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陸的臺灣人看「26條措施」

2020-12-14 華夏經緯網

   創業臺青「26條措施」讓我們信心滿滿

   「新發布的『26條』就像東風到來,我們感到信心滿滿。」在臺灣青年蔡曜謙看來,大陸最新公布的「惠臺」舉措給他創業逐夢打了一針強心劑。

  2010年,26歲的蔡曜謙來到崑山打拼,成立了蘇州東旺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專注於文化創意產業。「當初選擇這個領域,主要是覺得臺灣的文創具有一定的比較優勢,希望能與崑山乃至大陸各地的人文故事、地方歷史名片等優質內容形成優勢互補。」蔡曜謙說。

  蔡曜謙的公司曾連續兩年承辦海峽兩岸青年文創設計大賽,吸引近2000組兩岸青年設計團隊針對崑曲、地方特色文化等展開比拼。公司也助推諸如3D列印等文創項目落地,贏得了高校、企業和地方政府的多方讚譽。

    國務院臺辦、國家發展改革委經商中央組織部等20個有關部門,近日出臺《關於進一步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簡稱「26條措施」),其中第19條就提到「臺灣文創機構、單位或個人可參與大陸文創園區建設營運、參加大陸各類文創賽事、文藝展演展示活動」等內容。

 「很直接的,這個政策讓我們公司有更多的競爭優勢了。對於在大陸創業的臺灣年輕人來說,這是一大利好。」蔡曜謙聽到政策後十分驚喜,「『26條』還提到『主題公園』『旅遊服務』等內容,是我們公司未來期待探索發展的方向。」來源: 新華網

   旺旺集團:「26條措施」為臺商深耕大陸市場帶來難得契機

    旺旺集團北京首席代表、全國臺企聯常務副會長林天良日前對記者表示,新措施為臺胞臺企帶來扎紮實實的獲得感,也為臺商深耕大陸市場帶來難得的歷史契機。

  作為臺商代表,林天良出席了幾天前在南京舉行的2019年兩岸企業家紫金山峰會,見證了「26條措施」公布給廣大臺商帶來的振奮與鼓舞。他表示,大陸在給予臺胞臺企同等待遇方面,力度不斷加大,領域不斷拓寬,工作不斷落實。特別是,「26條措施」在臺商可以參與的產業項目、政府給予臺商的政策扶持力度等方面,出臺了更有含金量的政策,在去年出臺的「31條措施」基礎上又向前邁進一大步,這將給臺企帶來扎紮實實的獲得感。

     中共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要完善促進兩岸交流合作、深化兩岸融合發展、保障臺灣同胞福祉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林天良認為,大陸對給予臺企臺胞同等待遇,讓他們分享大陸發展機遇,將會有更完善的、制度化的安排。此次出臺的「26條措施」十分及時,對臺商的二次創業、擴大投資與深耕大陸市場,都將是難得的歷史契機,也將助推兩岸融合發展更加深化。來源: 新華網

粵港澳大灣區青年臺商:看好「26條措施」新機遇

    「政策利好持續疊加,臺灣年輕人要好好把握這一波紅利。」國臺辦、國家發改委等部門近日公布實施《關於進一步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簡稱「26條措施」),對此,在粵港澳大灣區創業發展的青年臺商表示,「26條措施」為臺商臺胞構建了更加廣闊的平臺,大家對在大灣區發展更有信心和底氣。

 「隨著『26條措施』等重要政策發布,我們對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機遇充滿期待。」全國臺企聯青年委員會廣東片區主委蘇一舫說。

 「26條措施」中的第5條提出,「臺資企業可投資主題公園,可以特許經營方式參與旅遊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建設。」這為蘇一舫在大灣區新一輪文旅項目布局帶來了新機遇。

  「投身文旅市場近十年來,我感到這一市場發展得越來越好,國家也給予了很多政策支持,我看好接下來的發展。」蘇一舫說,他正在深圳、東莞選點布局,計劃在當地建設新的礦物主題樂園,把握大灣區文旅市場的發展趨勢擴大經營。

  珠海市臺商青年會常務副會長李世峻說,包括「26條措施」在內的一系列同等待遇政策,讓我們跟大陸企業家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大家能更暢通地運用社會資源,更好融入社會,「我們在祖國大陸的事業得以更快步入正軌。」

