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的努力和掙扎在絕對的運氣面前是毫無意義的。
我覺得藝術作品創作出之後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解讀就是很正常的。這句巧克力的話,我的理解是人生無論你如何設計規劃總是會遇到各種各樣意想不到的事情,有好事有壞事,在真的經歷它之前你不會知道它是好事還是壞事,和努不努力沒有關係。
跑步這個價值觀傳遞的沒問題,想跑就去跑了,不是為了錢和名這些世俗的東西,展現的是阿甘赤子一般的初心。如果他為了什麼去跑,反而價值觀俗了。
至於脫離大多數人的實際生活,恰恰相反,這是反諷啊,我們並不是阿甘,而是他每個場景中身邊的那些人啊。我們是布巴,是丹中尉,是珍妮,是賣車貼紙和T恤的,是跟隨陪跑的,是裡面的每一個配角和路人甲,唯獨不是阿甘。
《阿甘正傳》肯定不能當作人物傳記電影來看,一個人不可能從出生到成年,經歷這麼多的歷史事件,並且參與其中。我覺得某種意義上,《阿甘正傳》可以看作是一部「美國傳記」。風格上不那麼嚴肅,時而幽默,時而荒誕,時而勵志。如果真的是個傻子,你給了他西瓜或許他就把芝麻扔了,又或許你給了他芝麻他就把西瓜扔了,沒有是非判斷力。但是他有,他是善良的,他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並且說到做到,也許他自己都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他只是知道奔著一個目標去奮力前進,有時候也不懂變通,或許這是大多人認為他傻的地方吧。可這點在現實中,這樣的人可以說是寥寥無幾,做到這樣真是蜀道難。
不認為阿甘的蠢是笑點,而是這部電影的精髓。這是阿甘真誠面對各種歷史事件的體現,有種所有人都在夢裡,而他獨自清醒的記錄。就像魯迅《狂人日記》裡獨自清醒的人,從這個唯一清醒的人的視角來記錄的這個世界。讓人感覺這個世界的荒繆搞笑,確又無法逃脫,最終回歸原點。
阿甘想擁抱愛情,卻只能做備胎。被人欺負,卻治好了先天殘疾。一心求自保、救隊友,卻成了戰爭英雄。兌現承諾出海,卻一夜暴富。跑步發洩對人生的不滿,莫名其妙成了精神領袖。各種反差,不贅述。有心栽花花不活,無心插柳柳成蔭,再結合媽媽的臨終遺言,點題。就這麼簡單而已。你付出想要的,不一定能得到,但可能有意外的收穫,永遠不要放棄自己。
那為啥學校裡老師都把阿甘當成勵志人物講呢,搞得我還以為自己三觀歪了。一直喜歡珍妮不喜歡阿甘,珍妮混得再慘至少轟轟烈烈地追夢了,阿甘就像一個沒有靈魂的木偶,做的所有事都是別人要求他的。直到大學選修的一節影評課老師都沒提到這點,主題放在人生就像一片羽毛一顆巧克力,風也在吹羽毛自己也在飛,要順勢而為。
因為想得少所以被別人說是「傻」、但也正因為想得少、所以也更專注、更善良、更忠誠、別只看到阿甘的「傻」好嗎?而且他和珍妮也是愛情、如果不是愛情、珍妮不會選擇和他生孩子、珍妮的叛逆來自她的原生家庭、沒有母親的照顧和性侵她的父親、珍妮一輩子都在治癒童年、她愛阿甘但也發自內心的覺得自己配不上阿甘、所以對阿甘有親近也有遠離。這部電影確實不是真實的!但這並不重要、因為它展示的內容是真實的、真實的歷史和真實的感情、這就夠了不是嗎?
就我個人的觀影感受來說,沒有感覺到多少諷刺意味,覺得像是一部美國主旋律電影。一個傻頭傻腦的主角,一門心思的做普遍意義上正確的事。上學的時候讓他跑他就拼命跑,跑出一個大學優秀運動員。到了軍中,讓他幹啥他幹啥,讓他跑他也跑,還帶著傷員跑,跑出一個英雄勳章。受傷療養,讓他多運動他就打球,打出一個桌球外交。讓他退役他就退役,不知道幹啥就履行戰友的約定去捕蝦,雖然總是不順利,但是衝過風暴的他成了大亨,還把賺來的錢,白送給死去戰友的家屬繞了一大圈,渾渾噩噩的珍妮回來了,他毫不嫌棄,始終把她當作最愛。珍妮離開他莫名傷心,一路橫穿美國,擁有了無數「信徒」,但是他跑夠了就不跑了,無所謂原因,只有旁人拼命解讀。安妮命不久矣,他怡然迎娶,待佳人已逝,全心愛子,每日在門口守候。一開始只以為是個傻人有傻福的奇事,但是當他第一次知道自己有孩子,他第一個問題就是「他是否聰敏」他不是笨到只能往前走,而是他選擇那麼做。雖然我不覺得美國真的那麼美好,但還是認可那種堅持不懈的精神。非要說諷刺,與阿甘相比,追求縹緲理想,最終一無所獲,才幡然醒悟的珍妮;被傷痛折磨,自甘墮落,最終與世界和解的丹尼中衛;也就是我們這些凡夫俗子,確實被諷刺了。
是內涵豐富的好電影,但確實不算勵志,傻人有傻福,並且一輩子得福報的概率實在太低了,之所以很多人受到鼓舞,可能大部分人還是普通人,從阿甘的經歷中獲得了一種虛妄的鼓舞,而但凡有些自命不凡的人都會認為《肖申克的救贖》裡的安迪才是勵志典範,就為那種現實已經很殘酷,但我不把命運交給上天或者說歷史的洪流,而是自己主動抗爭求變的感覺
我當初看完,也覺得不對味,這傻子運氣太好了。後來才明白這電影其實就是美國近代編年史,經歷過那些事的人看了才會產生共鳴、熱淚盈眶,所以電影評價如此之高。其實很多好萊塢獲獎電影,都與阿甘類似,只有土生土長的美國人才能真正感受的到它在表達些什麼,然而就如皇帝的新衣,這種片子到了我們這就成了教科書級的經典,其實大部分人都是個土生土長的中國人,get不到好萊塢電影的點很正常,說出來不丟人。唯一讓我感動的就是阿甘對珍妮始終不渝的愛,也不是他們的愛情。
不過電影中那麼多美國實實在在經歷過的大事,那我也能理解為什麼在美國電影那麼有名,評價那麼高了。但是作為一個不了解美國歷史的,單純想看勵志電影的我來說,我真的get不到勵志的點。哪怕風雨哈佛路裡我認為女主之所以能上哈佛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她本身智商就很高,但是至少也展示了她付出努力的一面啊!
