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看了一部由真實故事改編成的日本電影——《小花的味噌湯》,感慨萬千。
故事講述的是日本一位患癌的媽媽千惠意外懷上了孩子,經過猶豫後決定生下孩子,取名小花。
不幸的是,在小花四歲的時候,千惠癌症復發,不得已開始了她痛苦的抗癌之路。
抗癌那段時間,丈夫信吾和女兒小花成為自己對抗病魔最大的動力,但是千惠也知道:她沒有多少時間了。
小花四歲生日的時候,千惠送給她一件兒童圍裙,爸爸信吾的禮物則是一套兒童刀具。
他們開始教女兒學習煮味噌湯、做飯、做家務,希望女兒能夠學會自己照顧自己。
4歲多的小花站在凳子上,拿著小刀在認真地切菜,夫妻倆盯著女兒煮湯、放菜,看著女兒笨拙地切著豆腐,說不擔心是假的。
千惠對小花說:「如果你生病了,爸爸媽媽會非常難過,所以要好好吃飯。要想好好吃飯,就要好好做飯,無論是吃飯還是做飯,都不能糊弄。」
千惠在生命最後的那段時間裡,認真地教小花獨立、自理,教她在沒有媽媽陪伴的情況下,如何過好自己的生活。
小花學得很快,當她把自己做的第一道味噌湯端上桌時,千惠和信吾非常欣慰。
影片最後有一個鏡頭,父女倆認真地吃飯,和諧得好像媽媽從未離去一樣。
小花是不幸的,但另一方面,她也是幸運的,因為媽媽教給了一項終生受用的本領——獨立生存的能力。
獨立生存的能力是每個孩子基本生存技能之一,但常常被家長們忽略了。
曾經看過這樣一則令人哭笑不得的新聞:
貴州的一位老師發現回收的早餐盒裡,有39個學生沒有吃的雞蛋
如果這些雞蛋不吃掉,就會被送餐公司當作垃圾回收處理,於是老師立馬把這剩下的雞蛋全都收集起來,再次分發給了學生們。
在分發雞蛋的過程中,老師發現,有的孩子是不想吃,還有很多是學生根本不會剝雞蛋。
這樣的事情不在少數。
幾年前有一個非常火的視頻,一位中國學生去美國留學,聚餐時,要求每人做一道自己國家的傳統菜,這位學生想做的中國家常菜是番茄炒蛋。
可他完全不知道該怎麼做,於是打電話求助在國內的父母。
他的父母凌晨四點收到兒子的消息,沒有半點猶豫,立刻穿衣下廚,媽媽負責教學,爸爸負責拍攝。
這則視頻讓很多人大呼感動,然而在感動的背後,卻是父母走岔了的愛,二十來歲的孩子不會使用搜尋引擎、不會做飯、凌晨四點喊醒父母,這難道不是另一種悲哀?
中國大部分的孩子在離開父母后,生活技能幾乎為零。
不會做飯,不會整理打掃,房間裡堆滿亂七八糟的雜物,廚房、冰箱的角落有各種發黴的食物和使用一半的調料,這種場景在很多剛剛畢業的學生出租房中都能見到。
出現這樣的結果,父母是要反思的。
我們總是對孩子寄予各種各樣的期望,希望孩子努力學習,考個好大學,找個好工作,出人頭地,唯獨沒有教孩子怎麼去過好自己的生活。
甚至還有父母對孩子說:你只要認真讀書,其他事情都不要你做,導致很多孩子不知道鹽多少錢一包,油多少錢一桶,極其缺乏生活經驗和常識。
當他到了社會上,遠離父母,各種各樣的生存問題就集中爆發了。
時常在想:為人父母,除了給孩子生命,還能給孩子什麼呢?
是金錢物質?還是人生經驗?
詩人於戈曾說:&34;
有遠見的父母都明白,父母最大的責任之一,是在孩子準備離開你之前,給予他們駕馭生活的能力。
霍啟剛曾在微博曬出一段視頻,是他和郭晶晶一起在家帶著兩個孩子做家務,受到了很多網友的一致稱讚。
雖然出身豪門,但這對夫婦在養育孩子上卻比想像中樸素,他們會帶著孩子做家務、去地鐵站義賣籌款、下田插秧、讓孩子幫忙洗車......
他們不把孩子當成「富二代」去養,也深知富養不是給孩子提供嬌生慣養的環境,而是培養孩子從小自食其力的能力。
與此相反,在我們身邊,有越來越多普通家庭的父母,將孩子養成了「富家子弟」。
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媽媽6個成年人圍著一個孩子轉,許多孩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懶惰成性。
不管是貧窮的家庭還是富裕的家庭,有很多很獨立的孩子,也有很多很依賴的孩子。
造成這種差別的原因,和家庭條件沒有太大關係,關鍵還是看父母的教育。
看父母有沒有讓孩子看到真實的生活,有沒有讓孩子體會生活的困難和不易,如果都沒有,孩子永遠無法真正長大成人。
戴爾·卡耐基說:為了成功地生活,少年人必須學習自立,在家中教養他,使他具有為人所認可的獨立人格。
孩子在2歲之後,應該和成年人一樣,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從最簡單的小事做起,做做家務,鍛鍊動手能力,這對孩子沒有什麼壞處。
孩子們學到了生存的本領,長大後,就沒有什麼再需要家長擔心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