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幹部與村民在「雞別墅」裡清點雞苗數量 高智 攝 |
初冬時節,乍寒還暖。在關嶺自治縣上關鎮向陽村,雞苗運輸車的到來打破了高山林深的寂靜,久候在養雞場門口的村民們,有的三步並兩步跳上貨箱下貨,有的用背簍和木棍繩子運送雞苗,幹勁滿滿。
運雞隊伍在林中順道而行,一名村幹部帶頭,與數名群眾將雞苗運往各個「雞別墅」。「此次的一萬羽『跑山雞』訂單,著實為幹群注入一劑『強心針』,大家肯發展,想發展的勢頭更強烈了。」據向陽村駐村第一書記任立介紹,短短半年時間,向陽村的林下養雞產業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銷售難、信心差、動力弱……」提起原先養雞場的種種窘境,任立不禁嘆了口氣,自今年5月份擔任向陽村第一書記後,如何改變養雞場的現狀,成了他必須攻克的難題。
規範村幹部和駐村幹部的工作,加強學習林下養雞的專業知識,帶領大家到縣內外的養雞場參觀學習,跑市場了解行情與產業發展動向,在任立的帶動下,幹群重拾發展信心,養殖基礎也越發紮實。
「銷售渠道是村裡林下養雞產業發展的關鍵!」在任立看來,以前村中的「跑山雞」飛不出大山,就是因為產銷對接不通暢。雞苗從進圈到出欄,需要4個月的時間,到了銷售期卻賣不出,成雞不再長肉,成本每日增加,產業自然走下坡路。
為了打開銷路,任立帶領駐村幹部不斷開拓市場。得知貴州大學博士孔德中到上關鎮掛職科技副鎮長後,積極與之對接,成功打通了貴州大學教師群體銷路。「現在每個月貴州大學的教師都會購買100餘羽『跑山雞』,每斤賣到了25元的好價錢。」據任立介紹,經過大家的努力,上一批5500羽「跑山雞」,只剩下1000羽。
今年10月,向陽村在關嶺縣委縣政府的幫助支持下,以東西部協作為契機,按照每隻45元的價格,與青島達成一萬羽「跑山雞」訂單,成功打通「山海」之間的銷售渠道,讓村裡的「跑山雞」從山的這頭銷到了海的那邊。
銷路上有了大突破,向陽村又將目標放在技術上,村合作社購進兩臺孵化器,一次性可以孵化2000枚雞蛋。「購買孵化器是為了實現自己孵、自己養的良好業態,目前,我們初步試孵化500枚雞蛋,成功孵化近300羽雞苗。」任立說道。
發展扶貧產業,最終目的是為了助農增收。向陽村貧困戶王興周,一家四口都患有不同程度的殘疾,村裡考慮到他家經濟實在困難,從2017年開始探索林下養雞之初,便聘請他到養雞場工作,併兼任村中的護林員,主要負責養雞場所在的林區,還為其申請了低保。
「勤勞肯幹,腳踏實地才是硬道理!剛剛發展產業的時候,合作社遇到了困難,雖然工資較低,但是身患殘疾的我能夠得到一份穩定的工作,就很知足了。我覺得做人要懂得感恩,踏踏實實把事情做好。」兩年來,王興周不僅熟悉所管林區的每條山路,每個山頭,還學到了養殖技術,成為了村裡的「土專家」。如今,家中的危房獲得危房改造款,進行了整修,兒子也到養雞場工作,兩父子的工資加上作為護林員的工資與低保,每月能夠有4400元的收入,生活發生了極大的變化。
向陽村合作社今年還聘請了貧困戶楊小馬到養雞場工作。待年底,合作社還將按照「721」利益聯結模式,覆蓋全村貧困戶進行產業分紅。(高智)
(責編:陽茜(實習)、陳康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