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丨今日「出暑」 多飲水防秋燥 常鍛鍊護心肺

2020-12-20 新京報

圖/視覺中國

今天是二十四節氣中的處暑。處暑,即為「出暑」,意味著炎熱即將離開,天氣逐漸轉涼。處暑後,「一場秋雨一場寒」的氣候特徵也日漸明顯。因此,北京中關村醫院中醫綜合科主治醫師陳捷提醒,該時節的養生重點為防燥、保暖、適度鍛鍊等。

忌食辛辣,注意防燥

陳捷介紹,處暑時節天氣較為乾燥,人體皮膚可能會因此變得緊繃,甚至起皮脫屑,毛髮枯燥無光澤、頭皮屑變多,咽部乾燥疼痛、嘴唇乾裂以及產生大便乾結等症狀,這種現象就是所謂的「秋燥」。

「儘量避免辛辣刺激的食物,如辣椒、花椒、桂皮、生薑、蔥及酒等。這些食物屬於熱性,食用後會加重秋燥對人體的危害。」陳捷表示,日常生活中可通過多飲水去秋燥,多食用多汁的蔬菜和水果,如黃瓜、西紅柿、冬瓜、百合、白蘿蔔、梨、葡萄、荸薺等。

早晚添衣,護好肚臍

處暑節氣過後,白天較熱,早晚氣溫較低,可根據溫度增減衣服。陳捷提醒,該時節夜晚睡覺時要蓋上薄被,以防腹部受涼,尤其要護好肚臍。

「肚臍是身體表皮最薄的部位,皮下沒有脂肪組織,卻有豐富的神經末梢和神經叢,對外部刺激特別敏感。若防護不當,如夜晚睡覺時暴露腹部,寒氣很容易通過肚臍侵入人體。如果寒氣直中腸胃,可能導致急性胃腸炎,常見的症狀有腹痛、腹瀉、嘔吐等。」陳捷解釋道。

適當鍛鍊,調整作息

俗話說「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鍛鍊」,處暑時節正是鍛鍊的好時機。陳捷推薦慢跑、走路等運動,不僅能改善人的心肺功能,加速新陳代謝,還能夠增強人的體質,減少患病機率。

處暑是由熱轉涼的交替時期,此時起居作息應作相應調整,睡好子午覺。所謂子午覺,就是每天子時和午時按時入睡。陳捷表示,現代研究發現,夜間零至4時,體內各器官的功能都降至最低點;12時至13時,是人體交感神經最疲勞的時間。「睡子午覺可降低心腦血管病的發病率。」