  身為臺商二代,李世峻在經營自家產業的同時也進行著大健康項目的創業,在珠海、深圳運營多家科技公司。「很希望臺灣青年能夠來到這邊,我們必須要有眼界和遠見。」他說。

  「我們有幸參與到大灣區建設的歷史機遇中,作為在廣東的青年企業家,我們要讓兩岸攜手發揮優勢、共同奮鬥,迎接充滿希望的未來。」佛山市青年臺商會顧問陳泉宏說。來源: 新華網

在大陸的臺灣師生:更貼近需求帶來更大「獲得感」

「『26條措施』領域更廣、範圍更大,是與臺灣同胞分享發展機遇、落實兩岸一家親的又一體現。我們都能真實感受到,大陸惠臺利民措施越來越具體,更加貼近臺灣民眾核心需求。」中國人民大學中法學院經濟學系主任、臺灣青年教師林承鐸對新華社記者說。

    具體到第21條提出「在大陸高校、科研機構、公立醫院、高科技企業從事專業技術工作的臺灣同胞,符合條件的可同等參加相應系列、級別職稱評審」,林承鐸表示,「31條」已提到有關臺灣專業人才參與項目申報、人才計劃、申報基金項目等惠臺利民措施,「升級版」的」26條」是「相輔相成,無縫銜接」,給正在大陸工作和有意願來大陸發展的臺灣青年帶來更多「獲得感」。

   就第21條提到「其在臺灣地區參與的項目、取得的成果等同等視為專業工作業績,在臺灣地區從事技術工作的年限同等視為專業技術工作年限」,林承鐸說,這對提升就業積極性、促進人才流動有推動作用。有志登陸發展的臺灣人才在臺灣的科研項目與成果可直接獲大陸用人單位認可,將免去冗長的認證程序。

    第24條措施提到,「臺灣學生可持臺灣居民居住證按照有關規定向所在大陸高校同等申請享受各類資助政策。在大陸高校任教、就讀的臺灣教師和學生可持臺灣居民居住證同等申請公派留學資格。」林承鐸說,海外交流或學習經歷是有些單位進行人才遴選的重要標準。過去,臺籍師生無法通過國家留學基金委的通道申報,只能走校內交流項目。校內交流項目可能存在部分費用自行承擔、時間短、機構選擇性少的問題。「26條措施」徹底解決了這一問題,讓臺灣師生可享受這方面的同等待遇,這就是兩岸一家親最「真金白銀」的關愛。

    對於第23條措施提出「進一步擴大招收臺灣學生的院校範圍,提高中西部院校和非部屬院校比例」,她頗為「有感」。「我曾考慮過申請西北大學考古學專業,但當時西北大學還未開放招收臺生。」王若琪說,「今後,臺灣學生就不會有這樣的遺憾了。」來源: 新華網

 

