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學前教育,內容提要:0-8歲學前兒童良好品德與行為習慣的教育培養對於人的一生是不可逆的。在我國經濟文化飛速發展的今天,教育問題已經成為我國發展國民素質,提高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支柱,特別是學前教育是否能夠健康安全發展現已成為重中之重了。心理學研究表明,習慣的形成就像鬧鐘應該及時一樣,也有一個培養期。譬如,諺語中:「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三爬,六坐」學者們通過調查研究認為,1-2歲是兒童智能發育的培養期;0-4歲是對兒童社交發育的培養期等。一個人在高山之巔的鷹巢裡,抓到了一隻幼鷹,他把幼鷹帶回家,養在雞籠裡。這隻幼鷹和雞一起啄食、嬉鬧和休息。它以為自己是一隻雞。這隻鷹漸漸長大,羽翼豐滿了,主人想把它訓練成獵鷹,可是由於終日和雞混在一起,它已經變得和雞完全一樣,根本沒有飛的願望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學前教育還有父母心理的重要性!在幼兒學前,我們應該完善他的性格。重點有體,智能,社交,人格,語言,音樂還有感官發育。所以我們應該抓住學前兒童的黃金時期,進行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的教育培養。
關鍵詞: 學前兒童 行為習慣 父母心理 策略
1.學前教育學習階段
兒童的教育從出生就開始,0-3歲的教育稱為嬰兒教育,3-6歲的兒童教育稱為幼兒教育。1.1 學前教育發展學前教育作為一門獨立的科學,首先是由德國教育家F.W.A.福祿貝爾提出的。他在誇美紐斯和法國啟蒙思想家J.-J.盧梭的影響下,又接受了瑞士教育家J.H.倍斯泰洛齊的兒童教育思想。於1837年在布蘭肯堡創設了一所收託1~7歲兒童的教育機構,1840年命名為幼兒園。福祿貝爾系統地論述了幼兒園教育的重要性、內容和方法。他認為兒童的發展是漸進的過程,教育應適合兒童的發展,教育應以兒童的自主活動為基礎。19世紀後期,生物學、生理學、心理學和兒童心理學的發展,為揭示學前教育的規律提供了有利條件,從而促進了學前教育學的發展。「新教育」運動中學前教育的代表人物,義大利教育家蒙臺梭利和比利時教育家德克羅利,通過對學前教育的研究和實驗,提出了自己的學前教育思想和理論。
蒙臺梭利提出:學前兒童經歷各種敏感期,易於學習某些知識和技能;教育主要在於提供適合於兒童發展的環境,通過兒童的自由活動促進自我發展。她強調感官教育,並設計了一套遊戲和教學材料。但她的訓練方法比較機械,脫離兒童的實際生活。德克羅利也主張為兒童提供適當的環境,但他認為兒童應在集體中活動,在實際生活中學習,「讓兒童在生活中預備生活」。他的教育體系以 3個過程為基礎:觀察,聯想,表現(通過活動,通過口頭語言、文字和手工來表示)。他還重視並親自編訂了一些教學遊戲。蒙臺梭利和德克羅利等人推動了學前教育學的發展。中國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開始注意到設置學前教育機構。康有為、蔡元培都曾提出兒童公育的主張。20世紀初,各地先後設置了少數幼兒園。中國學前教育理論和幼兒園的實施方面,先仿效日本,後學習歐美,受教會的影響較大。
1.2學前教育重要性
學前教育是學前教育學的重要內容之一,是構成學前教育學的科學體系的一部分。兒童是人生智力發展的基礎階段,又是發展最快的時期,適當、正確的學前教育對幼兒智力及其日後的發展有很大的作用。超常兒童的形成、發展,無一不與適當、正確的學前教育有關,尤其是智力方面的學前教育。學前智育是一個多方面的培養過程。在我國學前教育是基礎教育的組成部分,是終身教育的奠基階段,大腦科學證明,早期經驗影響大腦結構,學前教育為人的終身發展打下基礎,為提高國民素質社會發展提高社會人力資源水平做基礎性貢獻。