新京報記者 張兆慧

校對 楊許麗

相關焦點

  • 寶寶防秋燥,原來還有這麼多學問!
    如何防秋燥?今年第十四期《二十四節氣》,我們請到了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兒科主治醫生李倩來給大家講講寶寶防秋燥那些事!01處暑防秋燥的意義秋天為什麼會燥?夏天炎熱多雨潮溼,而秋天吹的多是偏北風,北風通常更幹,人們自然會感覺燥。再者,夏季汗液會散發,而秋天毛孔收斂,人體體表會感覺乾燥。
  • 小兒推拿李波:處暑到盛夏過,秋風漸起防秋燥!節氣推拿正當時
    小兒推拿李波:處暑到盛夏過,秋風漸起防秋燥!節氣推拿正當時!處暑,是全年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四個節氣,今年為8月22日。處暑是反映氣溫變化的一個節氣。「處」含有躲藏、終止意思,「處暑」表示炎熱暑天結束了。「處,止也,暑氣至此而止矣。」「處」是終止的意思,表示炎熱即將過去,暑氣將於這一天結束,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逐漸下降。
  • 二十四節氣——今日冬至!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冬至,又稱日短至、冬節、亞歲等,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二十四節氣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冬至是太陽南行的極致,這天北半球的太陽高度最小。冬至這天太陽光直射南回歸線,太陽光對北半球最為傾斜。
  • 今日處暑!寶寶防秋燥,原來還有這麼多學問
    這個時節,家長們就要注意給寶寶防秋燥了!秋天為何會「燥」?對寶寶的健康有什麼影響?如何防秋燥?01 處暑防秋燥的意義秋天為什麼會燥?夏天炎熱多雨潮溼,而秋天吹的多是偏北風,北風通常更幹,人們自然會感覺燥。再者,夏季汗液會散發,而秋天毛孔收斂,人體體表會感覺乾燥。這都是在這個季節人體正常的反應。
  • 我們的節日|中國傳統二十四節氣:霜降
    霜降,二十四節氣之一,每年公曆10月23日左右,是秋季的最後一個節氣,也意味著冬天的開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關於霜降說:九月中,氣肅而凝,露結為霜矣。「霜降」表示天氣逐漸變冷,露水凝結成霜。當傳統文化與創新設計相融合,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
  • 小布說天氣 | 今日霜降,二十四節氣是哪地方發明的?
    小布說天氣 | 今日霜降,二十四節氣是哪地方發明的?晚秋時節天氣漸涼,秋燥明顯。飲食調養方面,可多吃健脾潤燥的食物。日常多喝茶水,增加溼度。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節氣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新華社當時的報導說,「二十四節氣」形成於中國黃河流域,以觀察該區域的天象、氣溫、降水和物候的時序變化為基準,作為農耕社會的生產生活的時間指南逐步為全國各地所採用,並為多民族所共享。
  • 二十四節氣|處暑:夏天的一張休止符
    處暑的由來處暑,是二十四節氣的第十四個節氣。一般在公曆8月22到24日之間的一天。從處暑這一天開始,就會白天熱,早晚涼,晝夜溫差較大,還會有秋雨降臨。處暑這個節氣意味著我們已經進入氣象意義的秋天,秋意漸濃,這是農作物收成的時候,也是迎秋賞景的好時節。
  • 二十四節氣之寒露丨嫋嫋涼風動,悽悽寒露零
    寒露,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七個節氣,屬於秋季的第五個節氣。寒露是一個反映氣候變化特徵的節氣,寒露節氣後,晝漸短,夜漸長,日照減少,熱氣慢慢退去,寒氣漸生,晝夜的溫差較大,晨晚略感絲絲寒意。
  • 珍藏版丨中國二十四節氣手機壁紙,絕美!
    四年前的11月30日,中國人的「二十四節氣」入選世界非遺名錄。在國際氣象界,這一時間認知體系被譽為「中國第五大發明」。二十四節氣,是國人驕傲,是先民智慧,是時令指南,亦是生活美學。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 二十四節氣|今日小雪
    二十四節氣|今日小雪 2020-11-22 14: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二十四節氣 | 今日大雪
    二十四節氣 | 今日大雪 2019-12-07 18: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雪城公安二十四節氣】今日大雪
    【雪城公安二十四節氣】今日大雪 2020-12-07 11: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專家眼中的二十四節氣
    提防表演化傾向,保持敬畏之心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自己的時間制度,講究天行有常,順天應時。它涉及觀念和實踐兩個層面,尤其強調人們在觀念上敬畏自然,按照自然規律指導實踐活動。隨著二十四節氣的影響逐漸加大,在對其進行保護和傳承時要特別注意其中的含義,更多地加強內功的鍛鍊,防止其出現表演化傾向。各農業社區依據節氣安排農業勞動,組織開展節令儀式和民俗活動,安排衣食住行等活動,因此,二十四節氣文化內涵在相關儀式中得到了保存、保護和傳承。
  • 二十四節氣之處暑:三伏適已過 驕陽化為霖
    原標題:二十四節氣之處暑:三伏適已過 驕陽化為霖   三、處暑「淡」來養生   「土俗以處暑後,天氣猶暄,約再歷十八日而始涼。」意思是處暑後,天氣仍炎熱,還要經歷大約十八天的流汗日。雖說已入秋,但燥熱的「秋老虎」威風依舊。
  • 【中國傳統二十四節氣】今日大雪
    【中國傳統二十四節氣】今日大雪 2020-12-07 17:2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二十四節氣之小暑——小暑大暑,上蒸下煮
    二十四節氣中的小暑,俗話說「小暑大暑,上蒸下煮」,進入小暑後,天氣開始炎熱,極易出現高溫高溼的天氣。人們也將迎來高溫、高溼的「桑拿模式」。小暑節氣人們要儘量避免午後高溫時進行戶外活動,多多飲水。飲食方面,大家要多吃消暑祛溼的食物(如綠豆、薏米、苦瓜等),不要食過寒過涼之物,以防將暑溼轉化為寒溼。要預防皮膚過敏,最好少去草叢、樹蔭或潮溼、蚊蟲多的地方。此時節,常在戶外工作人們很容易大汗淋漓,這時體內鹽分和電解質都會大量流失,若得不到及時補充,容易出現頭暈、噁心、乏力等症狀。
  • 今日秋分 防秋燥時令好食推薦
    今天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秋分。
  • 二十四節氣在青島的風俗和趣事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是中國人民智慧的結晶,它能準確的反映季節的變化.指導農作物的種植收穫及漁業捕撈,它的準確程度甚至比現在的某些天氣預報還要準確。二十四節氣為: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舊時的老青島人(這裡所說的老青島人是指德佔青島前的青島人)是以農業為主兼顧漁業,二十四節氣就是他們勞作的行動指南。
  • 今日寒露——淺談二十四節氣
    而大寒則為歲末,二十四節氣輪換更替,循環往復,一周期乃一歲也。到了漢武帝時期,採用土圭測日影法,將在黃河流域測定日影最長、白晝最短的這天作為了冬至,以冬至為二十四節氣的起點,終於大雪。分為了二十四份,節氣之間間隔十五天。
  • 【中國傳統二十四節氣】今日夏至!
    【中國傳統二十四節氣】今日夏至!今日5時44分迎來夏至節氣伴著炙熱的朝陽一年中最熱的時期就要到了夏至是晝夜變化的界限北半球迎來白晝最長的一天過了這天,太陽將走「回頭路」白天漸短,黑夜變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