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詩詞大會,這些傳統文化一直在我們身邊

2020-12-13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原標題:除了詩詞大會,這些傳統文化一直在我們身邊

  今年春節,從不看電視的湖北上班族小李也有了自己「每期必追」的節目——《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每晚7點50,我就泡一杯茶,和父母一起』蹲守』這個節目。」和他一樣,6歲半的北京小男孩虎子最近也迷上了《詩詞大會》,當主持人董卿剛一說出「酒」字的飛花令,手裡翻著《小學生必備古詩詞》的他,衝口而出一聯詩句「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不甘示弱地和電視機裡的哥哥姐姐們搶答題。

  恰似一場春夜喜雨。在這個當春乃發生的時節,央視開播的《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圈粉無數,讓一向高冷的古詩詞在這個春節「火」了一把,無數家庭祖孫三代飯後準時蹲守在電視機前圍爐詩話,他們既為參賽選手的才情所折服;也為評委老師們對上下五千年詩詞歌賦信手拈來而敬仰;更為這樣一檔有筋骨、有詩意、有溫度的節目而點讚。

  其實,除了詩詞大會,貼春聯、剪窗花、包餃子、寫書法、品茶藝……這些生活中隨處可見的文化符號,讓人們時刻感受著傳統文化的魅力。

  世界進入「春節時間」

  剛剛過去的2017春運,全國旅客發送量達29.78億人次,而這一數字比去年增長2.2%。

  每當看到春運期間人滿為患的機場、車站和那排成長龍的購票隊伍,文化學者馮驥才總會為年文化在中國人身上這種刻骨銘心而感動。他在《春運是特有的文化現象》一文中寫道:春運的人潮所洋溢的不正是年文化的精神核心——合家團聚嗎?還有哪一種文化能夠一年一度調動起如此動情的千軍萬馬?能夠凸顯故鄉和家庭如此強大的親和力?

  不只是國內如火如荼的春運大潮,當農曆雞年如期而至時,世界正進入「春節時間」。

  遠在太平洋彼岸的美國紐約地標建築——帝國大廈,已連續第17年因為中國春節而「披上紅妝」。1月26日、27日兩天日落時分,這座102層摩天大樓被紅黃兩色妝點得端莊典雅,經過特別設計的「鳳凰展翅」「鳳凰飛天」「五星紅旗」等焰火特效,燦爛綻放於紐約的上空……除夕之夜,海外華人紛紛穿上唐裝,包起餃子,表達對祖國和故鄉親人最美好的祝願。

  與此同時,納斯達克交易所掛上了農曆雞年為主題的裝飾,雪梨歌劇院迎來了連續5年的中國新年亮紅活動,法國上法蘭西大區上演的春節招待會,1500名華僑華人正和當地民眾歡聚一堂……外國民眾在春節主題活動中體會中國文化的獨特蘊涵,中國「年味」香飄全球。

  從「萌萌噠」文創到「古琴熱」

  其實,除了春節,傳統文化已悄然融入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這也正是傳統文化最有魅力的地方。

  比如說去年收穫200萬次點擊的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那些平時身居深宮埋頭修復文物的故宮工匠們,一時間成為了「90後」、「00後」心中的新「男神」。金絲刺繡滿滿的萬壽屏風、面容肅穆安詳的木雕菩薩像……精美絕倫的文物在一雙雙神奇的手中重新煥發光彩,帶給年輕觀眾極大的震撼。

  比紀錄片更火的,則是故宮緊跟時尚推出的「萌」系列文創產品,從「朕就是這樣的漢子」摺扇,再到故宮日曆, 「故宮萌物」已成為年輕人的時尚「潮品」。在故宮掌門人單霽翔看來,故宮文創之所以火,是因為博物館不再「高冷」,科技手段讓文物與百姓生活零距離互動。「現在,故宮的秘訣是』萌』、讓皇家文化『接地氣』。」

