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拖延症所困?解藥來了

2020-08-28 榮格格駕到

大家好,我是愛發呆的榮格格。最近因為疫情的原因,榮格格已經在家待業多時了。重要的事情一件也沒有做,浪費的時間一點也沒有少,所以在時間管理上自然出了很大的問題。於是乎,我想盡一切辦法,使出渾身解數,想要找到傳說中「拖延症」的破解大法,試圖先從其內而破除其功,再從其外而疏通其道,一舉攻破這枚與我共生多年的思想毒瘤。

首先啊,要想實現內部破功,就必須知道拖延症的內部運行機理是什麼。

正所謂以毒攻毒嘛,思想毒瘤當然要派出硬核思想來進行瘋狂鎮壓。這就不得不提心理學史上的大佬級人物弗洛伊德,當然,他還提出過一個比他自己還要大佬的理論,那就是「三我理論」。按照弗洛伊德的說法,我們每個人的人格都是由自我、本我和超我構成的,他們三者通過分工合作共同決定人的思想和行為。其中,本我就是整條街上最酷的仔,什麼都不要只要快樂,什麼都不管只管開心,換句話說,本我只關心如何立即滿足個人需要,即「我開心就好」,不受到任何道德或法律的約束;而超我則是一個控制欲極強的霸道總裁,它時刻考慮著來自社會及家庭的各類準則,並對本我強制執行這種高標準,因此經常與本我發生一定衝突(PS:這裡請自行想像「我與霸道總裁的故事之神仙打架」);自我則是「牆頭草,兩邊倒」,一會兒哄哄本我,一會兒勸勸超我,它會在儘量滿足本我衝動的前提下,儘量考慮超我的道德情景以及可實現性。因此,自我扮演著協調的角色,在本我與超我之間做出平衡。

根據上面的「三我」理論,拖延就可以被看作是自我在本我和超我之間做出的妥協。為什麼這麼說呢,大家可以回想一下,生活中讓我們拖延的事情往往是比較困難或者讓我們感到排斥的,因此這些事情很容易讓我們體驗到不快樂。

而這完全不符合本我這個酷仔的預期,因此它一定會想方設法通過其他路徑來尋找快樂,在這一個過程中,本我就會違背一些超我所制定的準則,例如我們需要保持自律,不能太過於放縱自己等等(PS:這也就說明,一個沒有追求的人就不會出現拖延導致的痛苦),於是乎,本我與超我就產生了嚴重的衝突。那麼,如何化解這兩者之間的矛盾呢?這個時候,自我就想到了一個辦法,那就是拖延。因為拖延既可以保證當下的快樂,滿足了本我的需求,又可以帶來因沒有按時完成任務而產生的自責與內疚,從而讓人們不會忘記這個任務,勉強滿足了超我的需求,這使得三我最終處於平衡狀態。

因此,這一分析視角下的拖延,是三我調節的產物,雖然可以讓人們在當下感知到短暫的快樂,但是恐懼與焦慮會隨著截止日期的靠近而越加嚴重。

除此之外,行為主義中的減損理論也可以解釋拖延的作用機制。減損理論是說,在獲得相同利益的前提下,如果獲取利益所需要的時間越長,那我們對它主觀價值的減損值越大。一句話解釋就是,假設玩遊戲和學習能帶給我們相同的快樂值,那人們會選擇先玩兒再說,因為玩遊戲可以讓人們立即體驗到快樂。因此,這就可以很好地解釋,為什麼我們在拿到一件比較困難的任務或者計劃後,明明知道它能帶給自己很多好處和價值,卻還是在最後一秒鐘選擇了拖延。從這個角度來說,拖延是一個人不能很好地對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進行平衡的結果,如果不對自我做出一定控制,就會導致過分沉迷於當下玩樂而忽略遠期目標等問題。

另外,拖延症還可以甩鍋給自己的原生家庭,當然我說這句話的目的不是要引起家庭內部矛盾,而是讓大家更好地與自己的父母和家庭進行和解。大家可以想一想自己是不是經常會出現憂傷、焦慮、憂鬱等情緒,自己所在的原生家庭當中,父母是不是比較專制,對孩子的掌控力比較強?例如父母經常會對你的事情亂加幹涉,不聽你的意見等等。

出生在這樣家庭環境的孩子,因為長期得不到外界的認可,所以對於外界的認知一直是處於敵對狀態的,由於經常被他人控制,因此反向加強了他們對外界世界的控制欲望,也可以理解為個人的叛逆。

