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原標題:乾貨滿滿!國臺辦等再解「26條措施」
國臺辦12月25日舉行新聞發布會,邀請外交部領保中心常務副主任楊舒、教育部港澳臺辦副主任王志偉、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專業技術人員管理司副司長李金生、文化和旅遊部港澳臺辦一級巡視員滿宏衛、國家體育總局港澳臺辦主任吳堅,再次詳細介紹《關於進一步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簡稱「26條措施」)。
外交部: 始終高度重視維護海外臺胞安全及合法權益
有記者問:據「26條措施」第14條,臺灣同胞可在中國駐外使領館尋求領事保護與協助,請進一步介紹求助的途徑。
楊舒應詢表示,兩岸同胞血脈相連,我們始終高度重視維護海外臺胞安全以及合法權益,積極開展領事保護與協助工作,在職責範圍內向海外臺灣同胞提供積極幫助。對於涉及臺胞的領事保護事項,我們一貫高度重視,全力以赴,做成做好。
據介紹,外交部及駐外使領館去年總共處理領事保護協助案件8.5萬餘起,辦理各類領事證件近1200萬份,部分涉及在海外長期居住或旅行的臺灣同胞。
楊舒說,海外臺灣同胞如遇自然災害,或意外事故等緊急情況,可通過以下幾種方式向駐外使領館尋求領事保護與協助:
一、撥打外交部全球領事保護與服務應急熱線12308。海外方式是+86-10-12308,或撥打+86-10-59913991的備用長號碼。
二、下載「外交部12308」手機客戶端(APP),通過「一鍵求助」功能,實現網絡撥打12308熱線。
三、直接撥打駐當地使領館的領事保護與協助應急電話。電話號碼公布在駐外使領館網站上,也可以通過外交部12308手機APP查詢。
四、通過「領事直通車」微信小程序的對話框,與12308熱線的接線員進行文字交流。
楊舒表示,海外的臺灣同胞可關注中國領事服務網以及「領事直通車」微信公眾號和微博,在第一時間獲取外交部發布的海外安全提醒以及重要的領事信息。
教育部:為臺灣青年來大陸就學創造良好政策環境
有記者問及在大陸高校就讀的臺灣學生的情況,王志偉介紹說,2017年教育部出臺政策,將臺灣學生申讀大陸高校的「學測」成績由「前標級」以上,放寬到「均標級」以上,為臺灣青年在大陸就學進一步敞開了大門。2019年1月,教育部調整政策,臺灣應屆高中畢業生語文、數學、英文三門科目中任意一門「學測」成績達到「均標級」以上,即具備申請大陸高校就讀資格。這一政策覆蓋了60%以上的臺灣應屆高中畢業生。此外,為了讓臺商子女獲得更多接受大陸優質高等職業教育的機會,教育部鼓勵在大陸獲得高中、中等職業學校畢業證書的臺商子女參加高職院校的分類考試招生。
王志偉說,兩年來,臺灣學生報考大陸高校的熱情持續高漲,目前已有超過12000名的臺灣學生在大陸高校就讀。在交流的時候,臺灣同學表示,大陸的高校就像「夢中校園的樣子」,學校和老師對他們關懷備至,他們感受到像家人一樣的溫暖。下一步,教育部將進一步擴大招收臺灣學生的院校範圍,優化院校和專業布局,更好地滿足臺灣學生來大陸上大學的需求。
王志偉還應詢表示,近年來,教育部會同財政部不斷完善對臺灣學生的資助政策。2017年,教育部修訂了臺灣學生獎學金管理辦法。中央財政面向在大陸普通高校和科研院所就讀的臺灣地區全日制本專科學生、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生發放獎學金,擴大了獎學金範圍,提高了獎勵標準。同年,教育部還出臺政策,為在大陸高校畢業符合條件並有就業意願的臺灣學生籤發就業報到證,發放就業協議書,給臺灣青年來大陸學習、就業、創業提供更多支持和幫助。近3年來,有超過7000名的臺灣學生獲得獎學金,有越來越多的臺灣青年希望來大陸追夢、築夢、圓夢。
他表示,今後,教育部將推進臺灣學生在生均經費、研究生助學金、學業獎學金、貧困生補助等方面享受與大陸學生相同標準,做好在大陸高校學習、工作的臺灣師生申請國家留學基金,在大陸高校工作的臺灣老師享有相應的職稱和待遇政策的細化落實工作。
人社部:持續落實好臺胞在大陸的職稱評審政策