相關焦點

  • 從惠臺「26條措施」看大陸對臺政策的方向
    2019年兩岸關係經歷頗多起伏變化,從年初遭到民進黨抹黑、抵制的「一國兩制臺灣方案」、到被蔡英文頻頻利用的香港「反修例」事件,再加上美國不斷提升與臺灣的關係,大陸官方定調這一年的兩岸關係「嚴峻複雜」。臨近歲末,大陸重磅推出「惠臺26條」措施,可從中一窺在當前兩岸關係背景下,大陸對臺政策的方向。
  • 大陸公布惠臺「26條措施」,臺媒怎麼看?
    臺灣「中央社」當天的報導注意到,這「26條措施」包括臺資企業可同等參與重大技術裝備、5G、循環經濟、民航、主題公園、新型金融組織等投資建設,同等享受融資、貿易救濟、出口信用保險、進出口便利、標準制訂等政策,支持兩岸青年就業創業基地示範點建設等共13條。
  • 大陸出臺26條措施,蔡英文當局慌什麼
    他們因此增加了選擇,在大陸發展勢不可擋的時代,這一新增的選擇對很多企業和人具有現實意義。臺灣當局在第一時間指責大陸的「26條措施」是「名為惠臺,實則利中」,是意圖分化臺灣內部,企圖介入影響臺灣選舉。大陸國臺辦回應說,臺當局的反應顯示了一種「陰暗心理」,不能不說,「陰暗」這個詞用得蠻準確的。
  • 臺灣民眾怎麼看「26條措施」?外媒做了個街採……
    【環球網報導】大陸公布「26條措施」,臺灣民眾怎麼看?11月5日,有德媒在臺北車站隨機採訪了6個人↓ 對面記者提問「有機會,你會願意去大陸嗎?」第一位年輕女性受訪者斬釘截鐵的表示:「會!因為在那邊的發展機會比較大。」
  • 大陸推出26條惠臺措施 臺商感言「振奮又感動」
    正在南京參加2019兩岸企業家紫金山峰會的臺灣企業家們紛紛為這個惠臺利民的「大禮包」點讚。此次新出臺的惠臺利民措施共有26條,也被簡稱為「26條措施」,包括為臺灣企業和臺灣同胞提供同等待遇的各13條措施。
  • 張冠華:大陸發布26條措施是兩岸一家親理念的重要實踐
    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顯示提供臺企、臺胞在大陸同等待遇不僅是「兩岸同胞同屬中華民族」、「兩岸經濟同屬中華民族經濟」、「中國人要幫中國人」的重要體現,也是深化兩岸融合發展的重要內容。26條措施同31條措施一樣,是大陸為臺胞臺企提供同等待遇的重大舉措,在更多領域和更大範圍內使臺胞臺企在大陸享有同等的待遇,對深化兩岸融合發展將發揮重要推動作用。
  • 國臺辦:「26條措施」是對臺灣同胞一視同仁,造福臺灣同胞的生動體現
    在13日舉行的中國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例行新聞發布會上,發言人馬曉光表示,「26條措施」與去年出臺的惠臺「31條措施」一脈相承,都是對臺灣同胞一視同仁,像為大陸百姓服務那樣造福臺灣同胞的生動體現。日前,中國大陸多部門聯合出臺了《關於進一步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包括為臺灣企業和臺灣同胞提供同等待遇的措施各13條,因此也被簡稱為「26條措施」。
  • 國家體育總局:「26條措施」助益臺灣體育界更好分享大陸發展機遇
    這只是大陸持續深化兩岸體育交流合作的具體作為之一。新出臺的《關於進一步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簡稱「26條措施」)中,有兩條專為推動兩岸體育交流合作開創新局面而提出的切實舉措,受到臺灣體育界普遍關注與好評。
  • 臺灣戲曲專家:「26條措施」增加臺青就業機會
    中新社臺北11月14日電 (記者 陳小願 安英昭)「『26條措施』對臺灣戲曲人才很有吸引力,畢竟臺灣市場較小,而大陸市場非常大。」臺灣戲曲學院音樂系老師王學彥近日在臺北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說。國務院臺辦、國家發改委等本月4日出臺《關於進一步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26條措施」),受到臺灣各界關注。圖為王學彥向記者介紹院內圖片故事。
  • 在滬臺胞:出臺「26條措施」是大陸認真傾聽後解決實際問題
    中新社上海12月28日電 (繆璐 周卓傲)「『26條措施』的出臺既涉及重大技術裝備,又包括共享單車出行這樣的細微生活小事,這是大陸仔細傾聽臺胞的心聲後,在認真地解決問題。」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嶽陽中西醫結合醫院腫瘤科醫生謝國群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說。
  • 廈門臺灣藝術研究院院長曾學文:「26條措施」深化兩岸融合發展
    簡稱「26條措施」),長期致力於兩岸文化交流的廈門臺灣藝術研究院院長曾學文日前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表示,「26條措施」是對兩岸融合發展一個非常具體的落實,更加深化。在曾學文看來,從大陸去年2月出臺的31條惠及臺胞措施(簡稱「31條措施」)到「26條措施」,關鍵詞就是「合作」,在合作中取得雙贏,在合作中融合發展,順應了兩岸深化融合發展的大勢。「『26條措施』就是兩岸融合發展的具體體現。」
