倖存的代價:銀河系GSN 069黑洞將把一顆恆星變成行星

2020-12-17 cnBeta

受巨大引力的影響,黑洞附近的天體遲早要墮入吸積盤,甚至連光線本身也無法逃脫。不過在銀河系 GSN 069 中,一顆恆星卻有望在與黑洞的近距離遭遇中倖存下來。代價就是被吸收大量的物質,使之從紅巨星變成白矮星。並且在大約一萬億年之後,它又會變成一顆實際上的行星。

(圖自:NASA/CXC/M. Weiss)

在宇宙中,黑洞會定期摧毀恆星,期間會上演壯觀的「燈光秀」。不過最近,天文學家們發現了一個可以倖免於難的案例,即便後續命運更有戲劇性。

天文學家 Andrew King 表示:在最初靠近黑洞的時候,它還是一顆紅巨星。但在掠過之後,其外層較輕的氫元素已被吸走,最終只留下了一顆白矮星。

恆星軌跡圖(來自:NASA/CXC/M.Weiss)

這顆白矮星被困在黑洞周圍的橢圓軌道上,公轉周期約為 9 小時。幸運的是,其始終處於「不可及」的位置(最接近點的距離,仍是事件視界半徑的 15 倍左右),因此能夠避免墜入黑洞。

不過這個橢圓軌道也不是完全不受黑洞引力的影響,每次公轉後,你會發現它都朝著稍微不同的方向甩開。在大約兩天的時間裡,天文學家就看到了類似玫瑰花結的軌跡。

天文學家通過 X 射線分析揭示了這個故事,NASA 錢德拉 X 射線天文臺和 ESA 的 XMM-Newton 都可以觀察到。

Andrew King 注意到 GSN 069 中的 X 射線會像鐘擺一樣每 9 小時爆發一次,因此猜測該恆星會在最靠近黑洞的公轉軌道時帶來 X 射線的爆發。

A Quick Look at a Star Survives Close Call with a Black Hole(via)

該過程會持續剝奪這枚白矮星的外層物質,但最終並不會像其它近黑洞天體那樣被吞噬。由於失去了質量,恆星的大小反而會有所膨脹,後續的軌道也會變得更圓。

最終,這枚白矮星會擺脫與黑洞的死亡舞蹈,甚至可在大約一萬億年後變成一枚行星。不過鑑於這個猜測比已知的宇宙歷史還長 70 倍以上,目前暫不清楚它還能不能等到那一天。

