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因高考落榜沒能走出大山,卻用30年堅守將更多鄉村孩子送到更遠的地方;他接手一所即將撤併的鄉村中學,用10年的智慧將其辦成了全國課改訪學基地;他從不願意放棄一個學生,用一顆真心點燃了鄉村教育的希望。他就是河北省興隆縣六道河中學校長、2019年全國教書育人楷模——賈利民。10年間,中國教師報四訪六道河中學,本期再次聚焦賈利民和他的鄉村教育改革。
——————————————————————
青山綠水掩映間,河北省興隆縣六道河中學就挺立在山坡上。5月7日,六道河中學九年級學生在疫情之後重返校園,讓學校恢復了往日的生機。
十年巨變,這所鄉土特色濃鬱的學校吸引了全國各地同行到訪學習;朗朗書聲與輕快音樂中,六道河學子身上特有的自信陽光讓整個校園動靜相宜、亮麗無比;那個戴一副眼鏡,常常一身樸素的西裝配白襯衣,默默遊走於課堂與學校各處的校長賈利民,也常被學生和來訪者包圍,那一臉的書生氣卻又將「土味」鄉村教育家詮釋得恰到好處。
高考落榜並不可怕
他在堅守中用力把自己的失敗變成學生的成功
30年後回想自己的「教育夢」,賈利民似乎也說不清楚。但可以確定的是,他因為高考落榜無緣外面的世界,但他願意幫助更多大山裡的孩子改變命運,走向更廣闊的天地。
1989年,賈利民以10分之差高考落榜。由於家中貧困,根本沒有錢支持他復讀,賈利民面臨人生第一次重大選擇。那年正趕上老家陡子峪中學缺教師,他決定回鄉做一名初中英語代課教師。
為了改善學生的學習條件,賈利民自費購買教學器材,借不到錢,就賣掉家裡的雞蛋和兩隻羊,再加上他2個月的代課工資,買了一臺錄音機、一套英語聽力磁帶和一本英漢詞典。白天,備課上課輔導學生;晚上,批改作業,查閱資料,跟著錄音機練發音、學口語,晚上11點前他從未睡過覺。
經過三年努力,賈利民帶的第一屆學生中考時英語成績闖進了全縣前三名,還有兩個學生考上了中專,這在該校還是首次,也轟動了全鄉。
改革的因子也由此種下。2002年,賈利民被任命為陡子峪中學校長,由一名普通教師成長為一位中學校長。角色有了轉變,他一邊教著英語課,一邊抓學校的管理,全校教學成績迅速提升。彼時的賈利民一邊帶課一邊進行教育科學研究,主持了5項國家級課題、2項省級課題、4項市級課題,其中有兩項被評為全國科研成果一等獎。這樣的成績刷新了人們對鄉村學校、鄉村教師的認知。
更重要的是,為了真正解決農村孩子底子薄、習慣差、認知水平參差不齊的「老大難」問題,賈利民帶領教師探索出高效學習的有效抓手——問題落實本,即學生每人每科準備一個「落實本」,用來整理錯題、自我檢測、集中複習,由小組、班級、學校形成統一的管理制度——這樣的舉措後來還拓展成「問題落實本」操作體系,成為六道河中學取得優異成績的有效法寶之一。2018年中考,學生魏文亮成為興隆縣英語學科第一名,正是得益於積累了三年的問題落實本。
越來越多的學生走出鄉村,考上了縣城的高中,越來越多的學生因為曾經在六道河中學奠定的基礎和成長的信心,得以走出大山,走向更遠的地方。而他們心中,卻始終記得家鄉這所中學……
課改再難也要堅持
他在創新中用智把鄉村教育做出城市品質
「一場疫情讓我深切感受到濃濃的師生情……六道河的老師把孩子看得那麼重要,我們心中滿是感激……」一位家長的話代表了眾多家長的心聲——把孩子送到六道河中學他們最放心。
如今,這樣的認可總是讓賈利民承受「幸福的煩惱」,特別是隨著學校課改成效顯著,教學質量領先,每年生源都爆棚,甚至需要教師騰出宿舍。沒辦法,賈利民麵皮薄,不忍心放棄每一個想上學的農村孩子。
而在11年前的開學季,賈利民面對的卻是另一番景象。2009年8月,陡子峪鄉中學與六道河鎮中學合併為六道河中學。當時,因為有傳言三年後六道河中學也要撤銷,教師消極怠工,學生紀律渙散。
面對現狀,調任學校校長的賈利民將目光鎖定在課堂教學,大膽啟動全面改革。
但質疑聲也隨之而起,不僅有來自學校教師的不理解和牴觸,親友的誤解和責難,更有來自同鄉的家長的「聲討」,甚至有十幾個家長跑到校長辦公室「威脅」賈利民。
然而,認準了自己的「理」,賈利民就要堅定地「把課改進行到底」,他甚至許諾:「課改要是失敗了,我這個校長就不幹了!」
