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孩子的好習慣?巧用飛輪效應,讓孩子進入良性循環

2020-09-03 天媽育兒

童童是一個6歲的男孩,這個月剛開始學習鋼琴。因為前兩個星期老師布置的任務他都沒有完成,被老師訓斥之後,他對鋼琴更加反感,平時都不願意再碰琴。

媽媽跟童童商量之後畫了一個表格,上面標明了星期一到星期五需要練琴的時間。他們把練琴時間放在看動畫片之前,如果彈得好就可以看動畫片。彈琴和看動畫片之間還有10分鐘,這10分鐘童童用於向媽媽匯報今天哪裡有進步,哪裡還是彈不好。因為可以進行自我評價,而不會一直被老師批評,童童感覺沒有那麼反感了。

童童和媽媽堅持了一個星期。周末老師再來的時候,發現童童有了很大進步,給予了表揚。從此以後,童童練琴主動多了。

案例二:

喬喬是一個4歲的女孩。她非常黏媽媽,一直哭著不願意去上幼兒園。但是媽媽需要上班,沒有辦法一直陪著她。最終她們找到了如下一些辦法,喬喬慢慢克服了害怕和焦慮的情緒。

(1)想像自己正在吃好吃的東西或者正在玩喜歡的遊戲。認真把食物和遊戲的細節都想像出來。

(2)對自己說,我是勇敢的喬喬,我可以自己做這件事情。然後找一件事情去做,並誇獎自己做得很棒。

(3)想像媽媽馬上就要回來了,我可以把媽媽不在的時候發生的事情告訴媽媽。我先練習一下該怎樣告訴媽媽。



除上述辦法之外,她們還找到了一些辦法,比如,「我在學校想到媽媽,我忍不住哭了。但是過了一會兒,小利拿著蠟筆過來要跟我一起畫畫,我就跟她一起玩起來,就一點兒都不想哭了。我覺得哭也不是什麼太丟臉的事情。」

過了半年,喬喬終於能開開心心地自己坐校車去上幼兒園了。

案例一中的童童在媽媽的幫助下養成了練琴的好習慣,案例二中的喬喬也慢慢養成了能夠適應和媽媽分開的習慣。習慣的養成需要一些小技巧,童童用了畫表格的方法,喬喬運用了想像和講故事的方法。

心理學定律

飛輪效應的英文是Flywheel Effect,它指的是,如果想要靜止的很重的輪子動起來,一開始推動它必須用很大的力氣,每轉動一點都很費力。不過只要堅持下去,一開始的所有努力都不會白費。因為慣性的作用,到了某一臨界點之後,飛輪會越來越快,想停下來都已經不可能了。這時候,不需要再花什麼力氣,飛輪就能快速地轉動。


孩子養成一個好的習慣,就像是推動一個很重的輪子。在一開始的時候可能會比較困難,但是只要過了那個臨界點,一旦養成了好習慣,孩子日後不需要付出太多的努力,就可以很容易地把這個好習慣堅持下去。

相反,如果需要戒除一個壞習慣,一開始也是很困難的。因為壞習慣的養成並不是一兩天的事,而是長年累月積累起來的。好似輪子已經開始了轉動,要想讓它停下來,需要付出很多心血,一開始可能並不見效。


簡單來說,輪子的轉動就像是良性循環和惡性循環。把一個好習慣比作輪子的時候,它就是良性循環;把一個壞習慣看作輪子的時候,它就是惡性循環。培養一個良性循環需要開一個好頭,同時這個好頭需要反覆加強和鞏固。而一個人需要身邊人不停地給予提醒,或者反覆自我提醒,才可以走出惡性循環。

心理學實驗

不只是孩子,即使大人養成一個新習慣,也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在《心理控制術:改變自我意象,改變你的人生》中,馬克斯維爾·馬爾斯寫道,要習慣一個新的東西,人們一般需要21天來適應。比如一個人搬新家以後,大概需要三個星期才會產生「家的感覺」。同樣的道理,如果孩子要堅持每天早起鍛鍊身體,或者每天養成練字的習慣,也至少需要三周的時間。

