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居上海的臺灣人為子女教育鬆了一口氣 |
望子成龍父母心 上海臺尚食品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蔡振烘先生到上海投資辦廠後不久,家人就都來到了上海,現在已有6年多的時間。除每年回臺灣探親一次,蔡先生98%的時間都在上海。他說,臺灣是他的第二故鄉,也是最終的故鄉。蔡先生的兩個孩子分別在上海中學和復旦附小讀中學和小學。蔡先生說,他的孩子之所以都上了本地的學校,是因為當時還沒有專門招收臺灣人子弟的學校,但他認為,在本地的學校上學也很好,學校要求得比臺灣的學校還嚴格。 據非正式的統計,目前在上海的臺灣同胞約有30萬人,如果把蘇州、崑山、無錫、杭州等地也算在內,可能已超過50萬人。子女教育成為決定臺灣人是否定居上海的最關鍵因素和定居上海後最擔心的問題。上海市民辦中芯學校的徐彩珍副校長說,中芯集團當初之所以要創辦以集團子弟為主要對象的學校,就是為了讓集團的員工能夠安心在中芯工作。許多員工的太太隻身留在臺灣,讓丈夫隻身在上海工作,主要是擔心孩子在上海不能得到良好的教育。這種情況下,丈夫往往也很難安心工作。 徐副校長還說,其實臺灣的教育與上海相仿,大的原則基本上是一樣的。大陸和臺灣的家長一樣望子成龍,臺灣家長更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在東方傳統與美式教育相結合的教育環境下成長,孩子能既受到傳統的薰陶,又活潑富有創意,長大後能夠順利走向國際。 如今,在上海生活的臺灣人的子女教育,已不像蔡先生剛來上海時那樣別無選擇,多樣化的選擇甚至讓許多家長舉棋不定,因為就讀不同類型學校,可能意味著孩子未來的多 種可能性…… 多樣化的選擇 國際學校 20年多前,大陸的改革開放剛剛開始,上海的各項軟硬設施還不完善,許多臺灣人把到上海工作當成一份苦差事,許多公司把員工子女教育費用的補助作為到上海工作的優惠條件。因為當時上海的教育體制還比較單一,國際學校成為到上海工作的臺灣人的首選。目前,上海的國際學校大約有10所左右,最負盛名的要算上海美國學校了。 上海美國學校是上海規模最大的一所國際學校,1912年由美國領事館於創立,1949年中斷,1980年復校。上海美國學校有浦東和浦西兩個校區。學校的1530名學生分別來自44個國家和地區,其中美國籍的學生最多,臺灣學生也是一個比較大的群體。165位老師來自14個國家,師生人數比約為1:10。 上海美國學校的辦學理念是,「尊重並了解多元文化的價值」,同時主張「終生學習」,讓學生有能力面對世界快速變遷。上海美國學校的目標是把學校營造成一個快樂的地方,讓學生在充滿關懷,支持,安定的環境中,獲得各方面的知識。除了智育之外,也強調各種才能的啟發培養。 上海美國學校的主要授課語言是英語,學校開設了ESOL課程(持他種語言者英語培訓),但課時隨年級的增加而逐漸減少,到了11-12年級學校就不提供ESOL課程了,因此學生必須具備一定英語程度。 該校完全採用美國學制,教材也與美國相同,在該學校獲得的學分和文憑,美國及世界許多國家都承認。上海美國學校2001年的畢業生,分別進入10個國家的多所大學,美國的有71所,其中包括哈佛大學,柏克萊加州大學等美國一流的大學。大陸的有包括復旦大學等三所大學。 在日益國際化的時代,出國留學已成為越來越多中國人的必經之路。