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將至,李子柒教你包粽子、掛艾草、戴手繩,喚醒童年的記憶

2020-12-23 斑馬斑馬兒

端午節將至,李子柒教你包粽子、掛艾草、戴手繩,喚醒童年的記憶。

端午節將至,這是一個非常有傳統文化特色的節日。在這幾天會有很多傳統的儀式,但是現在很多城市裡長大的孩子都沒有機會去經歷。李子柒是一位美食博主,她在新一期的視頻裡,教大家包粽子、掛艾草、撒雄黃酒、戴無色手繩,帶你過傳統的端午節。看完後喚醒了很多人童年的記憶

【划龍舟】

這是傳統端午節的一個重要活動,在沿海一帶非常流行。最初的目的是為了祈福祭祀,包括:請龍、祭龍神、遊龍、收龍等環節。現在已經逐漸發展成為一項國際比賽項目,深受大家的喜歡。福建和臺灣兩省,這一天還要去媽祖廟祭拜祈福,希望這一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攘災去邪,事事如意。

【掛艾草】

有句諺語說:「清明插柳,端午掛艾」。艾草是一種中藥材,在清明節可以用來做艾草青團吃。端午節會採摘一些比較高大的艾草,系在一起,掛在門口的兩邊,用於病、防蚊、闢邪。因為艾草本身會揮發一種香味比較奇特的芳香油,確實具有驅除蚊蟲,提神醒腦的作用。

【灑雄黃】

端午節這天,會準備一個小碗,放少許雄黃,倒入白酒攪拌均勻,做好雄黃酒。在門窗下,四角的犄角旮旯,牆邊門檻等處,撒上雄黃酒。有的地方,還會給小孩子的手腕,肚臍,耳後,鼻下也塗抹一些。目的是用來驅除毒蟲,保護小兒平安長大。這在明代馮應京的《月令廣義》裡,有詳細的記載。

【戴手繩】

戴手繩也是一個非常有特色的傳統習俗。通常用「青、紅、白、黑、黃」這五種顏色的細線繩,揉搓成一根五彩繩子,然後系在手腕上,其實還很漂亮。這被視為是吉祥如意的意思。在我老家,晚上睡覺也不能去掉,要等到端午節後下第一場雨的時候,在摘下丟掉。

【包粽子】

兩千多年以前,楚國詩人屈原在這一天抱石跳汨羅江自盡。人們為了紀念他,將端午節這天作為紀念屈原的日子。而包粽子吃粽子就是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一種表現方式。雖然這些年,大家經常爭論粽子的南鹹北甜,但是終歸都是粽子,都是咱們傳統民俗文化的一部分。

端午節將至,李子柒教你包粽子、掛艾草、戴手繩,撒雄黃。讓很多人都喚醒了自己童年的記憶。我也只有小時候過端午節,爺爺奶奶給做這些。長大以後,好多年端午節也只是吃個粽子。現在有很多大城市裡生活的孩子,或許都不曾知道有這些習俗了。喜歡本文,歡迎分享。馬上端午節了,說說你那邊的端午節都是怎麼過的呢?

