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甘正傳》傳遞給我們的到底是什麼樣的價值觀?我不是很認同!

2021-01-09 小虎有話說

個人的努力和掙扎在絕對的運氣面前是毫無意義的。

我覺得藝術作品創作出之後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解讀就是很正常的。這句巧克力的話,我的理解是人生無論你如何設計規劃總是會遇到各種各樣意想不到的事情,有好事有壞事,在真的經歷它之前你不會知道它是好事還是壞事,和努不努力沒有關係。

跑步這個價值觀傳遞的沒問題,想跑就去跑了,不是為了錢和名這些世俗的東西,展現的是阿甘赤子一般的初心。如果他為了什麼去跑,反而價值觀俗了。

至於脫離大多數人的實際生活,恰恰相反,這是反諷啊,我們並不是阿甘,而是他每個場景中身邊的那些人啊。我們是布巴,是丹中尉,是珍妮,是賣車貼紙和T恤的,是跟隨陪跑的,是裡面的每一個配角和路人甲,唯獨不是阿甘。

《阿甘正傳》肯定不能當作人物傳記電影來看,一個人不可能從出生到成年,經歷這麼多的歷史事件,並且參與其中。我覺得某種意義上,《阿甘正傳》可以看作是一部「美國傳記」。風格上不那麼嚴肅,時而幽默,時而荒誕,時而勵志。如果真的是個傻子,你給了他西瓜或許他就把芝麻扔了,又或許你給了他芝麻他就把西瓜扔了,沒有是非判斷力。但是他有,他是善良的,他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並且說到做到,也許他自己都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他只是知道奔著一個目標去奮力前進,有時候也不懂變通,或許這是大多人認為他傻的地方吧。可這點在現實中,這樣的人可以說是寥寥無幾,做到這樣真是蜀道難。

不認為阿甘的蠢是笑點,而是這部電影的精髓。這是阿甘真誠面對各種歷史事件的體現,有種所有人都在夢裡,而他獨自清醒的記錄。就像魯迅《狂人日記》裡獨自清醒的人,從這個唯一清醒的人的視角來記錄的這個世界。讓人感覺這個世界的荒繆搞笑,確又無法逃脫,最終回歸原點。

阿甘想擁抱愛情,卻只能做備胎。被人欺負,卻治好了先天殘疾。一心求自保、救隊友,卻成了戰爭英雄。兌現承諾出海,卻一夜暴富。跑步發洩對人生的不滿,莫名其妙成了精神領袖。各種反差,不贅述。有心栽花花不活,無心插柳柳成蔭,再結合媽媽的臨終遺言,點題。就這麼簡單而已。你付出想要的,不一定能得到,但可能有意外的收穫,永遠不要放棄自己。

那為啥學校裡老師都把阿甘當成勵志人物講呢,搞得我還以為自己三觀歪了。一直喜歡珍妮不喜歡阿甘,珍妮混得再慘至少轟轟烈烈地追夢了,阿甘就像一個沒有靈魂的木偶,做的所有事都是別人要求他的。直到大學選修的一節影評課老師都沒提到這點,主題放在人生就像一片羽毛一顆巧克力,風也在吹羽毛自己也在飛,要順勢而為。

因為想得少所以被別人說是「傻」、但也正因為想得少、所以也更專注、更善良、更忠誠、別只看到阿甘的「傻」好嗎?而且他和珍妮也是愛情、如果不是愛情、珍妮不會選擇和他生孩子、珍妮的叛逆來自她的原生家庭、沒有母親的照顧和性侵她的父親、珍妮一輩子都在治癒童年、她愛阿甘但也發自內心的覺得自己配不上阿甘、所以對阿甘有親近也有遠離。這部電影確實不是真實的!但這並不重要、因為它展示的內容是真實的、真實的歷史和真實的感情、這就夠了不是嗎?

