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裡,
童年的歡樂都是帶著甜味的,
這和蘇州人特有的年味緊密相連。
蘇州人老底子的年味兒,
到底是什麼樣的呢?
曾經的年味兒
就是食品店裡拌什錦糖
平時家裡看不到的一些糖果,過年就會開始準備拌什錦糖。
那時過年,家家人家都會拿出一盤什錦糖待客,這個什錦糖的賣相相當重要,拿得出手。記得那時的糖果有大白兔奶糖、花生牛軋糖、話梅糖、椰子糖等,有了它們增色不少。
曾經的年味兒
就是做蛋餃
每年春節,外婆家的廚房裡都少不了雞蛋混合著豬油的香味,這熟悉的蛋餃味,一飄就是二十多年。
用上好豬皮擦擦鍋底,隨後倒入一小勺打均勻後的蛋汁。左右攪動鍋柄,那蛋汁便十分「服帖」地化作一個薄薄的圓...看著一個一個蛋餃心滿意足。
曾經的年味兒
就是包春卷
過春節的時候家家都有包春卷的習俗。
過春節的時候不但自己吃,還常常用於招待客人。春卷餡心可葷可素,可鹹可甜。老蘇州愛吃薺菜餡和豆沙餡的,吃年夜飯飯前炸點墊墊飢,早上起床還能過過泡飯吃,過年家家必備。
曾經的年味兒
就是發筍乾
老蘇州的年味,是那濃濃筍乾味。
蘇州人俗語:「一亂勿亂,先浸筍乾」,意思是其它不去管,先買點筍乾發起來。節節拔高的筍乾,有個好口彩,自己泡的乾淨無異味,還有一股濃濃的筍乾香味。筍乾用來燒肉吃特別香,而且越燒越入味,甜鹹鮮香,肥美可口。
曾經的年味兒
就是做一條魚
對於蘇州人來說,青魚就是「年年有餘」的那條魚。
還記得小時候,每家買了青魚,在魚嘴與鰓之間穿了根紅繩帶,掛在自行車車把上,青魚尾一定要拖到地上才算夠分量。而且一魚可多用,能把青魚的各個部位發揮到極致。其中魚身可用來做蘇式燻魚,外焦裡嫩,鮮美無比。
曾經的年味兒
就是釀酒釀
酒釀,是蘇州很多家庭冬天或春節裡的一道吃食。
做時先把糯米幹蒸熟,要讓米硬一點,然後在蒸好的米中混入買來的酒釀芯,再把它放入棉被中保溫,一般2~3天後即成,做時可加入桂花醬等。吃起來很方便,放點小圓子、水果,酸酸甜甜的超好吃。
曾經的年味兒
就是打年糕
蘇州人過年要吃年糕。年初一傳統的早點:糖年糕、小圓子,老人家還會自己做年糕,吃著窩心。
舊時拜年,總要捎一簍黃天源的桂花豬油糖年糕。豬油年糕切成薄塊,醮上蛋清油鍋裡一煎,那是香甜肥糯打耳光不放。或是小朋友愛的糖年糕和小圓子一起煮了吃。
曾經的年味兒
就是搓圓子、湯圓
過年,老蘇州一碗湯圓是少不了的。
用石磨把糯米磨成粉,配一點其它米粉,用溫水攪拌好後用手搓成小圓子。吃時在開水中燒開後,配以白糖或玫瑰糖醬或是桂花糖漿等。做湯圓餡有甜的是豬油芝麻或赤豆,做成圓圓的,鹹的是鮮肉搓圓後捏出一個尖尖的角。
曾經的年味兒
就是自製鹹肉鹹魚
蘇州人十分勤勞,許多年貨都是自己準備的,像醃製臘肉、鹹魚,所以剛進入臘月,蘇州的「馬大嫂」們就忙開了。
老街巷裡掛著成串的各式醃製品,醃點兒鹹肉,風只雞,風幾條魚,灌點兒香腸,好像也已經形成了一種習慣。因為臘月裡天氣乾冷,醃的東西時候放得長,吃起來方便又美味。
曾經的年味兒
就是自製肉皮
每到冬季,老蘇州總愛做點肉皮吃吃。
肉皮焯水,掛曬,冷油下鍋炸,要炸兩次,做好的肉皮放在盆裡,擺在窗臺上,啥時候想吃了就用刀切一點,放在全家福暖鍋裡一起煮煮,吸收湯的鮮美。過年前必須準備的「年貨」。
曾經的年味兒
就是奶奶燒的年夜飯
老蘇州過年前就開始整整要忙一個月,家家戶戶都開始準備年夜飯了。
每到大年夜,家裡人熱鬧地圍著圓臺面開始吃起來,一年就吃這一回,蘇州人不光要講口味,還要講寓意,以便來年討個好彩頭,很多美食都是自製的,吃著放心、米道好。
曾經的年味兒
就是終於捨得換新
蘇州人一直都是非常注意節約的。平日裡家裡用的都是普通的白色玻璃杯,飯碗菜碗磕掉一塊也捨不得丟掉...
