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鉛山說起端午節,兒時記憶裡有一樣奇特的食物是孩童的最愛,印象深刻,終生難忘。
因為它,不光能吃,能看,能戴,還能玩。
它就是端午掛「彩蛋」,彩蛋是孩子們的專屬。
(幾十年前的鉛山彩蛋袋)
「彩蛋袋」是用五色絲線編織成裝蛋的網袋,鉛山人叫「子網袋」,網袋拉開網孔成稜形狀,以前心靈手巧的女子做好準備工作後,幾分鐘就能編織出一個「子網袋」。
然後將鹹鴨蛋或染了顏色的鹹鴨蛋裝進網袋裡,掛在孩子脖子上,是一種由來以久的傳統習俗。
掛彩蛋是從立夏那天就可以開始掛的,俗話「立夏吃了蛋,熱天不疰夏」。
疰夏又叫苦夏,是一種中醫病症。指因暑溼之氣外侵,困阻脾胃,或暑熱耗傷正氣,脾失健運所致的病態,而中醫認為鹹鴨蛋味甘性涼,有滋陰、清肺、除熱等功效,有利小孩度夏。
掛彩蛋這一傳統習俗其實極有講究,暗藏玄機,隱含寓意,知道這個秘密的人現在可能就不多了。
中國許多民間習俗,都與易學有關係。通過易學裡的陰陽五行八卦,推研出許多與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理論。
這些理論又結合了其時社會意識形態,從而演變出許多闢邪驅瘟、納祥祈福的厭勝與喝彩文化,端午節給孩子脖子上掛「彩蛋」,就屬於這類厭勝與喝彩文化。
「掛彩蛋」是近代民間俗稱,其實在以前它叫「五彩長命」蛋,秘密就隱藏在這稱呼裡。
為什麼這麼稱呼呢?
(明末刻本,風俗通義)
東漢《風俗通義》詳載了「五月五日,以五彩絲系臂,名長命縷,一名續命縷,一名避兵繒,一名五色縷,一名朱索,避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五彩絲還有一個名字,「題曰遊光。遊光,厲鬼也。知其名者無瘟疾。五彩,避五兵也。」
古時候人們除直接佩帶五彩絲外,還「以朱索五色印為門戶飾,以止惡氣。」
(掛彩蛋)
鉛山流行的「五彩長命」蛋,就是由「五彩長命縷」演變而來。古人以五行論命,認為生辰八字裡五行有缺的孩子,容易夭折,或 體弱多病、命運多舛。
以五彩代表五行中的金水木火土來替補生辰中的五行不足。加上鉛山人將蛋叫作子,諧音為孩子的子。
用五彩絲縷包裹著鹹鴨子,就是「五行護子」的祈福,表達著「五行不缺,孩子康吉,五彩祥和,驅邪避瘟。」的寓意與祝願。
「五彩長命」蛋就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脫穎而出,寄託著鉛山長輩對孩子護身保平安的關切。
給孩子掛「五彩長命」蛋,這一習俗據說已有一兩千多年了。隨著時代進步,科技醫療水平日高,現今人們對五月的恐懼心理漸無,驅邪避瘟的概念漸少,傳承至今的習俗裡凝聚的更多的是祈福意願。
(鬥 蛋)
掛彩蛋在孩子們的世界裡還衍生出一個遊戲,叫「鬥蛋」。他們帶著自認為蛋殼厚的青殼鹹鴨蛋,裝在網袋裡開戰,各自晃蕩著相撞,或以手執蛋,露出蛋頭相撞,以破碎為輸,完好為贏,能打敗所有對手的可以稱王。
小時候有些小孩甚至裝了一書包的鹹鴨蛋,來爭那「蛋王」,這是他們最開心快樂的事。
現在鉛山有些孩子並不知道「彩蛋」,更不知道他們的父輩在小時候端午節裡最喜愛的是「彩蛋」。
許多傳統習俗漸漸遠去,這是時代的進步,也是文明的進步。然而有些傳統習俗還是可以加以傳承和弘揚的,因為這些傳統文化在今後的文旅產業中能大放異彩。
想像著現在誰家孩子在端午時節脖子上能掛著「彩蛋」這樣的食物,孩子一定會歡欣雀躍,喜笑顏開。
提前祝賀,鉛山人民,端午節快樂!(作者: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