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很著名的一篇散文,善用比喻,首尾呼應,令人回味無窮

2020-12-12 品詩賞詞

朱自清是現代著名的文學家,他的散文在「五四」以後很有影響力。

寫作上具有紋路細緻、結構精巧,樸素優美、真氣照人的特色。

後來偏於記實和說理,語言更加接近口語。

朱自清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代,不滿帝國主義和國民黨反動統治,一身重病,拒領美國「救濟糧」。偉人曾提出應當寫朱自清頌,讚揚他「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

很多讀者都非常熟悉他的優秀散文作品,比如《背影》、《荷塘月色》、《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等等。下面介紹朱自清很著名的一篇散文,善用比喻,首尾呼應,令人回味無窮。

《綠》(節選)

作者:朱自清

這是一個秋季的薄陰的天氣,微微的雲在我們頂上流著;巖面與草叢都從潤溼中透出幾分油油的綠意。而瀑布也似乎分外地響了。那瀑布從上面衝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幾綹;不復是一幅整齊而平滑的布,巖上有許多稜角;瀑布經過時作急劇的撞擊,便飛花碎玉般亂濺著了。

那濺著的水花,晶瑩而多芒,遠望像一朵朵的白梅,微雨似的紛紛落著,點點隨風飄散,那更是楊花了。這時偶然有幾點送入溫暖的懷裡,便倏地鑽了進去,再也尋它不著。

這篇散文創作於1924年2月,當時作者暢遊溫州,第二次到仙巖遊覽。當地優美的風景,以及適宜的天氣條件,讓作者心曠神怡。朱自清有感於此,寫下了這首很著名的散文。

開篇先說,「我驚詫於梅雨潭的綠了!」梅雨潭是一個瀑布潭,梅雨亭正對著那條梅雨瀑,亭下深深的便是梅雨潭。

然後作者開始描寫潭水的綠,那樣極意描寫和具體形容「綠」的程度和誘人的美,是在前人文字中少有的。

要使文字能夠像繪畫一樣,表現出色的濃淡和光的明暗,這就不只要求作者對描寫對象觀察得細緻入微,而且必須找到恰當的語言,能夠把具體的景象準確地傳達給讀者。

作者用了一連串新鮮的、容易引起人們美的聯想的譬喻,來形容「綠」的厚平、清軟。比如作者說,水花「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又將其比作「隨風飄散楊花」。接下來作者又說,「那醉人的綠,仿佛一張極大的荷葉鋪著。」

這樣的表現手法讀者應該不陌生,早在《荷塘月色》中,朱自清就採用了很多比喻,不僅可以形象生動地展現場景,而且可以很好地融入作者的真摯情感。

梅雨潭閃閃的綠色招引著作者,朱自清就充滿溫情地開始追捉她那離合的神光,揪著草、攀著亂石,小心地探身,最後又鞠躬過了一個石穹門,才終於到達汪汪一碧的潭邊。

如此艱難,自當倍加憐惜,以至於作者真想張開兩臂抱住她,最後朱自清自己都覺得這是一個妄想,可是讀者的情緒卻被極大地調動了起來。

除此之外,朱自清又用兩組具體、近似的美景,來規定讀者想像的範圍,使梅雨潭的「綠」只能在兩種濃淡、明暗的比較中想像得之。

接著又用了一個精當的比喻,「仿佛蔚藍的天融了一塊在裡面似的,這才這般的鮮潤呀。」於是「綠」的無與倫比的奇異,就躍然紙上了。

此時那醉人的綠,不止讓作者驚詫了,更令其遐想無限。作者試圖將這樣的綠贈給輕盈的舞女,必能臨風飄舉。作者還設想能挹一縷綠色以為眼,將其贈給那善歌的盲妹,必會明眸善睞。

如此的「女兒綠」已經是寫到了極致,而最後作者又用「不禁驚詫於梅雨潭的綠了」進行收結,不僅呼應開篇,而且進一步點染主題。如此高超的藝術表現力,讓我們不得不多拜讀幾遍。

