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介紹盧梭學前教育思想時,曾提到:盧梭一再建議作母親的人一定要親自養育她自己的子女,不要把這種重責大任輕易地委託他人。盧梭之所以如此重視母親與子女之間的關係,乃是由於他自己的親身遭遇所帶來的無可彌補的缺憾。盧梭生於1712年,他的母親因為生育盧梭而喪失了生命。盧梭在他的著作《懺悔錄》( Confessions,成書於1781年)中,曾感傷地說:「我的誕生是我的第一次不幸」。
盧梭的母親是一名牧師的女兒,書香世家,教養良好;而盧梭的父親是日內瓦地方的表匠,社會地位當然比不上女方家庭。在如此門不當戶不對的狀況下,盧梭的父母雖然彼此情投意合,但在結合的路上卻是困難重重。好在盧梭的母親有一位弟弟愛上了盧梭父親的一個妹妹;後者向前者提出個條件,要是盧梭的父親不能結婚,那麼,他倆也就要「告吹」。「愛情終於使困難獲得解決,結果雙方皆能如願以償。」盧梭上一輩的這段戀愛插曲,就在他的心田裡,埋下了浪漫狂想的自然主義種子。
但是盧梭的母親由於難產,終於與世長辭,母子從未謀面。盧梭的父親在早歲喪偶的打擊下,痛不欲生。每當盧梭問起媽媽時,他總不會忘記告訴盧梭,就是由於生他的緣故,才剝奪丁媽媽寶貴的青春。「有時父親擁抱我時,那種痛苦的恨夾雜著對我的撫愛,使我倍感親切。他對我說:「( Jean Jacques(盧梭之名字),讓我們來談談你的媽媽!」好啊!但你知道,那會使我們痛哭一場的。」說完後,父子眼中早已熱淚奪眶而出了」
母親書房裡以及外祖父家裡有豐富的書籍,雖然她已不在人間,但盧梭父子經常在晚飯後,到書房裡閱讀有趣的書籍,有時竟然忘了睡眠的時間,直到第二天清晨,麻雀的吱吱叫聲才使他倆知道長夜已過。對他的父親來說,盧梭不只是他的孩子而已,甚至是他太太的化身。往往,他希望從盧梭的一舉一動中看到亡妻的影子,以及從盧梭身上彌補其愛妻所遺留下來的空白,所以對盧梭愛護有加。
但是這種快樂的童年卻無以為繼,不久,他的父親被控謀殺罪而潛逃離開故鄉日內瓦,盧梭遂託寄在舅父母家(不過此時期已不屬於「學前教育」階級,故本文按下不表)。雖然,盧梭在六歲以前失去慈母的呵護,但是,與父親一起生活在懷念母親的氣氛,使他滋生出對母愛的憧憬和思慕母愛終究與父愛不同,缺乏母愛的人雖然得到父愛的關懷,但終究無法完全取代。加上「母子連心」的生理事實,和親自餵乳所孕育的親情,以及甜蜜柔和的說話音調、散發著母愛的眼神、充潛鼓勵與喜悅女性笑靨、嬌嫩雙手的愛撫,這些母親所具有的特質,絕非一般粗獷的男人所能賜予孩子的感性一面。盧梭是一位非常感性的思想家,由於出生時即與母親永訣,此種心理創傷影響了他一生的感情和婚煙生活。
其次,盧梭幼年喜讀他自認興趣然的書籍,這與他日後上拉丁學校接受所謂的「教育」大異其趣。因此,盧梭在他的教育小說《愛彌兒》中,把「讀物」比為「毒物」,使得世人誤以為盧梭恨書本入骨而強烈反對讀書。事實上,盧梭本人讀過許多書。看過盧梭作品的讀者,可以從盧梭的著作中發現,盧梭經常在文中引用古人名言。盧梭的討厭書本,是討厭那些索然無味、枯燥又了無意義的書。盧梭於稚童時期,就喜愛研讀自己喜愛的書,奠下了他具後為文及發表自己獨特見解前基礎;也由於「學前」出之於自由意願的讀書習慣,與日後上學訴諸逼追的背書、寫字行為,形成了強烈的對比,使他說出「愛彌兒即使到了十五歲還分辨不出左、右手,或不知左右手如何寫法也無關緊要」這種主張。可見,童年經驗主宰了這位思想家一生的觀念。由盧梭童年生活的簡單描述,我們不得不特別注重母愛及學前教育的重要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