1.3要認識習慣的重要性,與孩子一起討論制定行為規範行為
習慣,是行為和習慣的總稱。綜合心理學家解釋,行為習慣有如下特點:習慣是自動化的行為方式,是在一定時間內逐漸養成的,它與人後天條件反射系統的建立有密切關係,習慣不僅僅是自動化了的動作或行為,也可以包括思維的、情感的內容;滿足人的某種需要,由此習慣可能起到積極和消極的雙重作用。而學前兒童的行為習慣階段如下一.嬰兒期(0-3歲)培養兒童健康的生活習慣和文明禮貌習慣。二.幼兒期(3-6歲)鞏固和擴展嬰兒時期養成的習慣,培養初步的學習習慣和遵守規則的習慣。三.小學時期(6-11歲)鞏固和擴展嬰幼兒時期養成的習慣,培養學習習慣、遵守規則的習慣、交往的習慣、生活自理和自我保護的習慣。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播種行為,就收穫習慣;播種習慣,就收穫性格;播種性格,就收穫命運。」這一育人哲理道出了培養行為習慣的重要性。
葉聖陶先生十分重視少年兒童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他認為,「我們在學校裡受教育,目的在養成習慣,增強能力。我們離開了學校,仍然要從多方面受教育,並且要自我教育,其目的還是在養成習慣,增強能力。」習慣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強越好。良好的行為習慣是促進一個人健康成長的重要條件,是健全人格形成的基礎。有句老話說的好:「慈母多敗兒,」想讓孩子從小養成好的行為習慣得從小事做起,總的來說家裡制定家規,班裡制定班規。具體到幾點起床,幾點吃飯,幾點午睡,幾點睡前故事......定培養目標,孩子之後都會自覺完成養成好的行為習慣。
2、要有科學的方法和策略
在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中,要遵循幼兒的身心發按照規律和特點。我們可以參考以下幾點:
2.1 確定規範,進行系列化階段性學前教育
很多家長認為孩子在幼兒園之前可以不用太多學習,只用玩啥都不用管。這樣的思想是不正確的!早教由來已久,為了更好的適應幼兒園生活讓幼兒規範的在玩樂中學習是很有必要的。那么正規的學前教育分了很多年齡階段,哪個階段該學什麼,哪個年齡階段在發育什麼這些都需要我們正確認識了解。錯過了發育的黃金時期將遺憾終生。
2.2 要尊重兒童的參與權利,讓孩子充分地參與
一次,英國維多利亞女王與丈夫吵了架,丈夫獨自回到臥室,閉門不出。女王回臥室時,只好敲門。 丈夫在裡邊問:「誰?」維多利亞傲然回答:「女王。」沒想到裡邊既不開門,又無聲息。她只好再次敲門。裡邊又問:「誰?」「維多利亞。」女王回答。裡邊還是沒有動靜。女王只得再次敲門。裡邊再問:「誰?」女王學乖了,柔聲回答:「你的妻子。」這一次,門開了。從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兒童的習慣養成過程當中,有一個誤區,那就是習慣養成的過程變成了奴役強制要求兒童的過程。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有他的權利和義務。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兒童是主人!不僅如此,還要關注孩子的愛好,他是否喜歡想養成某個習慣,以引導教育為主。有些時候他力所能及的不要替代他幫他去做,應該是他在其中尋找發現樂趣養成好的習慣。
2.3 幫助幼兒建立自信心
有一位女歌手,第一次登臺演出,內心十分緊張。想到自己馬上就要上場,面對上千名觀眾,她的手心都在冒汗:「要是在舞臺上一緊張,忘了歌詞怎麼辦?」越想,她心跳得越快,甚至產生了打退堂鼓的念頭。