  • 國臺辦等部門詳解26條措施:為臺灣同胞提供同等待遇
    20個部門,出臺《關於進一步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以下簡稱「26條措施」),受到臺胞臺企歡迎和肯定。國務院臺辦25日舉行例行新聞發布會,外交部領保中心常務副主任楊舒、教育部港澳臺辦副主任王志偉、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專業技術人員管理司副司長李金生、文化和旅遊部港澳臺辦一級巡視員滿宏衛、國家體育總局港澳臺辦主任吳堅等應邀詳細介紹「26條措施」中涉及為臺灣同胞提供同等待遇的13條措施。楊舒在會上應詢表示,對於涉及臺胞的領事保護事項,我們一貫高度重視。
  • 陝西將制定「26條惠臺措施」工作指南 臺胞在購房資格方面與大陸...
    持臺灣居民居住證臺胞在購房資格方面與大陸居民享同等待遇、臺資企業可參與大陸5G技術研發……6月10日,華商報記者從陝西貫徹落實惠臺措施聯席工作會議上獲悉,我省各部門已就貫徹落實中央惠臺措施進行分工,下一步將制定工作指南。
  • 國臺辦舉行介紹「26條措施」專題記者會
    海峽之聲廣播電臺北京訊(記者楊娜)12月25日,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舉行「26條措施」專題解讀記者會,邀請外交部、教育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文化和旅遊部、國家體育總局等相關負責人,詳細介紹「26條措施」中涉及到為臺灣同胞提供同等待遇的13條措施。
  • 乾貨滿滿 國臺辦等再解「26條措施」
    國臺辦等再解「26條措施」國臺辦12月25日舉行新聞發布會,邀請外交部領保中心常務副主任楊舒、教育部港澳臺辦副主任王志偉、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專業技術人員管理司副司長李金生、文化和旅遊部港澳臺辦一級巡視員滿宏衛、國家體育總局港澳臺辦主任吳堅,再次詳細介紹《關於進一步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簡稱「26條措施」)。
  • 旺旺集團:「26條措施」為臺商深耕大陸市場帶來契機
    新華社北京11月9日電(記者查文曄、何磊靜)國臺辦、國家發改委等部門近日公布實施《關於進一步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簡稱「26條措施」),在臺胞臺企中引起熱烈反響。旺旺集團北京首席代表、全國臺企聯常務副會長林天良日前對記者表示,新措施為臺胞臺企帶來扎紮實實的獲得感,也為臺商深耕大陸市場帶來難得的歷史契機。作為臺商代表,林天良出席了幾天前在南京舉行的2019年兩岸企業家紫金山峰會,見證了「26條措施」公布給廣大臺商帶來的振奮與鼓舞。他表示,大陸在給予臺胞臺企同等待遇方面,力度不斷加大,領域不斷拓寬,工作不斷落實。
  • 繼惠臺31條,國臺辦等部委出臺「26條措施」
    「26條措施」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會上的重要講話和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完善促進兩岸交流合作、深化兩岸融合發展、保障臺灣同胞福祉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繼續率先同臺灣同胞分享大陸發展機遇,為臺灣同胞臺灣企業提供更多同等待遇。
  • 大陸出臺26條惠臺新舉措後,央視主播喊臺灣回家
    也是在今天,大陸出臺《關於進一步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自公布之日起施行。我們看看主播海霞對這幾條新聞怎麼說。海霞:2019兩岸企業家紫金山峰會今天在南京召開,本屆峰會的主題是「深化融合發展,打造共同市場」。說到融合發展,今天有一條重磅消息,大陸出臺了26條惠臺新舉措。
  • 陝西發布惠臺26條措施辦事指南 18所高校免試招收臺灣學生
    18所高校免試招收臺灣學生、臺胞購房享受西安市居民同等待遇……9月16日,華商報記者從陝西省臺辦舉行的惠臺措施宣介會暨富邦華一銀行融資推介會上獲悉,臺胞在西安生活和學習將享受更多優惠和便利。
  • 廈門出臺惠臺「26條措施」實施細則
    中新社廈門4月14日電 (黃詠綢)廈門近日就《關於進一步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以下簡稱「26條措施」)出臺《進一步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實施細則》(以下簡稱「實施細則」),進一步明確了相關政策的申報、辦理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