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刊《亞洲兩棲爬行動物研究》申辦獲進展

2020-12-11 中國科學院

近日,由成都生物所和中國科學出版社有限公司分別擔任第一主辦單位和第二主辦單位的擬創辦英文學報Asian Herpetological Research(《亞洲兩棲爬行動物研究》)(簡稱AHR)的申報材料已通過了四川省新聞出版局審核、並經由該局上報中國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待批。這標誌成都生物所自2008年10月啟動的英文學報AHR的新一輪申辦工作取得了良好的階段性進展。

成都生物所的兩棲爬行動物研究歷史悠久,積累豐富,其兩棲爬行動物研究室是迄今為止我國唯一長期從事兩棲爬行動物研究的專門機構,在國內外同行中具有重要的影響力。該研究室早年創辦的亞洲兩棲爬行動物研究學術期刊已在美國不定期出版發行近20年。為了更好地適應我國兩棲爬行動物研究學科的發展需求,成都生物所決定將該刊回歸中國,向國家申請創辦亞洲兩棲爬行動物研究英文學報AHR。美國方面已於2004年2月18日正式同意將該刊版權歸還中國。

成都生物所先後進行了兩輪辦刊申請,未獲批准。2008年10月,成都生物所啟動第三輪辦刊申請。該項工作由該所科技信息情報中心和兩棲爬行動物研究室合力而為。在牽頭人鍾盛先和王躍招的帶領下,兩部門協作穩步開展辦刊申報的各項工作,包括系列申報材料(申請報告、可行性報告、學報編輯部工作章程、資質說明書等)的撰寫、與第二主辦單位中國科學出版社有限公司的合作洽談、向中國科學院出版委員會的報審等。該項工作得到科學院出版委員會的認同,並將申辦刊物視為重要發展刊物給予支持,使申報很快獲院批准並得以及時上報四川省新聞出版局。

2009年3月11日下午,四川省新聞出版局期刊審批處鄢茂副處長等一行三人來到成都生物所,就該所申辦亞洲兩棲爬行動物研究英文學報事宜進行考察。葉彥副所長代表成都生物所介紹了該所兩棲爬行動物研究的歷史、地位與發展,闡述了創辦該英文學報的意義、思路以及研究所擬支持的人力、物力、財力條件;鍾盛先、王躍招等介紹了申辦工作情況。鄢處長一行還考察了該所現有學報《應用與環境生物學報》編輯部、兩棲爬行動物研究室標本館、以及科普展廳的實際情況。

四川省新聞出版局對成都生物所兩棲爬行動物研究英文學報申辦工作給予了充分肯定,經研究決定上報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審批。科技信息情報中心和兩棲爬行動物研究室將在此階段性進展的基礎上繼續努力,爭取英文學報AHR早日獲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的批准,為成都生物所科研國際合作與交流以及知識傳播多做有益工作。

