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著名散文大家朱自清的名字,想必大家都知道,他的《背影》、《荷塘月色》,影響了一代一代的國人。此外他的散文《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和《給亡婦》也都是經典散文名篇。
《給亡婦》是朱自清懷念結髮之妻武鍾謙的一篇散文。
武鍾謙,是揚州名醫武威三的獨生女,與朱自清同歲,14歲與朱自清訂婚,朱自清以優異成績考上北大那一年,兩人完婚。
武鍾謙對能嫁給大才子朱自清,很是歡欣,過門後一心一意侍奉夫君,兩人感情很好,婚後第二年生子。
武鍾謙是一個樸實、溫柔、嫻靜、賢惠的女子,沒有名醫獨生女兒的嬌氣,她心中永遠裝著的只有丈夫和孩子,就是沒有她自己。如此難得的一個女子,令人遺憾是在1929年,年僅三十一歲的她就因染肺病離開了她深愛著的丈夫和孩子們。
武鍾謙去世三年後,朱自清寫了《給亡婦》這篇散文,寄託了他對亡妻的無限思念之情。
陳竹隱是朱自清的第二任夫人,成都人,1932年8月,與朱自清在上海結婚。陳竹隱畢業於北平藝術學院,為齊白石、溥西園的弟子,善書畫,善度曲。婚後育有二子一女。陳竹隱曾在清華大學圖書館工作,曾任清華大學工會副主席,1990年,86歲的陳竹隱去世。
陳竹隱雖出身於書香世家,但家道早已敗落,再加上她兄弟姐妹多,共12人,所以家裡的日子過得還是清苦的。饒是如此的家庭窘況,她英明的父親還是把八歲的陳竹隱送到私塾讀書。
後來陳竹隱也很爭氣,考取了北平藝術學院。
陳竹隱經人介紹認識朱自清後,很看重朱自清的樸實、正派、可靠,雖然朱自清和已經去世的髮妻武鍾謙有五個孩子,但是她並不在意。她和武鍾謙一樣,很崇拜朱自清的才華,覺得這樣的一個才子需要一個人照顧。
就這樣他們的愛情有了一個美好的結果她們結婚了。
婚後的日子,不再像戀愛時浪漫和富有刺激,一切歸於現實的柴米油鹽,生活平淡而又枯燥。
陳竹隱是一個獨立、外向活潑型、愛交朋友的女子,突然讓她做起了家庭主婦,她感覺痛苦和鬱悶,想要擺脫這種生活,甚至想離朱自清而去。
而朱自清拿獨立性強的陳竹隱同武鍾謙相比,一度覺得還是武鍾謙理解自己。
而最終陳竹隱還是被朱自清的卓越才華吸引,再加上朱自清和武鍾謙所生的五個孩子看上去既不幸又可憐,陳竹隱決定自己做出犧牲,承擔家務,當好繼母,以分擔家庭對朱自清的壓力。
朱自清冷靜思考後也作了自我調整,感到自己對陳竹隱太冷淡了,於是他開始抽出時間陪她到外面走走,看看風景、唱唱崑曲。不久兩人間的疙瘩就解開了,婚姻生活越來越和諧。
陳竹隱和朱自清育有二子一女,她把朱自清前妻的五個孩子和自己的孩子一樣對待,視同己出。
陳竹隱的一生是由一位獨立、活潑、前衛、有個性的女子轉變成了甘願相夫教子像武鍾謙一樣傳統的女子。
在朱自清去世後,她依然實心實意地對待武鍾謙的孩子們,這樣的一位繼母真是世間罕有。
武鍾謙深愛著朱自清,愛他的樸實可靠和才華橫溢,甘願默默支持他,後來嫁給朱自清的陳竹隱又何嘗不是呢?
也正是這兩位女性的無私奉獻,才成就了朱自清這位文學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