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王權中的「鏡子」隱喻_翻書黨_澎湃新聞-The Paper

2021-01-19 澎湃新聞

將《國王的兩個身體》譯成中文,究竟與我們何幹?這並非一個可以簡單回答的問題。在全球化的今天,通過一本書的翻譯,來開啟一輪思想討論和學術生產。是引發「吹皺一池春水,幹卿何事?」的嗤笑?還是激起「淪為西方學術造神的跟班」這一詰問?實際上,已經有太多的「要著」、「經典」和「專著」被譯為普通人難以理解的中文,如果這些著作僅僅與西方思想史發展的內在脈絡相關,那與我們這些外在於這一思想傳統的中國研究者有何生命意義上的切己關聯?

有一種非常有力的回答。即這一翻譯將真正破除我們對西方現代「民主」制度的信賴迷思,從而為我們理解「真正」的西方政制找到一條「教義學」或是「政治神學」路徑。這一看法非常有效而明晰,但是未必切中肯綮 。在西方當代學者的思考路徑中,並未忽略康託洛維茨 「神聖身體」維度對現代西方民主政治的深遠影響。不僅如此,正如韓潮教授所言:「按照康託洛維茨講述的故事模型推演下去,在我們的這個世界裡,一個弒君者如果要真正殺掉端坐在王位上的國王,就必須同時讓國王的兩個身體全都歸於寂滅。但是,如何殺掉一個象徵性的身體?誰又能夠殺死一個不存在的擬制物?」但凡不局限於史實本質的揭示,而有些思想雄心的康氏評論者,對這一問題的答案是肯定的。在《表象》(Representation)《身體》五十周年紀念文集中,格林布拉特引用了康託洛維茨的一個奇怪的腳註:「在1945年後,國際上關於諸眾之罪孽(peccatum multitudinis)的關切,總是被人們在最近數年中用經院學-教會法的觀點加以審視,從而與原罪(peccatum originale)產生了關聯。」這一離開語境的引用,充分暗示了後世學者對康託洛維茨的徵引所蘊含的曖昧意圖:一方面,國王神聖身體的臨時性贖罪的完成;另一方面,一個永遠殺不死的神聖身體將同時成為榮耀和原罪的頂點。

恩斯特·康託洛維茨

這樣一種揭露,將西方人文主義者對於人之罪性的理解和承擔逼入絕境,也使西方現代秩序的某種「神聖性」並未隨著這一社會的「現代化」而被徹底祛魅。而究竟是什麼改變了?顯然,答案並非如某些教授所言,「現代西方民主秩序」將會隨著「砍下國王的頭顱」而成為一盤散沙,實際上,在可見的歷史進程中,這一名實未必相符的秩序仍然擁有某種奇怪的動員能力,使得我們這個自居並不欠西方文化任何債務的文化實體,不斷地在向它借著精神利率成倍的高息貸款,而無法償還。

因此,問題並不在於我們殺不殺得死那個實體,而是在於我們能不能辨認這一實體在漢斯·布魯門貝格所謂的「新時代」中,是如何將自身正當化的。這一問題不能單純由哲學家或者歷史學家來回答,緣由在於,這一正當化的完成形式,與文學和藝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我們不妨從康氏對《理查二世》的分析開始,在這一戲劇中,「鏡子」表徵國王雙重身體的重要媒介。在康託洛維茨看來,鏡子是理查「降冕」儀式的高潮,正是通過鏡子的確證,理查發現了自身作為「國王」的形象和作為「人」的形象激烈的反差,而隨即來的鏡子碎裂這一情節,則說明理查神聖身體的瓦解。對於這一解釋,康託洛維奇顯然高度重視,他並不簡單把這一戲劇作為其雙體理論的簡單腳註,而是強調其特有的歷史效應,進而在語境中轉而把握《理查二世》的思想史價值,康氏試圖通過查理二世對這部戲劇的禁制令,反推其背後的象徵含義:正是在英國文藝復興時期,國王雙身論的神學-政治效力產生了重要影響。但是,如果細讀康氏的論證,這樣一種論述頗有些「年代錯亂」的感覺:為什麼在一個被歐洲強國敵視,且並不深受十二世紀羅馬法復興影響的地區,絕對君主會不斷計較這一「神聖身體」存在與否?