就我個人的觀影感受來說,沒有感覺到多少諷刺意味,覺得像是一部美國主旋律電影。一個傻頭傻腦的主角,一門心思的做普遍意義上正確的事。上學的時候讓他跑他就拼命跑,跑出一個大學優秀運動員。到了軍中,讓他幹啥他幹啥,讓他跑他也跑,還帶著傷員跑,跑出一個英雄勳章。受傷療養,讓他多運動他就打球,打出一個桌球外交。讓他退役他就退役,不知道幹啥就履行戰友的約定去捕蝦,雖然總是不順利,但是衝過風暴的他成了大亨,還把賺來的錢,白送給死去戰友的家屬繞了一大圈,渾渾噩噩的珍妮回來了,他毫不嫌棄,始終把她當作最愛。珍妮離開他莫名傷心,一路橫穿美國,擁有了無數「信徒」,但是他跑夠了就不跑了,無所謂原因,只有旁人拼命解讀。安妮命不久矣,他怡然迎娶,待佳人已逝,全心愛子,每日在門口守候。一開始只以為是個傻人有傻福的奇事,但是當他第一次知道自己有孩子,他第一個問題就是「他是否聰敏」他不是笨到只能往前走,而是他選擇那麼做。雖然我不覺得美國真的那麼美好,但還是認可那種堅持不懈的精神。非要說諷刺,與阿甘相比,追求縹緲理想,最終一無所獲,才幡然醒悟的珍妮;被傷痛折磨,自甘墮落,最終與世界和解的丹尼中衛;也就是我們這些凡夫俗子,確實被諷刺了。

是內涵豐富的好電影,但確實不算勵志,傻人有傻福,並且一輩子得福報的概率實在太低了,之所以很多人受到鼓舞,可能大部分人還是普通人,從阿甘的經歷中獲得了一種虛妄的鼓舞,而但凡有些自命不凡的人都會認為《肖申克的救贖》裡的安迪才是勵志典範,就為那種現實已經很殘酷,但我不把命運交給上天或者說歷史的洪流,而是自己主動抗爭求變的感覺

我當初看完,也覺得不對味,這傻子運氣太好了。後來才明白這電影其實就是美國近代編年史,經歷過那些事的人看了才會產生共鳴、熱淚盈眶,所以電影評價如此之高。其實很多好萊塢獲獎電影,都與阿甘類似,只有土生土長的美國人才能真正感受的到它在表達些什麼,然而就如皇帝的新衣,這種片子到了我們這就成了教科書級的經典,其實大部分人都是個土生土長的中國人,get不到好萊塢電影的點很正常,說出來不丟人。唯一讓我感動的就是阿甘對珍妮始終不渝的愛,也不是他們的愛情。

不過電影中那麼多美國實實在在經歷過的大事,那我也能理解為什麼在美國電影那麼有名,評價那麼高了。但是作為一個不了解美國歷史的,單純想看勵志電影的我來說,我真的get不到勵志的點。哪怕風雨哈佛路裡我認為女主之所以能上哈佛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她本身智商就很高,但是至少也展示了她付出努力的一面啊!

其實吧,也不能算是一點勵志都沒有,比如在越戰戰場勇救多名戰友,屁股中彈了都,還能扛起隊友就跑,一般人誰能做到?這也不是就用一個「傻」字就能解釋的,還有就是那場橫穿美國的跑步,一般人是很難像阿甘那樣堅持不懈,當然你也可以說他是因為「傻」所以才一直跑,但這誇張的表現體現的是極致的堅持往往換來美好的結果,就是勵志,勵志片的很大一部分其實就是教人堅持,教人努力,除了這些,片子裡還有很多能展現阿甘的勵志,雖然都是通過所謂的「傻」來表現的,但也不該被說沒有勵志。

大家喜歡的原因不是因為它有多麼的不現實, 而是它代表了人類對一種理想人格和大同社會的期望, 電影中阿甘就像是飄落到人間的天使, 當然了他還有個天使一樣的媽媽.。不管合理, 現實與否, 《阿甘正傳》能受到全世界人們的喜愛, 就表明它傳遞了一種人類共同的理想和信仰, 哪怕這種理想和信仰在現實主義的人看來是多麼的不切實際和荒唐, 但這就是人, 人性.。

總而言之, 《阿甘正傳》給了人們一種希望, 一種單純的, 理想化的希望, 而對希望永遠的追求, 我覺得正是人區別於其他動物的最大本質。從這個意義而言, 我們的《活著》傳遞的思想和《阿甘正傳》其實是一樣的。不過走的確實兩個極端.,殊途同歸吧!

