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認為,大學學術服裝起源於中世紀大學的學袍,而大學教師和學生的學袍都由中世紀修士袍發展而來的,這與天主教對大學的影響密不可分。
13世紀初,法國巴黎大學首創學位制度,分博士、碩士和學士三個等級。為了能在學位授予典禮上體現出標誌不同學識的各級學位,服裝設計師應巴黎大學校長的請求,設計出統一規範的學位服。學位服由學位帽、流蘇、學位袍和套頭三角兜形垂布等四部分組成。
大學學位禮服是怎麼來的呢?
不同學位之間的禮服又有什麼不同呢?要追尋它的來歷,就要循著歐洲大陸大學教育發展的軌跡,回溯到中世紀的西歐。西歐大學教育的發展,是中世紀生活影響的結果。在中世紀初期,羅馬帝國滅亡了,希臘和羅馬燦燃的古典文化被摧殘,迅速走向衰弱,一度繁華的城市從人們的視野中消失了,各種教育機構蕩然無存,羅馬天主教會成了古代文化主要的承繼者和傳播者。到了十二世紀,由於天主教的發展,需要大量的神職人員幫助主教管理他們的教區。於是陸續出現了修道院,大主教區學校和教區學校。大主教區學校設在大主教區內,教區學校設在神職人員所在的村落。
教會利用這些場所,對教士和僧侶進行讀、寫、算和教義基本知識的教育,他們採用古典文化的一些成果,逐步形成了被稱為「七藝」(語法,修辭,邏輯,算術,幾何,音樂,天文)的學習課程。這些學校的教師在義大利被稱為博士(Doctor,來源於拉丁文doctoreum,意即教師),而在巴黎則把教師稱為碩士(Master,來源於拉丁文magister,意即教師,師傅)。
本世紀初,國外的學位服已分成兩派:一派以歐洲的義大利、英國為代表,是所謂的「歐派」;一派以美國為代表,為所謂的「美派」,也有稱其為「新派」。
美國耶魯大學2016年畢業典禮
英國劍橋大學2016年畢業典禮
| 眼花繚亂的盛會 |
美國高校穿著學位服是從殖民時期開始,現在相比於「歐派」的高校,美國高校的學位服已經有不少新穎的嘗試。
美國各個高校有自己學校的代表色,對此還有「紅藍族」的說法,因為一眾學校十分偏愛紅藍兩色,譬如:哈佛大學為深紅色,史丹福大學是鮮紅色,而耶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杜克大學是藍色……至於紅色與紅色、藍色與藍色的差別,大約就是口紅粉色系、橘色系、紅色系之間的微妙差異吧。
哈佛大學標誌的深紅色
美國的學位服以不同的垂布顏色代表不同的學科,顏色代表和我國有所不同,如:文學—白色,理學—金黃色,神學—猩紅色,法學—紫色,學位服兜帽襯裡的顏色會有就是學校的代表色。因此,美國高校的畢業典禮色彩紛呈,加上學校的代表色,就更讓人眼花繚亂了。
不同顏色代表的學科
| 舶來品和傳統文化的碰撞 |
我國很早就開始了教育活動,但是學位服對我國來說,是一個舶來品。現行學位服,是20世紀初葉由西方傳教士引進。20世紀初,各種學科和文化湧入中國,由教會資助的大學成立,這些學校完全按西方的教育方法和學位制度來辦,所以在本世紀初的中國出現了身穿學位服的畢業生。
福建協和大學是創建於1915年的的一所教會大學,第一屆畢業生就身穿從國外引進的學位服
到了現在,我國的學位服已經和國際上的普遍樣式沒有多少差別。
學位帽統一為書本式方形,黑色。
學位帽
在畢業典禮上,畢業生們要參加撥穗禮,就是學位評定委員會主席把流蘇從右邊換到左邊的動作,撥穗禮象徵著畢業生已經學有所成。流蘇是不同學位的重要區別,具體如下圖。
學位帽上的流蘇
學位服垂布的飾邊顏色是學科專業的重要標識物,按文、理、工、農、醫、軍事六大專業,分別為粉、灰、黃、綠、白和紅色。
學位服垂布的飾邊
身著學位服的年輕人們成了六、七月裡亮麗的一道風景線,就像六、七月的天氣一樣,熱情似火,充滿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