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鄒安音
一
每個夏天的清晨,都是嘉陵江上最空靈的時候,尤其是在四川蓬安縣一個叫太陽島的地方。
江水淼淼,綠波蕩漾。晨曦微露,幾隻水鳥迫不及待地飛出嘉陵江畔的溼地公園,在江面上巡視一圈,然後飛落於江心的太陽島,等待大地的甦醒。
溼地公園的名字叫相如。是的,發源於秦嶺的嘉陵江流到這裡,便穿過了漢代辭賦大家司馬相如的故鄉,然後去往遠方。
瞧,溼地之上,幾棵古樹盤曲虯枝,遮天蔽日,那裡就是司馬相如的出生地,今尚遺存有長卿祠。「鳳兮鳳兮歸故鄉……」歷史的音跡仿佛破空而來,那一曲情真意切的《鳳求凰》,你們聽見一代才子和卓文君的愛情故事了嗎?
與長卿祠隔江相望的是周子古鎮,墨染了許多的書香氣韻。周子古鎮因宋代理學大師周敦頤於此講學,後又寫成《愛蓮說》而得名,人們特修建濂溪祠以示紀念。「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猶如翩鴻驚雷,這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呈現出一種超凡脫俗的美。
山水空濛,文脈相承。唐代畫聖吳道子遊歷至此,不禁心醉,歸後沉靜作畫,便有這裡的三百裡嘉陵江風光圖驚現世人。
清晨,沿周子古鎮攀援而上,至牛角山頂,在畫聖吳道子的雕像下佇望,可見嘉陵江水一路逶迤而來,至此徘徊躑躅,欲走還繞,把一段秀美的身姿留於此。不禁感嘆:江山如畫!
而那流傳千古的司馬相如長卿祠、周子古鎮濂溪祠,則理所當然地構成了這一方山水豐美的身姿,供人景仰。
二
漸漸地,江面上的霧嵐散盡,陽光穿破雲層,猶如萬千縷金絲,從長卿祠那邊纏繞過來,又繞過周子古鎮,繡花一般打扮了其下的油坊溝村。
太陽島笑了,它已經做好了準備,欣欣然地看著對面的村子,等待著一場盛事的上演。小草上的露珠兒也似乎感受到了震顫,一不小心就滾落進了泥土中。
油坊溝村完全甦醒了。雞鳴聲、牛叫聲……聲聲入耳。不,滿耳的是「哞哞」的牛喚聲。上百頭水牛,踏著激昂的步子,從各家各戶魚貫而出,擁向江邊。
江邊有一個狹長的水溝,牛們齊聚在一起,「哞哞哞」不停地叫著,互相打著招呼。此時,江中的太陽島像一個玉盤,盛滿了佳餚珍饈,輕盈地擱置於水央,碧油油地閃著色澤,讓牛們瞪大了眼睛,吊足了它們的胃口。
江水不興,如練如綢。情至深處,它竟然又在太陽島之下挽系了一個美麗的結,名為月亮島,圓滿而馨香。太陽島和月亮島就這樣互相守望,傾訴衷腸。結心深處的青草和淺淺的水灣,怎能不吸引這一群生靈們的目光,牽扯它們的思緒。
看吧。牛們踏芳而來,就只為等待朝陽的噴薄而出。剎那間,頭牛嘶鳴,數百名疆場勇士般激情噴發,力破江中漩渦,一路披荊斬棘,一路高奏凱歌,直抵太陽島。
百牛渡江,一種罕見的中國生態奇觀華美上演,震撼世人。
水之上,春天成長起來的鴨們和鷗們興奮極了,它們忽而淺翔低唱,忽而繞頸輕語,等著這一時刻的到來。
前面的牛們已經奔上島子,撒蹄狂歡。一頭母牛剛剛上岸,神情安詳。它本想悠閒踱步,輕嗅花香,驀然回首,卻驚見剛出生幾天的犢兒正在對岸「哞哞」叫喚。
母牛瞬間發狂,毫不猶豫捨棄身邊的無限誘惑,「撲通」一聲重返江中,奮力拼搏,朝對岸那雙期盼的眼神努力接近。