父母在培養孩子好習慣的過程中,也就是在這三個星期還沒到的時候,孩子可能會感覺痛苦。有些父母認為堅持不下來就算了,從而輕易斷言孩子並沒有這方面的天賦,導致孩子養成虎頭蛇尾的習慣。其實,這時候需要父母再鼓勵和督促一下孩子,就像推輪子一樣,再堅持一下,看輪子能不能轉起來。因為就算是很有天賦的畫家,也不是一開始就能拿起畫筆繪畫的。文藝復興時期三位傑出的藝術家,拉斐爾、達·文西和米開朗基羅,沒有一個不具備非常紮實的基本功,而這基本功,如果沒有長時間的堅持,幾乎是不可能實現的。

古今中外,有許多思想家都提出過培養良好習慣的重要性。孔子曾說過:「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少成若性,習貫之為常。」早期養成良好習慣,對人的一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葉聖陶先生曾經說過:「什麼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習慣。」英國教育家洛克曾經也說道:「事實上,一切教育都歸結為養成兒童的良好習慣,自己的幸福往往都歸於自己的習慣。」

育兒方法

雖然俗話說「只要工夫深,鐵杵磨成針」,但是時機同樣也很重要。很多基礎,如果不及早打好,將來即使付出再多的努力也於事無補。幼兒時期是人神經系統發育最迅速的時期,如果學習古典吉他、小提琴等需要精細手部運動的樂器,就需要在六七歲的時候開始練起。如果鍛鍊孩子的運動平衡能力,就需要在12歲之前開始訓練。

以下的幾點是給父母提供的具體操作意見:

1.為孩子創造能集中注意力的環境

不同年齡段的孩子的注意力時長是不一樣的,如果是太小的孩子,發現他沒有辦法長時間集中注意力,父母無須苛責。但是,給孩子營造一個好的環境很重要。比如讀書習慣,可以在家裡設定一個小小的讀書區,只要一進去,就到了孩子的讀書時間。有時候,一張小書桌就可以了,甚至在地板的一個角落鋪一塊小地毯也可以。在讀書時間,關閉電視,父母也不要在附近談論容易讓孩子分心的話題,把手機、平板電腦放在遠一些的地方,或者乾脆關機。



2.父母的陪伴很重要

還是以讀書為例。在最開始的時候,父母可以陪著孩子讀書,一行一行帶著讀,讓孩子自己選擇內容和翻頁,等過一段時間,孩子漸漸進入狀態之後,就可以讓他獨自享受讀書的過程了。對於有些孩子來說,這段時間可能會比較長,可能長達幾個月甚至幾年,但這就是輪子轉動前的預熱過程。父母的陪同會讓這個預熱過程充滿樂趣。

3.制訂計劃和目標,提供適當的獎勵

對於一些枯燥的事情,孩子一開始是沒有辦法從中獲得興趣的,簡單來說,就是感覺不好玩。這時候,制訂一些計劃和目標是必需的,目的是讓孩子能夠看到小小的成功,體會到成就感。很多時候,跟孩子講大道理是沒有用的,比如晨跑,如果父母制訂一個小計劃,孩子今天早上能夠跑400米,就獎勵他到公園去滑滑梯,孩子就能直接體會到快樂。長遠來說,制訂一個表,如果完成了就在上面打一個鉤,打多少個鉤就有一個階段性獎勵。這類直觀的目標和獎勵,往往對孩子完成計劃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4.適當的懲罰措施不可少

父母對孩子進行懲罰一定要適當,父母不能過於情緒化,不能心情好的時候就不懲罰,心情不好的時候就加重懲罰。在懲罰的時候,要跟孩子說明,是因為沒有達到指定的目標,或者是因為做錯了某些事情,所以才受到懲罰,並不是因為爸爸媽媽不愛你才懲罰他。如果爸爸媽媽做了錯事,也是需要懲罰的。這樣針對行為和事件的懲罰,能夠對孩子達到較好的行為糾正效果。

