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工了,再讀朱自清散文《春》

2020-12-16 靜心手寫

復工了,駕車兩個多小時來到單位,感覺如同鳥兒出籠般自由,畢竟在家呆了四五十天,差不多連小區門都沒出過。單位雖然地處偏遠,但依山傍水,樹木鬱鬱蔥蔥,鳥語花香。行政區有一大片花園,下班後在花園散步,聞著淡淡的花香,看著綠油油的草地,不由想起朱自清的散文《春》。

「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讀著著熟悉的句子,好像又回到學生時代,《春》基本是語文課的必背課文,讀起來朗朗上口,內容淺顯易懂,雖然是一篇散文,但如詩歌般充滿了詩情畫意。

大約在1933年,朱自清應邀寫作了《春》作為語文課教材,此時的他出任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主任,又喜得貴子,正是好事成雙,春風得意的時候,俗話說人逢喜事精神爽,這篇散文讀起來輕鬆愉快,積極向上,也反映了作者當時的心境。

作者為了讓我們領略春天的美好,首先帶我們「看春天」:嫩嫩綠綠的小草、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的花兒;再讓我們「聽春天」: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鬧著、鳥兒將窠巢安在繁花嫩葉當中,高興起來了,呼朋引伴地賣弄清脆的喉嚨,唱出宛轉的曲子,與輕風流水應和著。牛背上牧童的短笛,這時候也成天在嘹亮地響著;還讓我們「品嘗春天」:花裡帶著甜味兒;更讓我們「觸摸春天」:「吹面不寒楊柳風」,不錯的,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通過我們的感官,全方位地感受春天之美,如同自己身在春天一樣。

每當夜幕降臨,單位外零零散散的村落炊煙嫋嫋,一副水墨畫一般。在《春》中,對鄉村的描繪同樣如詩如畫一樣:傍晚時候,上燈了,一點點黃暈的光,烘託出一片安靜而和平的夜。在鄉下,小路上,石橋邊,有撐起傘慢慢走著的人;地裡還有工作的農民,披著蓑戴著笠。他們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裡靜默著。這讓人想起了陶淵明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鄉下雖然沒有城市的繁華,但也沒有城市的喧囂。靜謐、自然、知足常樂,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鄉下生活雖然簡單,但是能獲得內心的寧靜。

春天來了,萬物復甦。來單位的路上,車慢慢變多了,行人也慢慢變多了,很多小區也解封了,畢竟我們城市幾十天的零增長,為大家帶來更多的信心。此時把《春》中的一段放到現在,真是特別的美妙:天上風箏漸漸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裡鄉下,家家戶戶,老老小小,他們也趕趟兒似的,一個個都出來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擻抖擻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一年之計在於春」,剛起頭兒,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是啊,未來我們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雖然我們耽誤了幾十天,但只要我們和家人平平安安的,這幾十天又算得了什麼。