  再比如說白領圈正流行的「古琴熱」。在soho現代城工作的27歲女孩木木,去年冬天,她驚喜地發現自己家附近就開了個琴館,終於如願以償,經過兩個多月學習,已經能把一首《秋風詞》彈得有模有樣。古琴空靈、含蓄、內在的表達,讓工作忙碌的木木更優雅,也更沉靜了。

  與木木一樣,懷揣著樂器夢的白領不在少數,曾經瀕危的古琴更是大受歡迎,不僅培訓班多,各種琴館和古琴培訓班應運而生。「2003年古琴藝術被聯合國批准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後,短短十來年時間,現在中國學古琴的人超過二十萬,幾乎每個星期,都會有一個新的琴社出現。」古琴「從冷到熱」,從瀕危變為時尚,也讓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中國崑劇古琴研究會會長田青「鬆了一口氣」:十多年前,古琴的圈子很小,每次北京的雅集都是那幾個人,當時大家聚在一起就嘆氣,最擔憂的問題是古琴如何傳承。現在學古琴的人越來越多,可謂後繼有人了。

  無處不在的傳統文化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看山如此,感受傳統文化也是如此。

  從我們最熟悉的取名,寓意著父母或長輩對子女的美好期望,到結婚用的「棗、慄子、花生」,用諧音的方式盼望新人早早(棗)立子(慄子);從越來越多的餐廳開始在牆上懸掛書畫作品來提升文化品位,到拔罐針灸這些中醫項目讓更多的人認同並受益;從我們倍感親切的方言,到各具地域特色的傳統小吃……吃穿住行,飲食文化、茶文化、服飾文化、民居文化、中醫文化等等,處處透著傳統文化的巨大魅力和感染力。她已融入到我們日常生活,我們受其恩惠而「不知有之」。

  今天,傳統文化不僅在故紙堆裡,更以活態形式融入我們的日常空間中。有學者說,中國傳統文化的最大魅力就是讓我們身臨其境,讓我們在生活中與其對話、與其互動,享受她而忽略她,就如同一個偉大的人,在恩澤群眾之後,看著群眾生活快樂幸福,轉身散場,很快被人忘記,只有在梳理歷史的時候,才會被人憶起,傳統文化的魅力和偉大就在於此。