顯然,問題並非「神聖身體」存在與否,而是在於,似乎在某個歷史的縫隙處,神聖身體得以出場的方式改變了。我們不妨對《理查二世》中的「鏡子」場景進行另一種解讀:理查似乎真的從鏡子中照見了自己的神聖身體,這一身體恰恰是被自身冠冕所掩蓋的肉身。從莎士比亞歷史劇和悲劇的一系列跡象中,我們不難發現這樣一個有趣的悖謬。在《亨利五世》中,即便在阿金特爾戰役勝利的前夜,亨利都反覆為自己的心病所困擾,為了補贖父親篡位的罪孽,他舉行了正式的天主教葬禮,並以虔誠的聖禮安慰理查的亡魂。但是,即便是亨利五世吞併法國的不世功勳,也無法換來其直系子孫王位的長久。這就讓我們發現,理查的死亡是一個無可補救的罪孽,正是這種無可補救的特性,使我們反過來對「鏡子」的寓意產生了疑問?

《人類救贖之鏡》

如果從戲劇描述的中世紀英國,重新回到劇本產生的文藝復興英國,我們就會發現,這是「鏡子」寓意產生巨大變異的時期。一方面,鏡子似乎保留某種傳統寓意,伊莉莎白一世為了塑造自身的博學形象,曾經翻譯了中世紀晚期最為流行的公共神學著作《人類救贖之鏡》(

Speculum Humanae Salvationis

),在這部教授普通民眾基督教教常識的著作中,解釋《聖經》救贖故事的核心並非文字,而是圖像。民眾通過理解和《救贖之鏡》中的圖像,尤其是「哀傷聖母」這一象徵女王慈心和神力的圖像,來理解拯救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鏡子」這一隱喻暗示,女王的形象作為救贖過程中必須崇拜和模仿的核心對象,是不能產生變化的。而伊莉莎白一世的肖像畫恰恰遵循著這樣的規律:畫師不能輕易畫出女王的衰老和瑕疵,這導致在伊莉莎白即位的全盛期,採取了完全相似的肖像形制;另一方面,「鏡子」這一隱喻同樣暗示,凡人的瑕疵,很容易被鏡子所照出,這就導致,相對於臣民,君王必須更加以鏡子為榜樣,才能真正保證自身權力的正當性和有效性。在1584年法國印刷的寓言書《基督教喻象》中,一幅名為「哦!不知感恩者」的圖像清晰揭示這一寓意:在圖像中,一位見到這一醜陋形象的男性,向鏡中的自己吐口水。這種不承認自然缺陷的行為,被看作一種背離基督教真理的貪婪。因此,自文藝復興都鐸王朝以降,至斯圖亞特王朝終結,「鏡子」既是確保神聖身體無玷表徵出來的手段,又變成揭示人自然身體無法承擔這一表徵的現實困境。

這種困境在斯圖亞特王朝的兩位君主詹姆斯一世的時代中,體現得非常明顯。詹姆斯王頻繁採用基督之鏡(Mirror Christall)這一術語,並將其在位時期最為重要的概念「王者之心」結合在一起使用。雖然他和伊莉莎白一世一樣,將自身肖像看作王權的表徵,但他沒有顯示出矯飾自身肖像的企圖,而是通過文字來塑造自己在氣質上等同於「基督的鏡像」。這顯然逃避伊莉莎白王權表徵的弱點。「無玷女王」的形象雖然令人印象深刻,但是,女性作為王者的神聖身體有著巨大弱點:如果這一形象象徵聖母,顯然無法將女王的新教信仰和天主教聖母崇拜區隔開來;如果像斯賓塞《仙后》那樣,將女王看作智慧女神的象徵(伊莉莎白一世翻譯過波埃修(Boethius)的《哲學的慰藉》,顯然有自比書中「哲學女神(Sophia)」的企圖),卻又異教色彩太濃。「基督之鏡」這一說法避免了上述矛盾:基督的身體經歷了碎裂、酷刑,而由此得到了完滿, 「鏡子」既可以照鑑人的不完滿,又可以呈現這一不完美人性中的神聖性。

