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記者 周世玲 實習生 陳曉蓓)12月18日,暨南大學國際關係學院通過其官方微信發布消息,暨南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莊禮偉17日晚在泰國遭遇車禍離世。新京報記者了解到,51歲的莊禮偉多年研習國際政治和專注於東南亞研究,並在多家媒體開設專欄。在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時,多位受訪者表示因為他的文章,而與國際政治產生交集。而在學生眼中,莊禮偉是「燈塔一樣的存在」:不僅僅在於學術成就,還在於人格。
莊禮偉教授。 圖/暨南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官網
遭遇車禍驟然離世「驚悉莊禮偉教授17日晚上在泰國遭遇車禍離世。師生十分痛心,莊教授博學多才,心性純良,教書育人,桃李芬芳。噩耗傳來,嶺南學界為之震動,暨南學子哀思滿園……」12月18日,暨南大學國際關係學院通過其官方微信發布莊禮偉去世的消息,許多媒體和學界人士震驚之餘,紛紛在朋友圈轉發以示哀悼。暨南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官網上,莊禮偉的介紹頁面12月19日暫未撤下。頁面顯示,莊禮偉,北京大學國際政治學博士,暨南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東南亞研究所所長,廣東人文學會副會長。主要研究領域包括國際政治學,比較政治學,東南亞研究等。「對於我們來說,他是一種精神燈塔式的鼓勵。」莊禮偉的學生趙靈敏稱,她一直沒辦法接受莊禮偉離去的事實。
暨南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官網上莊禮偉的介紹頁面。 網站截圖
獨特的學術視角新京報記者注意到,莊禮偉潛心東南亞研究,專注於國際政治文化,著作頗豐。90年代起,他在多個媒體開設專欄,發表國際政治、社會和文化等領域的學術隨筆和時事評論。「可以說,很多人都是受他的影響,所以來暨大讀國際政治」。包括莊禮偉學生在內的多位受訪者稱,莊禮偉影響了一代從事國際時事評論的編輯。暨南大學新聞傳播學博士後馬立明就是其中之一。馬立明2003年起跟著莊禮偉碩博連讀8年,當時寫的一篇國際相關文章受莊禮偉賞識,並推薦發表在雜誌上,在馬立明看來,這是他進入行業的一個節點,莊禮偉相當於是他進入行業的引路人,他欣賞且感恩老師。在求學期間,馬立明覺得莊禮偉對國際關係的研究視角很不一樣,主要從文化研究角度切入國際關係。一開始並不覺特別,後來馬立明才覺得這種視角令他受益匪淺。而這種視角需要一定的功力,也能由此獲得更廣闊的內容。在學術中,治學嚴謹是莊禮偉給馬立明留下的另一個深刻的印象。馬立明回憶寫博士論文時的趣事。當時寫完上交,莊禮偉讓馬立明次日過去找他,見面後,莊禮偉從兜裡掏出一罐可樂,說是經過攤子時幫你買的,馬立明說雖然學生改論文會很難受,莊禮偉還是會堅持讓改,「他會理解我們的難處,先給點好果子吃,緩衝學生的心情」。「心性純良」很「書生」多位受訪者覺得莊禮偉很「書生」。新京報我們視頻熱點資訊總監譚人瑋早年因為朋友約爬山,和莊禮偉有過一面之緣。譚人瑋感覺,莊禮偉不怎麼說話,很文靜,「書生樣子」,狀態年輕。馬立明也感覺莊禮偉沒有「江湖氣」,是一位有人文關懷的學者。馬立明記得,彼時有個學生想報考莊禮偉的碩士但沒有作品,莊禮偉毫不猶豫地錄取了他,因為他會啞語,曾服務聾啞人,莊禮偉看中他在價值層面表現出的人文關懷。「他有回報社會的情懷,是典型的出生於80年代的那種人。」作為莊禮偉帶的較早一批碩士之一,趙靈敏認識莊禮偉十幾年,她覺得這位老師生活上包容善良,但在大是大非上很清楚。此次學校發布的悼文中,稱莊禮偉「心性純良」,趙靈敏認為這是一個很高的評價,也名副其實。認識迄今,趙靈敏覺得莊禮偉一直沒什麼變化,「 這個世界還有人在堅持做想做的事情,是一種精神燈塔式的鼓勵。」
新京報記者 周世玲 實習生 陳曉蓓 編輯 張太凌 校對 郭利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