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如何更好保障你我人格尊嚴

2020-09-16 天津津南法院

轉自:中國法院網 特別提示:凡本號註明「來源」或「轉自」的作品均轉載自媒體,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所分享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僅供讀者學習參考,不代表本號觀點。如有異議,請聯繫刪除。



人格權是民事主體對其特定的人格利益享有的權利,關係到每個人的人格尊嚴是民事主體最基本的權利。

從全面建立反性騷擾制度防線,到構築個人信息安全防火牆,再到保障公眾私生活「安寧權」,在生活當中曾遇到的那些糟心事,民法典中均有相應的法律條文對你我加以保護。

遭遇「性騷擾」怎麼辦?

【案例】天津一高校教師李某某於2019年5月31日,通過微信對該校1名女學生進行言語騷擾,依據現有法規,給予李某某開除黨籍處分,予以辭退並解除其勞動合同,依法撤銷教師資格。

【說法】明確責任主體,對「性騷擾」說「不」。民法典在人格權編中規定了「性騷擾」認定標準,即違背他人意願,以言語、文字、圖像、肢體行為等方式對他人實施性騷擾的,受害人有權依法請求行為人承擔民事責任。

民法典規定,機關、企業、學校等單位應當採取合理的預防、受理投訴、調查處置等措施,防止和制止利用職權、從屬關係等實施性騷擾。

「禁止性騷擾寫入民法典是立法機關以法律制裁違法、撫慰心靈的具體體現。」重慶靜昇律師事務所主任彭靜表示,將有關單位的範圍進行明確,確保該規定在防止職場和校園騷擾方面更具有針對性,增加了其規定的可操作性及實際效用。

北京市律師協會會長高子程說,通過這樣的立法導向,使用人單位的各個層級都意識到性騷擾是違法行為,是不道德行為,是可能受到法律處罰的行為,從而警示和杜絕性騷擾。

對於司法實踐中面臨調查取證難、維權成本高的問題。「用人單位要儘可能創造條件,使得調查取證儘可能便捷,為維權提供便利。同時,受害者本人也應當提高防衛意識和防衛能力,注意保留被騷擾的證據。」高子程說。

「個人信息」如何更有保障?

【案例】段某系建築行業的從業人員,為擴展業務領域和範圍,通過QQ向他人購買整理好的建築行業企業工商登記信息一萬餘條。該信息包括工程企業法定代表人的姓名、工作單位,其中部分信息包含了企業法人的電話號碼。

【說法】民法典明確規定,自然人的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個人信息是以電子或者其他方式記錄的能夠單獨或者與其他信息結合識別特定自然人的各種信息,包括自然人的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證件號碼、生物識別信息、住址、電話號碼、電子郵箱、健康信息、行蹤信息等。

伴隨我國進入以網際網路、大數據為背景的信息社會,可供開發利用的數據也成為民事主體的重要財產。


「網際網路時代最大的挑戰就是如何保護個人隱私和個人信息。」北京市房山區人民法院民二庭庭長厲莉說,在民法典中明確個人信息作為基本民事權利,嚴格保護個人信息權,防止個人信息的非法洩露和利用。民法典的相關規定,將為捍衛老百姓的信息安全提供更有力的法律後盾。

北京市社會科學院法學所研究員馬一德說,民法典規定了個人信息的收集、處理原則以及信息控制者的特定義務,對刑事法律難以調整的行為加以規制,為權利人提供了尋求民事救濟的基礎。

「隱私權」受到侵害怎麼辦?

【案例】嚴某為攝影家劉某充當模特,雙方未對照片的發表和使用做出約定。後劉某將嚴某的裸體照片以藝術照的形式出版發行,致使嚴某受到親朋好友的指責。

【說法】民法典明確規定,自然人享有隱私權。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以刺探、侵擾、洩露、公開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隱私權。隱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寧和不願為他人知曉的私密空間、私密活動、私密信息。

「民法典人格權編對『隱私』進行了定義,將『私人生活安寧』納入隱私權,進一步豐富充實了隱私權的內涵和適用保護範圍。」北京金臺律師事務所主任皮劍龍說,這意味著,侵犯隱私不僅局限於此前人們熟知的各種非法獲取、洩露個人「私密空間、私密活動和私密信息」的行為,其他任何可能滋擾、破壞私人生活安寧或構成嚴重擾民的社會現象,如各種頻發的騷擾電話、簡訊、強制彈窗廣告以及噪聲、煙塵等各種環境汙染等,也可能被認定為侵犯隱私。

