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的《浮士德》,到底講述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

2021-01-09 非遺美學

《浮士德》 - Output - Stereo Out

01:28來自非遺美學

歌德,生於1749的美因河畔法蘭克福,於1832卒於魏瑪。他出名很早,在他27歲時,一部《維特的煩惱》就使他名聲大噪,他一生中作品無數,包括日記、散文、戲劇、長篇小說《威廉.邁斯特的學習時代》、《親和力》等等,但是如果沒有在1831年最終寫成的《浮士德》這部作品,歌德也很難躋身於世界一流作家的行列。正是這樣一部歷時64年的曠世傑作成就了歌德,使他成為德國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文學家,同時也成為人類文學史上最偉大的作家之一。

《浮士德》是一部詩體悲劇,共12111行,如此的體量,顯然它不是為了舞臺的表演而創作的,而詩劇中的浮士德也並不是歌德完全虛構出來的人物,而是來自於民間的有人物原型可以依託的一個形象。這個人會佔卜、天相、魔術、鍊金術很多技能,在傳說中,他與魔鬼訂約,在有生之年,魔鬼供他驅使,死後靈魂歸魔鬼所有。《浮士德》這個故事,在民間傳說中,原本是一個訓誡故事,意在告訴人們要戒除欲望,養成虔敬之心,否則魔鬼就會乘虛而入。而歌德在創作《浮士德》詩劇的時候,分成兩個部分,把民間中的浮士德進行了提煉和升華,把他塑造成為一個具有深邃的哲理意蘊、豐富人生內涵、深刻反映了近代西方人精神發展歷程的人物形象,創作了文學史上的一個奇蹟。

《浮士德》那到底講述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呢?故事的一開篇歌德就藉助神屆的格局,創造了一幅魔鬼與上帝在天庭爭論的場景,魔鬼瞧不起地球上的人類,說人類一文不值,但上帝認為,人類雖然有弱點,但是人類的正直是足以信賴的,因此人類不會偏離正義的軌道。

飾演魔鬼墨菲斯託的廖凡

於是上帝和魔鬼就以人間的浮士德展開了賭局,魔鬼發誓要將浮士德誘入魔道,以此證明自己對人類的判斷,於是他來到了人間,找到了飽讀詩書但倍感讀書無用精神極度痛苦的浮士德。在精神極度痛苦的情況下,浮士德與魔鬼籤訂了賭約,這個賭約就是在有生之年,魔鬼滿足浮士德的所有要求,只要浮士德感到滿足,那麼生命也將結束,而靈魂歸魔鬼所有。

賭約籤訂之後,浮士德便跟隨魔鬼走出了與世隔絕的書齋,喝了魔女的返老還童的湯,重獲青春,重新去經歷人間世事。都是那些世事呢?首先他體驗了與市民女子瑪格麗特的愛情,接著他又到了宮廷裡面為皇帝效力,隨後又在實驗室裡與自己的學生發明了人造人,也就是我們現在說的機器人,然後沿時光隧道回到了古希臘,找到了古希臘美女海倫,並與她相戀生子,這象徵了浮士德嚮往以希臘藝術為藍本的古典美的一種追求。最後浮士德內心燃起了對事業的渴望,他率領民眾圍海造田,去實現改造自然、造福人類的偉大理想。

這個故事講述了浮士德的人生追求一共經歷了五個階段:追求知識的階段、追求愛情的階段、追求權勢的階段、追求藝術之美的階段和追求事業的階段。在最後追求事業的這個階段,浮士德已經雙目失明,他經常陶醉於幻想中的改天換地的壯麗圖景,從而悟出了人生的最高真諦:就是人必須每天每日去爭取生活與自由,才配有自由與生活的享受。於是他在最後喊出了:「你真美啊,請你停住」的話,這表明浮士德已經得到了內心最高的滿足,按照之前與魔鬼的約定,他的生命便告終止,浮士德的靈魂歸魔鬼所有。但是這個時候,上帝派天使從天而降,把浮士德的靈魂從魔鬼的手中要了出來,帶著浮士德的靈魂進入了天堂。這就是《浮士德》這部詩劇的一個故事梗概。