相關焦點

  • 《亞洲兩棲爬行動物研究》(英文版)被SCI收錄
    刊物封面7月21日,從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情報中心獲悉,Asian Herpetological Research (《亞洲兩棲爬行動物研究》英文版,簡稱「AHR」)正式被美國湯森路透科技與醫療信息集團
  • 英文刊《乾旱區科學》申辦成功
    P style="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 TEXT-ALIGN: justify">由中科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和科學出版社有限責任公司共同主辦的英文刊Journal of Arid Land(以下簡稱JAL,漢文刊名
  • 尷尬的兩棲爬行動物,該何去何從?
    在此緊要關頭,農業農村部緊急印發《關於貫徹落實全國人大常委會革除濫食野生動物決定的通知》(以下簡稱《決定》),明確中華鱉、烏龜等列入《國家重點保護經濟水生動植物資源名錄》物種和農業農村部公告的水產新品種兩棲爬行類動物,按照水生物種管理,給產業從業者吃下了一顆定心丸。山東大學海洋學院教授王亞民表示,蛙類種類非常多,屬於兩棲動物。
  • 亞洲首例!西南醫院全英文燒傷研究期刊被SCI收錄
    △西南醫院燒傷研究所主辦的英文期刊《Burns & Trauma》28日,記者從陸軍軍醫大學西南醫院獲悉,科睿唯安正式發布消息,陸軍軍醫大學西南醫院燒傷研究所主辦的英文期刊《Burns & Trauma
  • ...of Natural Gas Geoscience英文刊在ScienceDirect平臺在線出版
    Journal of Natural Gas Geoscience英文刊在ScienceDirect平臺在線出版 2016-05-20 蘭州文獻情報中心
  • 上海動物園將再添一座兩棲爬行館
    圖說:現有蟒蛇展區 上海動物園供圖(下同)新民晚報訊(記者 金旻矣)上海動物園的兩棲爬行動物,將有新家了。記者從園方獲悉,動物園將再建造一座兩棲動物爬行館,預計年底完成初步方案設計。屆時,一些大型兩棲爬行動物或將搬入新家,原展區將成為歷史。圖說:現有象龜展區(室外)場館旨在突出生態公園風貌和沉浸式動物展館體驗,以鋼結構建築為主要形式,內部根據不同動物的生境進行物理分隔,形成控溫、控溼的環境。
  • Nat Commun:水稻雜種劣勢遺傳機理研究獲進展
    日前,中科院上海生科院植物生理生態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林鴻宣研究組與姜裡文、韓斌研究組合作,在水稻雜種劣勢遺傳調控機理研究中獲重要進展,他們證明了兩個遺傳座位上的三個基因共同控制水稻種間雜種劣勢的發生,為闡明水稻種間生殖隔離的分子遺傳機理研究提供了新線索。相關研究在《自然—通訊》上發表。
  • 今年北京動物園兩棲爬行館重開時,重溫與冷血動物們的記憶
    今年特殊的年份,帶來了很多不便,比如動物園成為了謹慎的單位,當時所有室內場館都關閉了,當防控等級下調到三級後的半個月,北京動物園的室內場館終於陸續重新開放了,最喜歡去的兩棲爬行館便是我期望已久的目的地。
  • 上海動物園將再添一座兩棲爬行館 佔地一萬平米模擬熱帶雨林等多樣...
    東方網記者柏可林9月7日報導:為提升動物福利並優化兩爬動物的展出方式,打造不同類型的展出空間,上海動物園擬在原大象表演場新建兩棲爬行動物二館,工程總佔地面積約10000平方米。 目前,兩棲爬行動物二館的建設已經提上日程。屆時,一些大型兩棲爬行動物或將搬入新家,原展區將成為歷史。
  • 海南熱帶雨林:爬行動物棲樂園
    海南日報記者 李夢瑤  地球上從沒有任何生物能像爬行動物一樣,一度稱霸整個海陸空世界。它們曾統治地球長達數億年之久,不料卻於「白堊紀-古近紀滅絕事件」中慘遭滅頂之災,僅剩一些小型且堅強的爬行動物存活至今——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上,有三分之一的爬行動物被登記為易危、瀕危,甚至極度瀕危。
  • 閩最大兩棲動物爬行館開館 近百隻兩棲爬行動物入駐
    閩最大兩棲動物爬行館開館 近百隻兩棲爬行動物入駐 2017-05-  中國內地的兩棲爬行動物展覽比比皆是,但兩棲爬行館鮮少可見。很多展館展出的是動物的標本,而不是動物活體。像「蜿龍密境」這種匯聚全球各地品種豐富、數量繁多的兩棲爬行館,更是屈指可數。馬戲城工作人員烏克蘭美女對外展示「蜿龍密境」館內的黃金蟒。
  • 可穿戴能源領域取得新進展 「能源衣」開發仍任重道遠
    供圖中新網上海2月21日電 (龔維 許婧)東華大學21日發布消息稱,該校王宏志教授課題組在可穿戴能源領域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兩棲能源紗線與紡織品的連續化與規模化製備》為題發表於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研究團隊認為,纖維、紗線、織物將成為新一代發電載體。
  • 昆明在靈長目疣猴亞科分子系統學研究中獲進展
    昆明在靈長目疣猴亞科分子系統學研究中獲進展 2012年05月02日09:23 來源:中國科學院
  • 海南周刊 | 海南熱帶雨林:爬行動物棲樂園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李夢瑤  地球上從沒有任何生物能像爬行動物一樣,一度稱霸整個海陸空世界。它們曾統治地球長達數億年之久,不料卻於「白堊紀-古近紀滅絕事件」中慘遭滅頂之災,僅剩一些小型且堅強的爬行動物存活至今——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上,有三分之一的爬行動物被登記為易危、瀕危,甚至極度瀕危。
  • 海南周刊 海南熱帶雨林:爬行動物棲樂園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李夢瑤地球上從沒有任何生物能像爬行動物一樣,一度稱霸整個海陸空世界。它們曾統治地球長達數億年之久,不料卻於「白堊紀-古近紀滅絕事件」中慘遭滅頂之災,僅剩一些小型且堅強的爬行動物存活至今——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上,有三分之一的爬行動物被登記為易危、瀕危,甚至極度瀕危。
  • 北京大學教授榮獲亞洲科學大獎
    近日獲悉,北京大學江穎教授榮獲第8屆「仁科芳雄亞洲獎」(Nishina Asia Award),以表彰其在原子尺度上理解界面水的結構和動力學方面的開創性貢獻。該基金會設立的「仁科芳雄亞洲獎」,用以獎勵日本之外的其他亞洲國家在物理學研究中做出突出貢獻的青年科學家。我們一起了解下江穎教授!
  • 天津動物園兩棲爬行館升級改造將於元旦亮相
    天津動物園兩棲爬行館升級改造將於元旦亮相 2019-12-31 15:40:00來源:央廣網
  • 國家清史項目研究成果與《北京大學圖書館藏胡適未刊書信日記...
    近日,美國聖智學習出版公司亞洲部(Cengage Learning Asia)與北大圖書館經過協商出版《煙雨樓臺:北京大學圖書館藏西籍中的清代建築圖像》英文版與《北京大學圖書館藏胡適未刊書信日記》英文版。
  • 澱粉樣蛋白結構解析研究獲進展
    人胰澱素組裝結構的STM圖像(左)、核心片段長度統計圖(中)及組裝結構示意圖(右)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科研人員利用掃描隧道顯微技術(STM)對2型糖尿病相關的澱粉樣蛋白——胰澱素的組裝和聚集結構進行研究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已在線發表了這一澱粉樣蛋白結構解析的新進展(PNAS, doi/10.1073/pnas.1102971108, 2011)。 理解澱粉樣蛋白的摺疊結構和聚集行為是檢測和治療澱粉樣病變的關鍵所在。但是由於澱粉樣蛋白不易結晶,而且溶解性差,使得結構解析非常困難。
  • 列文森獎結果出爐,伊沛霞獲「亞洲研究傑出貢獻獎」
    記者 | 徐悅東2月14日,美國亞洲協會官網公布了今年的列文森中國研究著作獎等一系列獎項。該獎項為紀念著名的美國漢學家列文森(Joseph Levenson),並由梅林基金會(Merlin Foundation)設立,每年獎勵兩部中國研究領域傑出的英文學術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