有關這項研究的詳情,已經發表在近日出版的《皇家天文學月刊》上,原標題為《GSN 069 -- A Tidal Disruption Near-Miss》。

相關焦點

  • 恆星可以變成行星嗎?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大規模的建造過程類似於塵埃顆粒和冷粒子滾雪球般的建造過程,這不僅孕育了我們的藍色星球,而且還孕育了銀河系中最接近它的鄰居。你可能會猜到,通常,行星需要有大量的空閒時間來儲備,以便能夠從一小塊空間碎片演變成一個具有固體表面的、完整的空間物體。然而,有時行星可以打破宇宙創造的規則,可以直接來源於一顆垂死的恆星。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麼有一天我們的太陽也能變成一顆行星嗎?
  • 如果一顆行星繞黑洞運行,它的時間將比普通行星慢數千倍!
    從行星到整個太陽系,再到銀河系,最令人印象深刻就是超大質量黑洞,它吞噬著靠近它的一切。那麼,你有沒有想過可能外星人會生活在一個環繞著這些宇宙怪獸之一的星球上呢?研究小組計算出,這個黑洞也需要足夠大,至少是太陽質量的1.63億倍。這是因為更小的超大質量黑洞,如銀河系中的黑洞,重達400萬個太陽質量,當它們接近恆星或行星時,往往會被潮汐力撕裂。在更大的黑洞周圍,只有當一顆恆星或行星在視界內時,才會發生潮汐擾動,因此,視界外的任何物體都不會受到這種程度的影響。
  • 恆星的冷知識:恆星都有行星嗎?
    恆星能夠變成行星嗎?所有的恆星都有行星嗎?由於新科技、探測器的使用,現在科學家每天都在積累太陽系和宇宙的新數據。我們已經知道,宇宙大爆炸、黑洞、其它星系。今天讓小編和小夥伴們分享一些更多的恆星冷知識。一顆星星在成為恆星的時候可能會失敗,並且開始表現得更像一顆行星,他們沒有足夠的質量可以繼續發光,並且變成矮星。
  • 在我們的銀河系中,離群的行星比恆星更多
    一項研究顯示,與我們所在銀河系的恆星相比,有更多的不受約束自由飄蕩的行星存在,它們與任何恆星都沒有聯繫。美國宇航局即將推出的南希-格雷斯-羅曼太空望遠鏡計劃預計將發現大量的此類行星。流氓行星的藝術概念圖。研究者認為在我們所在的銀河系中,這樣遊蕩的行星比恆星還要多。在我們的銀河系中大約有1000億到4000億顆恆星。
  • 一顆比母恆星大7倍的行星被科學家首次發現,可能為生命創造條件
    最近科學家首次在一顆白矮星周圍發現了一個完整的世界,這意味著其實在母恆星死亡之後,繞其公轉的行星不受劇烈影響而存活下來。我們之前講過白矮星是中等大小的恆星,在燃盡所有燃料退去外部包層後,剩下的一個地球大小的冷卻的核,我們的太陽在膨脹成紅巨星以後,最終也將逐漸變成一顆白矮星。銀河系中90%的恆星都將面臨這樣的命運,就像參宿四一樣,任何在它附近軌道運行的行星都會被它吞噬,最終他們會耗盡所有的燃料,並重新坍縮成白矮星。
  • 瑪雅預言中Nibiru行星誕生銀河系存在條件
    天文學家稱銀河系可形成行星 Nibiru誕生有條件    據國外媒體報導,來自美國研究人員稱,銀河系的中心雖然看似環境非常惡劣但是在這種極端的環境中,行星仍然可以形成。一些天文愛好者稱,這或許為瑪雅預言中Nibiru行星誕生創造了條件,但是目前並沒有發現這顆星球的存在。    美國哈佛-史密松天體物理中心的天文學家稱,乍看起來,銀河系的中心是一個非常不適宜行星生成的地方。在這裡,恆星密度非常高,頻繁的超新星爆發產生巨大的衝擊波,而來自超大質量黑洞的強大引力則造成周遭時空的劇烈扭曲。然而,在這種極端的環境中,行星仍然可以形成。
  • 黑洞也能孕育行星但在上面尋找生命有點難
    首先是氣體和塵埃在自引力作用下坍縮形成恆星;隨著時間推移,恆星周圍的盤狀氣體、塵埃等會逐漸聚集形成更大團塊,並進一步凝聚,逐漸形成行星。日本天文學家提出,氣體和塵埃並非年輕恆星獨有,在星系中心黑洞周圍也存在著大量氣體和塵埃,其質量可以比原恆星盤大數十億倍,像銀河系中心黑洞這樣黯淡、寒冷的超大質量黑洞或許也是孕育行星的理想場所。
  • 黑洞中有行星?行星中有生命?
    首先是氣體和塵埃在自引力作用下坍縮形成恆星;隨著時間推移,恆星周圍的盤狀氣體、塵埃等會逐漸聚集形成更大團塊,並進一步凝聚,逐漸形成行星。 「我們的計算表明,在距離黑洞約10光年的地方,可以形成數萬顆質量是地球10倍的行星,」日本國家天文臺研究行星形成的Eiichiro Kokubo教授說道。「黑洞周圍可能存在規模驚人的行星系統。」
  • 在中國科學家劉繼峰發現的藍巨星附近,科學家找到了一顆大黑洞
