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語句的主語是動作的承受者,這種句式就是被動句。無論是現代漢語還是古漢語都存在被動現象。現代漢語,想表達被動語態,一個「被」字走天下,簡單又輕鬆。可是古漢語會有「見」、「為所」、「於」乃至無標誌的被動表達形式。
今天小編老師就來給大家分享一下文言中的被動表達,大家做好筆記。
一、「為所」結構
比如: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六國論》)
這句話意思是:有這樣的有利形勢,卻被秦國積久的威勢所脅迫(「劫」在這裡是「脅迫」的意思)。
再如: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
這句話意思是:否則,你們這些人都將要被俘虜。
通過這兩個例子,我們可以觀察到,「為所」結構有兩種基本形式:
①為……所…… 語法結構是:主語+為+施動者+所+動詞
②為所…… 語法結構是:主語+為所+動詞
雖然現代漢語習慣性用被字句表達被動,但「為所」結構依舊存在,比如「王老師為情所困」就是用「為所」結構表達被動。
二、用「於」表達被動
在古漢語中,「於」作介詞有被動的用法,引進動作、行為的主動者,功能相當於「被」。比如:
1.不拘於時,學於餘。(《師說》)
意思是:不受時俗的拘束,向我學習。
2.君既不能東封函谷,南向稱孤,受制於人,威名頓盡。(《梁書》)
意思是:你既然不能向東把函谷作為疆土,向南不能稱王,被別人牽制,威望名聲立刻殆盡。
從以上例子,我們可以總結出古漢語用「於」表達被動的語法結構:主語+動詞+於+施動者(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
三、用「見」表達被動
古漢語中,「見」可以表示被動,相當於「被」。如:
1.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意思是:我實在是害怕被大王欺騙而辜負了趙王。
2.而燕國見陵之恥除矣。(《鴻門宴》)
意思是:而燕國被欺侮的恥辱也抹除了。(這裡「陵」是個通假字)
從以上例子,我們可以總結出古漢語用「見」表達被動的語法結構:主語+見+動詞+施動者(可加可不加),而且可以跟「於」搭配起來,構成「見……於」結構。
四、無標誌的情況
古漢語中,被動標誌有時會出現省略的情況,這時我們需要結合上下文,回歸被動句定義——主語是動作的承受者來判斷。比如:
1.戍卒叫,函谷舉。 (《阿房宮賦》)
意思是:(結果)戍邊的陳涉、吳廣一聲呼喊,函谷關被攻下。
2.文王拘而演《周易》
意思是:周文王被拘禁的時候演算出了《周易》。
我們再看一課外文言的例子:
(王忠嗣)嘗短皇甫惟明義弟王昱,遂為所陷,貶東陽府左果毅。(《舊唐書》)
【解析】在這句中,除了有「為所」這一被動標誌,「貶」其實也表被動,為什麼?因為主語——王忠嗣是動作的承受者。
新高考形勢下,高考語文難度有所提升,文言板塊,無論分值還是題量都上去了,未雨綢繆,要每周保證練習量。高考,不打沒有準備的戰役!
【課後思考】《陳情表》中有這麼一句:生孩六月,慈父見背。
這裡的「見」是被動用法嗎?請你判斷一下,歡迎討論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