賈利民從學生座位調整開始,小組合作學習逐漸成型;從教學關係轉變開始,學生先學、教師後講,自主、合作、探究、展示、互動、反饋成為新課堂常態;從師生角色改變開始,教師以平等姿態走進學生、尊重學生、相信學生,讚賞越來越多,批評越來越少……
如何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一直是賈利民研究的課題。
為了緩解教學「一刀切」的弊端,學校創立「分層異動」教學模式,即教師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根據課程標準進行「學生分層、目標分層、內容分層(難度分層,數量分層)、學法分層、要求分層」,同時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臨時組建若干流動學習小組,這樣既解決了教學實踐中出現的「優生吃不飽,潛能生吃不了」的老大難問題,又實現了教學「保底」和「培優」的雙向功能。
不僅如此,賈利民在聽初三一節關於拋物線的課時發現,有的孩子理解不了,於是就突發奇想,把數學課搬到操場上,由數學教師和體育教師共同授課。這種跨學科整合課堂取得良好的效果,基礎比較差的孩子也學會了拋物線。後來,政治與歷史整合,語文與政治、歷史整合,語文與音樂、美術整合……學科整合課又成為學校課改的著眼點。幾個學科教師共同備課,一起上課,打通了知識的學科界限,打通了學生生活技能與思維的隔閡,還能節省更多課時引導學生進行拓展。
在這樣的探索中,學校形成了「構建智慧課程,培養智慧少年」的課程理念,推行「智慧課程超市」,逐步形成了「基礎性、拓展性、綜合性」三大課程和常規課、選課走班、長短課、大課和流動課五種課型。賈利民表示,在課程建設上,學校走過了1.0版的學科內整合、2.0版的跨學科整合、3.0版的學科與非學科之間的整合,現在正走向4.0版的對學校所有課程進行頂層的體系化設計、統整、融通,從而構建校本化的課程體系。
隨著學校課改深入,學生敢說、敢問、敢想,自信又活潑,尤其那些成績中下的學生學習興趣明顯提高。課堂上,學生體驗主動思考、主動發展的樂趣;課堂外,班級文化巡展、體育大課間、六中大講堂、多彩社團、讀書論壇……豐富多彩的舞臺,不斷激發學生成就更好的自己。
學校改革成效顯著,從2013年開始,六道河中學的中考成績一直名列全縣第一,在外校就讀的學生也紛紛轉回學校;教師隊伍成長迅速,先後有42人在全國課堂大賽上榮獲特等獎和一等獎,有上百人次應邀到全國各地做示範課教學和講座;每周都有全國各地同行前來考察學習、掛職和跟崗體驗式培訓,貴州省水城縣等4個縣區的教師更是跋山涉水慕名而來,將六道河中學作為區域教師培訓基地;學校多次承辦全國、省、市、縣課改現場會及管理現場會和素質教育現場會。原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六年間六次到六道河中學聽課、調研,還有不少省市領導先後走訪調研,對學校的改革給予充分肯定。
從最後一個學生抓起
他在博愛中用心把雙差學校辦成課改樣板校
在第35個教師節,賈利民作為「2019年全國教書育人楷模」,第四次登上北京人民大會堂的領獎臺。31年間,他由一名鄉村英語代課教師成長為課改名校校長,帶領一所教育教學雙差校發展成為「人人嚮往」的課改樣板校,成果不可謂不傳奇。但推動賈利民前進的簡單動力,就來源於他樸素的教育追求:「我想用我的辦學理念,讓更多的家長受益,讓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
「從最後一名學生抓起,不放棄每一個孩子,為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在這種理念的指引下,「分層異動」教學模式改變了大水漫灌式傳統教學,讓每一個學生都有出彩的機會。
有些學生升學時數學成績只考幾分,初中根本跟不上,他耐心開導:「數學能夠開發你的智力和思維。要先讀數學概念,畫關鍵詞,在旁邊寫出來,然後舉一個正例、舉一個反例……」學生受到鼓舞在課堂上嘗試,並把自己的觀點和同組同學分享,久而久之,他們對數學產生了興趣,進步很大。