國際學校正是孩子走向世界的捷徑,它排除了未來教育銜接的困難。上海美國學校現在已開始出現名額緊張的現象,臺灣孩子申請入學也不斷遇到波折,往往時因為臺灣孩子的英語程度無法達到國際學校的要求。 本地學校 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後,到上海工作居住的臺灣人日益增多,上海的軟硬體條件也得到很大改善,上海市政府把解決臺灣人子女在上海就學的問題列入日程,根據「中小學校接受外國學生暫行辦法」和「上海市中小學校接受外國學生管理施行細則」,上海市目前共有71所學校有資格接受外國和港、澳、臺學生。許多公司已不再為到上海工作檯灣員工提供子女教育補助,越來越多的中小投資者,也很難承擔國際學校高昂的學費。同時,許多定居上海的臺灣人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學好中文,融入上海社會和文化,本地學校成為他們的選擇。 1996年,上海萬科房地產公司與上海復旦大學附屬中學聯合創辦了九年一貫制民辦學校——萬科復旦實驗學校。學校現有學生1171人,臺灣子弟133人,佔11%強,教師100位。萬科學校的發展理念是「一切為了孩子和諧健康的發展」。 萬科實驗學校的班級設置除普通班外,還有小班。小班除可以滿足少部分學生對更多教育資源得需求,有些學生不會簡體字,外語程度較差,也可以在小班獲得彌補。萬科課程採用上海市基本教材,學校對學習抓得非常緊,正如在學校的看板上所寫的 「學習的過程如同品嘗黑咖啡,苦澀之後才有甘甜」。這裡得臺灣學生在沒有任何特殊優惠的條件下,大都能夠通過初中升高中的考試,有些同學還考入了重點高中。萬科實驗學校還非常注重發展學生的特長,學校先後獲得「上海市科技教育特色學校」、「全國少先隊雛鷹計算機網絡技術試驗激磁」等榮譽稱號,一位臺灣女學生還在全國青少年航空模型比賽中獲得很好的名次。 選擇本地學校讀書,可以很好地融入上海的社會人文環境,但也存在一些困難,大陸學校一般同年級的程度要比臺灣學校高,在中考中也沒什麼特殊待遇。 中間路線 也有家長不希望過早框定孩子的未來,他們希望孩子能夠擁有更多的選擇,介於國際學校、本地學校之間的學校,如上海中學國際部、宋慶齡幼稚園等,是持這種心態的家長的一種選擇。 上海中學是一座已有135年歷史的全國重點學校,上海中學國際部是1993年為解決外商子女就學問題而創辦的。目前,該校約有700名學生,來自30多個國家地區,港澳臺僑學生約佔15%。專職老師中有40%為外籍教師。 國際部是一所融合了多種文化、語言和價值觀的學校,它的辦學理念是「因材施教,中西合璧」。每個學生在入學前都要經過文化測驗,合格後,校長要與每個學生面談,然後根據學生的程度和今後打算,再與家長共同商議,為每個同學制訂有針對性的課程表,學生根據課程表上課,有些類似大學的學習方式。 在課程設置方面,開設了中英文兩個系列的學歷教育課程,英文系列主要採用美國教材,中文則用香港教材。還為語言基礎薄弱的學生開設ESL(英語作為第二語言)和CSL(漢語作為第二語言)課程,需要強化漢語的學生則提供HSK(漢語水平考試)課程。對於想到到歐美升學的學生,學校在11、12年級提供國際文憑組織認可的1B課程。學校還提前公布TOFEL、SAT等考試的時間,以便學生事先安排。對於想繼續留在大陸升學的港澳臺學生,學校會特別輔導考大陸大學的課程。 該校的外國學生畢業時重點大學的錄取率為90%,申請歐美名牌大學錄取率也達70%以上。港澳臺學生報考大陸大學錄取率為80%。 