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最高級的評價,是對你的放心

2020-12-17 騰訊網

曾國藩出身農家,最終卻成為「千古第一完人」

他進入仕途後十年七遷,連升十級,被封為一等毅勇侯,成為整個清朝以一介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並在晚清惡劣、劇變的政治環境中全身而退,去世之時獲得清廷國葬的最高優待,還讓子子孫孫都能獲福。

毛澤東說:「予於近人,獨服曾文正公。」

縱觀曾國藩一生經歷,他之所以能夠取得如此輝煌成就,這與他做人做事之道有緊密關係,曾國藩深諳為人之道,其中最核心的一點就是讓對方感覺舒服,放心,這說起來簡單,但做起來卻並不容易。

要讓家人對你放心,上級對你放心,下級對你放心,朋友對你放心,也要讓敵人對你不「放心」,得人心者得天下,「放心」蘊含著一個人的品格,也體現著一個人的修養。

話不多,我放心

揭露別人的短處與誇耀自己的長處,本質都是為了證明自己的優勢,惡意貶低別人。這種行為是心胸狹隘的體現,在人際中最易遭人記恨。

所以,說話需要給自己留有餘地,不要把自己置於進不可攻,退不可收的境地,一個劍拔弩張、喋喋不休的人,往往是淺薄俗氣、缺乏涵養而不受歡迎的人。

曾國藩曾言:「大處著眼,小處著手,群聚守口,獨居守心」「行事不可任心,說話不可任口」「禁大言以務實」。精闢的、有價值的見解才能受人歡迎,泛泛空談則招人生厭。

曾國藩的「戒多言」源於一件小事,當時他剛進入翰林院不久,正春風得意,一次在給父親過生日時,對前來祝壽的好友鄭小珊誇誇其談,有些得意忘形,結果引起鄭小珊反感,拂袖而去。

事後曾國藩後悔萬分,他在日記裡反思自己有三大錯。

一是平常就自以為是;

二是嘴上說話沒把門的,想到哪兒說到哪兒;

三是明明說話得罪了人,還跟人強辯,甚至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

總結這三點,曾國藩說自己作為一個標準的儒家知識分子,連《禮記》裡說的「惡言不出於口,忿言不反於身」的道理都參不透,連語言這一關都過不了,還能成什麼大事呢?

曾國藩一生在「戒多言」上下足了功夫,他不僅經常批評自己「每日言語之失,真是鬼蜮情狀!」也經常反問自己「言多諧謔,又不出自心中之誠」,這種言語習慣、個性缺點,「何時能拔此根株?」

他不僅對自己有這個「戒多言」的要求,還把它當成家訓智慧中非常重要的一條內容,尤其是對他的兩個兒子和幾個弟弟反覆灌輸、強調這一點。

「立身以不妄語為本」,俗話說,「禍從口出」,立身之事,最忌的就是輕浮和自滿,從而說出一些不恰當的話,或者為了自我誇耀而撒謊吹牛。因為這樣一來可能會給自己招致災禍,二來也會失去別人對自己的信任和尊重,誰還會放心任用你?所以,喜歡逞一時口舌之快的人,最終都難成大事。

聰明的人,懂得讓功

1853年,曾國藩書生治軍,創建了湘軍。他自己都沒想到,湘軍竟能屢建奇功,最終將燒了半個中國的太平天國烈焰撲滅。曾國藩是如何打造與管理湘軍的?管理湘軍,其實就這兩個字,讓部下對他「放心」,相信自己。

曾國藩有句名言:「功不獨居,過不推諉。」湘軍在攻克太平天國都城南京之前,打下的最後一個重要城市是安慶。

按理說,曾國藩、曾國荃兄弟在這一戰中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特別是曾國荃,如果不是他在安慶城下穩穩地挺住,這一戰,湘軍絕對贏不了。