岸邊人驚呆了。牛犢兒安寧了。不一會兒,它溫順地匍匐於媽媽厚實的背脊上,在岸邊人淚光盈盈的迎送下,在嘉陵江水輕柔的撫摸下,在太陽島的熱情擁抱下,完成了一個美麗的心結。
這樣美麗的故事,在這裡上演了一次又一次。
三
清晨,已近耄耋之年的王元國老人牽著自家牛兒,慢悠悠地走在通往江邊的村道上。
村道很寬,水泥柏油路,一頭連著嘉陵江,一頭通往縣城的高速路入口。現在的春夏季節,每天總是有很多的人從四面八方開車過來,擁進油坊溝村,觀看百牛渡江的壯觀景象。
在有關部門的精心指導下,依託此地原有的人文風貌,百牛渡江已經成了中國鄉村旅遊的一個品牌,是蓬安縣相如故裡的又一道特別風景線。從2011年4月的最後一個周末舉辦「嘉陵江放牛節」開始,至2020年5月初舉辦的「嘉陵江放牛季」,小小的油坊溝村迎來了它最輝煌的時刻。
曾經是荒灘溝村的村子一下變漂亮了。兩邊的山地種滿了果樹,金燦燦的「錦橙一百號」成為蜀地著名商標;稻田裡荷葉飄香,蜻蜓在其間翩然飛翔;一畦畦的菜地邊,是裝飾一新的各式農家樂,靜靜等待著遠方客人的造訪。
歲月流逝,年華遠去,但王元國老人是村子成長曆程不折不扣的見證人。今天的太陽島和月亮島曾是陸地的一部分,1990年代初,因嘉陵江上修建電站,蓬安嘉陵江段水位上升,露出水面的土堆部分,形似太陽和月亮,人們故予以其名。
嘉陵江上漲的水位,淹沒了油坊溝村的大部分土地,以及通往縣城的4.8公裡山路。曾經靠土地謀生的村民們一時手足無措,有的人離開了村子,有的人卻看到了希望。
正在外面跑運輸的王元國回到家鄉,被選舉為村支書。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修通到縣城的公路,普通黨員一人捐資200元,村幹部每人捐資1000元。從2003年開始,用了兩三年時間,油坊溝村重新進入人們視野。
土地沒有了,但每家每戶留下耕地的水牛還在,只要春夏季節,它們每天早上會遊過嘉陵江,到太陽島或月亮島去吃青草,日暮時分再遊回岸邊,返回村子。
根據這一生態現象,王元國突然想起在周子古鎮看到當年紅軍過境留下的那些激情口號,有了一個大膽的想法:開發生態旅遊,全村有276戶人家,把每家每戶的牛兒集中起來過江,題目就叫「百牛渡江」,甩掉貧困村的帽子!這就是今天「百牛渡江」的起源和緣由。
四
倦鳥知故鄉。因為「百牛渡江」這個生態旅遊品牌,各地來的遊客們,像一股巨大的磁場,把在外打工的遊子們紛紛吸引回了村子。油坊溝村人口猛烈增加,今天已經有370多戶了。
除了各式各樣的農家樂,富裕起來的人們尤其重視耕讀傳家這樣的中華優秀文化式樣。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村子又修建了書墨田園博物館,以傳承本地文化,提升村民們的知識和文化涵養。
走進書墨田園,在一把把鋤頭、一副副耕犁、一個個簸箕等農用工具面前,仔細回味油坊溝村的過去,這是凝固的歷史;在牆上飛揚的《子虛賦》《愛蓮說》等書法字體面前,靜靜感受墨韻書香的因襲和芳香,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在這一刻傳承至心。
此時,外面陽光正好,山也清朗,水也碧綠。在蓬安司馬相如的故鄉,在迂迴曲折的嘉陵江畔,在周子古鎮上,300裡嘉陵江風光圖,又被今人繪上了濃濃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