    最近,天文學家發現了一個質量約為太陽質量70倍的恆星黑洞,命名為LB-1。但根據目前的恆星演化模型,銀河系中不可能存在太陽質量70倍的恆星黑洞。我們銀河系中質量最大的恆星的化學成分表明,在恆星的核心坍縮成黑洞之前,它們在生命的最後階段通過爆炸和強大的恆星風失去了大部分的質量。質量範圍內可能產生黑洞的巨大恆星,預計將在一顆完全抹去恆星核心的所謂雙不穩定超新星中結束生命。所以天文學家們絞盡腦汁想弄清楚這個名叫LB-1的黑洞是如何形成的。
  • 銀河系中心最亮的部分是什麼?是一顆恆星嗎?
    銀河系中心的最亮部分不是一顆恆星,因為銀河系的盤面直徑至少有10萬光年,最亮那部分顯然是光年尺度,遠遠超過直徑最多只有幾十億公裡(大約只有一二光時)的恆星。事實上,銀心那裡存在著密度非常高的恆星,它們聚集在一起顯得非常明亮。
  • 科學家發現一顆恆星坍縮後,行星竟然能正常生存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宇宙中存在各種各樣的天體,有些天體之間存在「傳承」的關係,比如小質量恆星的演化到了末期後會逐漸演變成白矮星,大質量恆星的演化到了末期後會逐漸演變成中子星甚至是黑洞
  • 一顆比母恆星大7倍的巨行星被科學家首次發現,可能為第二代生命...
    最近科學家首次在一顆白矮星周圍發現了一個完整的世界,這意味著其實在母恆星死亡之後,繞其公轉的行星不受劇烈影響而存活下來。 我們之前講過白矮星是中等大小的恆星,在燃盡所有燃料退去外部包層後,剩下的一個地球大小的冷卻的核,我們的太陽在膨脹成紅巨星以後,最終也將逐漸變成一顆白矮星。
  • 470頭鯨擱淺澳洲海灣;銀河系或存在鑽石行星;黑洞動態圖像發布| 聞...
    (科技日報)銀河系內或有一些鑽石行星#天文鑽石恆久遠,一顆永流傳。如果 「一顆」 後面,接續的是行星——由鑽石構成的行星,那將是多麼誘人哦。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科研人員通過研究認為,宇宙中存在這類「鑽石行星」。
  • 恆星之間如此遙遠,為何黑洞還能吸引到恆星?
    1916年,德國天文學家卡爾·史瓦西(Karl Schwarzschild)通過計算得到了愛因斯坦引力場方程的一個真空解,這個解表明,如果將大量物質集中於空間一點,其周圍會產生奇異的現象,即在質點周圍存在一個界面——「視界」一旦進入這個界面,即使光也無法逃脫。
  • 銀河系有多少黑洞?或有上億個,這個數字是如何計算出來的?
    在我們眼中無可比擬的太陽,在宇宙中不過是一個普通的存在,這樣的恆星,宇宙中多得不可計數。僅僅是在銀河系之中,這樣的恆星就有1000億到4000億顆左右。而通常認為,像銀河系這樣的星系在宇宙中多達2萬億個以上,如此計算,整個宇宙的恆星數量已經達到了一個難以描述的數字。宇宙中有多少恆星,或者說銀河系中有多少恆星,我們是怎麼知道的呢?
  • 銀河系有數千億顆恆星,那有多少顆行星呢?又有多少個文明呢?
    科學家認為銀河系的恆星總量大約在1000億顆到4000億顆之間,這數千億顆的恆星有大有小,而與太陽質量相似的恆星在銀河系之中大概可以佔到半數左右。那麼這是不是意味著銀河系之中會存在著大量與地球類似的生命星球呢?銀河系之中是否存在著大量的智慧與文明呢?
  • 銀河系最大的恆星,體積相當於太陽的18億倍
    其實,即使太陽看起來很大,但若是放眼整個銀河系,太陽卻又顯得如此微不足道,太陽只是銀河係數幹億顆恆星中的一顆,目前人類在銀河系中觀測到的最大恆星是盾牌座UY星,它是一顆紅巨星,距離地球5100光年,盾牌座UY稱得上銀河系之中所有恆星的霸主。
  • 天文學家首次在銀河系發現地球大小的流浪行星
    一顆體積較小、脫離任何恆星束縛的行星,穿過星際空間會發生什麼?當一顆行星「四處漂流」會發生什麼?科學家猜測銀河系存在數十億顆自由漂浮的流浪行星,但到目前為止,在太陽系以外發現的4000顆行星中,僅有少數是銀河系流浪行星,大多數流浪行星體積非常龐大,其質量是木星的2-40倍(一顆木星相當於300顆地球)。
  • 在南半球看到一顆明亮的恆星,揭示了銀河系發生的古老碰撞!
    從南半球可以看到星群中的一顆明亮恆星,揭示了我們銀河系在歷史早期與另一個較小的矮星系蓋亞-恩克拉多斯(Gaia-Enceladus)發生古老碰撞的新見解。伯明罕大學領導的一個國際科學家團隊採用了一種新穎方法,將一顆名為νIndi的古老明亮恆星特徵應用於銀河系歷史探測。
  • 流浪行星真實存在!不依附於任何恆星或者恆星系統
    如果一顆流浪行星闖入太陽系,將導致地球進入一條不具有宜居性的致命軌道。如果它的體積足夠大,距離足夠近,甚至會把地球驅逐出太陽系,讓地球也淪為一個流浪兒。此外,闖入太陽系的流浪行星還可能與地球相撞,給地球上的生命帶來滅頂之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