相關焦點

  • 朱自清散文的語言藝術魅力與特色
    作為我國現代著名的散文家,對於我們來說非常的熟悉,他的許多作品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例如《荷塘月色》《背影》等等,給予了我們諸多的啟發,他的作品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令人回味。一、 朱自清散文的結構藝術魅力 (一)結構優美 在一篇文章當中,「文眼」是核心,是作者對於整篇文章的深入體會,也是作品中所要表達的主要情感。
  • 寫作(初中篇)丨如何首尾呼應?
    作文的開頭和結尾總是格外受到關注,因此我們在寫作時也往往會特別用心地醞釀這首尾兩部分的內容。
  • 朱自清的一篇散文,用了11個問句,藝術構思更是不落常套
    吟詩賦詞追求含蓄,散文創作也需要真摯的情感。情感是文學作品的源泉,又是來自對現實生活的能動反應。比如,朱自清的很多散文都是聲情並茂,並寓意深邃,作者以綿密細緻的筆觸,系情於物,盡情地抒發著內心的感受,創造了獨特的意境,並啟人深思。
  • 首尾呼應寫好作文結尾
    結尾的作用任何一篇文章的結尾都應具有兩種意義,第一是收束全文。文章的結尾應當「如截奔馬」,把洋洋灑灑幾百字的文章在最合適的地方收住,不能草草收兵,更不能畫蛇添足。第二是能夠使閱讀的人感到回味無窮,一篇好的申論文章在結尾的時候應該簡明有力,引人深思,有餘音繞梁之感。2.
  • 現代散文家朱自清先生和他的兩位夫人的愛情往事
    我國著名散文大家朱自清的名字,想必大家都知道,他的《背影》、《荷塘月色》,影響了一代一代的國人。此外他的散文《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和《給亡婦》也都是經典散文名篇。《給亡婦》是朱自清懷念結髮之妻武鍾謙的一篇散文。
  • 家長聯名建議刪除《荷塘月色》課文,只因朱自清用的這8字比喻?
    雖然說前者在網絡上走紅是因為「爸爸給你買橘子」這個梗,後者又產生了流行語「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但大家在惡搞的同時也不得不承認,這兩篇散文雖然篇幅短小,卻完美體現了作者朱自清散文構思上以小見大的特色。
  • 現代著名散文家朱自清丨——講真話,寫真情,描實景
    朱自清,原名朱自華,號秋實,改名自清,字佩弦。一八九八年十一月生於江蘇東海,長大於江蘇揚州,故自稱「我是揚州人」,現代著名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其散文樸素縝密、清雋沉鬱、語言冼煉、文筆清麗、極富有真情實感。朱自清以獨特的美文藝術風格,為中國現代散文增添了瑰麗的色彩,為建立中國現代散文全新的審美特徵創造了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散文體制和風格。
  • 著名詩人余光中:朱自清算什麼「散文大師」!
    丁啟陣教授連發多篇文章支持將《背影》剔除,其中一篇的標題就叫《我贊成把朱自清〈背影〉從語文課本中刪去》。丁教授在文章中這樣寫道:一個父親,可以令兒子感動的行為方式實在是太多了,絕不限於違反交通規則去買橘子一種。
  • 《荷塘月色》:朱自清的這篇散文,為何被選進高中教材,魅力何在
    生活在清華大學裡的朱自清,寫了一篇散文《荷塘月色》,文中寫了「日日走過的荷塘」。讀他的散文,我們仿佛能看到荷花朵朵,能聞到荷香悠悠,能感受到作者的淡淡的喜悅,淡淡的哀愁。典雅極了,美極了。也就是說朱自清的這篇散文採用了移步換景和定點觀察兩種觀察角度。
  • 寫作(初中篇)丨如何首尾呼應點明中心?
    一般用在文章的開頭和結尾。換句話說,就是在文章開頭提到的內容,相應的在結尾再重複一遍。例如:朱自清的《背影》開頭: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餘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這兩個地方,把文章開頭提到的內容,相應的在結尾又再重複一遍,這樣就使得文章首尾呼應(文章結尾,呼應開頭也叫「首尾照應」「首尾相應」「首尾圓合」)、開門見山、直接在篇末點了題、呼應了開頭。文章的結尾與文章的開頭相呼應,這種布局可以使文章的結構嚴謹、完整、貫穿文本;同時,它也將對文章主題的深華、中心的突出起到重要的作用。
  • 名家散文|徐可:朱自清的梅雨潭
    朱自清與同校教員馬孟容、馬公愚兄弟交遊甚密,他尤其欣賞馬孟容的國畫。在離別溫州之際,他向馬孟容索畫以為紀念。馬孟容知道朱自清喜歡海棠花,遂以月色、海棠、八哥作畫一幅,贈與朱自清。朱自清甚喜,隨即回贈一篇散文《「月朦朧,鳥朦朧,簾卷海棠紅」》,成就一段文壇佳話。
