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牆門的弄堂裡種滿了綠植
走進海曙區鼓樓街道秀水社區永豐路4號老牆門的大門,弄堂兩旁擺滿各類綠色盆栽,繡球花、金銀花等十餘種花卉枝葉茂盛。弄堂盡頭有一個車棚,裡面電瓶車停放井然有序。30多年的住宅樓外牆有些陳舊,但是樓道裡乾淨整潔,沒有任何雜物堆放。
2戶本地居民和18戶租客和諧相處,互幫互助,如同一家人。一般無物業老小區的通病,在這裡都不存在,這是怎麼做到的呢?
小黑板書寫大小事,宣傳監督兩手抓
86歲的老黨員楊阿玲正在寫黑板報
在一樓樓道口掛著一塊小黑板,上面寫著:「請全體居民注意衛生,保重身體,祝居民快樂幸福!」落款是牆門自管小組。
「我們這個房子建造於1982年,我是1984年分配到這個房子的,一直住到現在。」今年86歲的老黨員楊阿玲從搬進來後就一直擔任牆門自管小組的組長,她退休前是寧波九中黨支部書記。因為工作的關係,楊阿玲擅長寫板書,於是就把小黑板應用在老牆門的自治管理中。
「我們這裡每戶人家每年都要自己繳納清運費,到了繳費的時間,我就把繳費公告寫在小黑板上,大家就會主動來繳納了,都不用催的。」楊阿玲說。
因為沒有物業管理,住宅樓的環境衛生全靠居民自覺維護。有一回,有住戶在樓道一處死角扔了菸頭、果殼等垃圾,楊阿玲看到後,便立刻在小黑板寫上環境衛生保護的宣傳標語。沒幾天,這個衛生死角就被清理乾淨了。
「老牆門裡一共只有20戶住戶,大家互相都很熟悉。誰要是做了有損老牆門利益的事情,自己心裡都有數的,我只要在小黑板上寫點提示,大家都會自覺改正。」楊阿玲說。
可回收物集中處理,所得收入成立牆門基金
永豐路4號曾被評為和諧樓自管小組
永豐路4號老牆門有一個牆門基金,是用每戶人家廢紙、飲料瓶等可回收物所賣的錢成立的。
「每戶人家都會攢舊報紙、易拉罐等可以回收的物品,以前大家都喜歡堆在樓道裡,攢到一定數量了再拿去賣,這樣樓道就成雜物間了,這肯定不行。」楊阿玲想了個辦法,居民的可回收物統一交給牆門自管小組處理,用所賣的錢成立牆門基金,用於房子公共區域日常維修的經費。這個想法獲得了所有住戶的一致贊同。
每年,可回收物能賣幾百元,雖然金額不大,但是積少成多,關鍵時刻也能解決不少小問題。
原來樓道電燈安裝的是手動開關,因為使用頻繁,經常容易損壞,而且白天不小心按到開關會浪費電。牆門自管小組便用牆門基金,把樓道的燈都改造成了自動感應燈。
「房子建造有些年頭了,或多或少會出現一些小毛病,原來需要每戶人家平攤費用,現在有了這個牆門基金後,一些小的開支就不需要大家眾籌了,這樣方便多了。」楊阿玲說。
進了老牆門就是一家人,帶動租戶一起打造溫馨老牆門
空閒時候,楊阿玲拿著水壺給花草澆水。
隨著時間的推移,永豐路4號老牆門的住戶陸續搬走了,目前包括楊阿玲在內只剩下2戶居民,其餘的都是出租戶。人員混雜且流動性大,非常不利於自治管理。為了維持老牆門和諧友好的居住氛圍,楊阿玲主動走進租戶的生活,讓他們融入老牆門這個大家庭。
「哪一戶來了新的租戶,我第一時間上門聯繫,給他們介紹我們這裡的一些情況,幫他們辦理暫住證。我們把租戶當成一家人,他們也會把這裡當成自己的家。」在楊阿玲家中,有一大堆電工、管道工的作業工具,這些都是為了方便幫助鄰居維修。誰家跳閘了,誰家漏水了,住戶們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楊阿玲。
「楊老師非常熱心,樓裡大事小事找楊老師肯定沒錯。」
「我就幫忙運送廢品去賣,順手的事情,這跟楊老師為老牆門做的這麼多事比起來不值一提。」
「前段時間,樓上有人晾衣服,水滴下來把我曬的衣服弄溼了,多虧了楊老師幫忙調解。」
一提到楊阿玲的熱心腸,鄰居們有說不完的例子。在楊阿玲的感染下,老牆門鄰裡互幫互助蔚然成風。
記者 鄭凱俠 文/攝 通訊員 亓悅 勵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