相關焦點

  • 人來人往,看民法典如何更好保障你我人格尊嚴
    新華社北京6月6日電  新華社記者劉奕湛  人格權是民事主體對其特定的人格利益享有的權利,關係到每個人的人格尊嚴,是民事主體最基本的權利。
  • 從民法典人格權編看我國人格權保障的憲法實施
    人格權編作為民法典的重要組成部分的順利出臺,對於落實我國憲法關於人身自由與人格尊嚴的規定,保障公民民事基本權利,切實回應人民群眾的法治需求,更好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具有重要意義。貫徹落實黨中央關於推進合憲性審查工作有關要求,為保障民法典編纂工作順利推進,全國人大憲法法律委、常委會法工委在民法典編纂工作中高度重視民法典草案中有關合憲性、涉憲性問題的研究工作,專門召開專家座談會研究有關憲法問題,梳理總結我國關於人身自由和人格尊嚴保護的憲法規範、制度發展和立法實施,妥善回應社會關切,有力保證了民法典人格權編等符合憲法規定、原則和精神。
  • 走進《民法典》人格權編
    作為新中國成立以來的首部法典,《民法典》的頒布具有劃時代的裡程碑意義。其中,《民法典》創造性地把人格權獨立成編,充分彰顯了《民法典》以人為本的價值理念,體現了鮮明的時代特徵。不僅如此,《民法典》人格權編還將過去分散規定在《民法總則》《民法通則》《侵權責任法》《精神損害賠償解釋》等法律法規中有關人格權的條文進行了細化和系統整合。今天,讓我們走進《民法典》人格權編,一窺《民法典》如何為公民的人身自由、人格尊嚴提供更加細微的人文關懷和更加深層的法律保護。
  • 人格權編:以法典化的方式保障公民人格尊嚴
    從全面建立反性騷擾制度防線,到構築個人信息安全防火牆,再到保障公眾私生活「安寧權」……將於2021年1月1日起施行的民法典將「人格權」單獨成編,將所有相關人格權的基本內容規定放在一起,更加便於民眾去了解法律究竟保護了自己的哪些切身權益,以法律的形式把對「人格尊嚴」的保護提升到全新高度,彰顯了21世紀信息社會背景下人格權保護的特殊價值,從體系機構與內容上都展現了新時代立法的創新性、先進性。
  • 民法典中人格權為何被「特別關注」?
    作者 黃鈺欽  從密織個人信息保護網,到保障私人生活「安寧權」,從建立反性騷擾制度防線,到應對基因編輯等新技術對倫理的挑戰……隨著人格權益不再局限於生命與健康,如何適應社會變化、保障「人的尊嚴」成為民之所呼,亟待法有所應。  對此,中國民法典人格權編給出正面回應。正在審議的民法典草案將人格權獨立成編,予以「特別關注」。
  • 3個熱門案例帶你看懂《民法典》中的人格權
    3個熱門案例帶你看懂《民法典》中的人格權 2020-07-11 16:0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民法典》人格權編規則的解釋與適用
    人格權編在民法典體系中的地位、價值人格權編是在《民法典》制定過程中加進來的,立法機關最初規劃中,並不包含人格權編。在制定過程中,有過一些爭論,最終立法機關決策認為應當設置獨立的人格權編,我國《民法典》就成為獨具特色的七編制。在世界範圍內,《民法典》常見體例是五編制。
  • 對話中國法學會民法典編纂項目領導小組秘書長、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教授王軼:《民法典》包含一個民族的「精神密碼」
    ●《民法典》是一部體現對生命健康、財產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嚴等各方面權利平等保護的民法典●人們社會生活中絕大多數問題都能從《民法典》中找到答案●公眾可以通過學習《民法典》知道自己享有哪些權利,
  • 談「典」說法 | 從十大亮點看民法典的人文情懷
    此外,《民法典》第一百零九條、第二百六十七條還明確宣告,「人身自由、人格尊嚴」以及「私人的合法財產」受法律保護。並且,為體現民法對高速發展的網際網路時代的呼應,《民法典》第一百二十七條明確規定,法律將數據信息、網絡虛擬財產等新型財產權益也一併納入保護的範圍。
  • 民法典:中國公民的人格尊嚴權利有哪些?
    《民法典》第996條規定:「因當事人一方的違約行為,損害對方人格權並造成嚴重精神損害,受損害方選擇請求其承擔違約責任的,不影響受損害方請求精神損害賠償。」  《民法典》頒布之前的法律規定,違約責任的承擔並不包含精神損害賠償。第996條的規定,是對之前法律規定的創新。
  • 民法典編纂小組副組長王利明 詳談民法典人格權編各亮點
    二、秉持以人格尊嚴為中心的價值理念保護人格尊嚴是我國民法典人格權編立法的根本目的,也是貫穿於全部規定的基本理念和精神,構成了整個人格權法的價值基礎。人格尊嚴在我國民法典中具有很強的擴展性,這就可以更好地適應各類新型人格利益保護的需要,有利於我國人格權法的發展。
  • 走進民法典丨人格權獨立成編——每個生命都是生機勃勃的生命
