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原名朱自華,號秋實,改名自清,字佩弦。一八九八年十一月生於江蘇東海,長大於江蘇揚州,故自稱「我是揚州人」,現代著名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其散文樸素縝密、清雋沉鬱、語言冼煉、文筆清麗、極富有真情實感。朱自清以獨特的美文藝術風格,為中國現代散文增添了瑰麗的色彩,為建立中國現代散文全新的審美特徵創造了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散文體制和風格。主要散文集有《匆匆》、《春》、《歐遊雜記》、《你我》、《綠》、《背影》、《荷塘月色》等,有詩集《雪朝》,詩文集《蹤跡》,文藝論《詩言志辨》,《論雅俗共賞》等。朱自清在散文史上的貢獻是多方面的,他是新文學初期繼冰心之後又一位突出的小品文作家,他以「美文」創作的實績,打破了復古派認為白話不能作「美文」的迷信;他在古典文學的基礎之上和五四中西文化交流的背景之下,創造了具有中國民族特性的散文體制與風格;尤其是他具有極高藝術成就的散文作品,為白話美文提供了典範,為培養文學青年和繁榮散文創作提供了寶貴的藝術經驗……
<一>
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從頭到腳都是新的,它生長著。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著,走著。 春天像健壯的青年,有鐵一般的胳膊和腰腳,他領著我們上前去。——朱自清《春》
◎《春》這篇散文,是朱自清散文中的名篇佳作,但在作者生前,沒有把它收入其散文集中。因此,曾有學者誤認為《春》是朱自清先生作於第一次國內大革命的初期,但是據陳杰先生考證,《春》最早發表在朱文叔編的《初中國文讀本》第一冊上。該書一九三三年七月由上海中華書局印行。陳杰先生發現認為,在篇名的右上角都注有標記,編者在課文目錄後附註,凡有此標記者系特約撰述之作品,可見是《讀本》的編者當時特約朱先生等撰寫給中學生閱讀的文章。
本篇文章作者借孩子的眼睛對春天作了全面細緻的觀察,並通過比喻、擬人等藝術手法,準確、生動地描繪了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特別是花卉爭榮、生機勃勃的圖畫般的描寫,讚美、抒唱春的創造力和帶給人們以無限希望,從而激勵人們在大好春光裡辛勤勞作、奮然向前,從而抒發了作者對春天的讚美,表達了熱愛生活和積極進取的情懷。
作者通過詩情與畫意的結合,和諧地創造情景交融的境界。作者對春天深沉讚美的感情,不是直抒胸臆地直說,而是通過含情的畫筆,描繪春天的各種風景畫來抒寫的,賦予各種景物以鮮明的感情色彩。如對花的描寫,既繪形繪色地描繪了各種果樹的花,又這樣描繪盛開的野花:「野花遍地是:雜樣兒,有名字的,沒名字的,散在草叢裡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作者賞花的欣喜之情,傾注在字裡行間,一切景語都是情語。由於感情的傾注,這些小野花兒都仿佛變成了富於感情的活靈靈的小動物了,內在的詩情與外在的景物和諧地交融為具體可感的藝術形象,畫面的境界也因之抹上了一層濃鬱的抒情色調。
朱自清語言樸實、雋永。善於提煉通俗易懂、生動形象的口語。他的散文語言具有清新樸實的特點。如寫草「園子裡,田野裡,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如寫花「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這些短句淺語都是從口語中來。從達意說,平易好懂,從修辭說,經過作者的藝術加工之後,節奏明快,不平淡,有濃厚的抒情味。作者還善於運用奇妙的比喻,增強語言的情味。如寫春風拂面,說「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如把春天比作「剛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壯的青年」等,這些比喻新穎、貼切,不落俗套,富有表現力,蘊藉深厚,句外有意,樸實清新中有雋永的意味……
<二>
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我趕緊拭乾了淚,怕他看見,也怕別人看見。我再向外看時,他已抱了朱紅的橘子望回走了。過鐵道時,他先將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朱自清《背影》
