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句式」文言中的被動表達有哪些?

2020-12-17 小窗幽語

有些語句的主語是動作的承受者,這種句式就是被動句。無論是現代漢語還是古漢語都存在被動現象。現代漢語,想表達被動語態,一個「被」字走天下,簡單又輕鬆。可是古漢語會有「見」、「為所」、「於」乃至無標誌的被動表達形式。

今天小編老師就來給大家分享一下文言中的被動表達,大家做好筆記。

一、「為所」結構

比如: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六國論》)

這句話意思是:有這樣的有利形勢,卻被秦國積久的威勢所脅迫(「劫」在這裡是「脅迫」的意思)。

再如: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

這句話意思是:否則,你們這些人都將要被俘虜。

通過這兩個例子,我們可以觀察到,「為所」結構有兩種基本形式:

①為……所…… 語法結構是:主語+為+施動者+所+動詞

②為所…… 語法結構是:主語+為所+動詞

雖然現代漢語習慣性用被字句表達被動,但「為所」結構依舊存在,比如「王老師為情所困」就是用「為所」結構表達被動。

二、用「於」表達被動

在古漢語中,「於」作介詞有被動的用法,引進動作、行為的主動者,功能相當於「被」。比如:

1.不拘於時,學於餘。(《師說》)

意思是:不受時俗的拘束,向我學習。

2.君既不能東封函谷,南向稱孤,受制於人,威名頓盡。(《梁書》)

意思是:你既然不能向東把函谷作為疆土,向南不能稱王,被別人牽制,威望名聲立刻殆盡。

從以上例子,我們可以總結出古漢語用「於」表達被動的語法結構:主語+動詞+於+施動者(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

三、用「見」表達被動

古漢語中,「見」可以表示被動,相當於「被」。如:

1.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意思是:我實在是害怕被大王欺騙而辜負了趙王。

2.而燕國見陵之恥除矣。(《鴻門宴》)

意思是:而燕國被欺侮的恥辱也抹除了。(這裡「陵」是個通假字)

從以上例子,我們可以總結出古漢語用「見」表達被動的語法結構:主語+見+動詞+施動者(可加可不加),而且可以跟「於」搭配起來,構成「見……於」結構。

四、無標誌的情況

古漢語中,被動標誌有時會出現省略的情況,這時我們需要結合上下文,回歸被動句定義——主語是動作的承受者來判斷比如:

1.戍卒叫,函谷舉。 (《阿房宮賦》)

意思是:(結果)戍邊的陳涉、吳廣一聲呼喊,函谷關被攻下

2.文王拘而演《周易》

意思是:周文王被拘禁的時候演算出了《周易》。

我們再看一課外文言的例子:

(王忠嗣)嘗短皇甫惟明義弟王昱,遂為所陷,貶東陽府左果毅。(《舊唐書》)

【解析】在這句中,除了有「為所」這一被動標誌,「貶」其實也表被動,為什麼?因為主語——王忠嗣是動作的承受者。

新高考形勢下,高考語文難度有所提升,文言板塊,無論分值還是題量都上去了,未雨綢繆,要每周保證練習量。高考,不打沒有準備的戰役!