可是,曾國藩在給朝廷的奏章中,卻把這一戰的謀劃、統籌之功讓給了胡林翼,把前線血戰之功讓給了多隆阿,這令曾國荃十分氣憤。

「安慶是我冒著生命危險,血戰一年多才拿下的,憑什麼把戰功讓給別人?」曾國荃質問他的哥哥。

對此,曾國藩只是捏須一笑,不做聲。他的智謀,豈是曾國荃這種莽夫所能理解的。

對於曾國藩來說,讓功有兩重好處。一重是可以贏得別人的擁護。別人的功勞,得到了超出期望的肯定,自然會擁護曾國藩。

更為重要的好處是可以消除朝廷的猜忌,讓朝廷對曾國藩放心。歷史上,手握重兵的權臣大多不得善終。只有懂得謙讓,才能避免悲劇的重演。

讓功給多隆阿尤其重要。多隆阿是八旗貴胄,他在朝廷面前給曾國藩說幾句好話,是能一語定乾坤的。

曾國藩的這一智慧,也適用於當今的職場。把功勞讓給同事,主動承擔錯誤的員工,老闆都很喜歡。想要成功的朋友,都應該這麼做。

聰明的人,不佔便宜

佔便宜,無論哪一種形式,哪一種性質,哪一種目的,都可以一言以蔽之:便宜好佔,或者難堪,或者麻煩。

李嘉誠曾叮囑其子:「你和別人合作,假如利潤你拿七分合理,八分也可,那我們李家拿六分就可以了。」曾國藩也有句名言:「利可共而不可獨。」

1861年,湘軍名將鮑超打了勝仗後,借給曾國藩賀壽之機,送來十六大包「戰利品」。其中許多是珍貴的珠寶古玩之類。曾國藩說:「你打開,我都看一看。」細看一遍後,他取出一頂繡花小帽:「我喜歡這個帽子,其他的,你都帶回去去。」鮑超素來剛毅勇猛,此時眼圈卻紅了。

曾國藩派容閎去美國採購機器,這是一個肥差,按慣例,容閎必會送禮。但此時,曾國藩已離開南京,北上剿捻。所以,他特意寫信給兒子說:「容閎送的東西,價值不超過二十兩白銀,就收下,要是超過,就退掉。」

收下小禮,那是不拂人面子。拒絕大禮,既是堅守原則,又是仗義輕財。曾國藩說得好:「財聚人散,財散人聚。」他輕財,所以留住了人才。這樣的領導誰不願意跟隨,誰又不放心呢?

在生活中,我們總是會遇到一些人,做事丟三落四、沒頭沒尾,每當交辦事情到他們手上時,難免會感到擔心和焦慮,這就是讓人不放心的表現。

孔子曰:「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所謂「泰」,就是穩如泰山,就是處事嚴謹,處事為人上謹言行,輕財貴,氣量寬,謙讓功,這樣的人才是能夠讓他人信任之人,才能得人心,這樣的人才是能夠讓他人放心之人。

來源:網絡,以上圖文,貴在分享,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部分文章推送時因種種原因未能與原作者聯繫上,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繫我們,立即處理,感謝作者。