臺灣教育資源進入上海 在上海不斷為臺灣人子女就學創造便利的同時,臺灣的教育資源也在向上海進軍。這其中有專門招收臺灣人子弟的學校,也有臺灣的教育機構在上海的連鎖機構。 華東臺商子女學校 2001年9月,華東臺商子女學校正式開學了。該校的最大特色就是可以與臺灣教育銜接。學校在海峽兩岸均進行了立案,學歷也是兩岸都承認。該校的學制完全比照臺灣九年一貫制,所有教材,教具都是由臺灣海運過來。整個教學以繁體字為主,簡體字為輔,為方便使用本地電腦輸入,也教漢語拼音。學校也很重視外語教學,從小學2年級開始中文課,英文課每周各6節。為使孩子適應當地的文化氛圍,每周開一堂「鄉土語言課」,學習上海話。學校的18位擔任主課教學的教師,3位行政人員均來自臺灣。開學第一年就招收了218人,學校的最大規模可招收1500人。 學校每年5、6月安排希望回臺灣繼續就學的學生回臺灣參加基本學歷測驗,憑測驗成績可以申請分發各地高中高職。對於希望在大陸升學的學生,學校已積極聯繫當地的高中,拿他們的考卷進行模擬考,積極備戰中考。對於希望到國外留學的學生,學校也正尋求和國外大學合作,以使他們能順利進入國外大學。 相對於其他類型學校,臺商學校所推廣的價值觀於臺灣家長更為接近,這也使家長們對於學校更為關注和熱心,目前已經有30多位愛心媽媽參與校園美化,課外輔導等活動,同時組織瑜珈書法、合唱等成長團體,把家庭和學校巧妙結合在一起。 曾任臺灣多所中小學校長的黃裕城校長說,臺商學校的角色如同一隻手的手掌,學生未來的分流如同手上的五跟手指頭,在手掌上的時候必須培養九年義務教育的十大基本能力,試探、準備、厚植實力,將來孩子不管分流到哪裡,這些能力都帶得走。 中芯學校 成立於2001年9月的民辦中芯學校,是張江高科技園區內最大的企業之一中芯國際集成電路製造公司的附屬子弟學校,也是首家獲準由外資企業創辦的獨資學校。與公辦學校員工工資收入全部由政府承擔不同,中芯學校員工的工資完全是由公司擔負的,但學校與公司僅僅是業務的聯繫。 該校成立的宗旨是照顧所有員工子女的教育問題。中芯國際企業來自美、加、義大利、新加坡、臺灣、韓國、日本、馬來西亞等地的員工450多人。中芯學校是所12年制民辦學校,從幼兒園、小學、中學到高中共開設14個班級,每班不超過15人。目前學校有81名學生,臺籍學生52名,佔64%。教師共30名,其中外籍教師16位。 中芯幼兒園對2.5-6 歲兒童開放,採用英語、漢語、義大利語等多種語言教學,著重培養兒童的生活能力,行為能力和學習能力。在小學和中學部,學校根據員工希望對子女未來不同的期望,採取中文和英文雙軌制。中文教學採用國內教育系統,配合大量的英文課程,英文教學採用美國的教育系統,同時,為非英語母語的學生們提供ESL(英語做為第二語言)課程。來自美、加的外籍教師陣容強大,有具備資深教學經驗的教育學博士,也有出身如柏克萊、康乃爾大學等名校的教師,中芯學校是目前上海雙語教學外籍老師和學生比率最高的學校。 中芯學校的英文教學課程內容與美國學校相似,但是由於土地及校舍由公司提供補助,因此收費比美國學校低廉許多,中芯學校一年學費為小學人民幣3萬元,中學4萬元。日前中芯學校還將開放名額給園區內企業子女就讀,造福園區內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夥伴企業員工。 徐彩珍珠老師是一位有23年教學和學校管理經驗的教育工作者。她做過普通的任課教師、班主任、副校長,還在教育委員會做過管理工作。