詹姆斯一世肖像

由此,如果我們再回到《理查二世》這部戲劇中,就會發現,如果內嵌於早期近代英國王權演化邏輯的語境中,「鏡子」情節究竟是一場「降冕(de-coronation)」儀式,還是一場將「神聖身體」和「自然身體」真正合一的「褻瀆式」加冕儀式,就變成了值得追問的問題了。而由此問題進一步思考,如果「英國革命」確實是現代西方政治的某個開端的化,在其革命的前夜,中世紀王權論中的「神聖身體」並沒有通過「砍頭」被剔除,而是被強化了。因為,無論是對「自然身體」的圖像美化,還是對其悲慘現狀的語言「描述」,只要從屬於「鏡子」這一隱喻-寓言模式,就都是「基督之鏡」這一國王神聖身體的表徵,最終,人的肉身佔據了文明系統中最神聖的部分。

如果將查理一世和克倫威爾的肖像畫風加以對比,這種「內嵌入肉身」的神聖性,幾乎表露無遺。在「繪像的政治:奧利弗·克倫威爾和樸素風格(

The Politics of Portraiture: Oliver Cromwell and the Plain Style

)」這篇文章中,作者Laura Lunger Knoppers對比了查理一世夫婦肖像和另一幅克倫威爾夫婦肖像,兩對天生的政敵幾乎以同樣的神色、姿態和走位進入到畫框之中,而兩者劇烈的差別在於,前者極為誇飾堂皇的風格,後者的風格則樸實甚至粗陋。顯然。克倫威爾之所以採取如此劃分,顯然是經過了深思熟慮,他以一種謙卑醜陋到無法代表上帝的方式,卻成為了最適合主權者的形象。

查理一世肖像

因此,阿甘本在《內戰》(

Stasis

)中對「利維坦」形象看似不著邊際的「光學」解讀,似乎並非無中生有。從羅吉爾·培根,到弗朗西斯·培根和霍布斯為止,「鏡子」這個中介,並不僅僅成為現代科學的助產者之一,也是讓神學話語得到了重新表述的契機。主權者是完美的「人形鏡像」,也是驅動自然身體神聖化的某種視覺裝置。這種表述讓我們發現,那些所謂「後現代」的東西,並沒有驅走某種傳統的幽靈,這就像拉康早年的病人埃梅姐妹,發現她們症狀意義的是精神分析,而救贖她們的還是天主教的聖壇。

克倫威爾肖像

我們無法了解康託洛維茨究竟會如何評價自己著作中對「現代」世界的某種解釋力。正如韓潮教授所述,他避免對自己著作價值指向的明晰論斷。這部分是由於其知性上的自負,卻又來源於其學術脈絡中的「帝國(Reich)」負擔的閃爍其詞。作為格爾奧格學派的一員,他從未想到過老師和同輩用語言描述的存在,會成為某種「鏡像式」的現實——第三帝國,但他肯定又無法徹底告別過去。《國王的兩個身體》中,對《弗雷德裡希二世》的某種修正總是若隱若現,奧託大帝對「雙重身體」的利用,讓君權凌駕於法律之上,而英國法學家們的利用,則塑造了超越君主自然人格的「法身」。這種「謙卑」的修正,又被本書終章中「底氣十足」的但丁論所反衝擺正。