5.幫助孩子做好失敗的心理準備

如果很努力地推了很久,最終輪子還是沒有推動怎麼辦?這有幾種可能:一種是孩子的興趣不在於此,不管怎麼培養,也沒有辦法堅持下來取得成果。還有一種可能就是一起進行活動的人本身對此有逆反情緒,如果父母自己對這個反感,有時候自己都不一定察覺到。如果父母將情況判斷為前一種,就是孩子的確沒有這方面的天賦,那麼及時地徵詢孩子的意見做出調整,是很有必要的。如果是第二種,可以嘗試讓其他人陪同,比如,如果一開始一直是媽媽陪著做這件事,那麼,可以嘗試讓爸爸或者其他小朋友陪同做。如果最終還是沒有辦法堅持下來,也可以選擇放棄。不管做什麼,讓孩子幸福地生活最重要,千萬不能因為堅持某個固執的目標而捨本逐末。

點評:

相對來說,讓孩子堅持體育鍛鍊相對容易一些。對樂器的練習,尤其是一開始需要孩子堅持枯燥的訓練,就會困難很多。其實不僅僅是上面列舉的這些,還有閱讀習慣,以及早睡早起和健康飲食等習慣,都會對孩子的一生產生非常大的影響。這些習慣如果能夠從小養成,就像是好的輪子開始轉動,那麼,孩子日後的生活就會輕鬆許多。

