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是現代著名的文學家,他的散文在「五四」以後很有影響力。
寫作上具有紋路細緻、結構精巧,樸素優美、真氣照人的特色。
後來偏於記實和說理,語言更加接近口語。
朱自清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代,不滿帝國主義和國民黨反動統治,一身重病,拒領美國「救濟糧」。偉人曾提出應當寫朱自清頌,讚揚他「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
很多讀者都非常熟悉他的優秀散文作品,比如《背影》、《荷塘月色》、《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等等。下面介紹朱自清很著名的一篇散文,善用比喻,首尾呼應,令人回味無窮。
《綠》(節選)
作者:朱自清
這是一個秋季的薄陰的天氣,微微的雲在我們頂上流著;巖面與草叢都從潤溼中透出幾分油油的綠意。而瀑布也似乎分外地響了。那瀑布從上面衝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幾綹;不復是一幅整齊而平滑的布,巖上有許多稜角;瀑布經過時作急劇的撞擊,便飛花碎玉般亂濺著了。
那濺著的水花,晶瑩而多芒,遠望像一朵朵的白梅,微雨似的紛紛落著,點點隨風飄散,那更是楊花了。這時偶然有幾點送入溫暖的懷裡,便倏地鑽了進去,再也尋它不著。
這篇散文創作於1924年2月,當時作者暢遊溫州,第二次到仙巖遊覽。當地優美的風景,以及適宜的天氣條件,讓作者心曠神怡。朱自清有感於此,寫下了這首很著名的散文。
開篇先說,「我驚詫於梅雨潭的綠了!」梅雨潭是一個瀑布潭,梅雨亭正對著那條梅雨瀑,亭下深深的便是梅雨潭。
然後作者開始描寫潭水的綠,那樣極意描寫和具體形容「綠」的程度和誘人的美,是在前人文字中少有的。
要使文字能夠像繪畫一樣,表現出色的濃淡和光的明暗,這就不只要求作者對描寫對象觀察得細緻入微,而且必須找到恰當的語言,能夠把具體的景象準確地傳達給讀者。
作者用了一連串新鮮的、容易引起人們美的聯想的譬喻,來形容「綠」的厚平、清軟。比如作者說,水花「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又將其比作「隨風飄散楊花」。接下來作者又說,「那醉人的綠,仿佛一張極大的荷葉鋪著。」
這樣的表現手法讀者應該不陌生,早在《荷塘月色》中,朱自清就採用了很多比喻,不僅可以形象生動地展現場景,而且可以很好地融入作者的真摯情感。
梅雨潭閃閃的綠色招引著作者,朱自清就充滿溫情地開始追捉她那離合的神光,揪著草、攀著亂石,小心地探身,最後又鞠躬過了一個石穹門,才終於到達汪汪一碧的潭邊。
如此艱難,自當倍加憐惜,以至於作者真想張開兩臂抱住她,最後朱自清自己都覺得這是一個妄想,可是讀者的情緒卻被極大地調動了起來。
除此之外,朱自清又用兩組具體、近似的美景,來規定讀者想像的範圍,使梅雨潭的「綠」只能在兩種濃淡、明暗的比較中想像得之。
接著又用了一個精當的比喻,「仿佛蔚藍的天融了一塊在裡面似的,這才這般的鮮潤呀。」於是「綠」的無與倫比的奇異,就躍然紙上了。
此時那醉人的綠,不止讓作者驚詫了,更令其遐想無限。作者試圖將這樣的綠贈給輕盈的舞女,必能臨風飄舉。作者還設想能挹一縷綠色以為眼,將其贈給那善歌的盲妹,必會明眸善睞。
如此的「女兒綠」已經是寫到了極致,而最後作者又用「不禁驚詫於梅雨潭的綠了」進行收結,不僅呼應開篇,而且進一步點染主題。如此高超的藝術表現力,讓我們不得不多拜讀幾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