就在這時,一位前輩笑著走過來,隨手將一個紙卷塞到她的手裡,輕聲說道:「這裡面寫著你要唱的歌詞,如果你在臺上忘了詞,就打開來看。」她握著這張紙條,像握著一根救命的稻草,匆匆上了臺。也許有那個紙卷握在手心,她的心裡踏實了許多。她在臺上發揮得相當好,完全沒有失常。
她高興地走下舞臺,向那位前輩致謝。前輩卻笑著說:「是你自己戰勝了自己,找回了自信。其實,我給你的,是一張白紙,上面根本沒有寫什麼歌詞!」她展開手心裡的紙卷,果然上面什麼也沒寫。她感到驚訝,自己憑著握住一張白紙,竟順利地度過了難關,獲得了演出的成功。「你握住的這張白紙,並不是一張白紙,而是你的自信啊!」前輩說。
歌手拜謝了前輩。在以後的人生路上,她就是憑著握住自信,戰勝了一個又一個困難,取得了一次又一次成功。由此可見自信心,是由積極自我評價引起的自我肯定並期望受到他人、集體和社會尊重的一種積極向上的情感傾向。很多時候多鼓勵讚美孩子告訴他勝不驕,敗不餒。不要一味的指責孩子,會打擊他的自信心,子不教父母之過。在與他人交往還有動手能力等方面,自信心強的孩子通常能做的不錯,所以說自信心是兒童個性心理健康與否的一個重要條件。
3.家長心理,遵尋科學的原則
在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中,不是任意進行的。在教育過程中要遵循幼兒的身心發按照規律和特點,具體的家長可以遵循以下5個基本原則:
3.1 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觀,激勵方法要適時適當
你可以不是天才,但你可以是天才的父母!樹立做父母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念,為孩子建造一個良好的人生平臺,讓孩子有很好的人格修養,懂得做人,懂得成功的真正含義。簡單方便,容易操作,適合於每一位孩子家長。在孩子的成長中,高分數、好成績並不代表一切。事實上,一些決定孩子命運的關鍵問題常常被我們忽略,它們才是孩子未來的保障。 父母的目光不能只盯在暫時的成績上,孩子要進行的是一場人生的、持久的接力賽,誰笑到最後,誰笑得最好!只有解決了教育的關鍵問題,才能找到正確的發展方向,才能積蓄競爭力,打好持久戰。
身為現代父母,您知道現代孩子該怎樣教育嗎?很多父母認為,家庭教育就是開發孩子的智力,也就是讓孩子從兩三歲開始背唐詩,四五歲學英語,上學後要請家教、上輔導班,成績一定要名列前茅,將來一定要上名牌大學。似乎只有這樣,父母的教育才算成功,孩子才算成才。實踐證明,這是對家庭教育的極大誤解,是升學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產生的不良後果。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任務應該是建築孩子的人格長城。當今,最該改變的是父母,是父母的教育觀念。那麼,正確的家庭教育應該是什麼?是父母應該幫助孩子建造一個良好的人生平臺,讓孩子有很好的人格修養,懂得做人,懂得成功的真正含義。
只有父母的教育觀念發生了轉變,我們的孩子才能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才能終生受益。我的一個閨蜜有一個正在上大班的女兒晴晴,有一次吃飯,她把最喜歡的洋芋絲拖到自己的面前,不準別人吃。媽媽告訴她這麼做很沒禮貌,她索性甩掉筷子不吃了。本以為打了勝仗的晴晴等著媽媽哄她吃飯,沒想到媽媽不僅不理她,還把菜全部吃掉,將她冷落在一邊不管。過了一會兒,她見沒有轉機,就主動跟媽媽道歉,保證以後再也不這樣了。這時媽媽耐心地跟晴晴說:「這樣做不是一個乖孩子,很沒有禮貌,別人會不喜歡!」然後重新做飯給她吃。這「第一次」的教訓不僅讓晴晴改掉了這個毛病,從那之後,她凡事都會先讓著別人。只有不輕易放棄「第一次」的教育,才會杜絕以後的第二次,第三次……