相關焦點

  • 朱自清散文的語言藝術魅力與特色
    為此,本篇文章就朱自清散文的語言藝術魅力與特色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和闡述。 散文作文一種文學體裁,和銷售、詩詞等並列,在我國文化的發展進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散文的語言十分的優美,所表達的情感也非常的真切,具有較為濃厚的生活氣息,是中學乃至大學時代語文課本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朱自清作為影響最大的散文家之一,他的作品有著極高的藝術成就,他的散文可以稱為散文界中的典範。
  • 人間濁清自分明—朱自清散文《匆匆》《背影》《春》中的情與理
    散文是什麼?多人好似明白一點,但又似乎解不清。中學學習了楊朔的《荔枝蜜》,對於「卒章顯志」這一技法,師生初知其高妙,於是作文常用之,散文一片「楊朔體」。和楊朔散文相比,朱自清的散文更為活潑入情理。有的初中生在學習了《背影》之後,會錯誤地認為朱自清和父親之間有著融洽的親情。看朱自清在文中寫父親為他買橘子,不惜年邁艱難爬過月臺,心裡很為這樣一位父親感動涕零。其實,如果仔細研讀更多朱自清散文和有關史料,便會知道朱自清青年時期深受父親的嚴斥與冷遇,很為這位當過官吏、娶過多房姨太太、氣死母親、盤剝兒子餬口工資的劣父氣憤。
  • 再讀朱自清的《春》
    比如剛剛又看了這篇《春》。近來去了南京,看了梅,真是漫山遍野,淡雅的,高貴的,應有盡有,真是縱臨梅海,說是像孩子的臉,少女的清純,也不為過,說他是一處清明,一處仙境,也是好的,美不勝收。也去了上海的郊野,他們的花多為人植,少了一份自然,倒是和諧,也看了櫻,奼紫嫣紅的。
  • 長大後再讀朱自清的《背影》,才明白了父親的偉大,父愛如山
    夜裡再讀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才突然明白了父親的不易,也正是應了那一句老話:父愛如山。朱自清的散文清新脫俗,在這篇《背影》裡他描寫了父親的背影,而這種背影讓他感動不已,看似很普通的描寫,可是卻引起了人們的共鳴,其實我們在現實生活中同樣如此,每次出門時父親總是在背後向我們不停地揮手,頻頻回頭張望,父親的眼睛早已溼潤了。
  • 《春》:朱自清的這篇散文,為何被選進教材幾十年,從未被替換
    是現代文學史上一代散文大師,他的《春》多年來被選進語文課本,從未替換,那麼這篇文章的魅力在哪裡呢?古詩有「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有「綠柳才黃半未勻」,而朱自清是把散文當詩來寫了。《春》是朱自清少有的色彩明快的作品,萬物復甦,欣欣向榮。朱自清寫過《背影》,背影裡有一位忍辱負重,任勞任怨,一生坎坷,卻要盡心盡力來愛孩子的父親,在父親失業、祖母去世的境況之下,父親的背影無疑是很悲涼的。朱自清也寫過《荷塘月色》,而那夜的荷塘,是在我失眠之夜出去看到的景象,由於時局動蕩,我心中思緒翻騰,頗不寧靜。
  • 朱自清散文摘抄賞析
    朱自清朱自清,原名自華,號秋實,後改名自清,字佩弦。現代傑出的散文家、詩人、學者。下面請欣賞學習啦小編給大家帶來的朱自清散文好段賞析。朱自清散文好段賞析經典1) 只剩飄飄的清風, 只剩悠悠的遠鍾。 眼底是靡人間了, 耳根是靡人間了 ——朱自清《獨自》2) 學習文學而懶於記誦是不成的,特別是詩。一個高中文科的學生,與其囫圇吞棗或走馬觀花地讀十部詩集,不如仔仔細細地背誦三百首詩。
  • 美文朗誦:朱自清《春》
    點擊題目下方藍字李小託,關注我的原創文章廣告聯繫QQ2281184104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春作者/朱自清 朗誦雅文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一年之計在於春」,剛起頭兒,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從頭到腳都是新的,它生長著。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著,走著。春天像健壯的青年,有鐵一般的胳膊和腰腳,領著我們上前去。
  • 七年級語文早知道:《春》-朱自清
    圖片展示:課題內容說明《春》的作者是朱自清先生寫的。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華,號秋實,改名自清,字佩弦。現代散文家、詩人、學者。著有詩文集《蹤跡》,散文集《歐遊雜記》、《背影》、《你我》,文藝論著《詩言志辨》、《論雅俗共賞》等。他的散文以語言洗鍊、文筆秀麗著稱。散文代表作有《匆匆》、《春》、《荷塘月色》、《背影》等。
  • 初中語文中考知識點-朱自清《春》知識點及賞析
    一、關於作者需要掌握的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後改名自清,是中國現代著名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原籍浙江紹興,後定居揚州,故自稱"揚州人"。     1923年發表長詩《毀滅》,震動詩壇。
  • 69年前的今天,荷塘月色下的背影,沒被餓死的散文家朱自清病逝
