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愛發呆的榮格格。最近因為疫情的原因,榮格格已經在家待業多時了。重要的事情一件也沒有做,浪費的時間一點也沒有少,所以在時間管理上自然出了很大的問題。於是乎,我想盡一切辦法,使出渾身解數,想要找到傳說中「拖延症」的破解大法,試圖先從其內而破除其功,再從其外而疏通其道,一舉攻破這枚與我共生多年的思想毒瘤。
首先啊,要想實現內部破功,就必須知道拖延症的內部運行機理是什麼。
正所謂以毒攻毒嘛,思想毒瘤當然要派出硬核思想來進行瘋狂鎮壓。這就不得不提心理學史上的大佬級人物弗洛伊德,當然,他還提出過一個比他自己還要大佬的理論,那就是「三我理論」。按照弗洛伊德的說法,我們每個人的人格都是由自我、本我和超我構成的,他們三者通過分工合作共同決定人的思想和行為。其中,本我就是整條街上最酷的仔,什麼都不要只要快樂,什麼都不管只管開心,換句話說,本我只關心如何立即滿足個人需要,即「我開心就好」,不受到任何道德或法律的約束;而超我則是一個控制欲極強的霸道總裁,它時刻考慮著來自社會及家庭的各類準則,並對本我強制執行這種高標準,因此經常與本我發生一定衝突(PS:這裡請自行想像「我與霸道總裁的故事之神仙打架」);自我則是「牆頭草,兩邊倒」,一會兒哄哄本我,一會兒勸勸超我,它會在儘量滿足本我衝動的前提下,儘量考慮超我的道德情景以及可實現性。因此,自我扮演著協調的角色,在本我與超我之間做出平衡。
根據上面的「三我」理論,拖延就可以被看作是自我在本我和超我之間做出的妥協。為什麼這麼說呢,大家可以回想一下,生活中讓我們拖延的事情往往是比較困難或者讓我們感到排斥的,因此這些事情很容易讓我們體驗到不快樂。
而這完全不符合本我這個酷仔的預期,因此它一定會想方設法通過其他路徑來尋找快樂,在這一個過程中,本我就會違背一些超我所制定的準則,例如我們需要保持自律,不能太過於放縱自己等等(PS:這也就說明,一個沒有追求的人就不會出現拖延導致的痛苦),於是乎,本我與超我就產生了嚴重的衝突。那麼,如何化解這兩者之間的矛盾呢?這個時候,自我就想到了一個辦法,那就是拖延。因為拖延既可以保證當下的快樂,滿足了本我的需求,又可以帶來因沒有按時完成任務而產生的自責與內疚,從而讓人們不會忘記這個任務,勉強滿足了超我的需求,這使得三我最終處於平衡狀態。
因此,這一分析視角下的拖延,是三我調節的產物,雖然可以讓人們在當下感知到短暫的快樂,但是恐懼與焦慮會隨著截止日期的靠近而越加嚴重。
除此之外,行為主義中的減損理論也可以解釋拖延的作用機制。減損理論是說,在獲得相同利益的前提下,如果獲取利益所需要的時間越長,那我們對它主觀價值的減損值越大。一句話解釋就是,假設玩遊戲和學習能帶給我們相同的快樂值,那人們會選擇先玩兒再說,因為玩遊戲可以讓人們立即體驗到快樂。因此,這就可以很好地解釋,為什麼我們在拿到一件比較困難的任務或者計劃後,明明知道它能帶給自己很多好處和價值,卻還是在最後一秒鐘選擇了拖延。從這個角度來說,拖延是一個人不能很好地對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進行平衡的結果,如果不對自我做出一定控制,就會導致過分沉迷於當下玩樂而忽略遠期目標等問題。
另外,拖延症還可以甩鍋給自己的原生家庭,當然我說這句話的目的不是要引起家庭內部矛盾,而是讓大家更好地與自己的父母和家庭進行和解。大家可以想一想自己是不是經常會出現憂傷、焦慮、憂鬱等情緒,自己所在的原生家庭當中,父母是不是比較專制,對孩子的掌控力比較強?例如父母經常會對你的事情亂加幹涉,不聽你的意見等等。
出生在這樣家庭環境的孩子,因為長期得不到外界的認可,所以對於外界的認知一直是處於敵對狀態的,由於經常被他人控制,因此反向加強了他們對外界世界的控制欲望,也可以理解為個人的叛逆。
而拖延就可以看作是這些人與外界爭奪控制權的表現。比如,今天你剛剛收到領導分配的任務,要求在幾天之內完成一件事情。這個時候,你本能的第一反應是,領導的任務會剝奪屬於自己的時間,嚴重威脅你對時間的掌控權,因此迅速與領導建立對立狀態,進而觸發排斥情感,變得十分不快樂,因此產生三我之間的鬥爭,導致拖延產生。
另外,在專制型家庭成長出來的孩子,一般不具備獨立的人格,通常將自我的價值建立在他人的評價中,會具備討好、否定自己等特點。等這些孩子成年後,會產生強烈的人格獨立感,但卻習慣於依賴他人的評價,因此有可能表現出極端獨立且自卑的矛盾性格。這時候,他們就會試圖通過拖延來告訴所有人:「我是一個擁有自主權的人,我可以根據自己的選擇來行動,我不會聽從任何人的安排或者規定來做事。」從而在外界極力塑造人格獨立的形象。但與此同時,又總將自我價值感等同於自己是否做得出色,如果出色則過度傲嬌,如果不出色則過度貶低。為了顯示自己的獨立性和優越性,這些人會極力避免犯錯,因此在面對自己不擅長的事情的時候,或者覺得這件事情困難係數較高的時候,往往會表現出拖延的傾向。因為拖延可以代表沒有用心去做或準備時間不充足,這樣就可以為失敗找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從而避免打擊自己的自我價值感。
