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將至,李子柒教你包粽子、掛艾草、戴手繩,喚醒童年的記憶。
端午節將至,這是一個非常有傳統文化特色的節日。在這幾天會有很多傳統的儀式,但是現在很多城市裡長大的孩子都沒有機會去經歷。李子柒是一位美食博主,她在新一期的視頻裡,教大家包粽子、掛艾草、撒雄黃酒、戴無色手繩,帶你過傳統的端午節。看完後喚醒了很多人童年的記憶。
【划龍舟】
這是傳統端午節的一個重要活動,在沿海一帶非常流行。最初的目的是為了祈福祭祀,包括:請龍、祭龍神、遊龍、收龍等環節。現在已經逐漸發展成為一項國際比賽項目,深受大家的喜歡。福建和臺灣兩省,這一天還要去媽祖廟祭拜祈福,希望這一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攘災去邪,事事如意。
【掛艾草】
有句諺語說:「清明插柳,端午掛艾」。艾草是一種中藥材,在清明節可以用來做艾草青團吃。端午節會採摘一些比較高大的艾草,系在一起,掛在門口的兩邊,用於病、防蚊、闢邪。因為艾草本身會揮發一種香味比較奇特的芳香油,確實具有驅除蚊蟲,提神醒腦的作用。
【灑雄黃】
端午節這天,會準備一個小碗,放少許雄黃,倒入白酒攪拌均勻,做好雄黃酒。在門窗下,四角的犄角旮旯,牆邊門檻等處,撒上雄黃酒。有的地方,還會給小孩子的手腕,肚臍,耳後,鼻下也塗抹一些。目的是用來驅除毒蟲,保護小兒平安長大。這在明代馮應京的《月令廣義》裡,有詳細的記載。
【戴手繩】
戴手繩也是一個非常有特色的傳統習俗。通常用「青、紅、白、黑、黃」這五種顏色的細線繩,揉搓成一根五彩繩子,然後系在手腕上,其實還很漂亮。這被視為是吉祥如意的意思。在我老家,晚上睡覺也不能去掉,要等到端午節後下第一場雨的時候,在摘下丟掉。
【包粽子】
兩千多年以前,楚國詩人屈原在這一天抱石跳汨羅江自盡。人們為了紀念他,將端午節這天作為紀念屈原的日子。而包粽子吃粽子就是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一種表現方式。雖然這些年,大家經常爭論粽子的南鹹北甜,但是終歸都是粽子,都是咱們傳統民俗文化的一部分。
端午節將至,李子柒教你包粽子、掛艾草、戴手繩,撒雄黃。讓很多人都喚醒了自己童年的記憶。我也只有小時候過端午節,爺爺奶奶給做這些。長大以後,好多年端午節也只是吃個粽子。現在有很多大城市裡生活的孩子,或許都不曾知道有這些習俗了。喜歡本文,歡迎分享。馬上端午節了,說說你那邊的端午節都是怎麼過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