相關焦點

  • 兒時的端午|吃粽子、插艾草...你還記得哪些?
    從古至今,中國人過端午節的方式漸漸發生了些許變化。在一些人的童年記憶中,端午節就是要吃粽子、賽龍舟;對另一些人而言,還有做香包、插艾草……一事一物,全都浸透著濃濃的溫情。 「粽子?自己包的才好吃」 如果問端午節的「網紅食品」是啥,十個人裡大概會有一多半的回答是「粽子」。準備粽子,是許多孩子們記憶中最期待的事。
  • 蒸桐子葉粑、掛艾草菖蒲,縫小布猴,這是童年端午節的情景!
    「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流香漲膩滿晴川。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雲鬟。佳人相見一千年。」端午節又快到了,讀著宋代詞人蘇軾的這首《浣溪沙˙端午》,不禁讓我想起了童年過端午節的情景。
  • 掛艾草 包粽子 戴五色線……「這些端午習俗讓節日更有意義」
    大河網訊(記者 賀志泉)俗話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6月24日,在鄭州街頭隨處可見賣艾草、賣香包,以及包粽子的場景,這些祖祖輩輩傳下的習俗你是否也參與了呢?一大早,家住宏鑫花園的陳慧便騎著自行車來到新密,在曲梁鎮一片荒地上,折了4棵艾草和一大包蘆葦葉,回到鄭州後又在菜市場買了一袋蜜棗和一包江米。陳慧介紹,下午會把這些食材洗洗蒸蒸,然後再將艾草掛在門口,這樣可以驅瘴避邪,等冬天幹了,再取回來泡泡腳,對身體也好。
  • 為何在端午節掛艾草?有哪些寓意?所掛的艾草何時取下?
    本文屬原創首發,侵權必究民間有一句俗語:清明插柳,端午插艾,這句話從字面意思來看,在清明節應該在門的兩側插入一些柳樹,在端午節需要在門窗上插一些艾草。很多地區都保留著這個習俗,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又要來臨了,你們那的習俗是怎樣的呢?對於端午插艾有哪些寓意?所掛的艾草何時取下?在農村所說的端午插艾,其實是為了招福驅邪,除此之外還能夠驅蚊防病。尤其是最後所說的這點,你愛草在農村非常常見算是一種野草,但是它的用途相當大,其中一點就是可以驅蚊蟲,還能夠淨化空氣。
  • 端午節掛艾草有什麼寓意?端午節掛的艾草啥時候取下來呢?
    端午節插艾草有什麼講究?端午節掛的艾草什麼時候取下呢?文/農夫也瘋狂這周五,就將要迎來五月初五端午節了。在民間一直有著「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的說法,這也是不少地區依然保留的傳統習俗。這句農諺的字面意思是說在清明節當天,會在大門的兩邊插上柳枝,而到了端午節的時候又會在門窗處插上一把艾草。這個習俗由來已久了,端午節掛艾草有什麼寓意?端午節掛的艾草啥時候取下來呢?在民間的說法是端午節插艾,這樣不僅有招福驅邪的用途,而且還有防病驅蚊的效果,當然了重點在於後者了。
  • 特別的端午節怎麼能只吃粽子,這幾樣準備了嗎?外出記得採艾草
    端午節是中華民族最古老的民俗大節。 端午節起源於崇拜龍圖騰的古人,是祭拜龍祖的節日。又由於農曆五月天氣溼熱,多病毒疫疾,認為此時「五毒盡出」,被古人認為是「惡月」, 因此端午也被注入祛病防疫的說法。再後來又有紀念詩人屈原等歷史人物的內容,形成了現在端午節的各式風俗。各地風俗豐富多彩,又有所不同,你的端午節是如何過的呢?
  • 2019「端午文化周」來襲!包粽子、做香囊、掛艾草、知識競賽、誦讀...
    端午習俗五月初五,端午節賽龍舟,食粽子,配香囊,塗雄黃藥酒。端午文化周為深入貫徹落實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推進實施傳統節日振興工程,更好滿足人民群眾過好傳統節日的新需求新期待,根據省、鎮江市有關開展 2019 年度「我們的節日」系列活動,現舉辦「端午文化周」主題活動。今年的「端午文化周」都有那些活動呢?
  • 兒時的端午:吃粽子、撞蛋……你還記得哪些?
    從古至今,中國人過端午節的方式漸漸發生了些許變化。在一些人的童年記憶中,端午節就是要吃粽子、賽龍舟;對另一些人而言,還有做香包、插艾草……一事一物,全都浸透著濃濃的溫情。  「粽子?自己包的才好吃」  如果問端午節的「網紅食品」是啥,十個人裡大概會有一多半的回答是「粽子」。
  • 端午節味道:現在孩子們有多少知道掛艾草頂雞蛋包粽子?
    掛艾草,包粽子,賽龍舟、點雄黃酒等。而提到過節,家裡最開心的不外乎是小孩子,現在的小孩,你要問他端午節開心嗎?我想大部分孩子會回答:開心啊,因為可以放假不用到校啊。還有其他原因嗎?很多孩子就一時答不上來了。
  • 吃粽子、掛艾草。今年端午咱還要看徐州的端午聯歡!
    吃粽子、掛艾草。今年端午咱還要看徐州的端午聯歡!直播時長約90分鐘,內容有識草藥、看舞龍,走社區、聞粽香,另外還有精彩的文藝演出和端午文化知識小課堂。弘揚傳統文化發布「中草藥驅蚊秘方」 去年端午節,都市晨報社聯合徐州市文明辦舉辦了徐州市首屆端午文化節「舞龍舞獅大會」,給廣大市民帶來一場好看又好玩的端午文化盛宴。
  • 為什麼端午節要掛「艾草」呢