相關焦點

  • 《中國詩詞大會》第五季 激活傳統詩詞文化的創造力
    這個小男孩是近日開播的《中國詩詞大會》第五季的第一位選手,從他身上我們看到了中華詩詞歷久彌新的魅力,也看到了薪火相傳的美好未來。《中國詩詞大會》已經陪伴我們走過了五年的美好時光,一季接一季,甘蔗節節甜。從第一季到第五季,這個節目所喚起的文化共鳴,依然還是那麼熱烈而真摯。
  • 從《中國詩詞大會》看優秀傳統文化復興
    本屆《中國詩詞大會》的入選詩詞從中國詩歌的緣起《詩經》開始,包括楚辭、漢魏六朝詩,唐宋詩詞、明清詩詞,一直延續到當代名人詩詞,時間跨度數千年。    從「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的純真質樸,到「路漫漫其修遠兮」的上下求索;從「東臨碣石、以觀滄海」的雄心壯志,到「心遠地自偏」的隱士風流;從「黃河之水天上來」的盛唐氣象,到「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的婉約纏綿。
  • 詩心不死 情懷依舊——從《中國詩詞大會》看優秀傳統文化復興
    本屆《中國詩詞大會》的入選詩詞從中國詩歌的緣起《詩經》開始,包括楚辭、漢魏六朝詩,唐宋詩詞、明清詩詞,一直延續到當代名人詩詞,時間跨度數千年。  從「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的純真質樸,到「路漫漫其修遠兮」的上下求索;從「東臨碣石、以觀滄海」的雄心壯志,到「心遠地自偏」的隱士風流;從「黃河之水天上來」的盛唐氣象,到「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的婉約纏綿。
  • 那些罵《中國詩詞大會》的人真的好奇怪, 對傳統文化的嫉妒心怎麼...
    2月7日晚,引發萬眾矚目的《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年度總決賽在央視播出。自《百家講壇》以來,由電視節目所引領的中國傳統文化熱便成為一個顯著的社會現象。近年來,《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成語大會》《中國謎語大會》《中華好詩詞》《我在故宮修文物》等電視文化節目頻頻亮相電視屏幕,進入大眾的生活,讓中華文化的魅力大放異彩。這些節目被網友稱為「電視界的一股清流」,激發了眾多觀眾重燃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更令越來越多的「90後」「00後」成為傳統文化的「鐵桿粉絲」。
  • 《中國詩詞大會》《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對傳統精華的無力重拾
    其中最為受歡迎的無疑就是由央視製作,並且由董卿主持的《中國詩詞大會》,以及央視的另一檔節目——《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了。 我們一直提倡「對傳統文化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而毫無疑問,這一類的節目就是為了宣揚我們中國傳統文化精華的一部分——漢字和詩詞。
  • 復盤中國詩詞大會:我們究竟要復興什麼樣的文化?
    經濟觀察報 陶舜/文 春節長假期間,一檔名為《中國詩詞大會》的電視節目備受關注,來自各行各業、不同年齡的選手在節目中PK詩詞名句背誦的技術。這檔節目接近了普通人與詩詞這個文藝形式的距離,也因此引起了許多共鳴和討論。
  • 從《中國詩詞大會》看媒體人的文化情懷與擔當
    《中國詩詞大會》因何火爆?誠如人大附中校長翟小寧在接受《浙江日報》記者採訪時所言:「《中國詩詞大會》是一個窗口,讓人們看到了美好的詩詞世界;是一座橋梁,架起了人們與中國文化的情感聯繫;是一支火把,點燃了人們心中對詩詞的熱愛之情。」這檔節目所喚起的文化共鳴,是普遍而熱烈的。這也說明央視策劃這個選題撓到了觀眾的癢處。
  • 《中國詩詞大會》熱播點燃冬日熱情,海瀾之家助力中國傳統文化傳播
    「好事」往大處說就是,《中國詩詞大會》剛開播幾天就如同爆竹般點燃了大家對詩詞的熱情 可見傳統文化的魅力有多大,深深的影響著中華兒女 《中國詩詞大會》第五季和海瀾之家一起打造鼠年新春詩詞盛會新看點,共同推動中華詩詞文化的傳播與傳承。
  • 《中國詩詞大會》如何喚醒文化自信 詩心需要被激活
    詩意盎然報春來  秉承「賞中華詩詞,尋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宗旨,第二季《中國詩詞大會》入選節目的詩詞從中國詩歌的緣起《詩經》開始,包括了楚辭、漢魏六朝詩、唐宋詩詞、明清詩詞,一直延續到當代的毛澤東詩詞,時間跨度達數千年,涵蓋了一部中國文學史。  古人云:詩言志、歌永言。
  • 詩詞搭建起民族文化的心理結構——《中國詩詞大會》熱播的啟示之四