  • 【指導】考場滿分作文兵法:首尾呼應
    開頭和結尾是文章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同學們的作文能做到首尾呼應,那麼,在緊迫的閱卷場上定能「惹人眼球」,給閱卷老師一個好印象。 讓考場作文首尾呼應的方法有很多,任意選擇其中的一種就能讓你的文章結構嚴謹,渾然一體。
  • 一張誘惑的網 ——品讀朱自清散文《白水漈》
    「霧縠」「飛煙」「影子」三個比喻呈現出了白水漈的空靈美:若隱若現、若有若無。瀑布薄和細的特點表現得那樣具體,但是,驚人之筆還在後頭:「有時微風過來,用縴手挽著那影子,它便嫋嫋的成了一個軟弧;但她的手才松,它又像橡皮帶兒似的,立刻伏伏貼貼的縮回來了,我所以猜疑,或者會有雙不可知的巧手,要將這些影子織成了個幻網。微風想奪了她的,她怎麼肯呢?
  • 為何有家長建議刪除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只因文中這8個字?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荷塘月色寫作的背景和內容,這篇文章是朱自清在清華大學任教時因渴望自由、超越現實卻又不能脫離社會、鬱鬱寡歡之下寫下的一篇文章。 這八個字能夠引發風波,實在令人意外。 這八個字是什麼?為何引得社會一片轟動? 為了能夠淋漓盡致地表達月色美好,朱自清先生則用了比喻的手法,將月光比作「剛剛出浴的美人」。在第一段中,朱自清有這樣描寫月光下的荷塘:「又如剛出浴的美人」,正是這八個字引發了一些文學家和家長的質疑!
  • 董愛玲:首尾照應
    董愛玲,語文教師,散文《平凡的日子》曾發表在2020年11月9日《山東教育報》杏壇欄目。熱愛寫作,尤其隨筆。首尾照應文/董愛玲一篇文章,講究首尾呼應,感覺是不錯的文章。世界上萬事萬物哪個沒有始終?一輛列車,在風中穿行,在雨中奔跑,不也是首尾一致嗎?
  • 朱自清散文《匆匆》僅600餘字,為何幾次教材調整依舊被保留
    朱自清一生寫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散文,《荷塘月色》的清幽抒懷,《背影》細緻深沉的父愛,《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的詩意畫境,篇篇成為傳誦的經典,都以「詩意盎然」被稱為散文的典範代表。在眾多作家散文中,朱自清散文有他獨特的風格和審美,雖然他的散文題材大多取材身邊凡人小事,但是,卻傳達了朱自清特有的人生思考和感悟。
  • 中考作文指導:首尾呼應,凸顯主旨
    (選自湖荊州中考滿分文《把夢想帶給花季》) 技巧點撥:首尾呼應是考場作文中最實用的方法之一,一般情況是作者先在開頭提出文章的中心,然後在結尾時再次強調,照應開頭,從而使文章的中心鮮明突出。你看,在上例中,小作者運用首尾呼應的方式,以優美的詩一般的語言凸顯了文章的主旨——理想的生活中最快樂的時光,便是夢想的花季。
  • 回味無窮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回味無窮,回味:吃過好的食物以後的餘味;指從回憶中體會到的意味;窮:窮盡。比喻事後越想;越覺得意味深長。也比喻讀過含意深長的文藝作品後;體會到無限的意趣。出自:宋 王禹偁《小畜集 卷六 橄欖》詩:「良久有回味,始覺甘如飴。」
  • 69年前的今天,荷塘月色下的背影,沒被餓死的散文家朱自清病逝
    本文來自:百度知道日報(萬象歷史特約作者:東西望)69年前的今天,1948年8月12日,荷塘月色下的背影,沒被餓死的散文家朱自清病逝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生於江蘇東海,原籍浙江紹興,長大於江蘇揚州,故稱「我是揚州人」。現代中國著名詩人、散文家、學者。
  • 《背影》《荷塘月色》被批俗,「走投無路」的朱自清,該何去何從
    朱自清忠貞的氣節是不可爭辯的,至今仍為人讚賞,但作為近代的著名作家,他最引以為傲的散文卻受到了越來越多的質疑。 《背影》寫於1925年,至今將近百年,可朱自清父親買橘子時在月臺上下攀爬的背影還在感動著讀者,讓人倍感父愛之深沉。「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餘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可就是這開篇的第一句,就受到了來自著名詩人余光中的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