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距離考研還有不到30天。
有很多小夥伴進入了衝刺階段,也有好多小夥伴選擇了放棄。
有人在後臺問我:自己適合考研嗎?
其實,適不適合,因人而異。
但,永遠不要把考研,當做逃離社會的藉口!
01
2019年,全國畢業生人數達到834萬,可調查顯示,這些畢業生中,已籤約OFFER的人群僅僅有32.12% 。
除去出國留學和繼續深造的,有12.17%的人仍在待業中。
也就是說,有一百多萬的畢業生,畢業即失業。
時代翻滾的浪潮讓畢業生們遇見更多機遇的同時,也讓他們面臨更多的挑戰。
就業危機、房貸壓力、考研學習的大環境等各種因素的調動下,他們被人群裹挾著擠入考研的洪流。
每年考研緊張備考時期,大學的圖書館總能看見那些奮筆疾書的身影。
開學初,因為要查資料,我去了一次圖書館,裡面意料之中地坐滿了考研大軍。在靠近走道的位置,我看見了上學期發朋友圈立誓好好學習,爭取考研一次上岸的學弟。本以為他在刻苦學習,我正準備上前稱讚一番,可等我走近一看,他正陶醉地刷著遊戲視頻。
沒有人有權利阻止你進步,考研確實是提升人生格局,改變發展方向的可行路徑。但考研從來不是大學生活中過路式的選擇,不是朋友圈的作秀。
為了融入考研氛圍,隨波逐流,來一場「口嗨式」的考研,卻沒有真正地付出行動。
最後只不過是在白日夢中驚醒,在骨感現實中一蹶不振。
02
朋友十一去年畢業後陸陸續續換了幾家公司,最後選擇在一家創業公司做短視頻。
畢業後她不止一次提過,想要一邊工作一邊考研。
但是考研卻並不在她的生活日程之中,只是身心俱疲時的短暫幻想。
無休止的加班和令人惱火的同事讓她每次回家後巴不得倒頭大睡,考研好像成了她對另一種生活的期待。
從象牙塔走入社會後,突然面臨著身份從學生到社會人的轉變,好像一夜之間就被迫長大了。
也是從那時起,我們也不再理所應當得到家人的庇護,理應面對外面的風雨。
所以這個時候考研的想法,不過是對原本平穩生活的美好想像,對眼前生活的迴避。
看過這樣一個新聞:
民警在廢棄廠房中發現一名凍僵的流浪漢,經詢問後發現流浪漢是一名復旦大學計算機專業的研究生。
小武為了考研,放棄公務員的鐵飯碗,如願考上了心儀大學的研究生,畢業後卻不斷碰壁。
知識沒有轉化成生產力,面對快速發展的社會,久居溫室的小武已經喪失了對生活突發狀況的反應能力。
被小偷扒了錢包後,小武孤立無援。沒有工作的他,只能在廢棄工廠搭起一個小窩。
不知道何時起,考研成了躲避社會的溫床。但活在舒適圈,無異於在溫水中結束自己的生命。
作家尼爾·唐納·沃許在書裡寫道:「人生開始於舒適圈的盡頭。」
經歷了應試教育,我們已經習慣了通過考試看待自己的成敗。當畢業來臨之際,又想要通過最簡單的方法——考試,去面對尚未準備好的生活。
但是人生的危機,又怎麼會是一場考試能夠解決的呢?
03
這個社會正在我們的心中不斷地堆砌著恐懼,擊垮我們的「玻璃心」。
有的招聘信息,揚言只要研究生以上學歷的畢業生,其他免談。
周遭源源不斷的壓力湧上我們的時候,抱著「鴕鳥心態」,我們選擇退讓,想要通過考研強大自己,以此來面對更多的挑戰。
為了避免踏入社會,我們選擇一條自以為舒服的考研之路,最後沒有規劃地亂撞,只會造成時間的浪費。
我一直記得,高中政治老師面試新老師回來後,非常遺憾地說了一句:
「來面試的畢業生裡面已經很難找到本科生了,但其實有些職位,真的沒有必要。」
這種時候往往能看見一種「應付式」畢業的心態,為了拖延進入社會的時間,選擇和大多數同學一樣步入考研的洪流,卻恰恰忽略了自己的職業規劃和未來發展。
選擇繼續在大學生活度過一段時間,從未來的職業規劃來說,可能造成了自身資源的浪費。
知乎有一條問題引人深思:不隨波逐流是一種什麼體驗?
回答我覺得很贊:既有順風的智慧,又有逆風的骨氣。
明白內心真正所想,即使逆風而行也自有風骨。結合自身的情況,選擇走入人潮,也是真正的智慧。
盲目擠入考研潮流,迴避成長,社會也會將你扼殺在搖籃中。
一味貪戀安適的溫床,也無異於在溫水中迎接慢性的災難。
抱著「鴕鳥心態」軟弱地退讓,「玻璃心」仍然會在未來破碎一地。
結合自身情況,理性思考。根據職業規劃,再去選擇考研,才是應對社會最好的良藥。
考研,從來不是逃避社會的藉口,也不是生活的避難所,畢竟沒有人能夠真正地脫離社會。
未來充滿未知,請永遠打一場有準備的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