其實吧,也不能算是一點勵志都沒有,比如在越戰戰場勇救多名戰友,屁股中彈了都,還能扛起隊友就跑,一般人誰能做到?這也不是就用一個「傻」字就能解釋的,還有就是那場橫穿美國的跑步,一般人是很難像阿甘那樣堅持不懈,當然你也可以說他是因為「傻」所以才一直跑,但這誇張的表現體現的是極致的堅持往往換來美好的結果,就是勵志,勵志片的很大一部分其實就是教人堅持,教人努力,除了這些,片子裡還有很多能展現阿甘的勵志,雖然都是通過所謂的「傻」來表現的,但也不該被說沒有勵志。
大家喜歡的原因不是因為它有多麼的不現實, 而是它代表了人類對一種理想人格和大同社會的期望, 電影中阿甘就像是飄落到人間的天使, 當然了他還有個天使一樣的媽媽.。不管合理, 現實與否, 《阿甘正傳》能受到全世界人們的喜愛, 就表明它傳遞了一種人類共同的理想和信仰, 哪怕這種理想和信仰在現實主義的人看來是多麼的不切實際和荒唐, 但這就是人, 人性.。
總而言之, 《阿甘正傳》給了人們一種希望, 一種單純的, 理想化的希望, 而對希望永遠的追求, 我覺得正是人區別於其他動物的最大本質。從這個意義而言, 我們的《活著》傳遞的思想和《阿甘正傳》其實是一樣的。不過走的確實兩個極端.,殊途同歸吧!
阿甘的命運不能完全歸咎於命好開掛,和他的性格關係密切,如果他不是那麼愣,不會被小孩子欺負到頭上只會逃跑,也不會到了高中被欺負的方式還是一個樣,那麼也不會練就一雙鐵腿,也不會不顧自己生死救那麼多人,也不會那麼服從命令,也不會眼睛能死死盯著一個桌球看,目不轉睛,也不會不嫌枯燥,天天練一個動作,也不會把桌球打的那麼好,也不會對發小那麼專一。
當然,我覺得專一併沒有給他帶來快樂,痛苦更多一些,每次珍妮都是短暫的相聚又離開,而且他知道她不愛自己,這讓他前半生一直過得很苦逼。儘管最後的好結局確實像是開掛,但是這都不是他想要的東西,一切都不由得他做主,而且有錢了,也感覺不到他的快樂,媽媽的離去,一個人在莊園,再愣也會感到孤獨和悲痛,可他還是曾經的阿甘,每天待在自己的莊園割草,直到珍妮再次打破他平靜的生活,給他帶來一點快樂。
我覺得阿甘更像是一個旁觀者,珍妮,丹上尉等才是電影的主角,阿甘見證了他們的人生,見證了美國歷史,至於阿甘最後的幸運,我覺得並不重要了,相信沒人會真的相信傻人一定會有傻福,想從他的發跡歷程中得到成功的攻略吧。
我覺得導演想表達的是一種無奈,人生無常,對大多數普通人,很多時候你努力了,最後結局未必盡如人意,人生真的就像一片羽毛,風把你吹到哪裡就到哪。第一次看這部電影,是在大學的電影欣賞選修課上,看完後我不覺得勵志,心裡有一種說不出的感覺,好像對人生有了一點感悟,有了一點釋然的感覺,但還是很茫然,心中很煩悶,只想去跑步,我問了一起看的同學,他也有想去跑步的感覺。
電影是給人以思考和感動,可以學一下美好品質。電影就是一種藝術,誰要是把電影情節奉為圭臬,作為人生準則,那不真成阿甘了。每個人有自己的經歷,他可以代入,對電影有自己的理解。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阿甘,他們總是選擇本來就相信的去相信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