相關焦點

  • 曾國藩:最聰明的做人之道,是讓人對你放心
    得人心者得天下,「放心」蘊含著一個人的品格,也體現著一個人的修養。 讓跟你交往的人覺得放心,舒服,這才是最聰明的做人之道。 讓人對你放心,是對一個人最高的評價,這意味著這個人厚道,靠譜。 曾國藩出生於農民家庭,祖父、父母的文化都不高,他卻最終成為「千古第一完人」。 他進入仕途後,一路升遷可謂順風順水,升遷速度之快,當時朝中無一人能及。
  • 曾國藩的最高職務,相當於現在什麼官職?官職太高,你可能都不信
    除了晚清諸位猛人的至高評價,後世對於曾國藩的溢美之詞更是毫不吝嗇,蔡鍔將軍稱其為「中興名臣之錚佼者」;蔡東藩先生稱其「文足安邦,武能禦侮」;甚至連蔣中正都稱其為「國人精神之典範」。胡哲敷先生更是將曾國藩評價為「五百年來能把學問在事業表現出來的首推第一人」。
  • 曾國藩的最高官位,放到現在相當於什麼職位?
    這是曾國藩寫下的四句箴言,也是他為官時所秉承的信念,他的一生不為利不為權,只為能在後世留下盛名。像曾國藩一般,功高蓋主卻又能全身而退的臣子,堪稱罕見。褒貶不一的聲名即便曾國藩如此努力要留盛名在人間,可在後世名人中他的評價卻在褒貶中來回傾斜。
  • 曾國藩智慧:慎獨,才是一人修行的最高境界
    晚清第一名臣曾國藩曾說過:慎獨則心安,自修之道,莫難於養心;養心之難,又在慎獨。曾國藩便是一個極其「慎獨」之人,他曾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混混,懟天懟地,卻在短短幾年內逆襲,原因之一,就在於曾國藩做到了「慎獨」。曾國藩後半生一直保持著頭腦清醒,不被欲望、權勢所蒙蔽,他每天都會堅持去寫日記,日記中反思自己的得失與心得,不斷地檢討、不斷地改進。
  • 曾國藩的最高官位,相當於今天的什麼職務?說出來你可能不信
    曾國藩創建的湘軍,被稱為「中興之臣」,縱觀曾國藩的一生,奉行為政以耐煩為第一要義,主張凡事要勤儉廉勞,不可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禮治為先,以忠謀政,在官場上獲得了巨大的成功。曾國藩的最高官位,相當於今天的什麼職務?
  • 讓人放心,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派龐德輔助,馬謖守街亭,諸葛亮放心不下,令其立下軍令狀。如果一個老闆,同樣一件事,交給不同的人來完成,是有不同心理狀態的,有一部分的人,老闆根本不會覺得有問題,這就是信任,而另一部分人,卻是需要多番叮囑,甚至親自監督才能放心。在感情上來講,就是一個人不用做什麼,就坐在你身邊,你就會覺得心裡踏實,或者一個人努力在面前表現,忙上忙下,卻仍然讓你滿臉狐疑。
  • 曾國藩看人從未走過眼,他第一次見到慈禧時,對慈禧的評價如何?
    那麼看人如此準的曾國藩,第一次見到慈禧太后時,又會對她有怎樣的評價呢? 而受到賞賜的曾國藩,立馬主動裁撤湘軍25000人,以此消除朝廷對他的戒心,曾國藩之遠慮,實在令人佩服,慈禧一高興,便決定親自接見曾國藩回朝。 為了這次見面,曾國藩下了大功夫,花了足足2個多月準備相關材料,力求萬無一失,是日,曾國藩入朝,前往養心殿。
  • 曾國藩的恩師有多厲害?提拔曾國藩十年,連躍十級成從二品高官
    曾國藩是清朝歷史上最有名的大臣之一,與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並稱為「晚清四大名臣」,而且單純的論功勞,曾國藩還要在另外三人之上;為何呢?因為曾國藩是湘軍的領袖,李鴻章不僅是他的學生,而且李鴻章的淮軍還是曾國藩一力促成的,骨幹都是湘軍精銳搭建的;而左宗棠也是出自湘軍,雖然和曾國藩關係不大,但多少有點聯繫。
  • 左宗棠、李鴻章、曾國藩,這3位晚清名臣,誰的官職最高
    左宗棠、李鴻章、曾國藩,是晚清的3位名臣,他們在晚清的舞臺上,都扮演了重要作用,他們3人在一生中,皆擔任過很多重要的官職,那麼他們3人,誰擔任過的官職最高?
  • 曾國藩第一次覲見兩宮太后,回去後在日記裡如此評價
    1868年12月,躊躇滿志的晚清重臣曾國藩奉召回到了他闊別17個年頭的北京。17年間,曾國藩奉命組建湘軍,與太平軍、捻軍作生死搏殺,強行為處於風雨飄搖之中的大清王朝續命。如今,他回來了,作為大清王朝的中流砥柱回來了! 對於北京,曾國藩很熟悉。
  • 第一完人曾國藩的待人之道:常謙卑,少自傲;話少說,事多做
