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為,酗酒和濫用激素這兩個
股骨頭壞死致病因素至今尚未引起公眾重視。
身體周刊記者 王炬亮 圖
身為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院副院長、骨科主任,張長青是國內引進「
腓骨移植治療股骨頭缺血壞死」的第一人,他帶領的團隊不僅引進這項技術,還在手術方式以及在青少年晚期病人中運用「腓骨移植」技術上走出了自己的創新道路。近年來他又將目光投向富血小板血漿骨修復研究。
身體周刊記者 屠俊
張長青
1962年出生,骨科主任,醫學博士,博士生導師。現任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院副院長、骨科主任,上海市四肢顯微外科研究所所長,上海交通大學創傷骨科研究所所長。
2001年,張長青接診了一位股骨頭壞死的病人,這個名叫娟子的孩子正讀高三快要高考了,18歲的如花年紀卻患上了股骨頭壞死,治不好就可能落下終身殘疾。張長青為她進行了「腓骨移植」手術,情況良好,在兩年的隨訪結束後他們逐漸失去了聯絡,直到有一年的春節,張長青接到了娟子的電話。
電話那頭,娟子告訴張長青,她已經完全好了,而正因為有這段經歷,她現在正在讀醫,希望能夠治療更多像自己一樣曾經絕望的病人。張長青說,那一刻他覺得自己的工作真的非常有意義。
身為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院副院長、骨科主任,張長青是國內引進「腓骨移植治療股骨頭缺血壞死」的第一人,他帶領的團隊不僅引進這項技術,還在手術方式以及在青少年晚期病人中運用「腓骨移植」技術上走出了自己的創新道路。
近年來他又將目光投向富血小板血漿骨修復研究,「目前,我們對於PRP進行修復骨組織和軟組織的基礎和臨床研究已經歷經10餘年,這項技術在國內是我們首創,在臨床實驗階段解決了很多病人的不治之症,今年已經得到國家的認證,目前已經開始在全國推廣,在上海的使用目前也要在最近開始施行。」張長青說。
治療股骨頭壞死
股骨頭是支撐身體上半部分的兩根骨頭,位於骨盆下方,人的直立行走、活動、勞動都依靠股骨頭的支撐作用,所以股骨頭也是最容易受傷的部位。股骨頭壞死是股骨頭血供中斷或受損,引起骨細胞及骨髓成分死亡及隨後的修復,繼而導致股骨頭結構改變、股骨頭塌陷、關節功能障礙的疾病,是骨科領域常見的難治性疾病。
張長青告訴我們,股骨頭壞死的致殘率非常高,若不經合理治療,60%~70%病例將於2-3年內發生髖關節殘疾;大多病人發生疼痛反應,伴隨肢體不等長、跛行;髖關節活動障礙;喪失行走能力等症狀。
張長青介紹,對於股骨頭壞死,傳統的治療會採用開刀切除壞骨,換上人工骨,但這種方法不僅價格昂貴,且遠期併發症發生率極高,雖然有歐洲研究機構的數據顯示,在合適的病人身上使用合適的材料,且通過準確安裝,使用人工關節15年以上的病人中,90%以上不存在更換問題,使用20年以上的病人中約80%不存在問題,「不過人工關節對於人體來說總歸是異物植入,存在感染及其他併發症的問題,而這會嚴重影響病人,特別是中青年病人的生活質量,帶來沉重的經濟和心理負擔,所以這種方法只適合晚期無任何辦法治療、功能無法恢復的病人。」
而相比人體不可缺少的股骨頭,位於小腿的腓骨不起承重作用,經過數萬例的病人證實,切除腓骨並不會對人體產生明顯的不良影響,「腓骨在骨科重建外科中起到非常重要的組織修復作用,包括骨缺損、骨畸形,甚至美容的時候做的重建下頜骨都可以用到腓骨移植技術。而在股骨頭壞死但還不存在變形之前,將帶血管的腓骨移植到壞死的股骨頭裡,能夠起到重建血供的作用,並且腓骨能夠提供有活力的骨和血管形成細胞,保障了力學性能,最終可以達到保留自體的股骨頭、維持有功能的髖關節的目的。」張長青說。
12年前,張長青帶領的六院骨科團隊率先在國內引進「帶血管游離腓骨移植術」治療股骨頭壞死,至今已治療了3000多例病人,其中治癒率達86%左右,研究成果獲上海市醫學科技二等獎、中華醫學科技三等獎和上海科技進步三等獎。
不過,「帶血管游離腓骨移植術」只是一種沒有辦法的治療辦法,目前僅適用於中低程度的股骨頭壞死病人,對嚴重的股骨頭壞死,尚無能為力。
腓骨移植術創新
從數據上來看,相對於將「帶血管游離腓骨移植術」推廣成在美國治療股骨頭壞死治療規範的杜克大學,張長青帶領的團隊進行這項手術的併發症和手術時間都明顯低於後者,「這是由於我們在手術技術上走了自己的一條創先之路。」張長青說。
張長青指出,傳統游離腓骨移植治療股骨頭壞死技術存在一定的缺陷,包括獲取帶血管蒂腓骨切口長、時間長、對病人的損傷大;小腿供區和髖部併發症發生率較高;以及技術難度大、需要兩組醫師同時手術等。對比國外的同類治療,張長青運用「切取游離腓骨三步法」進行手術:即先離斷腓骨,再解剖周圍結構,最後顯露血管並切取腓骨的三步法將取游離腓骨手術時間從平均1小時大幅縮短至15分鐘。