《國王的兩個身體》

正是在這種細微的衝突表述中,康氏描述中的一些突破性的東西才小心翼翼地浮出水面。如果說貫穿西方文明的歷史,「神聖身體」的構擬並不能消失,而且在現代社會中已經內嵌於個人和社會的「自然身體」之中;那麼,一種離析兩重身體的象徵-表徵手段是否存在,又在何種意義上產生效力呢?康氏對異教傳統中「國王繪像」的分析,某種程度上恰恰回應了本書開端處的「鏡子」場景,繪像的虛擬性,導致了國王自然形象的隱匿和遮蔽;而繪像過程中,製作者的操縱導致圖像的象徵功能,遠遠大於其再現功能。這是不是暗示,在以「鏡子」為代表的近代再現技術沒有出現的時候,語言-圖像句法的構擬功能,成為政治權威發揮出最大功能的有效條件?

佩特森(Erik Peterson)、福柯和路易·馬林(Louis Marin)等人的看法幾乎接續了這一認識,佩特森在《約翰啟示錄》註疏中對「反凱撒崇拜」象徵的分析,福柯對後期羅馬帝國「反俄狄浦斯」皇帝圖像的分析,以及馬林利用波多亞爾(Port-Royal)邏輯學對法國絕對主義王室肖像句法的分析,都在強調,從羅馬社會到近代早期,語言和圖像等文藝工作所依賴的媒介,只是為了塑造權威的再現條件所工作,而並不為「鏡像式」的真實再現權力本質所服務,直至再現這種「真實」有利於維護社會秩序的締造和穩定。從這一點看,文學虛構和神學-法學「構擬」的對立,並沒有想像的那麼激烈。例如,無論在現實主義作品,還是在現代主義作品,對主人公的渺小、虛弱、感傷,甚至墮落的展示,都似乎暗示,個人的一切價值,幾乎成為整個社會必須正視和維護的唯一權威——只有個人的肉身才是神聖的。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英國莊園:貴族的終極奢華_翻書黨_澎湃新聞-The Paper
    【編者按】唐頓莊園、霍華德莊園,還有《傲慢與偏見》中令伊莉莎白怦然心動的彭伯裡莊園,在文學和影視作品中,英國的莊園承載著我們對英倫貴族生活的終極想像,而在真實的歷史中,它們則代表著貴族對奢華與精緻的終極追求。
  • 徐天博等:隱喻中的中國國家形象——基於中英文財經新聞的比較分析
    徐天博等:隱喻中的中國國家形象——基於中英文財經新聞的比較分析 2020-08-15 08:1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自閉症是先天還是後天的_翻書黨_澎湃新聞-The Paper
    在從「基因決定論」和「積極優生學」的噩夢中醒來之後,整個人類社會曾經因為矯枉過正而走入了另外一個誤區——「基因無用論」。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積極優生學」在納粹德國的助推下走向了邪惡的深淵。除了世人皆知的猶太集中營之外,納粹德國還對具有先天出生缺陷或者發育遲滯的嬰幼兒採取了極不人道的消極治療做法,任其夭折。
  • 書單|關於衣服的現象學_翻書黨_澎湃新聞-The Paper
    書單|關於衣服的現象學 楊雪 2020-02-06 16:11 來源:澎湃新聞
  • 作家與酒吧:劍拔弩張的樂園_翻書黨_澎湃新聞-The Paper
    英語中最早使用酒吧這個詞,是在1591年羅伯特·格林創作的戲劇《鑑戒邪惡》(A Notable Discovery of Coosnage)當中。格林是英國歷史上第一位職業作家,其短暫的一生曾因批判和攻擊威廉·莎士比亞而聞名。那麼是他創造了「酒吧」這個詞嗎?
  • 梁小民:11月讀的二十七本書_翻書黨_澎湃新聞-The Paper
    富起來,或達到中產的人應該追求無限的精神需求。作者鄭也夫先生是特立獨行的社會學家。他對消費等問題的分析並不完全等同於經濟學家。消費不只是經濟的事,而是一種更廣義的社會問題。作者從社會學角度分析消費就更值得關注。作者提出的富了以後怎麼辦的問題,也正是我們每個人所關心的。鄭也夫先生的書並不是教條式理論分析,而是充滿了情趣的閒聊,讀來有益又有趣。3.
  • _媒體_澎湃新聞-The Paper
    2020-09-28 20:4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曾經的華語電影有多厲害_翻書黨_澎湃新聞-The Paper
    【編者按】《電影通史》是英國萊切斯特大學影視新聞學教授、影評人菲利普·肯普主編的一部圖文版電影史,按照年代順序追溯了電影的演化。去年,該書英文版進行了修訂,推出了第二版。近日,新版的《電影通史》中文版也翻譯出版了。本文摘自書中有關華語電影的部分,澎湃新聞經授權刊登,標題由編者所擬。
