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溫州大學學生李新剛起床,就對住在同寢室的父親李衛鳴說了一句「父親節快樂」。
李衛鳴聽見後,回了句「挺好,挺好」,高興地出去給李新買早飯。早餐,孩子吃一碗餛飩加一個雞蛋,他吃兩個包子。
去年9月4日,來自紹興的李新坐著輪椅來到溫大報導。他患先天性腦癱無法正常站立行走,卻以優異的成績被溫大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錄取。由於李新生活不能自理,李衛鳴來溫陪讀。
「挺好,都挺好,真的很感謝學校。」說起這一年來在溫的學習和生活,李衛鳴這樣說道。
李新2019年到溫大報導時圖片
父子倆的寢室位於溫大步青學區A區。這是一間校方安排的適合殘障人士居住的特殊「標間」,家具是定做的,衛生間內專門安置了殘疾人坐便器和扶手,房間裡有兩張單人床,還有寬敞的儲物室。出門有一條無障礙通道,方便李新坐輪椅進出。
李衛鳴告訴記者,他每天早晨5時多起床,出去給兒子買早飯,然後把東西整理好,推著輪椅送孩子去早自修、各個教室上課,午餐晚餐推回寢室吃,還要洗衣服等。
在李新的成長過程中,李衛鳴擔起了多個角色:李新因身體原因沒上幼兒園,都是他在家教李新算數和識字,是孩子的「老師」;李新讀小學後,李衛鳴經常進入教室陪讀,成了孩子的「學伴」;父子倆無論到何處,他還是一個「偵察員」——就如李新來溫大上學,他去校園裡裡外外走了個遍,仔細觀察學校環境,哪裡有樓梯,推著輪椅該走哪條路線……
(資料圖)
李衛鳴說,李新2000年出生,被查出患有先天性腦癱後,2005年不幸再次來襲,李新的媽媽患了腦瘤,通過手術切除了雙眼視神經及單耳聽神經,也成了殘疾人。同年,當地殘聯給母子兩人都發了殘疾證。一個三口之家,有兩個殘疾人需要照顧,李衛鳴分身乏術,只好放棄原本收入尚可的廣告招牌行當,一家人靠殘疾補助、低保生活。
在殘酷的現實面前,這個豁達樂觀的男人始終沒有失去笑容,「感恩」兩個字經常掛在嘴邊。現在,李新的媽媽在老家由親屬照顧,每天李衛鳴都要打電話回家問情況。而在溫州陪同李新的李衛鳴,一刻也閒不下來。
「一轉眼孩子20歲了,挺好的,挺好的。」李衛鳴笑呵呵地說,當年妻子查出腦瘤,他一度覺得天要塌了,後來她做了手術,雖然落下殘疾,但至少保住了性命。「一家人整整齊齊的,就很好了。」
(資料圖)
李衛鳴說,李新雖然行動不便,但心智和正常人無異,腦子靈活轉得快,對於學習很上心很努力,成績不錯。在李衛鳴手把手的教導下,李新可以自己洗臉刷牙吃飯,坐在椅子上獨立洗澡。
在父子之間的溝通上,李衛鳴經常對孩子說一些勵志的話,鼓勵他積極樂觀地生活。李新喜歡跟李衛鳴說一些家常事,聊聊時事新聞、網絡潮流。
對於未來,父子倆商定,李新要盡最大努力考研,以後找一份計算機方面的工作。李衛鳴說他無條件支持孩子:「不管兒子讀到什麼時候,我會一直陪著他,這是現在我唯一能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