用賈利民的話說,就是要「把愛和關懷送達每一個學生,讓在六道河中學學習生活的每一名學生都有成就感、歸屬感、快樂感」。
在推進課堂教學改革的同時,學校系統改革也在進行中,涵蓋文化管理、智慧德育、六道課堂、課程超市、動力評價、自助培訓等六大工程的智慧素養教育模式正在構建中,這種模式走出了以智慧素養教育為主體,以中華傳統教育、課堂教學改革為兩翼的內涵發展之路,形成了管理和順、德育和美、課堂和樂、課程和悅、評價和暢、培訓和融的六道「和」文化。「智慧素養教育的探索與實踐」榮獲第五屆全國教育改革創新實踐項目。
「我們的孩子雖然是農村孩子,但他們非常自信、陽光、健康。他們個個都敢擔當、善學習、會創新,在我的眼裡,每個孩子都非常優秀。」賈利民說這話的時候,總有一種幸福感洋溢在臉上。
管理就是改變關係
他在付出中用情成就鄉村教育真品牌
2018年底,賈利民在超負荷工作中突發腦溢血,住進了醫院。那時候,短暫「休整」的他,想了很多……
從教30年來,賈利民「不放棄每一個孩子」,幾乎把所有的精力都傾注在學校教育教學管理創新上,卻始終虧欠自己的孩子和家人。
2011年開始學校改擴建,他每天吃住在學校,白天忙工程建設、深入課堂聽課,晚上為解決課改存在的問題還要想辦法,每天都忙到午夜,超負荷的工作讓他變得又黑又瘦,體重掉了20多斤。父母出了車禍,賈利民幾天後才得知消息,卻也沒能在醫院陪護一夜……
有什麼樣的校長,就有什麼樣的教師團隊。
「發展教師就是發展學校」。賈利民總結出教師成長三部曲——「三格」培養:對新進教師實行「入格」培養,對青年教師實行「升格」培養,對骨幹教師實行「風格」培養。
正是在這樣的分類培養中,處於不同階段的教師都獲得了最快的發展。2017年畢業後進入六道河中學的「特崗教師」趙孟然,入職即接手班主任工作,不僅自己發生了巨大改變,班級也變化明顯,快速實現「入格」。從英語轉崗數學的教師孟麗君,一開始很是吃力,後來通過互助研究發現了「展示」的秘密,實現了教學的「升格」。教師趙春秀將思政教育同班級管理結合,一系列「微班會課」應運而生,逐漸形成自己的教學和管理「風格」。
在教師職業倦怠問題上,賈利民也有自己的「小妙招」。一是給教師搭建平臺,讓教師每天的工作都有所創新;二是按照教師已有的條件和自己的理想進行人生規劃,促進個人提升;三是給教師一種人文關懷,教師孩子入學問題、生病問題,賈利民都要親自解決,他甚至還謀劃著建設六道河教育集團,至少能有個幼兒園,專門培養教師子女,解決教師的後顧之憂。
更重要的是,賈利民將教師的發展目標與學校發展目標結合在一起。用他自己的話說,團隊建設就要學會「畫餅」,引領教師和學校共同發展。因此,他將學校願景分解成行動路徑,一步一步推動教師在短時間內有發展、有獲得感。
副校長殷立軍發現,因為賈利民的引領與學校各種發展平臺的搭建,走進六道河中學的教師有了不一樣的生命狀態。
校長助理張玉坤曾經是畢業於六道河中學的學生,如今他看到了學校制度化管理形成的發展機制,讓農村孩子有了城市孩子的學習條件,改革成功的探索讓大家感受到了發展的喜悅。在他眼中,與同行走在一起,六道河中學的教師總有一種積極、成熟的狀態。
賈利民有一段被學生津津樂道的話:關係就是成績,如果想改善成績先改善關係,改善了關係自然就改善了成績。這段話在六道河中學師生身上得到了充分印證。一個曾經的「問題學生」從城區轉來六道河中學後,都莫名地感慨:為什麼我來這裡後,脾氣變得這麼好呢?
賈利民說,教育是改變一個人命運的最佳方式,是改變一個地區落後現狀的最佳途徑。
在這段艱辛的鄉村教育路上,許多發展的現實問題常常需要賈利民找資源、求「幫扶」。在他一次次的努力下,這所鄉村中學相繼與人大附中、南開中學等學校建立了合作關係,去年又與錢學森辦公室籤約,籌辦「錢學森實驗班」。這是目前為止我國第一所將設有「錢學森實驗班」的鄉村學校。
用一位曾經訪學的校長的話說,賈利民通過課堂改革,讓教育儘可能地消弭了鄉村與城市的差距。
教育,就這樣成就了無數鄉村孩子,為他們點燃了「未來夢」;賈利民,就這樣躬耕田園,點燃了鄉村教育的真希望!
《中國教師報》2020年06月17日第1版
作者:本報記者 韓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