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雲南怒江高黎貢山保護區的工作人員在野外巡查中,發現怒江金絲猴群中多了幾隻小猴,猴媽媽懷抱著猴寶寶坐在樹上優哉遊哉。可見,中緬邊境這種毛色全黑的金絲猴新種——怒江金絲猴在中國境內逐年增多。通過野外跟蹤觀察專家發現,高黎貢山的怒江金絲猴比前幾年增加了20-30隻。
早在2012年,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對怒江金絲猴糞便進行的DNA檢驗,結果顯示:怒江金絲猴與滇金絲猴有親緣關係,但是怒江金絲猴的基因序列與其它4個金絲猴物種不一樣,依次確定了怒江金絲猴是世界第五種金絲猴。
這種長著朝天鼻的怒江金絲猴,主要分布在中國高黎貢山和緬甸克欽州東北部海拔1700-3200米的原始森林中。
01幾乎全身被黑毛,全身沒有一根「金絲」毛,就好像掉進黑色染缸
怒江金絲猴,又名緬甸金絲猴,即黑仰鼻猴, 別稱噴嚏猴,是近年來新發現的靈長類物種。說它是「金絲猴」,真的是名不副實,你瞧瞧,它的全身沒有一根「金絲」,很多人開玩笑說,叫它為「黑絲猴」更為合宜。
話又說過來,在已知的5種「金絲猴」中,僅有川金絲猴是金黃色,而其它4種金絲猴的基色都是灰色或黑色,黔金絲猴和越南金絲猴則有些橙黃色。所以稱怒江金絲猴為金絲猴也不委屈它。
據《美國靈長類學雜誌》記載,怒江金絲猴與其他金絲猴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全身大部分覆蓋著茂密的黑毛,四肢大多是黑色,上臂和大腿的內側面是黑褐色,僅耳部和頰部有小撮白毛。從外觀上看,它好像一隻掉進黑色染缸的滇金絲猴。
有趣的是,怒江金絲猴頭頂有一撮細長而向前捲曲的黑色頂毛,好似特意為它修剪的「邊幅」, 初一看好像孫悟空的造型。
02長著標誌性的"朝天鼻",嘴巴周圍一圈白鬍鬚,臉沒有滇金絲猴漂亮
怒江金絲猴臉部和滇金絲猴很像,但沒有滇金絲猴漂亮,大部分的臉頰赤裸,皮膚淡粉色;一雙烏黑的小眼睛左顧右盼,十分可愛;上唇還留有一小撮白色的「小鬍子」,當然,下巴白色鬍鬚看起來更加鮮明,像個老爺爺。
個子看起來比滇金絲猴大,體重20-30千克,體長50-60釐米,尾長70-80釐米,頭尾總長約120-140釐米,尾長是身長的1倍多。
怒江金絲猴的鼻梁骨已經退化,鼻孔幾乎與面部平行,長著一個標誌性的「朝天鼻」,這也無奈之舉呀,別人要適應高海拔缺氧的環境。
03與牛風馬牛不相及,卻長了個「牛胃」
據《中國科學報》報導,金絲猴是屬於疣猴亞科,大家知道,疣猴的食物富含纖維素。由於疣猴的食物中樹葉、莖和樹皮中纖維素含量多,因此需要大量共生微生物參與發酵。
專家研究發現,怒江金絲猴與其它金絲猴一樣有個高度特化的胃,胃裡有分隔,類似於一種反芻胃,就像長了個「牛胃」。
而且,怒江金絲猴具有前腸發酵消化功能,在其小腸中含有高濃度兩種拷貝的胰液核糖核酸酶。
專家介紹說,食物在金絲猴胃內被發酵過程中,會導致微生物的大量增殖,增殖後的微生物進入小腸後,在溶菌酶的作用下,被降解並釋放出營養物質,然後被小腸中高濃度的核糖核酸酶降解成核糖核苷酸,並最終被吸收利用。
這與具有前腸發酵消化系統的反芻動物十分相似,就像是蝙蝠與海豚都具有回聲系統一個道理。
04最怕雨水流進鼻腔,忍不住就打噴嚏,還經常在雨天中活動?
當地人都說,緬甸的怒江金絲猴經常在雨天活動。你有沒有聽錯?因為怒江金絲猴的鼻子老是朝上,它們最怕雨水流進鼻腔。
所以,下雨時,它們行走在樹林裡,總是耷拉著腦袋,安靜地低著頭,休息時會把頭埋在膝蓋之間坐著。
連科學家都糊塗了,怒江金絲猴既然怕被雨淋,又為何偏偏在雨中行動呢?這一直成為一個謎!
很多時候,一不小心,雨水還是會灌進去,這就導致它們忍不住要打噴嚏。噴嚏聲暴露了它們的位置,一聽到噴嚏聲,就容易知道它們在哪裡,這樣一來,獵人就很容易找到它們。
中國靈長動物專家龍勇誠卻不這麼認為,經過他多年觀察,均未發現如此情況。關於怒江金絲猴下雨打噴嚏之事,他認為這只是個傳說。
還有一個有趣的現象,怒江金絲猴行走的時候,有前面帶路的,有後面壓陣的,前面帶路的和後面壓陣的都是成年公猴。
05起源於青藏高原,曾在我國有廣泛分布,棲息地逐漸向西南退縮
目前,在我國的西南山區、秦嶺、神農架,中國和緬甸交界的高黎貢山區的怒江金絲猴、滇金絲猴、黔金絲猴、川金絲猴,以及緬甸東北部的緬甸金絲猴與越南北部的越南金絲猴,雖然它們的生活環境有異,但是其共同的祖先卻誕生在青藏高原。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發現,金絲猴的共同祖先最早生活在距今約670萬年前的青藏高原地區。後來,隨著青藏高原的抬升,慢慢形成了北方祖先群和喜馬拉雅祖先群。
隨後的北方祖先群和喜馬拉雅祖先群分別於160萬年前和30萬年前分化成了川金絲猴、黔金絲猴以及滇金絲猴、緬甸金絲猴。
專家介紹說,歷史上,金絲猴曾在中國有廣泛的分布,甚至蔓延到了中國沿海地區,但到了16世紀左右,金絲猴的棲息地逐漸向西南退縮。如果不加以保護,很有可能一兩百年後金絲猴就會在地球上消失。
結語
眾所周知,人類正在利用先進技術不斷破壞自然資源。如果對自然環境再不加以保護,也許在不久的將來,很多野生動物就會滅絕,那個時候我們的子孫只能在書本上看到這些動物。希望人類能給野生動物留下它們必要的生存空間,讓動物和人類共同生活在原本就屬於它們的家園上。
雪靈谷自然實驗室/出品參考資料: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中國科學報、自然雜誌 、科學大觀園雜誌、北京科普之窗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