阿甘的命運不能完全歸咎於命好開掛,和他的性格關係密切,如果他不是那麼愣,不會被小孩子欺負到頭上只會逃跑,也不會到了高中被欺負的方式還是一個樣,那麼也不會練就一雙鐵腿,也不會不顧自己生死救那麼多人,也不會那麼服從命令,也不會眼睛能死死盯著一個桌球看,目不轉睛,也不會不嫌枯燥,天天練一個動作,也不會把桌球打的那麼好,也不會對發小那麼專一。

當然,我覺得專一併沒有給他帶來快樂,痛苦更多一些,每次珍妮都是短暫的相聚又離開,而且他知道她不愛自己,這讓他前半生一直過得很苦逼。儘管最後的好結局確實像是開掛,但是這都不是他想要的東西,一切都不由得他做主,而且有錢了,也感覺不到他的快樂,媽媽的離去,一個人在莊園,再愣也會感到孤獨和悲痛,可他還是曾經的阿甘,每天待在自己的莊園割草,直到珍妮再次打破他平靜的生活,給他帶來一點快樂。

我覺得阿甘更像是一個旁觀者,珍妮,丹上尉等才是電影的主角,阿甘見證了他們的人生,見證了美國歷史,至於阿甘最後的幸運,我覺得並不重要了,相信沒人會真的相信傻人一定會有傻福,想從他的發跡歷程中得到成功的攻略吧。

我覺得導演想表達的是一種無奈,人生無常,對大多數普通人,很多時候你努力了,最後結局未必盡如人意,人生真的就像一片羽毛,風把你吹到哪裡就到哪。第一次看這部電影,是在大學的電影欣賞選修課上,看完後我不覺得勵志,心裡有一種說不出的感覺,好像對人生有了一點感悟,有了一點釋然的感覺,但還是很茫然,心中很煩悶,只想去跑步,我問了一起看的同學,他也有想去跑步的感覺。

電影是給人以思考和感動,可以學一下美好品質。電影就是一種藝術,誰要是把電影情節奉為圭臬,作為人生準則,那不真成阿甘了。每個人有自己的經歷,他可以代入,對電影有自己的理解。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阿甘,他們總是選擇本來就相信的去相信而已。