她擔任中芯學校的校長經歷了一個有教育工作者到政府公務員又到教育工作者的歷程。她非常喜愛教師職業,她認為中芯的舞臺非常之大,在這裡我們在教育中提倡的素質教育,讓學生全面發展的思想真正地滲透到了教育的每個環節。因為在普通學校高考制度制約著教育,很難做到減壓和減負,而中芯學校擺脫了這些。中西的教育理念在這裡融會貫通,這是中芯的特色。徐老師經歷了學校從籌建到逐步步入正軌的全部過程,去年暑期班學生們用的是從外校借來的桌椅,車到的時候,徐校長自己親自把桌椅從車上卸下來,擺放到教室中去。徐老師說,雖然很累,但很有成就感。她相信在這裡所積累的經驗,對整個教育制度改革都是有借鑑意義的。別的學校的校長,聽她講中芯學校所發生的一切都覺的非常新鮮和興奮。 吉的堡,快樂的城堡 據統計,中國0-3歲的嬰幼兒共計7000萬,其中城市嬰幼兒數量為1090萬。嬰幼兒的教育是一個蘊涵著巨大商機的產業,上海市約有40萬0至6歲的學前兒童,其中3至6歲的兒童24萬,每個孩子月消費額的30%用於教育消費。這一巨大的市場成為許多商家搶奪的奶酪。 吉的堡教育機構,是臺灣教育連瑣機構的第一品牌,其發展領域涉及少兒英語教育、連瑣幼兒園、少兒出版品、兒童教育網、少兒英語、計算機業餘進修學校等。在臺灣已有300餘所加盟連瑣幼兒園、少兒進修學校;為600所小學英語教育提供師資;為1300多所幼兒園提供專業少兒英語、計算機課程;每年有超過45萬名的少兒使用吉的堡的教育機構出版的教材。 吉的堡教育機構總經理王國安認為,大陸的幼教事業蓬勃發展,估計整個市場的潛力達1000個億。這幾年大陸特別是上海的變化非常大,家長的教育投入越來越高,臺灣得教育機構到大陸發展的時機已經成熟了。吉的堡進入大陸的另一出發點是大陸與臺灣是同文同種,臺灣的教材只要稍作改動就能適用於大陸的幼兒園,而且可以適應得很好,這是一個巨大的優勢。 2001年9月,吉的堡教育機構在上海設立總公司,正式開始祖國大陸地區的少兒英語教育事業,成為第一家與大陸教育部門正式合作的臺灣教育機構。目前,吉的堡公司已與上海市盧灣區籤訂教育合作意向,範圍涉及:幼兒園英語教學、小學英語教學、少兒英語課程設置、少兒英語教材編寫以及英語師資培訓等方面。 由吉的堡教育機構與上海盧灣區教育局合作開辦的「徐家匯路吉的堡雙語幼兒園」,採用的教材是臺灣吉的堡教育機構提供的少兒英語教材,所運用的教學方法糅合了直覺教學法、肢體反應教學法、交互式教學法、情境式教學法以及溝通式教學法等方法的優勢,通過遊戲、歌謠,激發幼兒學習英語的興趣。同時塑造全英文的教學環境,讓孩子習慣用英語思考,習慣用英語表達生活情景,並將詞彙與句型自然地用在日常生活中。目前,徐家匯吉的堡雙語幼兒園,已由原來的2級2類幼兒園,晉升為1級1類幼兒園。徐家匯吉的堡雙語幼兒園的孩子有美國、加拿大、日本、新加坡和大陸的孩子,同樣也有不少臺灣的孩子。因為在臺灣很多家長都聽說過吉的堡,憑著對這一品牌的信賴,許多家長慕名而來。徐家匯幼兒園原來的孩子,經過一年來的學習和磨合,也非常喜歡吉的堡的教學方法,英語水平提高很快,那些本來抱著觀望態度的家長,也放心了。 按照吉的堡上海總公司的設想,明年吉的堡將開出15家左右的直營幼兒園,而加盟幼兒園和進修學校將達到300家以上,他們計劃在上海和10家以上的幼兒園合作。 相信臺灣教育機構獨特的經營方式和戰略,對上海的整個教育也有推動和促進作用,衝擊傳統的教育觀念。(喬天碧 楊雨文) (華夏經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