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兩本記載海南農墾歷史,刻滿綠色印記的書籍,一本獻給蒼翠古老的海墾膠園,一本獻給視中國天然橡膠事業為己任的海墾老兵。伴隨著沁人心脾的濃濃墨香,這套珍貴的綠色讀物將以圖文並茂的形式帶您走上一段回望之旅,感受一段中國天然橡膠事業創建的激情歲月。
橡膠被列為四大戰略物資之一。在上世紀50年代初的建國初期,為了打破帝國主義對我國橡膠的封鎖、禁運,發展天然橡膠事業由中共中央、毛澤東主席確定為國家戰略,下令在海南、廣東、雲南,中國境內這三大適宜殖膠區,開荒種植。海南是殖膠的重點區域,為此而創建的海南農墾承擔了這項國家使命。
當年的墾荒殖膠條件異常艱辛,墾荒大軍依靠著鐮刀、斧子、鋤頭等手工工具在蟲蛇出沒的深山密林裡,開荒種膠。當時物質匱乏,開荒的人們以天做帳,以地為席,奮戰在窮鄉僻壤的荒山老林裡,強體力勞動活後是木薯地瓜稀飯,而且是有一頓沒一頓的。
上世紀五十年代初,剛從部隊轉業過來的軍工們都是二十出頭的小夥子,他們聽從黨中央、毛主席「建設海南,保衛海南」的號召,紮根山區,墾荒植膠,幾十年如一日,墾植了上百萬畝的膠林,為打破西方國家對我國橡膠的封鎖,發展中國天然橡膠事業,推進國家經濟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
生產生活環境惡劣,勞動強度異常大,無名、無利。到底是什麼樣的力量支撐著他們紮根海南的山區,把大好青春年華的智慧、汗水,甚至生命都奉獻給了中國的橡膠事業呢?答案只有一個:對祖國橡膠事業的強烈使命感。
雷賢鍾,馬來西亞歸僑,1954年回國種膠。當年,他年過半百、兒女成群、豐衣足食、是家產豐厚的客居地的富人,但居然變賣海外百萬家產,漂洋過海,歷經艱難險阻,回到一個百廢待興、千瘡百孔的新中國,深入到「一去一萬裡,千之千不還」的罪臣、貶官流放之地的海南島的深山老林裡「二次創業」。這樣的人還有陳而滾、蔡季芻、何麟書……
到底是什麼因素點燃了他們的壯烈情懷?讓他們如此大舍大無,重頭再來!答案還是只有一個:對祖國橡膠事業的強烈使命感。
何為使命感?為何能讓人如此堅定執著、不計得失,全身心投入,不離不棄?使命感,即是人對一定社會一定時代,社會和國家賦予的使命的一種感知和認同。使命感是人內在的永恆的核心動力。
正是對國家橡膠事業的強烈使命感驅使著軍工們把青春年華的智慧、汗水乃至生命留在了荒山僻嶺。也正是對國家橡膠事業的強烈使命感讓那些富人歸僑群體大舍大無,二次創業。
歷經60年的發展建設,海南橡膠在2011年1月7日,成功走上資本市場,這是新時代背景下,海南橡膠的二次創業。雖然與當年山區一次創業的生產、生活條件已不可同日而語,但是打贏新時代的橡膠戰略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想在資本市場上乘風破浪,不斷創造海南橡膠事業的輝煌,完成國家使命,回報國家期望,同樣需要新時代的海南橡膠人秉承對國家橡膠事業的使命感,熱愛橡膠事業、奉獻橡膠事業。
很多時候,回望是一種態度,無需刻意找尋歷史與現實的接點,不必矯揉造作出遼遠而又豁達的意境。《膠園·海墾經典》、《膠魂·海墾老兵》這套橡膠姊妹著作的作者陳勇、李國文兩位同志,滿懷對海南橡膠事業的深深摯愛,深入歷史現場,以新聞人的責任感追問歷史真相,聆聽這片土地上那些激情燃燒歲月裡的人和事,用紀實的寫作手法,帶領我們穿越時光隧道,回望那些老軍工群體、富人歸僑群體不畏艱難險阻、艱苦創業、悲喜交織的苦樂年華,為海南天然橡膠事業,乃至中國天然橡膠事業留下了一份寶貴的資料,更給當前正在資本市場上二次創業的新海南橡膠人,傳達了老一輩海南橡膠人對國家橡膠事業強烈使命感的震撼。
(作者系海南橡膠執行副總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