    冷成金(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  《中國詩詞大會》的火爆恐怕不只是智力遊戲,這些詩詞還搭建起了中國人的心理結構,稍一吟詠便激蕩起了文化默契的共鳴。  由央視《中國詩詞大會》節目引發的當前習誦詩詞的熱潮,在本質上是傳統文化熱,因為詩詞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
  • 有格調接地氣的詩詞大會
    說起來這些年頗有文化類節目被贊為清流的,比如說《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比如說《中國成語大會》,比如說《中國謎語大會》,只是這些潺潺清流最終卻輕易湮沒在泛娛樂的浮華喧囂中,讓人平添幾分「雖在人間人不識」的憾惜。
  • 人民日報評《中國詩詞大會》熱播:像清流浸潤心靈
    詩經、楚辭、漢魏六朝詩、唐宋詩詞、明清詩詞、近現代經典詩詞……這些耳熟能詳、打動人心的篇章,濃縮了中華文化的精華,展示了幾千年來中國人的精神風貌,讓觀眾在觸摸中國詩歌的宏偉版圖之時,不自覺地喚起滲透於每個人心中的詩歌情懷,油然地生長出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 推進傳統文化進校園 讓孩子學習傳統文化很重要
    第三,建設校園文化。如何讓校園成為學生們學習、交流和體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樂園?這是教育部一直探索的課題。我們正在做的一項工作,是把戲曲、傳統舞蹈、書法等優秀傳統文化中的要素引入校園,目前取得很大進展。未來,還要進一步做好這件事。
  • 《中國詩詞大會》開場詞是如何「煉成」的
    序言:《中國詩詞大會》教科書式唯美開場詞一直為觀眾所鍾愛,這樣的美文出自一支不斷磨合、日臻成熟的幕後撰稿團隊。他們是總撰稿康震老師,主筆人周雲磊老師、策劃人冷凇老師、題庫專家辛曉娟老師以及詩詞大會主力導演王珊。今天,幕後的撰稿團隊將五季以來開場詞的設計思路一併奉獻給大家,讓我們共同回味詩詞之美。
  • 中國詩詞大會,陪伴我們走過了五年的美好時光,給人增加內在力量
    《中國詩詞大會》沒有浮光躍金、鷗鷺翔集的表面風光,卻有著波瀾不驚、靜影沉璧的內在力量。這樣一檔沉靜內斂、素樸純淨的詩詞節目,能夠保持五年的觀眾熱度和節目競爭力、傳播力,而且一直延續著傳統文化的創造活力和蓬勃生機,確實令人刮目相看。這是《中華詩詞》雜誌主編高昌說的一段話,我很認可。
  • 談《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的獨特魅力
    摘要:《中國詩詞大會》是中央電視臺推出的一檔大型文化益智類節目,節目以「賞中華詩詞、尋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為宗旨,帶領觀眾走進古典詩詞的瑰麗世界,領略中華傳統文化之美。《中國詩詞大會》第一季一經播出就取得了不俗的收視率和絕佳的口碑,一時間掀起一股詩詞熱。
  • ...中國詩詞大會冠軍彭敏:很「圈粉」,但我們不必「不自信」
    這些措辭優雅、情感豐沛的古語,可能我們在書中,並沒有少見,但是當它們出現在防疫物資上,就讓人眼前一亮,煥發出一種特別的力量來。看到這些貼在防疫物資上的古典詩詞,不少網友也開始感嘆日本國民的詩文素養,發出「除了』武漢加油』我們還能說什麼?」的疑問。2月13日,封面新聞記者採訪到剛剛獲得「中國詩詞大會」第五季冠軍的彭敏。
  • 《中國詩詞大會》第四季看點多
    ­由董卿主持的《中國詩詞大會》第四季正在央視熱播。從13歲的鄧雅文連續四期擂主,到年僅12歲的陳瀅因為龐大的詩詞量而上熱搜,已經播出四季的《中國詩詞大會》看點不斷。本季《中國詩詞大會》共10期節目,央視一套將於今明兩天20:00播出最後兩期。
  • 國際化表達讓傳統文化綻放詩意
    在世界格局變遷、社會轉型陣痛、多元價值衝擊下,傳承優秀文化、釋放文化力量已是社會前進的必然選擇和人民群眾的內在需求。讓傳統藝術找到現代化、國際化傳播的出口,需要文化創作各領域肩負責任,取得實質進展。
  • 「數」聚天心③|全民「詩詞熱」插上AI翅膀 「盤活」傳統文化
    紅網時刻推出《「數」聚天心》系列報導,帶您走近這些大數據企業,看它們如何助推大數據產業從「風生水起」轉向「落地生根」,並影響你我生產、生活。長沙市天心區舉行「慶五一」詩詞大會決賽暨頒獎典禮。5月4日,長沙市天心區「慶五一」詩詞大會落下帷幕。3天時間,活動共吸引100多位專業級選手及3000多名市民遊客參與。與傳統詩詞朗誦大相逕庭,此次活動注入了人工智慧元素,不禁讓人耳目一新。其通過搭建「天心詩吧」平臺,靈活運用新技術運用,使新興科技與傳統詩詞迎來一場繾綣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