大,是與臺灣同胞分享發展機遇、落實兩岸一家親的又一體現。我們都能真實感受到,大陸惠臺利民措施越來越具體,更加貼近臺灣民眾核心需求。」中國人民大學中法學院經濟學系主任、臺灣青年教師林承鐸對新華社記者說。
具體到第21條提出「在大陸高校、科研機構、公立醫院、高科技企業從事專業技術工作的臺灣同胞,符合條件的可同等參加相應系列、級別職稱評審」,林承鐸表示,「31條」已提到有關臺灣專業人才參與項目申報、人才計劃、申報基金項目等惠臺利民措施,「升級版」的」26條」是「相輔相成,無縫銜接」,給正在大陸工作和有意願來大陸發展的臺灣青年帶來更多「獲得感」。
就第21條提到「其在臺灣地區參與的項目、取得的成果等同等視為專業工作業績,在臺灣地區從事技術工作的年限同等視為專業技術工作年限」,林承鐸說,這對提升就業積極性、促進人才流動有推動作用。有志登陸發展的臺灣人才在臺灣的科研項目與成果可直接獲大陸用人單位認可,將免去冗長的認證程序。
第24條措施提到,「臺灣學生可持臺灣居民居住證按照有關規定向所在大陸高校同等申請享受各類資助政策。在大陸高校任教、就讀的臺灣教師和學生可持臺灣居民居住證同等申請公派留學資格。」林承鐸說,海外交流或學習經歷是有些單位進行人才遴選的重要標準。過去,臺籍師生無法通過國家留學基金委的通道申報,只能走校內交流項目。校內交流項目可能存在部分費用自行承擔、時間短、機構選擇性少的問題。「26條措施」徹底解決了這一問題,讓臺灣師生可享受這方面的同等待遇,這就是兩岸一家親最「真金白銀」的關愛。
對於第23條措施提出「進一步擴大招收臺灣學生的院校範圍,提高中西部院校和非部屬院校比例」,她頗為「有感」。「我曾考慮過申請西北大學考古學專業,但當時西北大學還未開放招收臺生。」王若琪說,「今後,臺灣學生就不會有這樣的遺憾了。」來源: 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