近年來,早教老師的教學能力和整體素質得到一定的提高,但是幼兒教師的責任感越來越弱,教師流動現象和幼兒園安全事故頻頻發生。一些幼兒教師只是把這份工作作為生存的手段,沒有盡心盡力的對待幼兒,沒有把這份職業看成自己的事業和未來。在幼兒園中,我們經常能看到很多不負責任的行為,比如幼兒教師只注重知識的大量填充,而忽視幼兒興趣和技能的培養;忽視幼兒的能動性和主體性;教師之間缺少交流和團體合作。幼兒教師的種種行為顯示了她們缺乏應有的職業責任感和教育中的缺陷,從而阻礙了幼兒的全面發展。
幼兒教師的工作不是人們想像的那樣,只要帶著孩子玩耍就可以了,而是要承擔著保教結合的任務,關注幼兒身心全面發展。幼兒教師的工作複雜繁瑣,工作任務重。這就需要幼兒教師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付出極大的耐心、愛心和責任心。幼兒教師職業責任感體現在幼兒園的一日活動中,幼兒教師能夠對不同的主體如同事、幼兒、幼兒園、家長和自身的專業所承擔激勵、引導、合作的責任和義務。幼兒教師強烈的職業責任感,能使幼兒健康全面的的成長;能使家長放心工作,信任老師;能使幼兒教師本身得到社會以及更多人的尊重和信任;也能夠擴大早教的教育事業。
3.2 發揮家長的榜樣作用,要有堅決的態度
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古代,孟子很小的時候喜歡同鄰家的小孩玩耍,而鄰家的小孩是一個紈絝子弟,好逸惡勞,漸漸地孟子在他們的影響下也變得好吃懶做,不求上進。孟母很生氣,不顧自己年老多病、搬遷不易等因素,毅然將家搬到十裡外的一個村莊。那裡都是窮人的孩子。孟子在他們的影響下,又一一改掉了惡習。刻苦上進,終於成為一代名家。試想當初如果沒有孟母的擇鄰而居,孟子繼續同那些富貴子弟來往,他還會有我們今天看到的成就嗎?可見一個人的健康成長同所處的健康環境是密不可分的。 目前,中央和地方各級部門大力抓掃黃,賭,毒,實際上就是淨化社會空氣。給青少年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如我校進出檢查學生證,不讓不法分子混入校園,不讓我們接近墨而變黑。「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而孩子最直接的榜樣則來自於成人,尤其是家長。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這句話一點不錯!幼兒的行為習慣是在成人的影響和幫助下形成的。父母具備良好的行為習慣,孩子就會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從中得到薰陶,受到啟發,從而形成好的習慣。家長的一舉一動都逃不過孩子的眼睛,必須以身作則,時時刻刻給孩子起到良好的示範作用。比如孩子禮貌的行為、早睡早起的行為、整齊清潔的習慣、喜歡讀書的習慣等,都跟家長的日常生活習慣有很大關係。而成人不知不覺間做成的不良示範,同樣會對孩子產生極大的影響。父母喜歡亂發脾氣,孩子的脾氣一定也不會好;父母喜歡常常罵人,孩子自然也會常常罵人,父母愛好戶外運動,孩子就喜歡運動,甚至父母愛吃什麼食物,孩子也愛吃什麼食物。
幼兒時期是模仿力最強的時期,他們的學習從模仿開始,由於他們的認識能力,分辨是非的能力非常有限,因此,在幼兒園,老師一定要以身作則,做出榜樣,正面誘導是十分重要。比如:說話時正確地使用禮貌用語、答應幼兒的事情都能做到等,孩子受到這種行為的影響也都會自覺堅持學習。長期堅持,孩子會逐步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榜樣對孩子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在孩子面前,家長老師必須有主見,做每一件事都要態度堅決。家長老師都要以身作則,起帶頭作用,是孩子們喜歡的身邊榜樣!