「一旦腓骨切取不好,會帶來周圍的神經損傷等併發症。」張長青說,「在六院,一個熟練的醫生進行這項手術,所需的時間只要1個小時左右;由於整個手術都是圍繞肌間隙操作,且在取出小腿腓骨的時候,周圍的血管都進行了結紮,所以手術中病人基本沒有大血管的出血,術中也無需輸血,這些技術目前在國際上也是領先的,也是六院的『帶血管游離腓骨移植術』併發症低於杜克大學等平均水平的原因。」
另外,傳統的腓骨移植術存在清理壞死病灶路徑過長、股骨頭容易被打穿的問題,而這正是導致髖部併發症的誘因,張長青首次建立髖前入路腓骨植入技術,改變了切口位置,減少了手術創傷,簡化清理壞死灶步驟,減少了髖部併發症的可能。
而且,六院的腓骨移植術採用了人體可吸收螺釘,創傷較小、手術時間較短,得到了這一治療方法的創始人—美國骨科學會前主席、美國杜克大學骨科主任艾班尼克教授(James R. Urbaniak)的稱讚,他指出:「張醫師的手術技術採用前側入路,並使得在小腿部用一個較短的切口獲得帶蒂腓骨,減少了手術創傷。」
如今,「游離腓骨移植治療股骨頭壞死」已經被寫入「國際股骨頭壞死疾病治療指南」,指南中寫道:中國專家所施行的「游離腓骨移植術」取得了很好的療效,該技術的確有效,需要根據主刀醫師的技術熟練度及移植技術特點進行選擇。
青少年股骨頭修復
據統計,目前中國患有股骨頭壞死的病人在3000萬以上,這種疾病正在向低齡化發展。以往對青少年股骨頭壞死均給予人工關節置換的治療方式,而張長青提出對青少年晚期股骨頭壞死病人施以「帶血管蒂游離腓骨移植」手術,效果顯著。
「由於年輕人自身的修復能力較強,所以對於這些患者來說,即使股骨頭壞死已經處於晚期,我們還是可以運用腓骨移植手術幫助他們股骨頭長回原來的樣子,外科技術是以外力給予股骨頭生長以活力,而年輕患者自身的修復能力是其自身的一種內力,兩者相互作用會產生『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我們曾經接診過16歲就股骨頭嚴重壞死的小病人,經過手術治療,至今8年依然行動自如。」
這項手術也大大降低了病人的治療費用,張長青介紹,關節置換的費用在20萬元左右,而重建手術的費用僅在3萬元左右。
近十餘年來,張長青帶領的團隊採用吻合血管的游離腓骨移植技術共治療青少年股骨頭壞死268 例,其中20歲以內患者為125例;47例為終末期股骨頭壞死。其中,212例患者經改良的游離腓骨顯微外科移植技術治療,保頭率79.1%;47例終末期股骨頭壞死病例,66.0%獲得了股骨頭重建。
張長青這項針對終末期股骨頭壞死的研究結果,發表在骨科頂尖雜誌《骨科動態》上,張長青在文中寫道:「對於終末期股骨頭壞死患者行吻合血管的游離腓骨手術,能緩解疼痛,增加髖關節的活動度,雖然X片顯示骨壞死日趨嚴重,有些髖關節不得不進行置換手術,筆者相信該手術應該被應用於『拯救髖關節』,特別對於30歲以下的年輕早期股骨頭壞死患者。」
富血小板血漿神效
除了在股骨頭壞死方面的研究,張長青近年來在「富血小板血漿修復骨組織和軟組織的基礎和臨床研究」上也獨有建樹,研究成果獲中華醫學科技三等獎、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科技進步二等獎。
富血小板血漿(PRP),是自體全血經離心後得到的血小板濃縮物。「血液是人體的養分,血液中的血小板含有大量的生長因子及蛋白質,而PRP裡有活化的血小板。」張長青指出,「正常的血小板濃度能夠維持人體正常的功能需求,但是將它們濃縮到一起放到局部,其含有大量的活性生長因襲,對各個部位的修復都非常有好處。」
「我們認為,PRP可加速骨癒合,人工骨由於沒有活性只能作為支架使用,而若PRP與人工骨複合使用則能夠提升骨修復效果,接近於自體骨骼的生長。」張長青說,PRP還能夠起到促進肌腱修復的作用,有研究顯示,局部反覆注射PRP能顯著促進肌腱血管化、減少纖維變性。這項技術已經被運用到跟腱炎、網球肘以及慢性肩袖肌腱病等疾病中;PRP還可以促進肌肉、韌帶的修復,修復複雜創面等,還能夠運用到骨不連的患者中,「我們將PRP、人工骨和自體骨進行混合放入在患者骨缺損的部位進行治療,效果很好。」
「目前,國際上非常關注PRP在骨折修複方面的治療使用,而我們也在持續跟蹤。目前,我們只有1例臨床病例,但是基於體外和動物實驗研究,我們認為PRP在加速和提高骨癒合方面可能是有益的。PRP在非急性骨折,骨折或大段骨缺損的治療中缺乏臨床數據。顯然,需要更多的隨機和半隨機對照的臨床試驗來評估應用PRP治療成人骨癒合的影響(利益或危害)。」張長青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