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新年來臨前,報紙和雜誌總是喜歡刊登一些過年菜,也常有記者打電話來問我:「你過年吃的是什麼?」
很老實地說,印象非常模糊,記不起一定要吃這個吃那個,小時候年糕是媽媽做的,用最原始的蔗糖,一大包買回來,打開一看,像黃色的沙,裡面有一粒粒結成塊狀的,呈褐色,先撿起來吃,就是我們的瑞士糖了。不放在冰箱,年糕也不會壞,可吃很多天,加的是最上等的鹼水,先煎煎,打個雞蛋進鍋,再煎一下,就那麼吃了,很蛀牙,也不覺得特別好。
到後來,和其他年糕一比,才知道母親是高手。十幾歲開始在海外生活,過年朋友叫去家中吃飯,總是躲避,不想破壞一家人的氣氛。到了住進邵氏片廠宿舍的年代,朱旭華先生當我是親人,我就到他家幫助老傭人阿心姐做金餃子。過程是這樣的,有一個大師傅做菜的鐵勺子,在火上慢烤,那邊廂,把雞蛋打勻,慢慢地倒入勺中,還要不斷地搖,一張金黃色的餃子皮就完成了。剁肉,包出餃子來,放入包著雞和白菜的鍋中煮熟。記得的過年菜,就那麼多。
在日本過的是新年,不像過自己的年。他們的菜餚也豐富,但多數是買回來的,一盒盒便當式,裡面也有紅魚和龍蝦等貴料,都是冷冰冰,名副其實的好看不好吃。歐美過的年,更是慘澹,他們只注重聖誕節,吃的多數是剩菜。農曆年最好是旅行,要往沒有中國人的地方走,才有不關門的餐廳。曼谷是一個好選擇,泰國菜西餐齊全,別去正宗的中餐館就是。如果在香港過,那最好是在收墟前到菜市場去,見到什麼最新鮮就買什麼,回來弄一個火鍋,將所有的都放進去,這種過年菜也叫做「圍爐」,很好吃,錯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