而拖延就可以看作是這些人與外界爭奪控制權的表現。比如,今天你剛剛收到領導分配的任務,要求在幾天之內完成一件事情。這個時候,你本能的第一反應是,領導的任務會剝奪屬於自己的時間,嚴重威脅你對時間的掌控權,因此迅速與領導建立對立狀態,進而觸發排斥情感,變得十分不快樂,因此產生三我之間的鬥爭,導致拖延產生。

另外,在專制型家庭成長出來的孩子,一般不具備獨立的人格,通常將自我的價值建立在他人的評價中,會具備討好、否定自己等特點。等這些孩子成年後,會產生強烈的人格獨立感,但卻習慣於依賴他人的評價,因此有可能表現出極端獨立且自卑的矛盾性格。這時候,他們就會試圖通過拖延來告訴所有人:「我是一個擁有自主權的人,我可以根據自己的選擇來行動,我不會聽從任何人的安排或者規定來做事。」從而在外界極力塑造人格獨立的形象。但與此同時,又總將自我價值感等同於自己是否做得出色,如果出色則過度傲嬌,如果不出色則過度貶低。為了顯示自己的獨立性和優越性,這些人會極力避免犯錯,因此在面對自己不擅長的事情的時候,或者覺得這件事情困難係數較高的時候,往往會表現出拖延的傾向。因為拖延可以代表沒有用心去做或準備時間不充足,這樣就可以為失敗找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從而避免打擊自己的自我價值感。

好啦,找到拖延症的作用機制後,就讓我們看看如何從外部疏導從而一舉攻下拖延症吧。

首先,如果想從根本去除拖延症的問題,最重要的一個思考是,如何在面對一項任務的時候讓自己變得沒有那麼痛苦,這樣就不用讓本我和超我的鬥爭異常激烈了。

針對這個問題,榮格格認為,我們可以提前預想任務的難度,並分析一下你對任務反感的原因是什麼,有可能是不想被別人控制,也有可能是自信心不足導致的焦慮和憂傷。當我們逐漸了解到這一事實後,試著去接受這樣的自己,然後嘗試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找到樂趣,將其看作是提升自己的一個機會,而不是他人控制你生活的手段。通常可以借鑑的方法是,自問自答法。在完成任務的時候,多多向自己提出問題,不斷深入和思考,並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解決它,將其努力想像成玩遊戲當中的升級打怪。當然,這一個過程可能需要很長時間,但是不要心急,慢慢來,改變自己的心態,對內心的抵抗進行留意與觀察,你就會發現,一段時間後,自己的心態會平和很多。

如果說剛才的方法是告訴我們要在心態上進行積極變化,那麼接下來的方法是告訴我們如何在保持心情舒暢的前提下,讓任務變得看起來更容易完成

根據上面所分析的原因,我們現在已經知道,有的時候,自己之所以玩耍而不去做緊急的事情,是因為我們覺得目標所能帶來的回報十分遙遠。因此,我們需要想辦法讓現在的小目標和遠期目標更加深刻地結合在一起。我們可以將目標進行切割,並且明確切割的每一部分與大目標之間的聯繫(PS:思維導圖是一個很好的小幫手哦),這樣我們在完成一項小目標的時候,就可以感覺到離大目標更近了一步。但我們在設置目標過程中最重要的一點是,這個大目標對你來說十分有吸引力,且你對它的實現是十分渴望並具有實現性的。

除此之外,我們還要增強對待成功的自信。有研究表明,很多具有拖延習慣的人,潛意識中是不認為自己可以成功或者恐懼成功的,這同樣與自身性格和家庭環境有關,但是我們依然可以依靠後天的努力培養自己的自信習慣。自信可不是說說就來的,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強化。例如,我們可以將大目標切分為幾個比較容易實現和操作的小目標,並且將他們均勻分配給每一天,這樣每天的工作量較為適中,很容易被我們完成,久而久之自信就會被慢慢積累;其次,找到自身的鉚釘點,學會獨立思考問題,要明白個人人格並不是依附於其他人而存在著的,他人的評價並不能決定你是一個怎樣的人,而且你的表現也不能說明你就是一個失敗者或者是一個成功人士。努力找到自己的閃光點,並將其無限放大,這些都可以隨時記錄在日記本中,反覆地翻看,以此在潛意識中建立自信。

在此之後,為了更好地鞏固自信,我們可以在每一次完成任務後,給予自己適當的獎勵,例如吃一頓大餐,買一點小甜品,讓自己得到充分尊重。這樣的行為同樣可以強化個人人格,讓我們明確完成這個任務的動力源自自己,任務完成也是自我人格驅使自己所做出的動作與反應,而不是想要得到他人的認可或誇讚,自己是評價任務完成質量及是否對自己有幫助的唯一有效人,不需要尋求其他人給予自身獎勵或誇讚。