    一提到端午節,大家腦海裡除了「三天小長假」還會立馬想到那「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的愛國詩人屈原,那對於吃貨來說,立馬想到的就是香甜糯口的粽子,這最後一個便是父母早早地就準備好掛在門頭上的艾草。真正是「端午時間草萋萋,野艾茸茸淡著衣」,無意爭顏呈芳態,芳名遍入百姓家啊。
  • 掛香包插艾葉吃五黃 端午節不只是包粽子
    5月30日是端午節,各地都有獨具特色的節日習俗,插艾葉、包粽子、掛香包、划龍舟、給小孩洗藥水浴,還有的地方要喝點雄黃酒,無論哪裡,吃粽子是必不可少的。   傳統端午節過得怎樣?有的市民趁著端午節小長假回鄉探親,陪父母包粽子過節;有的帶上一家老小,找個地方玩耍幾天;有的則呼朋喚友,約會聚餐,把節日過得熱熱鬧鬧。
  • 端午節還在掛艾草?不如試試空氣淨化器
    端午節作為中國傳統節日,許多傳統習俗在今天都還在延續。說起端午就必定少不了粽子,粽子就好比過年的年夜飯,吃過了粽子才算過了節,而每到這一天,網絡上的甜鹹粽之爭成了必備節目。傳統粽子北方以北京為代表,多食甜粽,餡料以紅棗豆沙為主,南方以廣東為代表,多食鹹肉粽,不過隨著南北差異的縮小,口味也在慢慢融合。另一種風尚正在興起。當下年輕人開始注重養生,飲食上強調少鹽少糖低碳水,於是不少符合年輕人口味的新式粽子層出不窮,比如無糖無糯米的生酮粽、冰皮水果餡粽,不管喜食哪種粽子總能找到適合你的那一款。
  • 泉州端午節習俗你知多少? 門前掛艾草不說「節日好」
    在泉州過端午節,除了包粽子、賽龍舟,還有家門前掛艾草、不說「節日好」等傳統風俗。  過去在端午節當日,家家戶戶在大門上方掛艾草,以示避邪。隨著時間的推移,泉州人過端午時掛艾草的習俗已經慢慢淡忘,特別是在城市裡,幾乎看不到這一景象了。
  • 端午除了吃粽子,別忘了拽點艾草掛門上,驅蚊蟲作用多
    端午除了吃粽子,別忘了拽點艾草掛門上,驅蚊蟲作用多今年的端午節大家要回家嗎?要和父母團聚嗎?工作幾年之後大家越發得知道陪伴的重要性,所以大家在過節的時候都想要回家,在端午節大家忘不了的是家人包的粽子,忘不了的是一家團圓飯。對於一些小夥伴來說,端午節給大家還留下了一個印象,就是掛艾草和菖蒲,其實在南方對於端午節是非常注重的,要做的事情是相當多的,比如說有賽龍舟,吃鹹鴨蛋等。
  • 包粽子、DIY艾草香包,重慶居民們「花式」過端午,你「粽」意哪種?
    又是一年端午至包粽子、佩香囊……兩江新區各街道以「我們的節日·端午」為主題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迎接端午節寄託對美好生活的無限嚮往一起來看看兩江新區居民們如何「花樣」過節「說端午由來、話端午習俗、講端午故事……」這個端午節味兒濃!
  • 包粽子、掛香囊、DIY龍舟……燕塘街坊花式過端午!
    端午的習俗有很多吃粽子、賽龍舟、飲雄黃、掛菖蒲……為傳承端午傳統文化,豐富社區生活,促進鄰裡交流,昨天下午,燕塘社區在新燕花園前開展「我們的節日•端午」主題遊園活動。活動現場設置了包粽子、掛香包、DIY龍舟模型、系五彩繩等豐富多彩的端午民俗體驗環節。
  • 吃粽子賽龍舟掛艾草
    #端午節吃什麼#端午來臨憶屈原粽子飄香香萬裡,華夏兒女不平凡。吃粽子是端午節的 一大習俗之一。每逢端午佳節,家家戶戶都會吃粽子,粽子又稱「角黍」、「簡棕」,晉代時期,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的食品。據專家考證,最初吃粽子也不固定在端午,端午食粽是祭奠屈原,是後人附會而形成的,僅反映民眾的心願而已。
  • 端午艾草香
    董全雲農曆五月,時光重疊在一株株挺直的綠色艾草上。小時候,每逢端午節的清早,我就跟著父親踩著露水帶著鐮刀來到地裡去割艾草。父親把那些直楞楞的艾草輕輕割下,我卻沉迷在它的清香裡。我採集著艾草葉子白色茸毛上的露水珠,塗抹在眼帘上、手臂上,用力嗅著它的清香愛不釋手。父親把艾草拿出兩捆,用紅色的頭繩系好插在門前兩側。母親正在家裡忙著包粽子、炸糖糕、炸菜角和麻葉。婆婆眼睛不好,每年端午節總會備了大把的艾草,插在門口,晾乾後藥用。每晚用水煮了艾草燻洗,說這樣可以治療眼疾,還可以清熱祛火,活血化瘀。
  • 夜讀|吃粽子,掛艾草,划龍舟,搶鴨子……又是一年端午時
    主播讀經典,「粽」情端午節!大家好,這裡是《閃電夜讀》,我是鄆城融媒體中心主播王中慶,今天與您分享散文《又過端午》。吃粽子,掛艾草,划龍舟,又過端午節了。端午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歷史悠久。從前幾年開始,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我國也規定這一天為法定的節日。對上班的人來講,無疑是一件再好不過的事了。人們在這一天吃粽子,掛艾草,划龍舟,搶鴨子,節目可謂是豐富多彩。為了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我所生活的縣城也不例外,這一天正舉辦龍舟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