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視孩子被壓抑的情緒,不要等爆發了才明白!

2020-12-16 鴿子醫生育兒

最近大家都在談情緒教育。我時常到各地分享與情緒有關的主題,許多人問我,情緒教育該怎麼實施?該如何教出孩子的情緒力?

我認為,孩子情緒調控的能力,不該通過教材教法傳授,而是孩子從與周遭大人真實的互動中逐漸學習與培養而來的。

當我們跟孩子說:「當你遇到情緒不好時,第一步怎麼做、第二步怎麼做」,那一點意義也沒有。反而,在與大人的每一次互動中,大人如何對應自己與孩子的情緒反應,深刻影響著孩子的情緒發展以及與自我情緒相處的能力。

當一個人遇到挫敗或困境時,感受並展露出不舒服的情緒是相當自然的,孩子更是如此。當大人觀察到孩子的情緒反應(特別是負面情緒)時,最重要的是,別輕易地去否定孩子的情緒感受。

別通過否定情緒感受來安慰痛苦中的孩子

試想一個情況,今天孩子放學回家後,板著一張臉,看起來愁容滿面。他告訴你,他被同學排擠了,因為今天班上分組活動時,沒有同學要跟他一組,而這已經不是第一次發生了。你會怎麼回應孩子呢?此刻,很多大人便會說:

「唉!沒那麼嚴重啦!一定是有什麼誤會在!」

「不過就是沒分到組,有必要難過成這樣嗎?」

「沒事!沒事!同學都不懂事。沒事、沒事了,快去吃飯休息去!」

「不需要為這種小事難過啦!」

這樣的回應,看似在安慰孩子,實則是否定孩子的情緒感受。聽起來很熟悉嗎?因為類似話語我們從小聽到大,現在我們也如出一轍地複製在孩子身上。否定孩子的情緒感受,會通過以下的形式進行著:

(一)輕忽孩子挫敗經驗的嚴重性(這沒那麼嚴重,是你想太多了!)。

(二)無視於挫敗經驗的存在,不與孩子多做討論(好啦!沒事了、沒事了!)。

(三)否定孩子情緒感受的真實性,或不允許孩子有負面情緒(有必要難過成這樣嗎?、擦擦眼淚,不要難過!)。

(四)指責孩子自然流露的情緒反應(動不動就生氣、心情不好,這樣怎麼行?)。

因為不允許情緒存在而花更多力氣去對抗情緒

否定情緒感受對孩子造成的影響,使孩子內心容易感到錯亂,不知道自己經歷困境時所感受到的情緒是對的還是錯的?如果是不對的,便會要求自己收起這些情緒,試圖不去感受這些情緒。逐漸地,也學會了忽略或不允許這些情緒感受的存在,最後成了情感麻木或對情緒感受不知不覺的人。

因為出現生氣、沮喪、失望、無力、後悔、自責、內疚等這些負面情緒是不對的,於是當這些感受浮現時,便會用盡力氣去對抗它們,試圖驅逐它們,或將它們壓抑至意識察覺不到的地方。而往往這些對抗情緒的方式,會造成更多的問題,而出現更多惱人的情緒感受(借酒澆愁愁更愁)。正所謂情緒本身不是問題,有問題的是應對情緒的方式,就是這個意思。

失去與自己或他人溫暖連結的能力

另外,大人在孩子經歷挫敗或困境而感到傷心難過時,否定孩子的情緒感受,往往讓孩子感覺到自己的問題不被重視,沒有受到理解與支持。然而,一個人的情緒傷痛,是需要在溫暖關懷的人際連結中被療愈的;少了這份連結,孩子只能將心底的痛再埋得更深一點,甚至還要責怪自己怎麼可以那麼脆弱,如此容易心情不好,於是,又更加重了內心的挫敗感。

最後,孩子也難以學到如何安慰自己,以及無法長出與自己情緒相處的能力。在往後的人際關係中,也難以對他人的痛苦遭遇感同身受,甚至當他人表表露出負面情緒時,會不知所措地試圖忽略或不允許他人的情緒出現。於是,也會這麼說著:「沒事了!沒事了!沒那麼嚴重,不需要那麼難過!」