    讓我們走進《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看一看它究竟如何回應了中國之問和時代之問?央廣網北京6月1日消息(記者王啟慧)在民法典中,人格權單獨成編被視為最大的亮點。對此,中國法學會民法典編纂項目領導小組成員、秘書長,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院長王軼表示,民法通則的主要功能是要在改革開放的初期階段,解決國人吃飽穿暖的問題,它要成為推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發展的法制保障。「而當我們來到21世紀第二和第三個十年的交匯期,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最為核心和關鍵的內容,已經從吃飽穿暖變成了人身自由、人格尊嚴的確認和保障。」
  • 我院舉辦民法典專題講座
    8月4日上午,我院在10樓會議室舉辦民法典專題學習活動。邀請嘉應學院政法學院副教授、法學博士王輝作了題為《民法典解讀》的精彩講課。黨組成員、政治部主任胡遠清主持,全院幹警參加了講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被稱為「社會生活百科全書」。
  • 論民法典上「自然人」的概念
    我國1986年的民法通則仍然適用這樣的表達——公民(自然人)。我們知道,公民和自然人這兩個概念無論是從內涵還是外延上,都是不能畫等號的。但我國2020年的民法典已經明確適用「自然人」了。那麼,在我國民法典上,下列問題需要澄清:(1)自然人是一個抽象的概念還是一個具體的概念?也就是說,自然人是一個抽象的人的畫像,還是活生生的你我他?(2)民法典上的自然人的內涵由哪些要素構成?
  • 《民法典》是人民權益的守護者
    作為一部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基礎性法律,《民法典》在整部法典中都體現了對人民權益的保護,具體可以從以下部分條款中清晰地看到:比如,在保護自然人人身自由、人格尊嚴等方面,《民法典》第109條規定:「自然人的人身自由、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第110條規定:「自然人享有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隱私權、婚姻自主權等權利。
  • 善立善施 用民法典更好保障人民權益
    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學習時強調,全黨要切實推動民法典實施,以更好推進全面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更好保障人民權益。推動民法典更好實施,考驗善立的水平,更考驗善施的能力。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2020年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這部法律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 民法典編纂,我們需要什麼樣的人格權立法?
    參與起草《合同法》《物權法》《侵權責任法》等許多重要民事法律以及民法典的編纂工作。舉世矚目的民法典編纂在中國民事立法中具有裡程碑意義。2017年3月15日通過的《民法總則》邁出了編纂民法典工作的第一步,2018年8月27日,十三屆全國人大第五次會議審議了民法典各分編草案一審稿(以下簡稱民法典分編草案),這是繼2017年《民法總則》頒行後,民法典編纂邁出的第二步。
  • 「學法用「典」」學習民法典 黨員幹部走在前面
    為切實學好用好《民法典》,深刻理解、把握《民法典》的精神實質和主要內容,近日,城東區委政法委組織開展了《民法典》專題學習會議,全體黨員幹部職工參加。會議指出,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系統回顧了我國民法典的編纂歷程,深刻闡述了頒布實施民法典的重大意義,對推動民法典實施作出了科學部署。我們要認真學習領會,抓好貫徹落實。
  • 王利明:民法典人格權編的亮點與創新
    二、秉持以人格尊嚴為中心的價值理念  保護人格尊嚴是我國民法典人格權編立法的根本目的,也是貫穿於全部規定的基本理念和精神,構成了整個人格權法的價值基礎。  人格尊嚴在我國民法典中具有很強的擴展性,這就可以更好地適應各類新型人格利益保護的需要,有利於我國人格權法的發展。
  • 論道丨民法典如何保護安寧權?
    文丨劉雲生提要:安寧權不僅為國民提供了安放身心的物理空間,也為國民打造了舒適自由的生活空間,更為國民的人格尊嚴和心理健康鑄就了精神防線。民法典安寧權的出現,不僅化解了上述審判風險,還為法官在情理法三者之間提供了可靠的權利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