翻開中國現代散文史,散文家分門別類,作品異彩紛呈,大都形成了自己的獨特的藝術風格,朱自清先生就是這些散文大家中非常傑出的一位。自古以來,讚頌母愛的偉大的美文佳作不勝枚舉,然而,人們在享受著母愛的這份溫馨、細膩的柔情的同時,仿佛忽略了天地之間的另一份親情——父愛,感覺父親永遠是一座偉岸的高山,只是堅強的代名詞,永遠與柔情、愛不搭邊。然而朱自清的這部感人之作《背影》的問世,成為歌頌父愛的經典名作,一改父親在人們心中的形象。父愛,原來也可以如此溫馨、細膩、感人肺腑、催人淚下。
在《背影》這部作品中,作者抒寫了真摯的親子之愛,為什麼能夠抒寫出有如此感染力的作品呢?事實上這是生活給了朱自清先生創作的原動力,朱自清先生的祖母在揚州病逝,父親卸了職,他和父親回家奔喪,見到滿院狼藉、蕭索,想起祖母,看著已顯老邁的父親,老實巴交的母親,以及眾多尚未成年的弟妹,不覺心情異常沉重,喪事完畢,朱自清要趕回北京上學,父親也要到徐州謀事,與其同行,雖家中經濟狀況不好,但由於父親愛子心切,恐兒子難抵北國風寒,特為他定製了一件紫毛大衣,到南京,其父因事忙,想託一個熟人陪兒子去火車站,後又不放心,決定還是自己去送。在車站,為兒子揀定了靠車門的一張椅子,幫他鋪好座位,一再囑咐兒子,並囑託車上茶房好好照應兒子,後又拖著不太方便的腿越過車道為兒子買橘子……
八年後,朱自清接到父親寄來的一封信:我身體平安,惟膀子疼痛厲害,舉箸提筆,諸多不便,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讀到這裡,朱自清不覺淚水奪眶而出,想著父親對自己的種種好處,一點一滴,一情一幕都湧上心來。特別是八年前父親為自己買橘子的一幕,更讓他刻骨銘心,於是他含淚而書,以真摯的筆調描寫了那次和父親的別離場景,表達了對父親的深切思念和感激之情。文中並沒有華麗的辭藻,也並不是一篇氣勢恢宏的巨著,但是《背影》以它質樸無華的語言和抒寫人間至真至純至厚至愛的父子情而傳誦於世……
<三>
那醉人的綠呀!我若能裁你以為帶,我將贈給那輕盈的舞女;她必能臨風飄舉了。我若能挹你以為眼,我將贈給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睞了——朱自清 《綠》
◎《綠》一文之所以膾炙人口,傳誦至今,不僅在於它形象地描繪了梅雨潭奇異、醉人的綠,而且在於它字裡行間所洋溢的那一種濃鬱的詩味。它不僅具有詩的構思,詩的結構,更有詩的情感,詩的意境,詩的語言。可以說做到了以詩為文,文中有詩。而後三者,即真摯充沛的情感,大膽豐富的想像,生動傳神的語言,我認為是構成《綠》的詩意特徵的主要因素,是《綠》的獨特魅力之所在。《綠》雖是一篇寫景散文,但一切景語皆情語,作者將他對祖國山水的一片至情融於對梅雨潭景物的細緻刻畫之中,溶景入情,情景交融,使景物既寫得細膩生動,又具有綿密深厚、真摯清幽的情致,抒寫出作者心靈的歌聲,從而使全文充滿著詩情畫意。同時,作者這種情感的抒發並不象奔騰的長江大河,一洩千裡,直抒胸臆,而是在構思上採用了欲擒故縱,欲抑先揚的筆法。朱自清先生在語言上頗有造詣,其散文語言多用口語,簡潔樸素,平易自然。為了表情達意的需要,他十分注重語言的錘鍊加工,注重創辭鍊字,努力以生動而傳神的語言創造出詩的意境,於樸素之中見風華,達到一個「不易達到的境界」……
<四>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嫋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裡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這是一篇抒情的散文,文筆細膩文雅,描寫了朱自清先生看到月色下的荷花心情複雜,那種渴望自由,不滿現實,卻又不能的心情。朱自清先生,來到曲折的小路,看到了在夜光下綻放的荷花,姿態各異,那美麗的花配著月色美得恰到好處,讓朱自清暫時忘記了煩惱,可到後面,蟬聲和蛙聲一片熱鬧,而他卻什麼也沒有,他的心情又落寞了起來。 這篇文章為後人留下舊中國上知識分子在苦難中徘徊前進的足記,寄託了朱自清嚮往憧憬著未來的政治思想。同時,也表達了對荷花的喜愛之情。
漫步在美麗的荷塘月下,耳畔仿佛迴蕩著朱自清先生《荷塘月色》那宛然如歌的吟唱,時隔多年,讀朱自自清先生的作品《荷塘月色》,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和欣賞,感受到全文充盈了「淡淡的喜悅」和「淡淡的哀愁」,朱自清先生把荷塘周圍蓊鬱的樹林、嫋娜的荷花、脈脈的流水、皎潔的月光以及遠遠近近的山色,都一一呈現在讀者面前。作者委婉細膩地描寫了荷塘月色的恬靜朦朧,由此,展現了一個正直的知識分子,在那個年代裡對美好生活的嚮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