好啦,找到拖延症的作用機制後,就讓我們看看如何從外部疏導從而一舉攻下拖延症吧。
首先,如果想從根本去除拖延症的問題,最重要的一個思考是,如何在面對一項任務的時候讓自己變得沒有那麼痛苦,這樣就不用讓本我和超我的鬥爭異常激烈了。
針對這個問題,榮格格認為,我們可以提前預想任務的難度,並分析一下你對任務反感的原因是什麼,有可能是不想被別人控制,也有可能是自信心不足導致的焦慮和憂傷。當我們逐漸了解到這一事實後,試著去接受這樣的自己,然後嘗試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找到樂趣,將其看作是提升自己的一個機會,而不是他人控制你生活的手段。通常可以借鑑的方法是,自問自答法。在完成任務的時候,多多向自己提出問題,不斷深入和思考,並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解決它,將其努力想像成玩遊戲當中的升級打怪。當然,這一個過程可能需要很長時間,但是不要心急,慢慢來,改變自己的心態,對內心的抵抗進行留意與觀察,你就會發現,一段時間後,自己的心態會平和很多。
如果說剛才的方法是告訴我們要在心態上進行積極變化,那麼接下來的方法是告訴我們如何在保持心情舒暢的前提下,讓任務變得看起來更容易完成。
根據上面所分析的原因,我們現在已經知道,有的時候,自己之所以玩耍而不去做緊急的事情,是因為我們覺得目標所能帶來的回報十分遙遠。因此,我們需要想辦法讓現在的小目標和遠期目標更加深刻地結合在一起。我們可以將目標進行切割,並且明確切割的每一部分與大目標之間的聯繫(PS:思維導圖是一個很好的小幫手哦),這樣我們在完成一項小目標的時候,就可以感覺到離大目標更近了一步。但我們在設置目標過程中最重要的一點是,這個大目標對你來說十分有吸引力,且你對它的實現是十分渴望並具有實現性的。
除此之外,我們還要增強對待成功的自信。有研究表明,很多具有拖延習慣的人,潛意識中是不認為自己可以成功或者恐懼成功的,這同樣與自身性格和家庭環境有關,但是我們依然可以依靠後天的努力培養自己的自信習慣。自信可不是說說就來的,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強化。例如,我們可以將大目標切分為幾個比較容易實現和操作的小目標,並且將他們均勻分配給每一天,這樣每天的工作量較為適中,很容易被我們完成,久而久之自信就會被慢慢積累;其次,找到自身的鉚釘點,學會獨立思考問題,要明白個人人格並不是依附於其他人而存在著的,他人的評價並不能決定你是一個怎樣的人,而且你的表現也不能說明你就是一個失敗者或者是一個成功人士。努力找到自己的閃光點,並將其無限放大,這些都可以隨時記錄在日記本中,反覆地翻看,以此在潛意識中建立自信。
在此之後,為了更好地鞏固自信,我們可以在每一次完成任務後,給予自己適當的獎勵,例如吃一頓大餐,買一點小甜品,讓自己得到充分尊重。這樣的行為同樣可以強化個人人格,讓我們明確完成這個任務的動力源自自己,任務完成也是自我人格驅使自己所做出的動作與反應,而不是想要得到他人的認可或誇讚,自己是評價任務完成質量及是否對自己有幫助的唯一有效人,不需要尋求其他人給予自身獎勵或誇讚。
另外,如果我們在解決上述問題後,還是不能做到專注與專心,就可以通過冥想、身體放鬆,或藉助專注APP等幫助我們提升自我專注力。
對於現在很多人提倡的強制性不玩手機,或者強制性卸載娛樂軟體等做法,榮格格個人是不太贊成的。這種強制性手段,在短時間內可能會解決一定的問題,但是人的意志力是有限的,也是需要平衡的,你會發現,在你對自己進行強制性管制後的一段時間,很大可能會出現報復性玩耍的行為,反而會起到反作用。因此,從根本上明白拖延的作用機制,並從心理接受它,克服它,雖然是一個細水流長的過程,但更會是一個穩定的、真正有效的辦法。
好啦,榮格格說了這麼多,真心地希望沒有浪費大家的時間,如果以上內容可以幫到你一點點,那就是我莫大的榮幸。祝願大家可以享受每一天的生活,張開懷抱,擁抱太陽,我們下期再見。
上述內容僅代表個人觀點,接受大家的建議與指正,歡迎找我來討論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