很熟悉嗎?孩子正在複製大人的回應模式。好了,現在你知道,你為什麼會不假思索、自動化地開始否定孩子的情緒感受,因為,你就是這樣被對待長大的。而當孩子遭遇困境而出現痛苦情緒時,你是不知所措的,於是你很快地否定孩子的情緒感受,忽略孩子挫敗經驗的嚴重性——你真正想解決的,不是孩子的痛苦,而是自己的痛苦。

長期忽略情緒感受將難以捍衛自己的界限

值得一提的是,一個人若無法肯定或正視自己的情緒感受,可能的後遺症便是,當自己的權益或界限受到他人侵犯時,常常渾然不覺。有些人一而再、再而三地成為他人以任何形式侵犯下受害者,加害者固然可惡,但這些人常是因為沒有正視與捍衛自己情緒感受的能力,無法在感受到不舒服的當下,便確認自己正在遭受不當對待,而能果決地立即表達自己的不舒服。

試想,當你被人侵犯或佔了便宜,你心裡似乎感到哪裡不舒服,但你卻懷疑這份感覺的真實性,習慣性地告訴自己沒有那麼嚴重,當然無法保護自己免受再度的傷害。就算對方是在無心之下越了界,也需要有人相當明確地讓他知道自己的情緒感受,他才有機會充分明白,並學習尊重別人的情緒感受。

因此,在性別平等教育中,當我們教導孩子如何避免遭受性侵害或性騷擾時,總是會引導孩子確認自己的感受,並相信自己感受的真實性,這往往能幫助孩子避免一些受傷的風險。

因此,說到底,情緒教育就是在培養孩子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的能力。因為能正視自己的情緒感受,便能做到不允許別人侵犯自己的界限;同時,也能夠關注他人的情緒,並展現對他人界限尊重的態度。