9cC?�/}D

相關焦點

  • 家長為什麼要管理好孩子的假期?不得不了解的「飛輪效應」
    如此循環,這是為什麼呢?在心理學上有一種效應叫「飛輪效應」,適用於成人的工作狀態,我覺得也適用於學生的學習周期狀態。除了學生的自我約束和努力外,老師充當了飛輪運轉的助推器,幫助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周一是「飛輪」的啟動時間,所以更加耗時耗力,周二周三「飛輪」逐漸加速到自動運轉狀態,學生學得最輕鬆,效果也最好,老師也教得最輕鬆。周五「飛輪」減速,然後到周末,「飛輪」又處於慢速運轉或停止狀態。
  • 如何培養你家孩子養成閱讀好習慣?
    於是,很多家長為了幫助孩子培養閱讀的好習慣,便對孩子進行硬性要求,給孩子制定嚴格的閱讀計劃,並規定孩子每天讀幾頁課外書,甚至有些家長還要求孩子在閱讀完後寫讀後感,也有要求孩子要大聲朗讀出來。但後來發現,這所做這一切,不僅效果一般,也並沒有培養孩子愛讀書的好習慣。到底是什麼原因呢?其實主要問題出在家長身上,家長自身並沒有好的引導方法,或方法錯了。
  • 職場「飛輪效應」:讓自己在悄無聲息中產生持續「複利」
    劉峰是部門新來的經理,似乎有兩把刷子,看上去不過20來歲,就得到了老闆的重視,但是他進入部門以後,卻遭到了有史以來最為強烈的抵抗,尤其是以原來經理的骨幹為首的老油條,不僅在工作上不支持他,而且還發動其他的同事一起反對他,看那個架勢就是想把劉峰搞下臺。
  • 孩子不自律學習效果差?試試「增強迴路」,讓娃進入「良性循環」
    孩子的學習問題一直都是家長最關心的問題,但是很多家長卻只是關心孩子的成績,忽略了對孩子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所以當孩子出現學習不投入,缺乏積極性的一些問題的時候,家長便會生氣,但除了打扮,似乎找不出更好的辦法去解決。如何讓孩子學習有一個良性的循環?
  • 孩子習慣難培養?用「條件反射理論」,讓孩子輕鬆養成好習慣
    其實這位寶媽的情況,相信許多家長也經歷過相同的感受,孩子太小、缺乏自制力,許多壞習慣在不知不覺中衍生出來,家長發現後急於糾正卻有心無力,找不到突破點,尋不到正確的管理方法。想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試著定下規矩實行起來卻仿佛登天一樣難。那麼面對這些問題,我們該如何培養孩子的好習慣呢?培養孩子"好習慣"的重要性?
  • 當孩子努力很久不見效果時,和他講講飛輪效應,讓他重新找回自信
    這個孩子讓我想到了「飛輪效應」。「飛輪效應」,指的是為了讓靜止的飛輪轉動起來,一開始你必須使很大的力氣,每轉一圈都很費力。但是每一圈的努力都不會白費,飛輪會轉動得越來越快。這也可以被認為是「飛輪效應」。 「飛輪效應」的應用,在學習、生活、工作上都很普遍。
  • 本周四專家開講:如何培養孩子的好習慣?
    本周四給大家帶來的精彩活動是家長講座:《如何培養孩子的好習慣如何培養孩子的好習慣良好的習慣,是孩子所儲存的資本,且會不斷地增值,讓孩子一生都在享受著他的利息。良好的習慣,也是一個優秀的父母,給予孩子的最好禮物。如何培養孩子的好習慣呢?本期講座王瑩老師將和您深度分享!
  • 《千與千尋》:淺析用「飛輪效應」應對「不確定性」的三個關鍵點
    今天這篇文章,我們就從職場角度,淺析由《千與千尋》啟發下的思考,如何用「飛輪效應」來成功應對外界環境的不確定性帶來的變化與挑戰,以及具體做法的三個關鍵點:01誤入低谷,其實只是「飛輪」暫時「靜止」心理學上有一個「飛輪效應」,是指為了使靜止的飛輪轉動起來,一開始你必須使很大的力氣
  • 名牌大學是如何練成的(哈佛的飛輪效應)
    今天聽完有本書講亞馬遜公司的飛輪效應,突然感慨,發現原來世界的名校也有自己的一套飛輪效應。用商業花講,就是客戶影響企業,這裡的企業指的就是哈佛這些學校,客戶就是捐贈人。 這個就是他們的飛輪效應: 在網際網路社會之前,在資本主義工業社會,富裕家庭的孩子更容易接收到來自父輩的幫助,更容易成為成功,成功人士對社會影響力會大得多,這些富裕家庭的孩子還會自發的組織校友群
  • 哈佛大學用理財進入一個良性循環 也適用普通人
    這樣就能更好的去吸引教授,更好的做科研,吸引更多更優秀的學生,那麼有了更多更優秀的學生,他就會有更多的成功人士,就會有更多的人再去給學校捐錢,就成了一個良性循環正向飛輪,最終成就了哈佛這個全世界第一名的大學。哈佛大學的成功對我們有什麼啟示呢?