    本文來自:百度知道日報(萬象歷史特約作者:東西望)69年前的今天,1948年8月12日,荷塘月色下的背影,沒被餓死的散文家朱自清病逝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生於江蘇東海,原籍浙江紹興,長大於江蘇揚州,故稱「我是揚州人」。現代中國著名詩人、散文家、學者。
  • 跟著朱自清的美《春》寫出我們精彩的《秋》|讀寫結合 仿寫出彩
    是寫景抒情散文中的精品,朱自清以清新優美的語言引導人們去欣賞大地回春的動人景象,並感受春天所帶來的蓬勃生機與無限希望。《春》最後三小節就是體現文章中心的關鍵語句。文章結尾用三個獨立成段的比喻擬人句,形成一組排比句,不僅有力作結,而且突出主旨:《春》是一篇優美的寫景抒情散文。
  • 名家散文|徐可:朱自清的梅雨潭
    朱自清與同校教員馬孟容、馬公愚兄弟交遊甚密,他尤其欣賞馬孟容的國畫。在離別溫州之際,他向馬孟容索畫以為紀念。馬孟容知道朱自清喜歡海棠花,遂以月色、海棠、八哥作畫一幅,贈與朱自清。朱自清甚喜,隨即回贈一篇散文《「月朦朧,鳥朦朧,簾卷海棠紅」》,成就一段文壇佳話。
  • 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
    爾其纖腰束素,遷延顧步;夏始春餘,葉嫩花初,恐沾裳而淺笑,畏傾船而斂裾。可見當時嬉遊的光景了。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們現在早已無福消受了。於是又記起《西洲曲》裡的句子:採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今晚若有採蓮人,這兒的蓮花也算得「過人頭」了;只不見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
  • 一張誘惑的網 ——品讀朱自清散文《白水漈》
    文/ 何勇談到朱自清的山水遊記散文,人們常傾慕於先生的《綠》,卻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姊妹篇《白水漈》。正如柳宗元使小石潭揚名一樣,朱自清這篇精美的散文問世之後,默默無名的白水漈便為中外遊人所矚目。白水,這樣一個盆景式的小瀑布,經朱自清妙筆點綴,竟生出無限的情趣,無窮的意境。文章採用先抑後揚的手法。憑著直感,起筆寫初見白水漈,覺得它「太薄了,又太細了。」
  • 重溫經典散文丨朱自清:背影
    今天,分享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一起感受那位老父親對兒子的熾熱的愛。本期音頻選自《背影-朱自清散文經典作品集》背影朱自清文章最精彩的就是父親在列車開動前夕為「我」買橘子這部分,在這一部分中,作者對父親的背影作了細膩的描敘。
  • 2020中考語文部編版七年級上文學常識《春》 朱自清
    一、作者介紹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後改名自清,是中國現代著名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原籍浙江紹興,後定居揚州,故自稱「揚州人」。1923年發表長詩《毀滅》,震動詩壇。他的散文樸素縝密,清雋沉鬱,以語言洗鍊、文筆清麗著稱,極富有真情實感。
  • 朱自清的《春》中藏了兩首古詩詞,對我們寫作有莫大的啟發
    朱自清的《春》大家都非常熟悉,不妨看看這篇文章中,朱自清是如何巧妙運用古詩詞的。先看下面這段文字。「吹面不寒楊柳風」,不錯的,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風裡帶來些新翻的泥土的氣息,混著青草味兒,還有各種花的香,都在微微潤溼的空氣裡醞釀。
  • 現代散文家朱自清先生和他的兩位夫人的愛情往事
    我國著名散文大家朱自清的名字,想必大家都知道,他的《背影》、《荷塘月色》,影響了一代一代的國人。此外他的散文《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和《給亡婦》也都是經典散文名篇。《給亡婦》是朱自清懷念結髮之妻武鍾謙的一篇散文。
  • 朱自清經典作品推薦,《背影:朱自清經典散文集》最受讀者歡迎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華,號秋實,後改名自清,字佩弦。中國現代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原籍浙江紹興,出生於江蘇省東海縣(今連雲港市東海縣平明鎮),後隨祖父、父親定居揚州,自稱「我是揚州人」。1916年中學畢業並成功考入北京大學預科。
  • 著名詩人余光中:朱自清算什麼「散文大師」!
    在我看來,朱自清的幾篇散文,可以稱為名篇,但絕不是傑作。丁啟陣教授丁教授的意思就是,朱自清的散文被大家吹捧過頭了,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其實,不止丁教授一個人持有這種觀點。早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著名學者、詩人余光中(代表作《鄉愁》大家都很熟悉吧)就曾發文稱《背影》水準不高,朱自清也配不上「散文大師」這個名頭。余光中是這樣說的:就憑了這樣一二十篇散文,朱自清能稱為散文大家嗎?我的判斷是否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