  • 童書·新書|晚安,故事_翻書黨_澎湃新聞-The Paper
    其作品影響了幾代日本作家,被譽為「日本的安徒生」,激發了宮崎駿《千與千尋》的創作靈感,在日本「一千年來備受歡迎的作家」評選中,他位列第四,超過了川端康成、三島由紀夫、大江健三郎、太宰治等人。宮澤賢治的童話多以小動物為主人公,富於大自然氣息,他在童話中寄寓了對大自然、對社會、對人生的探索和思考,具有獨特的人文氣質。
  • 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2020-12-21 17:2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講座|朱嶽:「內向世代」_翻書黨_澎湃新聞-The Paper
    但是,在短短時間內,這批作家中有多人或自殺或退出文壇,這不由令人懷疑他們的文學風格與命運有內在的聯繫,這是文學的悲劇,也是一個耐人深思的謎題。這一文學流派,因其自身的「內向性」以及幾位主要作家的過早離世而為我們所忽視,甚至在臺灣,許多文本已經絕版,但他們的作品在深度、技法、語言等方面,均達到極高造詣,是中文文學中的一座寶藏。
  • 藍鯨的一生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藍鯨的一生 2020-05-15 08:5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_翻書黨_澎湃新聞-The Paper
    本文轉載自「做書」公眾號,澎湃新聞經授權發布。美國電子書資訊網站GoodEreader最近針對300位電子書閱讀器使用者做了一項調查,問他們多久升級一次設備。結果30%的人表示只有它們手中的電子書尺寸增大時,才會考慮更新換代。
  • 雖然失敗了的《吳興華全集》_翻書黨_澎湃新聞-The Paper
    從其官方網頁下讀者的評論中可以看出,想要買一本看看的讀者的確也不在少數。那麼,問題來了,既然很多讀者只想買一本隨便看看,我們為什麼不編一個好的選本呢?是,你可以說《吳興華詩文集》出了,需要全集,說以吳興華在詩史、文學史上的地位等等,也需要全集……但千說萬講,就是沒有考慮到那些今天仍然對詩歌、對現代文學有興趣的普通讀者的真正的需要,而選本,相對於全集的重要性,也就正在這個地方。
  • 5月文藝聯合書單|怪談錄音帶_翻書黨_澎湃新聞-The Paper
    《埃及四千年》[英]喬安·弗萊徹著,楊凌峰譯,浙江文藝出版社本書囊括了古埃及四千年王朝興衰、沉浮、輝煌與落敗的歷史,英國古埃及研究權威、BBC首席講解員喬安·弗萊徹教授以其學識和熱情講解這段偉大而神秘的歷史。
  • 童書·新書|更大更大的鍋_翻書黨_澎湃新聞-The Paper
    《字母書》[英]奧利弗·傑弗斯著、繪,桃子譯,海豚出版社英國著名圖畫書作家奧利弗·傑弗斯創意之作,是其《從前有本字母書》(Once Upon an Alphabet)的改編版,用孩子熟悉的日常事物和場景幫助他們展開聯想記憶。
  • 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2019-12-10 21:3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疫情下的中國留學生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疫情下的中國留學生 2020-10-04 08: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電影手冊》評《氣球》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電影手冊》評《氣球》 2020-11-27 17:0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電影故事療愈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電影故事療愈 2020-06-03 16:4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