相關焦點

  • 不要壓抑憤怒的情緒,爆發出來吧!該發火時就發火吧
    大部分人的問題是不知道該如何表達自己的憤怒而不是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壓抑自己的憤怒。 花精力進行資料研究會發現,類似「憤怒是無能的表現」的言論大多來自西方,它們不約而同地暗示著「憤怒會壞事」「憤怒是一種病」類似的意思。 有一項研究確定了對於憤怒態度的中西文化差異:憤怒在西方被認為是底層人民的行為,而在東亞文化中,卻被更多地與社會高層地位相連。
  • 焦慮、抑鬱、暴怒、嫉妒,成年人長期壓抑的情緒,爆發在一瞬間!
    小時候爸爸對我很好,我現在也為人父母了,今天趁著家人沒在,我才在這哭呢,平時不敢在家人面前哭......●「小夥騎車逆行被攔後爆發」2019年3月30日,杭州一小夥騎單車逆行,被交警攔下後徹底爆發,情緒激動地大聲說:每天要加班到十一二點,女朋友忘了帶鑰匙了,讓我送鑰匙,公司也在催我,兩邊都在催我,我真的覺得好累……都說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
  • 教會孩子正視和善待自己的情緒,是孩子自律人生的重要底色
    越來越多的惡性事件提醒著我們,孩子情緒問題需要正視,身為家長,我們必須要引導孩子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它會讓孩子誤以為哭泣、悲傷是會受到父母的懲罰的錯誤的行為,於是孩子為了避免家長懲罰而隱藏自己的情緒,久而久之孩子會變得壓抑敏感,不利於孩子的成長,還會讓孩子喪失安全感,變得唯唯諾諾。 家長要明白孩子不受控制的傷心、害怕、恐懼等情緒都是孩子情緒腦本能的一種反應,這種本能的反應沒有對錯之分。
  • 父母過度控制情緒,給孩子造成的傷害更大,還不如早點爆發
    有一次他徹底被激怒了,將對方打個鼻青臉腫,才擺脫了被欺負的噩運,這件事就刻錄在了他的記憶中。在這篇文章中,我想和大家探討的是第二點——壓抑情緒,現在很多育兒專家,或者育兒文章,都在強調父母要控制情緒,不能對孩子發火,在大多數的認知裡,發脾氣是不好的,不被接受的,可情緒真的能壓抑住嗎?我認為不可以,情緒就像不斷加壓的氣球,如果我們總是壓抑自己的情緒,早晚有一刻會突然爆發出來,其威力會更大。
  • 壓抑過後的爆發式衝突,才是關係中最深的傷害
    壓抑自我需求成為了我生活的常態,伴隨而來的是長期壓抑後不斷增加的委屈和對他的埋怨。付出了這麼多,對方還是不滿意,還是經常批評責備我,於是開始懷疑自己的付出是否值得,也會覺得:他如果愛我,就應該看到我的委屈和壓抑,應該自覺地不要提那麼多要求。帶著這樣的情緒,我也越來越不想為他付出。
  • 媽媽對孩子有負面情緒,是再正常不過的事,請別再壓抑自己
    阿華自己都很不理解,爭吵的導火索明明都是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比如孩子的溼疹反反覆覆又發作了、老公餵孩子時不小心打破了一個碗、孩子胃口差不想吃飯……但阿華卻很容易無法控制自己地生氣,不由自主地想找老公吵架,看老公哪哪都覺得不舒坦。雖然她心裡也明白,老公是愛她的,帶娃幫她分擔了不少,兩個人也沒有什麼大矛盾。但阿華就是忍不住,忍不住自己的脾氣,忍不住要找老公吵架。
  • 接納孩子的情緒
    感覺到兒子慢慢的平靜下來,便跟他說:「寶貝,媽媽愛你,我要照顧好你的身體,培根和脆皮腸,很好吃,不過都是加工食品,媽媽希望你不要吃得太多,我們能否確定一個培根日,這樣媽媽可以提前準備好。」他馬上選定了培根日,然後很委屈的哭著說:「你沒有經我同意,就把投影給關了。」我想起自己很不耐煩關掉投影的情景,馬上跟他說:「對不起,剛剛媽媽沒有尊重你。」我們都知道,情緒沒有對錯。
  • 被壓抑的情緒
    因為孩子在打我時沒有說任何話,我就以為孩子覺得可以動手打人就是自由。看著他們對打了一會兒之後,我又走到那個男孩身邊問他:「現在你覺得自由是什麼?」他不由分說的又對著我打起來,這一次他邊打邊說:「自由就是打媽媽,打死媽媽!」
  • 對於父母來說,管理好自己的情緒,才是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首先呢,我們要正視這些情緒。當孩子讓你生氣失望的時候,首先要明白這些情緒的存在非常合理,接著告訴自己不要讓這些情緒佔據了理智。首先讓自己先冷靜下來,其次要明白自己的這些情緒是正常的,孩子的奮鬥也是正常的,正確的面對這些情緒很重要。2;做孩子出乎意料的父母。如果你真的被孩子的挑釁行為或者是調皮批鬥爆炸,不如做一些出乎意料的事情。
  • 不要讓情緒怪獸主導你和孩子,當孩子情緒爆發時,試試這麼做