但到了過年,磕掉一塊的碗實在上不了臺面,白玻璃杯也略顯寒酸。所以,大家都會去雜貨店、百貨店挑選中意的飯碗與玻璃杯。過年,無論如何也是要撐撐面子的。
過年時,家裡都要準備一塊新的毛巾,客人來了或者吃完飯,都要拿出新毛巾讓客人洗臉,儘管自己用的毛巾已是硬邦邦了。床上的枕巾平時破了一個洞,也不忍心扔掉。但到了過年時分,換上一對新的枕巾使簡陋的房間頓時「蓬蓽生輝」。
曾經年味兒
就是乾乾淨淨過大年
按照以往傳統,蘇州有「理髮泡澡大掃除,乾乾淨淨過大年」的年俗。
因此,理髮店與澡堂子在大年三十大多門庭若市,去做個髮型過大年,女人們喜歡把頭髮燙捲起來,時髦利落,男的一個平頭是最好的。
至於該洗的衣服、該倒的垃圾,一定得在除夕晚上前搞定。貼福字、貼對聯,鄰裡間相互「搭把手」幫忙是常有的事,可熱鬧啦。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淨淨迎新春的氣氛。
曾經年味兒
就是穿新衣
穿新衣是個古老的習俗。不過,這套新行頭一般要等到大年夜才能換上,迎接新年到來!
從裡到外都有一種新的氣象,衣服就很像穿在身上的春聯,表示對春天的慶賀。這個穿新衣還是闢邪的,它是驅邪降吉祥這樣一個寓意在裡邊。
曾經的年味兒
就是辦年貨
年貨的演變史可以說是我國經濟發展史的縮影。
在物資匱乏的年代,小時候家裡能買點瓜子和玉米糖都開心得很,現在的年貨種類太豐富,瓜子花生也被各類堅果所替代,唯一不能替代的就是期盼過年的心情。
曾經的年味兒
就是熱熱鬧鬧拜大年
初一早晨,晚輩起床後,要先向長輩拜年。
給家中長輩拜完年以後,騎著自行車或是走路外出相遇左右鄰居就會大聲拜年,互道吉祥的話語,「身體健康、恭喜發財」...親朋好友亦相互登門拜年,熱鬧的氣氛一直延續著...如今親朋好友們都住得好遠,改成簡訊、微信拜年了。
曾經的年味兒
就是收壓歲錢
壓歲錢不在多少,用意是鎮惡驅邪,保佑平安。
不過壓歲錢總會被父母各種理由收回去,「幫你存著買好吃的啦、來壓歲錢給我,這包煙花就歸你了」...然後就沒有然後了。現在的小孩伸手問父母就有錢拿,壓歲錢估計也沒我們以前那麼盼望了。
【版權聲明】
本文來源於
情調蘇州、施斌聊齋及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你點的每個贊,我都認真當成了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