3.3 要有默契的合作 ,要統一要求,不要各行其是
一天我和朋友聊天,他的小孩子樂樂在一旁讀書。邊讀邊說:「媽媽坐的飛機來了。」他奶奶對我說:「他媽媽今晚回來,看把他高興的。」這時,門外傳來小孩子的喊聲「樂樂,我去遊泳,你去不去?」樂樂對外公說「我和樂樂去外邊遊泳行嗎?」外公說:「行,但是你要把作業寫完再去。」樂樂答應著,開始收拾桌上的文具。這位爺爺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雖然孩子生活在爺爺家,但爺爺和爸爸對孩子的要求卻是一致的。這就意味著相同的信息重複地轉入孩子的大腦,容易使孩子形成神經聯繫,良好的習慣就容易養成。
幼兒園培養孩子好的習慣父母不堅持,都是難以形成良好的習慣的。如果爸爸媽媽對孩子要求嚴格而爺爺奶奶放縱,或者施教者今天嚴格,明天放鬆。即使成人有不同的意見,也要在孩子不在場的時候討論,大家在商談中尋求一個共同的解決辦法,求同存異。另外還應該注意家長和老師之間的默契合作。因此,教師要在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基礎上,積極與幼兒家長進行交流溝通,通過雙方密切溝通交流和共同的努力,以幫助和促進幼兒的健康的成長,從而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3.4要注意方式方法,切忌簡單粗暴。
在討論會上,一位父母指著站在遠處的孩子對我說:「這孩子要把我氣死了,天天都有父母向我告狀。」接著這位父母向我講述了孩子怎麼和小朋友打罵,用橡膠把別人打傷,用嘴把同伴咬出血印……。這位父母煩惱地說:「我都怕去幼兒園接孩子,真怕哪位父母來找我,打他,罵他,可怎麼他就不改呀?」這位父母的苦惱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糾正不良行為習慣要比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難得多。父母應從改變對孩子的態度開始。對幼兒來說,情緒是行動的動力。
孩子喜歡受人鼓勵、誇獎,如果總是換來批評、受指責,他情感上接受不了,會產生逆反心理。加上父母的冷眼、厭惡、甚至是打罵會更加激起不良逆反情緒,產生「破罐子破摔」甚至做出新的不良行為。但這樣的孩子有時受了環境的影響也有想改正的願望,希望得到父母的表揚,但做起來要費很大的力氣。因為不良的行為往往會不自覺地表現出來,而好的行為則要十分自覺,必須克制自己的需求,這種抑制力要經過自身的努力才能實現。這時孩子往往表現的不會那麼自然、輕鬆。如果父母理解孩子的心理和需求,對他的想法給以鼓勵、支持再加以耐心的誘導和啟發並堅持下去,良好的行為就會逐漸養成。
3.5要及時評估,要表揚,用各種方式表揚、引導。
家長老師及時的評價讚美是能夠強化教育效果。如果沒有及時的評估和表揚,行為規範就有可能成為一種擺設。只有及時的評價,才能夠使幼兒將行為逐漸地形成習慣有了動力,達到預期制定規則的目的。
3.6要形成優良的集體風氣。
良好的風氣的形成往往能給工作生活帶來好的效果,哪個孩子出現了好的行為,就會在班裡得到鼓勵、支持;誰有不良的行為出現了,大家會一致反對,這對孩子好的習慣發展是非常重要的。
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是一種經年累月、循序漸進的、耐心細緻的教育工作,有許多工作還需要我們更多的投入,研究更多的有效的教育方法。
結 論
教育幼兒,一定要正確認識學前教育的重要性,把培養好習慣放在重要位置,再督促孩子堅持進行行為訓練,家長和教師更要以身作則,以榜樣的力量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使孩子將來成為一個對家庭、對社會負責的人。可以相信,在幼兒時期進行學前教育,養成了好習慣,孩子在以後的人生路上一定會很輕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