【課後思考】《陳情表》中有這麼一句:生孩六月,慈父見背。

這裡的「見」是被動用法嗎?請你判斷一下,歡迎討論區留言。

相關焦點

  • 「文言句式」一篇文章帶你搞懂狀語和「狀語後置」,文言不再怕
    原文接上一篇的定語後置,需要回顧的童鞋請點擊下面這篇文章:「文言句式」一篇文章帶你搞懂「定語後置」四種結構今天小編老師要通過一篇文章帶大家搞懂文言常見句式——「狀語後置」。在講這種文言現象之前,要跟大家說一說什麼是「定語」和「中心語」。一、什麼是狀語?狀語的功能是什麼?
  • 「期末點睛」一篇文章搞定:文言判斷句的標誌和運用
    上一次跟大家分享了文言中的被動表達,大家還記得可可愛愛的「為所」結構,還記得如何用「於」「見」表被動嗎?文言句式,我們的分享從倒裝句開始,已經有四篇深入分析。還剩下「判斷句」和「省略句」沒有跟大家分享。今天,小編老師帶大家一篇文章搞定文言判斷句標誌和運用問題。
  • 初中文言特殊句式+句子翻譯6方法 全部掌握,3年考試不丟分!
    文言文是初中語文學習的一個重難點,其中文言特殊句式就是難點之一,也是學生的丟分項。此考點常常以翻譯題題型出現在試卷上,就是將文言句子翻譯成符合現代文語法規範的白話文,做到簡明規範,表達流暢。要想學好文言文,做好文言文句子翻譯,就要熟練掌握文言特殊句式,我們常學的一般有判斷句、被動句、省略句、倒裝句四種類型。在做文言文翻譯時,首先要判斷句子屬於何種類型的特殊句式,然後再進行翻譯,同時要注意,翻譯時做到準確,不歪曲,不增譯,翻譯的句子通順規範,符合現代文的表達習慣且沒有語病。那麼,具體有什麼方法可以做好文言文句子翻譯呢?
  • 高考文言句式考點知識梳理(超全)
    高考文言句式考點知識梳理(超全),新東方網高考頻道為廣大考生整理最新高考複習資料,更多高考資訊請關注新東方網高考頻道!   文言文的句式,跟白話文的句式,有的相同,有的很不相同。即使是相同的句式,文言文句式也有它自己的特點。
  • 文言造句法,更好地提高閱讀理解力
    謝謝變化也就是我們所說得特殊句式。既然有特殊,那我們就介紹一下有哪些特殊情況。在文言中的判斷,通常是藉助於虛詞來幫助判斷。如:曹公,豺虎也。二、被動句式所謂被動句,就主語、謂語的關係來說,主語不是行為動作的主體,而是行為動作的承受者。這種句子的表現形式,古今漢語都有,但有異有同。
  • 招教考試語文基礎知識考點九:常見的文言句式
    常見的文言句式有判斷句、被動句、賓語前置句和成分省略句。(一)判斷句判斷句就是對事物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的句子。句子可分為兩個系列:「……者,……也」系列和「乃、為」系列。1.「……者,……也」系列「……者,……也」是文言文判斷句中最常見的格式,由此變化,就形成一個系列。
  • 文言用詞法——文言語法的特點
    國風——語法構築語言之美在兩千多年前的周朝就有「卜爾萬壽無疆」的話。《詩經.小雅.楚茨》中有「卜爾百福」的句子。句中的「忿恚尉」,從形式看是動賓關係;按照主動理解就是發怒將尉,顯然和文中語言不通順。「忿恚」也不能帶賓語,所以,按照主動句去理解,就解釋不通。理解了文言用詞規則,從動詞的使動用法(動詞的使動用法特點就是主語使賓語發生謂語表示的行為動作)上去分析,便迎刃而解。結合上文「廣故數言欲亡」,按照動詞使動用法解釋「忿恚尉」就通順了。
  • 高中語文文言考試中特殊句式匯總整理,快收藏
    常見的判斷句式有以下幾種:(1)主語後面用「者」表示停頓,在謂語後面用「也」表示判斷,即「……者……也」式。這種判斷句式,是古漢語中表示判斷的典型格式。如:廉頗者,趙之良將也。這種判斷句式中的「者」不譯,只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加判斷動詞「是」。如:柳敬亭者,揚之泰州人,本姓曹。(《柳敬亭傳》)(3)主語後面不用「者」表示停頓,只在謂語後面用「也」表示判斷,即「……,……也」式。這種判斷句式中的「也」同樣不譯,只在主、謂語之間加「是」。如:和氏璧,天下所共傳寶也。
  • 高中語文文言考試中特殊句式匯總整理,快收藏!
    常見的判斷句式有以下幾種:(1)主語後面用「者」表示停頓,在謂語後面用「也」表示判斷,即「……者……也」式。這種判斷句式,是古漢語中表示判斷的典型格式。如:廉頗者,趙之良將也。(《赤壁之戰》)2.被動句在古漢語中,主語是謂語所表示行為的被動者的句式叫被動句。常見的被動句有以下幾種形式:(1)用介詞「於」引進行為的主動者,表被動,即「謂語+於……」式。如: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幸於趙王,故燕王欲結於君。
  • 高中語文|文言考試中七大特殊句式匯總整理,趕快收藏
    常見的判斷句式有以下幾種:(1)主語後面用「者」表示停頓,在謂語後面用「也」表示判斷,即「……者……也」式。這種判斷句式,是古漢語中表示判斷的典型格式。如:廉頗者,趙之良將也。(《廉頗藺相如列傳》)(2)主語後面用「者」表示停頓,而謂語後面不用「也」,即「……者……」式。