相關焦點

  • 歌德和《浮士德》
    今天向大家分享的是歌德的《浮士德》。中世紀民間故事書中的浮士德與歷史無二。早在青年時代,處於「狂飆突進」時期的歌德就對故事的構思瞭然於胸,並創作了《浮士德》初稿,其中包括《學者悲劇》和《格雷琴悲劇》兩個重要片段。
  • 屠格涅夫《歌德<浮士德>及其俄譯本》
    並不是他第一個想到要利用這個典型(指浮士德這一形象):莎士比亞的前輩之一馬洛寫過劇本《浮士德》——這是一部異常出色的作品,在適當的時候我們還要談到它。除歌德之外,他的同時代人和朋友(如果歌德能有朋友的話)克林格和倫茨都寫了《浮士德》……這兩個人都死在俄國:克林格死在彼得堡,死時是將軍;倫茨死在莫斯科的一個鞋匠那裡,貧困而且精神失常。
  • 「奧林匹斯山上的宙斯」,淺聊歌德及其代表作《浮士德》
    歌德 畫像1749年8月28日,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出生於德國美因河畔的法蘭克福鎮。他開創了德國抒情詩的新時代,把德國文學提高到全歐的先進水平,不僅是一位世界著名的大文豪,更是思想家、博物學家、 自然科學家、畫家,一生之中創作出了大量的作品,如中篇小說《少年維特之煩惱》、長詩《普羅米修斯》、詩劇《浮士德》、戲劇《歐文和埃爾米勒》等等,更有2700多幅畫作以及諸多科學論文,簡直浩如煙海,出類拔萃。
  • 知道歌德的《浮士德》是名著,卻沒讀過,了解一下吧
    這一故事保留了救世主原型的最初內涵,雖然救世主的身份不再是神卻也是「高於人」的非凡人,救世的內容和方式較原始本質變化不大。歌德的經典名著《浮士德》從開始構思到最終完成,前後歷時六十年。早在青年時代,處於「狂飆突進」時期的歌德就對故事的構思瞭然於胸,並創作了《浮士德》初稿,其中包括《學者悲劇》和《格雷琴悲劇》兩個重要片段。從義大利旅行歸來後,步入中年的歌德懷著對古希臘與羅馬文明的崇敬之情,又對原稿進行了增刪,完成了《浮士德》的片斷。
  • 【外國文學】歌德《浮士德》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1、《浮士德》是歌德創作生涯中最為重要的巨著,這部詩體悲劇歷時60餘年創作而成,熔鑄了歌德全部生活實踐和藝術實踐的體驗,是其歷經畢生探索而得出的思想藝術總結,其它作品則是這部「巨大的自白的許多片斷」,它也代表著當時歐洲文學的最高成就,在歐洲文學史上與《荷馬史詩》《神曲》《哈姆雷特》並稱為歐洲文學的「四大名著」。
  • 【外國文學】歌德《浮士德》的基本特徵
    《浮士德》通過主人公努力追求的一生,概括了資產階級上升時期歐洲先進知識分子不滿現實、極力探索人生意義和理想社會的過程。歌德通過兩場賭約、五個悲劇階段,對歐洲資產階級知識分子自文藝復興、宗教改革以來的精神探索道路進行藝術性概括,從新的思想高度對這近300年的思想發展史進行回顧與總結。 作品塑造的浮士德與梅菲斯特形象成為歌德式辯證法的先驅代表。
  • 浮士德精神
    德國偉大詩人歌德(1749-1832,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筆下的浮士德,則想獲得生活的最大意義,達到人生最高境界。對於信仰基督教的人,把靈魂交給魔鬼,即死後靈魂不能上天堂,而是在地獄受魔鬼折磨,可以說是最大的代價。所以,歐洲自古就有活人用靈魂和魔鬼做交易的故事。
  • 《浮士德》的奧秘即人生的奧秘
    《浮士德》(德)歌德著 綠原譯 人民文學出版社  【名家讀經典】  歌德的《浮士德》是與莎士比亞戲劇比肩的世界文化瑰寶。作者為了弘揚浮士德精神,傾畢生心血,花費了約六十年的光陰。對這位文化巨匠,馮至先生曾評說:「人們一旦從長年的憂患中醒來,還要設法恢復元氣,嚮往遼遠的光明,到那時,恐怕歌德對於全人類(不只是對於他自己的民族)還不失為最好的人的榜樣裡的一個。」
  • 德國古典文學的主要代表:歌德
    恩格斯指出歌德時代的德國「在政治和社會方面是可恥的」,但在「文學方面卻是偉大的」。當時德國文學的偉大成就,在相當程度上是通過詩人的努力而達到的。歌德生於美因河畔的法蘭克福一個富裕的市民家庭。父親是法學博士,當過該市參議員。母親是該市市長的女兒。一七六五年,歌德按照父親的意願,到來比錫大學學習法律,但他感興趣的卻是自然科學和藝術。
  • 魔鬼夜訪浮士德,你所不知道的?
    揭示了整個人類「浮士德難題」的歌德,用史詩的語言為眾多德意志邦國樹立了表達標準。是歌德,將農奴社會的德意志奮鬥進取精神喚醒,為四分五裂的邦國提供了精神統一的支柱。他的作品,無論是語言、文學,還是心靈、文化,都是德意志國家民眾深入骨髓的文化認同。歌德,通過他的作品,完成了一個國家文化的一統。
  • 大文豪歌德文學名言,一生必讀