相關焦點

  • 女性範式與突破——《阿甘正傳》賦予女性的兩種不同價值觀
    對於這樣的稱謂指代,我們或許可以質疑,究竟什麼樣的女性可以被稱作「女神」、「女王」?而在這些稱謂的背後,又存在著怎麼樣的範式化或理想化的女性形象?相較於較為平面化和單薄的「女神」或「女王」稱謂,許多導演在其作品中詳細地描繪了他們理性中的女性,但是導演們所塑造的女性形象的所作所為在今天的社會是否適用,我們又應該如何看待這些角色背後所蘊含的價值觀?
  • 《阿甘正傳》不是勵志片
    「傻人有傻福」的《阿甘正傳》獨領風騷,把「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改編劇本」「最佳剪輯」「最佳視覺效果」等獎項通通收入囊中。嘖嘖嘖……真·旱的旱死,澇的澇死。當然了,《阿甘正傳》是當之無愧的好電影,包含了巨大的信息量,被稱為一部活靈活現的美國近現代史,是了解美國的絕佳窗口。
  • 《阿甘正傳》不是一部鼓舞人心的電影
    「傻人有傻福」的《阿甘正傳》獨領風騷將「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改編劇本」「最佳剪輯」「最佳視覺效果」等獎項收入囊中。嘖嘖嘖嘖……真的。枯死,澇死。當然,《阿甘正傳》是一部當之無愧的好電影,它包含了大量的信息。它被稱為生動的美國現代史,是了解美國的一個偉大窗口。
  • 時隔多年我終於明白《阿甘正傳》為什麼可以打敗《肖申克的救贖》
    那為什麼在當年《肖申克的救贖》輸給了《阿甘正傳》? 起初我以為是價值觀的不同。 我觀看這兩部電影時是連著看的,第一印象不用說,還是對肖申克觀感更好一些。從兩者表達的主題來看,肖申克的重要主題之一是希望。著名作家毛姆曾說:人類的精髓,是心願和希望。
  • 《阿甘正傳》:我註定要做你的媽媽,我就盡力做好
    2小時20分鐘的電影,收割光了我攢存了10年的眼淚。《阿甘正傳》是父母學堂裡智慧和能量值都爆滿的一堂課。阿甘是一個天生智商很低的孩子,什麼是智商呢?智商(IQ)通俗理解是:一個人心理年齡與其實際年齡的相符程度。
  • 《阿甘正傳》:人生就是在不斷奔跑
    哈嘍大家好,我是你們專注於不專業的電影解說小麥~在中外眾多勵志題材電影當中,要說被大眾視為經典之作的非《阿甘正傳》莫屬了。《阿甘正傳》海報1、你以後想成為什麼樣的人?難道我不能成為我自己嗎?相信很多人都曾被人問過這樣一個問題:你以後想成為什麼樣的人?當時我們的回答可能是成為善良勇敢的人、勤勞樸實的人,諸如此類。但片中的阿甘卻給了這個問題一個最經典的回答:什麼意思?難道以後我不能成為我自己嗎?是啊,當初在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們都沒想到,為什麼以後我不能成為自己呢?
  • 書與影:《阿甘正傳》
    文丨維爾維亞@bigfun社區我要說一句:當白痴的滋味可不像巧克力。別人會嘲笑你,對你不耐煩,待你態度惡劣。喏,人家說,要善待不幸的人,可是我告訴你——事實不一定總是這樣。看到這句話,你是否以為這是在對電影《阿甘正傳》那句知名臺詞——「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糖」的解構和化用?
  • 影視欣賞:美國電影《阿甘正傳》反映的思想觀念,看完漲見識了
    電影反映人們的生活,思想觀念和價值觀。透過電影,觀賞者可以了解到不同國家人們的生活方式和他們對待生活的態度。美國電影《阿甘正傳》中的主人公阿甘一生的傳奇經歷,給我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通過這部電影,我們了解到了美國世代傳承的思想觀念和價值觀。
  • 阿甘正傳:為什麼Jenny一開始不嫁給阿甘?原來她是這樣的女人!
    很多有這一疑問的看客,估計是有這種預設的心態:Jenny肯定只是將阿甘當做備胎,甚至最後阿甘身邊的孩子也並不是阿甘的,而是Jenny和別人鬼混的。這種猜測並不能說存在,但這樣的預設其實是不合理的,至少沒有認真觀察Jenny這個女孩的一生。她是個從小被父親虐待,甚至有性虐待跡象的女孩,因此她對於男人一直都是不信任的。
  • 任正非說「我就是阿甘」,《阿甘正傳》之系列文章綱要總結