  • 高中語文 | 文言考試中七大特殊句式匯總整理,趕快收藏
    常見的判斷句式有以下幾種:(1)主語後面用「者」表示停頓,在謂語後面用「也」表示判斷,即「……者……也」式。這種判斷句式,是古漢語中表示判斷的典型格式。如:廉頗者,趙之良將也。(《赤壁之戰》)2.被動句在古漢語中,主語是謂語所表示行為的被動者的句式叫被動句。常見的被動句有以下幾種形式:(1)用介詞「於」引進行為的主動者,表被動,即「謂語+於……」式。如: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幸於趙王,故燕王欲結於君。
  • 文言特殊句式之倒裝句
    了解高考對文言句式的要求。 2. 理解和掌握四種倒裝句的特點,了解其翻譯方法。 3. 通過相關練習加以鞏固和提高。 教學重點:重點了解賓語前置句和介詞結構後置句的特點。教學難點:提高學生掌握辨析較複雜的文言句式的能力。
  • 最新初中文言文判斷句句式講解
    初中文言文判斷句句式講解 判斷句 1、用"者……也"表判斷 "陳勝者,陽城人也。"(陳勝是陽城人) "廉頗者,趙之良將也。"(廉頗是趙國的良將) 2、句末用"也"表判斷 "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
  • 文言文字詞學習方法
    文言文學習首先要從字詞入手,可文言字詞浩如煙海,一個字就能有很多種意思,往往猜對了開頭猜不對結尾,實在是令人苦惱,別急,這就來教幾個文言文字詞的學習方法給大家。文言字詞的學習尤其是一個積累的過程,其中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實詞的意義和用法都不是固定的,但它們都有哪些意義和用法卻都是有跡可循的,因此在學習過程中,一定要善於積累,量的積累達到一定的程度就會實現質的飛越。18個文言虛詞: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為、焉、也、以、因、於、與、則、者、之。
  • 高考文言語法講析(10)|被動句(第352期)
    (《赤壁之戰》)(4)中「見……於……」是表示被動的固定句式,「見」表被動,譯為「被」;介詞「於」引進發出「欺」這一動作的主動者「王」。全句譯為「我確實擔心被(秦)王欺騙而辜負了趙國」。(5)中以「受……於……」句式表被動,全句譯為「我不能拿整個吳國的土地,十萬大軍,被別人控制」。4.用「為+動詞」表示被動。
  • 在維基百科寫文言 | Further我們
    其中一句寫魯迅之孫周令飛「今居臺灣,亦有文才」。王程可想了想,點下編輯按鈕,將此句改為「今居臺灣,亦善屬文」。相較於之前的寫法,他認為這樣更簡潔準確,也更接近於文言。又編輯了幾處細節後,他將內容保存,隨後將「魯迅」的詞條連結添加到個人帳號首頁。頁面上,他為自己寫下的簡介是「文言維基百科的業餘編輯者」,並把自己編輯過的詞條逐一列在下方。它們如同掛在戰士胸前的勳章,如今已有 17 枚。
  • 高考文言知識點精講精練(02)|被動句知識導練(第554期)
    學習目標:1.明確文言文中被動句的概念和常見的文言被動句式。2.結合語境,準確判定和翻譯文言被動句。一、知識梳理1.文言文中的被動句是指主語是謂語動詞所表示的行為的被動者、承受者,而不是主動者、實施者。
  • 得到120個文言實詞
    文言文閱讀在語文試卷中佔很大比例,無論是中考還是高考,高分都是個大問題。有四種句型,包括實詞、虛詞、通假詞和數不清的成語,其中任何一個都是學生失分的地方。如果你想學好文言文,第一步就是背誦。老師讓我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背誦和寫每一篇文言文是有原因的。充分利用的自學,通過背誦來學習,只有背誦透徹,才能找到語感,提高語感。
  • 文言基礎知識:文言複句的特點
    1.緊縮複句現代漢語的緊縮複句,一般有用成對副詞構成的固定格式。例如:「非攻下這個難關不可」,是由「非……不」構成的;「大家越幹越起勁」,是由「越……越」構成的。文言的緊縮複句通常只用一個連詞,而且同一個連詞常常表示不同的意義關係。
  • 文言翻譯引發熱議,中學生該如何正確對待文言學習?
    文章在網上引發熱議,關於「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中的「殆」字該如何解釋,有強調以教材為準——這樣考試不會扣分,也有認為教材注釋不準確的。不敢如何,關於一個字詞的解釋背後,是當下文言教育中過於細枝末節計較的一種體現,放在整個文言學習中,一個注釋的對與錯,準確程度等等其實是微不足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