有記者問:「26條措施」中的第21條提到,在大陸高校、科研機構、公立醫院、高科技企業從事專業技術工作的臺灣同胞,符合條件的可同等參加相應系列、級別職稱評審,其在臺灣地區參與的項目、取得的成果等同等視為專業工作業績,在臺灣地區從事技術工作的年限同等視為專業技術工作年限。請介紹具體情況。
李金生應詢表示,2016年,中辦、國辦印發《關於深化職稱制度改革的意見》,明確提出在內地就業的港澳臺專業技術人才可按規定參加職稱評審。這次出臺的「26條措施」又進一步明確了措施,其中的關鍵詞就是「同等」,這項政策賦予臺灣同胞在大陸參加職稱評審,和大陸專業技術人才同等的待遇,更符合在大陸工作的臺灣同胞的特點,也更具有針對性和操作性。目前這項政策已經落地。
李金生舉例說,福建省已開展了臺灣同胞在閩參加職稱評審的試點,目前已有173名臺灣同胞通過評審取得相應職稱。
他表示,下一步將持續落實好臺灣同胞在大陸的職稱評審政策,為他們提供更好的職業發展機會,共同享受大陸人才發展的機遇。
文旅部:與臺灣同胞分享大陸文化產業發展機遇
有記者問:「26條措施」中的第19條提到,臺灣文創機構、單位或個人可參與大陸文創園區建設營運、參加大陸各類文創賽事、文藝展演展示活動。臺灣文藝工作者可進入大陸文藝院團、研究機構工作或研學。請介紹具體情況和參與方式。
滿宏衛應詢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大陸將發展文化產業納入到國家整體發展戰略,文化產業也迎來加快發展的黃金期,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新動能。我們願意與臺灣同胞分享大陸文化產業發展的機遇,歡迎臺灣同胞參與大陸文創園區的建設和運營。目前,大陸各地都在積極探索,大力推進,為臺灣同胞參與創造條件。
他舉例說,福建省積極探索文創園區的開發模式、收入分配和激勵機制等,吸引臺灣文創設計人士參與福建省文創園區建設和運營,參與省博物館、省圖書館、閩臺緣博物館等文化文物單位文創產品開發,探索對接臺灣知名藝術家來閩打造音樂、舞蹈、繪畫等產業園區。「隨著『26條措施』的細化和落實,各地還會出臺更多的配套措施,為臺灣同胞來大陸參與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更多便利。」
滿宏衛表示,秉持開放、共享的理念,我們同樣願意為臺灣優質展覽、演出項目提供展示平臺。目前,臺灣地區部分機構、單位和個人已通過適當方式參與到大陸的文藝展演和展覽活動中。下一步,我們還會對臺灣同胞開放青少年民族器樂教育教學成果展示等更多國家級展示平臺。
國家體育總局:惠臺體育措施凸顯務實特點
有記者問,「26條措施」當中第25、26條涉及兩岸體育交流,請說明惠及臺灣體育界的措施有哪些考慮和主要特點?
吳堅應詢表示,體育是科學求實的事業,體育人有崇尚實幹的作風,兩岸體育界有務實合作的傳統。「26條措施」中的惠臺體育措施凸顯務實特點。
一是重實際。當前我們正加快建設體育強國,群眾體育、競技體育和體育產業全面協調發展,尤其是體育產業逐步進入黃金髮展期,同時2022年北京冬奧會、杭州亞運會等一系列重大國際賽事將在大陸舉辦,這為兩岸體育融合發展和共同進步提供了難得機遇。我們充分考慮兩岸體育發展實際和交流合作現狀,特別是考慮到臺灣體育界實際需求,在廣泛調研基礎上,研究出臺惠臺體育措施,力求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應」。
二是出實招。著眼於臺灣體育界備戰2022年北京冬奧會和杭州亞運會以及臺灣運動員更好實現個人發展,我們推出一系列有針對性舉措,切實為臺灣運動員、教練員和專業人士來大陸訓練、參賽、工作、交流等提供便利和協助。
三是求實效。這些舉措力求為臺灣體育界提升整體水平和個人發展空間,從而在北京冬奧會和杭州亞運會上取得好成績創造良好條件,同時必將推動兩岸體育交流合作不斷走深走實。
四是謀實惠。惠臺體育措施的出臺,特別是臺灣運動員可以內援身份參加大陸職業聯賽,申請運動技術等級證書,報考大陸體育院校,在備戰大型賽事方面享受主場之利等,將為臺灣運動員和臺灣同胞來大陸發展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受到臺灣體育界的普遍關注和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