  • 如何培養孩子講禮貌的好習慣?
    一方面,孩子的文明禮儀需要從小培養,否則就會形成壞習慣,一旦形成壞習慣,長大後想要改變就會很難了;另一方面,越是懂得禮貌的孩子,長大後就越能獲得自由發展的機會,因為他會受到他人的尊重和歡迎。那我們應該如何培養孩子講禮貌的好習慣呢?一、家長以身作則,做好日常生活中的禮貌問候。
  • 孩子沉迷網絡咋辦?關鍵是培養「控制力」,讓好習慣替代網絡成癮
    在解釋了太多次之後,卡爾森終於決定買一隻鳥,很顯然詹姆斯打賭贏了,卡爾森成功的陷入了他的鳥籠效應。其實很多人都會受鳥籠效應的影響,比如孩子原本只是喜歡跳舞,那麼父母會為孩子報名輔導班,當孩子看到其他的小夥伴出去參加比賽時,他們就會產生攀比心,也會要求父母帶自己參加。這無形之中會為父母增加額外的負擔,讓他們在精力和經濟上都有更多的支出。
  • 久趣英語飛輪效應奏效 優質口碑打動30萬付費學員
    國內的在線教育行業經歷過幾輪洗牌,市場發展逐步進入利好期,更加沉穩而有實力的的產品將脫穎而出。上線於2015年初的久趣英語正是這類產品的代表。久趣英語憑藉精益求精的產品與服務,在家長和孩子群體中自發形成口碑傳播,付費學員累計突破30萬,領跑國內在線小班課市場。
  • 猶太人育兒經|如何培養孩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
    如果從一開始就擁有勤儉節約的好習慣,無論榮華富貴,無論誘惑,那都能「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未雨綢繆」的觀念,至今也就不會落成因資金鍊斷裂而關門大吉,甚至欠債纍纍的下場!從古至今,勤儉節約是中華傳統美德,也是致富之道。勤是勤勞,儉是節儉,賣力工作固然能增加收入,但還要懂得當用則用,當省則省,才能積聚財富。
  • 培養孩子守時守信好習慣,這五點讓孩子乾脆利索不拖沓
    培養孩子守時守信好習慣,這五點讓孩子乾脆利索不拖沓心理學家認為,從一個人對時間的把握上,可以看出這個人是否真的誠實守信。凡是那些認為什麼事都可以拖拉幾分鐘的人,常常會出爾反爾,會對說過的話、做過的事不負責任。
  • 讓孩子持續優秀的法寶——培養好習慣
    教育家葉聖陶告訴我們:「教育就是培養習慣」。這句如何解讀呢?潛臺詞是講:教育過程中,無論是孩子學知識增本領、身體成長發育和心理健康發展以及學會做人等,習慣的重要性都是毋庸置疑的,為什麼如此呢?習慣是一種潛意識行為,是一種頑強且巨大的力量,不僅僅影響孩子們的學習、生活,而且還可以主宰孩子的一生。可見,無論是學習還是人生,培養良好習慣對孩子是多麼的重要。
  • 孩子頂嘴不聽話,脾氣"一點就炸"?巧用"南風效應",比打罵更管用
    娃頂嘴不聽話,脾氣&34;,巧用&34;,比打罵管用文丨小凡媽媽-育兒點金術(歡迎新手爸媽交流育兒經驗,老手爸媽探討養娃心得)作為家有二寶的我,相比於孩子&34;的日常伺候而言,最讓我心累的是&34;的脾氣,前邊還好說,起碼是體力上的勞累,習慣了也就好了。
  • 面對不聽話孩子有三大誤區,善用教育的智慧——四大心理學效應
    養成好習慣,長大後家長就可以省心了,這是不少父母內心的同樣感受。不如說一直是在用「培養」的思路來解決問題——不去控制孩子的身體動作,而是想辦法引導她的心;不滿足於孩子表面上的服從,而是讓好習慣成為孩子內在的一部分——這才叫教育,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吧!
  • 孩子不愛閱讀?巧用蔡戈尼效應,讓孩子對課外書念念不忘
    孩子不愛閱讀,就是因為蔡戈尼效應弱,驅動力弱,半途而廢、拖延。所以很多孩子就像開篇的小雨一樣看書,翻幾頁就不想看了。蔡戈尼效應是推動孩子閱讀的重要驅動力。而蔡戈尼效應過弱導致了孩子閱讀驅動力不足,因此我們要進行引導。接下來,我們就談談如何利用蔡戈尼效應的完成驅動力來引導孩子愛上閱讀?
  • 給孩子「貼標籤」不一定都是壞事,巧用標籤讓孩子成為「自己」
    「貼標籤」不一定都是壞事,巧用標籤讓孩子成為「自己」這種現象主要是由於父母「貼標籤」的方式所決定的,有些家長給孩子貼上的是負面的標籤,自然帶來的也是負面的作用。正向的具有肯定意味的標籤才能讓孩子變得越來越好,家長應該巧用這種貼標籤的方式讓孩子變得更好。王女士家3歲的女兒十分內向,甚至平時見到熟人都不敢打招呼,更別提和陌生人相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