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就是處暑節氣了,在生活中,我們習慣上把「處暑」稱之為「出暑」,那麼,為什麼不直接說「出暑」節氣呢?
關於上述問題,筆者在查詢資料時,發現有不少朋友有同樣的疑問,下面說說為什麼用「處」而不是「出」。
「處」的含義有很多,比如有居住、交往、置身在、處置、處罰等含義,但是,它還有一個含義,就是停止的意思,而處暑裡面的處,用的就是停止的意思,處暑意思是即將停止暑熱。
處暑節氣以後,代表炎熱的天氣進入尾聲,即將停止暑熱,但不代表後續沒有了炎熱的天氣,一方面今年的「三伏天」還未過去,另外一方面,受「秋老虎」的影響,處暑之後,還會持續一段時間的炎熱天氣,不過早晚的溫度已有所降低,只是中午時候,還有30度以上的高溫。
而「出」的含義,最直觀的意思就是出去,如果說「出暑」,則代表炎熱的天氣已停止,今年剩餘的時間已無高溫天氣,這種說法和實際的天氣情況有出入。因此,從這點角度來看,說「處暑」而不說「出暑」是有一定道理的。
而有些網友對此有其他的看法,看到有網友說,用「處」這個字,並沒有特別的含義,只不過當時寫的時候,寫成了「處」,然後就一直流傳到了現在,也有網友說,如果當時「處」、「出」都不用,而用其他的字,是不是就該解釋為何用其他字了?網友們各抒己見,觀點不一樣,這也是正常的。
撇開「字」的爭論,在民間,關於處暑,不同區域也有不同的習俗,比如在廣東、廣西等地,有煲藥茶的習俗,因為,處暑過後還會持續悶熱,通過煲藥茶來解暑熱;對於生活在沿海地區的區域來說,會有「開漁節」的習俗,因為處暑以後,是禁漁期的結束,漁民們會開船出海捕魚;另外還有「出遊迎秋」的習俗活動,處暑以後,秋意漸濃,是迎秋賞景的好季節,區域不同,習俗活動也存在一定的區別。
而從農業種植角度分析,關於處暑也有很多的農諺,比如「處暑谷漸黃,大風要提防」、「 處暑收黍,白露收谷」、「 處暑移白菜,猛鋤蹲苗曬」等等,該管理的要及時管理,該收穫的要及時收穫,不要誤了農時。
以上就是關於為什麼是「處暑」而不是「出暑」的相關內容,最後想問大家一個問題,除了上述說法外,關於此,你還有其他的觀點嗎?為什麼用「處」而不用「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