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工了,駕車兩個多小時來到單位,感覺如同鳥兒出籠般自由,畢竟在家呆了四五十天,差不多連小區門都沒出過。單位雖然地處偏遠,但依山傍水,樹木鬱鬱蔥蔥,鳥語花香。行政區有一大片花園,下班後在花園散步,聞著淡淡的花香,看著綠油油的草地,不由想起朱自清的散文《春》。
「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讀著著熟悉的句子,好像又回到學生時代,《春》基本是語文課的必背課文,讀起來朗朗上口,內容淺顯易懂,雖然是一篇散文,但如詩歌般充滿了詩情畫意。
大約在1933年,朱自清應邀寫作了《春》作為語文課教材,此時的他出任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主任,又喜得貴子,正是好事成雙,春風得意的時候,俗話說人逢喜事精神爽,這篇散文讀起來輕鬆愉快,積極向上,也反映了作者當時的心境。
作者為了讓我們領略春天的美好,首先帶我們「看春天」:嫩嫩綠綠的小草、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的花兒;再讓我們「聽春天」: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鬧著、鳥兒將窠巢安在繁花嫩葉當中,高興起來了,呼朋引伴地賣弄清脆的喉嚨,唱出宛轉的曲子,與輕風流水應和著。牛背上牧童的短笛,這時候也成天在嘹亮地響著;還讓我們「品嘗春天」:花裡帶著甜味兒;更讓我們「觸摸春天」:「吹面不寒楊柳風」,不錯的,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通過我們的感官,全方位地感受春天之美,如同自己身在春天一樣。
每當夜幕降臨,單位外零零散散的村落炊煙嫋嫋,一副水墨畫一般。在《春》中,對鄉村的描繪同樣如詩如畫一樣:傍晚時候,上燈了,一點點黃暈的光,烘託出一片安靜而和平的夜。在鄉下,小路上,石橋邊,有撐起傘慢慢走著的人;地裡還有工作的農民,披著蓑戴著笠。他們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裡靜默著。這讓人想起了陶淵明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鄉下雖然沒有城市的繁華,但也沒有城市的喧囂。靜謐、自然、知足常樂,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鄉下生活雖然簡單,但是能獲得內心的寧靜。
春天來了,萬物復甦。來單位的路上,車慢慢變多了,行人也慢慢變多了,很多小區也解封了,畢竟我們城市幾十天的零增長,為大家帶來更多的信心。此時把《春》中的一段放到現在,真是特別的美妙:天上風箏漸漸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裡鄉下,家家戶戶,老老小小,他們也趕趟兒似的,一個個都出來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擻抖擻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一年之計在於春」,剛起頭兒,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是啊,未來我們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雖然我們耽誤了幾十天,但只要我們和家人平平安安的,這幾十天又算得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