    ——歌德《威廉·邁斯特的學習時代》02. 哪個少年不鍾情,哪個少女不懷春。——歌德《少年維特之煩惱》03. 凡是讓人幸福的東西,往往又會成為他不幸的源泉。——歌德《少年維特之煩惱》04. 自由與命運只垂青每天努力的人。——歌德《浮士德》05. 仍然擁有的彷佛從眼前遠遁,已經逝去的又變得栩栩如生。——歌德《浮士德》06.
  • 梁宗岱與歌德 攀爬德語文學「一切的峰頂」
    一年後轉往巴黎時,已經能夠以德語朗誦歌德的《浮士德》詩句」。1925年秋,梁先生轉赴巴黎繼續求學。不久,梁宗岱結識了邵洵美。多年後,邵在《儒林新史》寫道,梁宗岱「住在巴黎近鄉一個工人家裡,天天讀著歌德的《浮士德》,他說他是用法文的譯本對照了德文原文讀的;德文原文裡有幾行他可以很響亮地讀出來。他對於他自己讀詩的音調極端讚美」。
  • 歌德經典語錄句子
    1.誰若遊戲人生,他就一事無成;誰不能主宰自己,便永遠是一個奴隸。——歌德2.凡是讓人幸福的東西,往往又會成為他不幸的源泉。——《少年維特之煩惱》3.你要批評指點四周風景,你首先要爬上屋頂。——歌德6.最足以顯示一個人的性格的,莫過於他所嘲笑的是什麼東西了。——歌德7.智者和愚人都沒有害,最危險的倒是智愚參半。——歌德8.今天做不成的,明天也不會做好。一天也不能虛度,要下決心把可能的事情,一把抓住而緊緊抱住,有決心就不會任其逃去,而且必然要貫徹實行。
  • 《何以為家》是真實故事嗎?這部電影到底講述了什麼樣的故事?
    電影講述的是一個13歲小男孩對原生家庭的控訴,在電影的宣傳海報中就能夠看到「我要控訴我的父母」這幾個字,因為是現實題材的電影,所以大家都很好奇《何以為家》是真實故事嗎,這部電影到底講述了什麼樣的故事呢?
  • 大詩人歌德浪漫而多情的一生
    歌德,全名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當然我們最常見的叫法是前者。因他的文學成就在歷史留名,其中《浮士德》是能夠和《荷馬史詩》並列的著作。作為詩人的歌德早年在愛情上有著獨特的經歷,在經歷了初戀告破後,進入大學的歌德開始了真正的愛情之旅,這一時期的詩歌大都是關於愛情的。
  • 歌德:75歲求婚19歲少女,準嶽母是昔日情人,被拒後寫出曠世著作
    點擊右上角「關注」,帶你看名人情感,品世間百態歌德是德國最偉大的作家,他的代表作《浮士德》是一部長達12111行的詩劇,這部巨著的創作時間跨越了60年,它和《荷馬史詩》、 但丁的《神曲》和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被譽為名著中的名著,也是世界文學史上最具價值和最有影響的作品之一。而這樣一部史詩級巨著的完結竟然和作者歌德的一段黃昏戀密切相關。
  • 活動|德語詩歌的翻譯:從梁宗岱譯《浮士德》說開去(12.10,上海)
    梁宗岱,1931年,佛羅倫斯郊區【圖書簡介】 浮士德是歐洲中世紀民間傳說人物,有關的文學和藝術作品林林種種。文學方面以德國歌德的詩劇《浮士德》最著名。梁宗岱在1957年前後翻譯了《浮士德》第一部,但未能出版。延至「文革」,手稿被焚。1970年末重譯,因健康急劇變壞半途中斷。1986年,廣東人民出版社整理出版了他的《浮士德》第一部,出版時沒有改動。梁宗岱在「文革」中身心受到嚴重摧殘,改革開放之後奮起工作,就在重譯《浮士德》時突然病發,素志未酬,成為翻譯史上一個巨大遺憾。
  • 德國古典文學和民族文學的主要代表、是詩人也是作家,他就是歌德
    1772年5月,他在魏茨拉爾一次去參加舞會的途中,結識了一個叫夏綠蒂的少女,晚上和她一起跳舞,深深地愛上了她,接著便向她表白了自己的愛情。夏綠蒂是當地一個公使館的工作人員凱土特南的未婚妻,歌德的感情過分強烈,使她一時驚慌失措,把這事告訴了未婚夫。當歌德知道這情況後,受到很大打擊,一時不知如何是好,連夜逃跑,回到了故鄉。
  • 《羅馬傳》:歌德、拜倫等大師筆下的羅馬什麼樣?
    羅馬這座城市,自古以來就不乏各種各樣的故事。鬥獸場與祭壇,演講臺與浴場,節制與享樂。從羅馬的神話,到但丁的《神曲》;從羅慕路斯和雷穆斯的傳說,到屋大維與安東尼的爭鬥。這其中發生的故事,以及圍繞在這些歷史人物周圍散落著的軼事,都給羅馬增添了幾分好奇與遐想。
  • 安娜·阿瑪利亞公爵夫人圖書館:歌德怎麼當館長
    建築的中心被打開,創造了一個可供閱覽和保存圖書的巨大中央空間,上面是一個擺滿書架的相當大的廊臺。在大廳和城堡外牆之間,寬闊的走廊環繞著大廳,走廊兩邊都擺放有書架。圖書館的洛可可晚期風格裝飾嚴肅、簡單、迷人,而且實用。深色板條的鑲木地板看上去就像是鋪著地毯一樣。這裡到處都是繪畫、裝裱的畫作和造訪此處的名人的白色大理石半身像,在整個歐洲早已聲名遠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