    關於此話的真實性,個人判斷是可信度極大,在我最近主動被華為相關書籍之「飽和式攻擊中」,田濤所著之三部曲《下一個倒下的會不是華為》,《理念,制度,人》和《我們為什麼愛做企業家》算是言而有物,亦尤其高度。
  • 關於疫情,阿甘正傳帶給我們的啟示
    共擊疫情我們在一起今早打開微博,看到曾經飾演阿甘正傳的湯姆漢克斯與夫人雙雙感染新冠病毒,這位連續獲得兩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的好萊塢巨星,不由得讓我們內心一緊。湯姆漢克斯及夫人相信很多人相信很多人像我一樣,認識湯姆漢克斯是從《阿甘正傳》開始的。
  • 《阿甘正傳》:看了這麼多年的這部勵志片,其實是部諷刺片?
    片子的特別之處也在這裡,它巧妙把阿甘捏合到諸多對美國產生重大影響之事件中,澎湃的歷史感洶湧而來,不落痕跡的特效又沒有絲毫違和感,感覺事情就是這麼一件連著一件發生的。一定要把《阿甘正傳》當成勵志片來看,其實也不是不可以。
  • 《阿甘正傳》:阿甘的首選不是湯姆漢克斯,電影裡的長椅被收藏!
    《阿甘正傳》冷知識!1.《阿甘正傳》上映於1994年,那一年上映了很多佳片,可以說是神仙打架,有《肖申克的救贖》《低俗小說》《這個殺手不太冷》等等,但最終《阿甘正傳》還是憑藉自己的實力,打敗了《肖申克的救贖》等電影,斬獲了奧斯卡的多項大獎。
  • 一個想法把阿甘正傳納入教科書。
    先說為什麼回去看阿甘正傳的動機,因為無聊。阿甘正傳其實我很早就聽學校裡的老師說過了不知道是初中還是高中以前老師就告訴我們一定要去看看這電影。但是為何時至今日才看了這部電影很大一個原因就是因為15元,至於為什麼是15元,因為VIP。
  • 《阿甘正傳 Forrest Gump》:劇中「阿甘傻傻的愛」
    所以,阿甘就像個普通孩子一樣也去上了學,並且結識了一生的朋友還有和至愛的羅賓·萊特·潘飾演的珍妮,在他們的愛護下,上帝賜予的「飛毛腿」,便開始了這一生不停的奔跑著。阿甘最後還成橄欖球的巨星和越戰的英雄,還有桌球外的交使者。億萬富翁的他,還始終忘不了的就是珍妮,幾次匆匆離別,又是相聚的短暫,更是讓阿甘的思念加深了。《阿甘正傳 Forrest Gump》:劇中「阿甘傻傻的愛。」
  • 電影《阿甘正傳》教給我們的質樸品格
    《阿甘正傳》便是第一部,當時秀才對著筆記本電腦上播放的電影字幕,一個單詞一個單詞的用鍵盤敲下了一整套電影劇本的臺詞,現在回想起來,仍然是滿手留香,大腦興奮,壯懷不已的感動。秀才不能說此部電影徹底扭轉了自己的一生,但是卻可以堅定的說此部作品對秀才以後的人生經歷和職場生涯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 《阿甘正傳》:一個吸引觀眾目光的小把戲
    關於影片的畫面引導和鏡頭運用我的老師曾經講過,不要讓你主角的正臉清晰地出現在你的影片起幅畫面中,因為會讓你的主角喪失神秘感,讓觀眾失去一種探知的主角的欲望。《阿甘正傳》的起幅畫面引導就是一個獨具匠心的教案。——一個吸引觀眾目光的小把戲。
  • 阿甘正傳,普通人如何實現美國夢
    美國電影《阿甘正傳》便是一部這樣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電影自從問世以來,就承擔著把生活與藝術緊密相連的文化橋梁的使命,《阿甘正傳》不言而喻地體現了美國這個喻為「世界民族大熔爐國家」的傳統主流文化和 價值觀。「美國夢」理想、宗教價值、家庭回歸等都深深體現在影片的故事內容中,成為美國人認可的觀念,同 時也推動著美國社會不斷發展。
  • 《阿甘正傳》裡,珍妮的兒子到底是不是阿甘的兒子?我相信是!
    原著《阿甘正傳》,珍妮懷著阿甘的孩子離開了,後來嫁比了一位愛她的工程師,過著安穩的生活。多年以後阿甘與珍妮在街頭重逢,他們互相在公園交談著離開的生活點滴,並知道在珍妮身邊的小男孩是自己的骨肉。阿甘見珍妮過著安穩幸福的生活心裡也覺得甚是安慰。
  • 《阿甘正傳》珍妮愛阿甘嗎?
    《阿甘正傳》這部電影信息量是非常大的,我們需要慢慢的琢磨和體會。在《阿甘正傳》中其實有兩條主線,一條明線是阿甘,一條隱線是珍妮。2、珍妮的愛珍妮對於阿甘的感情是愛情從大學時期帶阿甘回宿舍,阿甘參軍去珍妮的裸體歌唱表演後兩人的對話以及黑豹黨聚會中的行為。雖然珍妮一直都沒有明確表現對阿甘的愛,但是從細節是可以看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