    孩子發脾氣,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緒,大多是因為父母不懂得引導。 俗語說,「堵」不如「疏」,父母要無條件的接納孩子,正確的引導孩子,讓孩子的情緒得到釋放,才是緩和他們情緒的不二選擇。 如果把情緒比喻成是一個溫度計,隨著溫度的不斷升高,等級也在不斷提升,隨之而來的爆發也就越發的強烈。 並且,根據不同的情緒等級,還有著不同的身體語言信號。
  • 如何才能讓孩子正視輸贏?原來父母才是問題的關鍵
    父母和老師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常常會教會孩子怎麼做才是高情商、高智商的表現,但他們卻通常會忽視了對孩子「逆商」的培養。而所謂逆商就是指人們面對逆境時的反應方式,即面對挫折、擺脫困境和超越困難的能力。如果老師和父母對孩子缺少了這方面的教導,那麼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他們就很容易出現無法正視輸贏的情況,從而給自己的成長道路帶來諸多坎坷。
  • 怎樣才能正確管理情緒,3個方法,與易怒情緒說再見
    首先你要知道,情緒是沒有好壞之分的,情緒只是你的真實感受,你需要學會正視並且接受自己的情緒,這遠比壓抑著,否認著有用多了,只有當你接納自己內心的感受,你才能夠談及怎樣去學會情緒管理。就像有句話是這樣說的,平常看著很不錯的人,一旦發起火來真的是火氣沖天,其實人人都是有脾氣的,只不過有一些人為何會突如其來爆發出來呢?
  • 天津易職學:情緒壓抑的5大危害,每種都能毀了你的人生!
    這些年,情緒管理的話題被越來越多的人提起,很多人都在高呼:「你能控制情緒,才能控制人生」「真正的高情商,就是能控制情緒」……於是很多人便認為,只有壓抑負面情緒,讓自己沒有脾氣才是最正確的。但事實上,情緒是不能被控制的,更不能被壓抑。
  • 孩子情緒不穩定,如何解決孩子情緒不穩定問題這些事情要做到?
    父母是孩子的模範,父母首先要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不讓不良情緒帶給家庭、帶給孩子,要塑造出一種安全、溫馨、平和的心理情境,用欣賞的眼光鼓勵自己的孩子,讓身處其中的孩子產生積極的自我認同,獲得安全感,讓其能自由、開放地感受和表達自己的情緒,使某些原本正常的情緒感受不因壓抑而變質。
  • 接受孩子所有的情緒,幫助他化解不良情緒才是正確的教育方式
    我們每一個家長都應該採用機智的態度來評價自己的孩子。不管孩子的表現是消極的還是欠佳的,都應該坦然接受。無論孩子表現出高興還是不高興的情緒,一概接納。因為一個人所擁有的完整的情緒是包括積極的也包括消極的,有任何情緒都很正常。
  • 孩子的說明書丨養育孩子,絕對不打不罵很難,當情緒激動時怎麼辦
    ,「熊孩子」又不知好歹惹禍時,可以試試以下幾點:正視發脾氣這件事有句老話說的好,兔子急了還咬人呢!想控制住脾氣,首先要正視它,與壞情緒和解,承認每個人都會發脾氣,而不是一味壓抑它——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積壓在心裡的煩悶,如果不加引導,總會找個出口爆發出來。所以承認它的存在,是讓情緒穩定的第一步。
  • 別讓你的負面情緒毀掉一個孩子的成長
    在這樣的高壓環境下負面情緒日積月累,達到一定極限後猶如火山一樣很容易爆發。很多家長在這個時候常常忽視了去管控自己的情緒,還帶著不良情緒和孩子相處,讓家庭氛圍變得壓抑、焦灼。小孩子通常無法判斷父母情緒失控的根本原因,他們往往會因為成人情緒化的對待自己而進行自我判斷,爸爸媽媽為什麼會生氣?是因為我不乖嗎?是不是我做錯了什麼,觸發了爸爸媽媽現在的行為?
  • 不要壓抑孩子想哭的心情
    各位家長晚上好,今天我要講的主題是:不要壓抑孩子想哭的心情。 許多父母在孩子要哭的時候經常會罵:不許哭!其實在心理學中想哭就哭是孩子重要的自我表現,要求孩子壓抑負面的情感會對他造成很大的壓力。 在臺灣許多護士在診所幫孩子打針的時候我都聽到他們說:要打針哦,有點痛,你要加油哦,想哭就哭沒關係啊!所以大哭之後孩子心情會變好,他們會笑著離開診所。但是如果你騙孩子一點都不痛,這樣壓抑孩子的情緒,他會慢慢在心中累積悲傷或者是憤怒,這就是情緒宣洩。
  • 孩子情緒爆發,父母不知所措?8個溝通技巧,加強親子溝通與和解
    其實孩子情緒爆發的情況,很多家長都會遇到。但一些家長只會運用極端的方式去管教孩子,而不嘗試了解孩子情緒爆發的原因是什麼?這才導致了問題沒有辦法和平解決。面對孩子經常性的情緒爆發行為,家長最應該採取的就用和孩子溝通的方式讓孩子把自己的情緒表達出來。
  • 孩子生氣太正常,與其選擇壓抑情緒,不如引導孩子學會良性憤怒
    當時他覺得兒子才七歲脾氣就這麼差,不管怎麼能行?但是到了第二天,小劉就後悔了,他覺自己不該這麼打孩子。其實,很多家長都會跟小劉一樣,覺得自己孩子的脾氣不好。確實,孩子們的表現就是這樣,遇到不開心的事,他們會直接又哭又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