    出生在農民家庭的曾國藩,被評價為「自古以來第一個完美的人」。他當官以後,十年就換了七個住處,官職步步高升。有一次,他被直接升為了一等超品官,是整個清朝以來的第一位,成為了朝廷的重臣。清朝晚期政治局面動蕩不安,曾國潘安全地退出了政治界,在死後還受著清朝最高待遇的葬禮和安撫,使子孫後代都能享受著這個福利。來回顧一下曾曾國藩的一生,為什麼他能夠有這麼高的成就和待遇?這和他平日待人處事的方式方法離不開關係,他非常了解如何做人,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要讓對方和你在一起很舒服。這一條雖說的這麼容易,但做起來還是有一定的困難的。
  • 《曾國藩傳》:如果你覺得堅持不下去了,就讀讀曾國藩吧
    《曾國藩傳》初讀《曾國藩傳》時年紀尚小,當作故事書來讀,印象最深刻的便是曾國藩背書愚笨,竟背了一夜,逼得梁上君子惱羞成怒,「就你這麼笨,還讀個什麼書,我聽幾遍就會背了」,當著他的面背了一遍,而後揚長而去。
  • 曾國藩私辦軍工廠,後來廠名只添加了一個字,朝廷就放心了
    如果說,1861年1月11 日,恭親王奕訢,會同桂良、文祥上奏的《通籌夷務全局酌擬章程六條》,吹響了洋務運動的號角,那麼曾國藩於1861年秋天在安徽安慶設立的安慶內軍械所,就是洋務運動落地的標誌。 曾國藩為什麼要設立安慶內軍械所呢?
  • 清朝文官最高規格諡號 曾國藩得了 李鴻章左宗棠沒得到
    所以才要「蓋棺論定」,對死者的一生進行總結評價。諡號,就是這種總結評價的簡潔概括。清朝沿襲明朝的禮儀制度,因此也有諡號的存在。當大臣死去後,吏部官員會擬定幾個諡號,供皇帝選擇。1917年1月29日,慶親王奕劻死去。雖然那時候末代皇帝溥儀已經下臺,可還居住在紫禁城,儼然一個小朝廷,內務府等機構運轉如常。內務府按照慣例,給奕劻擬了一個諡號。
  • 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胡林翼四人,誰的官職最高,諡號最尊?
    清代,內閣大學士雖形同虛設,權力基本上被軍機處、六部等衙門所瓜分,可仍然是文官所能做到的最高官職,是為文官之首。論爵位,以生前爵位而定,曾國藩當為第一。若要以死後追封而定,曾國藩、李鴻章同為第一。清代,賜給異姓功臣最高爵位就是公爵,其次是侯爵,再次是伯爵,而後公侯伯爵又分三等,一等最高,二等次之,三等最次。
  • 蔡康永一語戳破人際交往痛點:最高級的說話之道,是把別人放心上
    曾國藩曾說:「行事不可任心,說話不可任口。」每個人做事、說話都應該三思而後行。尤其是說話,說出去的話,猶如潑出去的水,無法收回與補救。語言的力量往往超乎想像,說的好是一場救贖,說不好則是一道難以癒合的內傷。
  • 魏徵、範仲淹、曾國藩史上獲得「文正」諡號的大臣,誰成就最高?
    他們不僅學問高,而且政治遠見也是享譽盛名,在這些文正公中,有這幾名在當時比較出色,魏徵、範仲淹、司馬光、曾國藩,那麼誰的影響最深呢?魏徵是唐朝的一代文臣,作為著名的諫臣,他多次直言不諱提出自己的看法,指出太宗李世民的過失,因此唐太宗經常的把魏徵比喻成自己的鏡子,魏徵對於社會的發展無疑起到了推進作用。這是值得歷史稱讚的。
  • 曾國藩:人品差的人,開口閉口都是這3句話,希望你不是
    曾國藩被譽為「晚清中興四大名臣」,受到後人很高的的評價。他的仕途頗為傳奇,起初七次科舉不中,十年七遷,連跳十級,官至二品。曾國藩的一生勤儉廉勞,不為官自傲。曾國藩在官場上的成功,源自他說話時採用的方式方法。他奉行「戒多言」的原則。老人們常說,「病從口入,禍從口出。」有價值的話多說,沒必要的話不說。曾國藩言:「行事不可任心,說話不可任口」。
  • 《曾國藩家書》作為傳世經典的存在,為何英國報紙評價罕見的殘暴
    在古代很多文人的家書中,都蘊涵著很深的情感與哲理,至今也仍有教育意義,其中晚清名臣曾國藩的《曾國藩家書》就是其中臻品。不可否認,其中哲理不言而喻,而曾國藩本人也因此成為人們口口相傳的聖人。愛屋及烏,因為家書的廣泛流傳,其中智慧儼然構造出一個活生生的曾國藩形象,他不僅睿智,更是廉潔自律,仁愛博雅的典範。然而,這只是我們根據其家書為其貼上的標籤,在當時經歷過太平天國的西方人是怎樣評價曾國藩的呢?
  • 曾國藩:人品差的人,張口閉口都是這3句話,看看你中了幾個
    曾國藩被譽為「中興第一名臣」,和孔子、王陽明並稱為「兩個半聖人」,他的一生經歷7次科考落榜,之後10年7次升遷,官階連升10級,成為當時官場上的傳奇人物。人們都說官場如戰場,曾國藩能夠在官場上取得如此的成就,和他謹慎的說話方式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