另外,如果我們在解決上述問題後,還是不能做到專注與專心,就可以通過冥想、身體放鬆,或藉助專注APP等幫助我們提升自我專注力

對於現在很多人提倡的強制性不玩手機,或者強制性卸載娛樂軟體等做法,榮格格個人是不太贊成的。這種強制性手段,在短時間內可能會解決一定的問題,但是人的意志力是有限的,也是需要平衡的,你會發現,在你對自己進行強制性管制後的一段時間,很大可能會出現報復性玩耍的行為,反而會起到反作用。因此,從根本上明白拖延的作用機制,並從心理接受它,克服它,雖然是一個細水流長的過程,但更會是一個穩定的、真正有效的辦法。

好啦,榮格格說了這麼多,真心地希望沒有浪費大家的時間,如果以上內容可以幫到你一點點,那就是我莫大的榮幸。祝願大家可以享受每一天的生活,張開懷抱,擁抱太陽,我們下期再見。

上述內容僅代表個人觀點,接受大家的建議與指正,歡迎找我來討論哦~

相關焦點

  • 誰都無法掙脫的拖延症,到底怎麼破?《拖延心理學》方法匯總
    開篇: 你是一個拖延症患者嗎?我是,我身邊的人也非常多。我找了大量的資料,最終我決定把《拖延心理學》這本書給出的建議整理出來推薦給你。 這個文章我分為三部分,首先說一下什麼樣的人才算拖延症患者;其次是拖延症的處理技巧匯總,總的12條;最後是一個彩蛋。
  • 為什麼有些孩子有「拖延症」?讓我們來看看拖延症患者大腦的區別
    我們身邊總會有很多拖延者甚至包括我們自己,而對於拖延症患者的行為方式,總會讓身邊那些非拖延者感到不能理解。就像很多父母不能理解,為什麼別的孩子能在8點就把作業完成,我的孩子磨磨唧唧到晚上11點卻還沒做完作業…… Tim Urban作為一名拖延症患者,在一次公開演講中,講述了作為拖延症患者,他的腦子是什麼樣的,為什麼他們會拖延。
  • 拖延症對抗拖延症的幾種有效方法
    另類經驗是指通過觀察他人的行為和結果來實現自我可能性。當你看到一個有能力的人和差不多完成某項任務時,也會增強個人的信心,那就是通過另類的經歷來提高自我效能感。說服是指對他人的鼓勵、評價、建議和建議。當周圍的老師和學生用積極的話語鼓勵個體時,會增強他們的自信和自我效能感。
  • 「拖延症」罪魁禍首竟是「完美主義」,告別拖延症,原來如此容易
    拖延症患者總有無數個「明天」,卻始終把握不住一個今天。但是,你知道嗎?拖延症心理的最根本動機竟來自於完美主義。「完美主義」作祟拖延症是把重要的和有限的事情拖到最後去做的一種習慣。拖延症太影響工作效率和生活質量了,克服失敗的拖延症的心理的最根本的動機是來自於完美主義。what?完美主義?是不是很顛覆認知?
  • 拖延症患者,因拖延症而誤事的四大星座
    拖延症的世界觀裡,秉持著一句話: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拖延症總是會把事情拖到最後一刻才去做,甚至就是說不做。但是就這麼一整天下來,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忙了些啥。而這些拖延症們,更是出門必備吐槽的一個星座,每次都想讓人一棒子打死。所以今天一起來盤點那些因拖延症而誤事的星座們。
  • 知否|拖延症(下):拖延症如何破?毅力不夠情商來湊
    作者 | 杜悠然視頻 | 杜悠然出品 | 網易科技《知否》欄目組(公眾號:tech_163)上期給大家介紹了產生拖延症的原因《知否|拖延症(上):有拖延症的你 究竟在逃避什麼?》,這一期就跟大家說說如何戰勝「拖延症」。買了《戰勝拖延症》這本書,卻因為拖延一直沒有讀。連英國脫歐都一拖再拖,可見拖延症之泛濫。拖延症是由哪些心理機製造成的,又該如何克服呢?1.蔡格尼克效應很多人有與生俱來的完成欲,要做的事一日不完成,一日不得解脫。這就是蔡格尼克效應。
  • 拖延症真的是因為懶嗎?不,你對 "拖延症"的理解可能都是錯的
    今天,小編就和大家一起帶著火眼金睛一起瞅瞅拖延症到底是個什麼東西。"拖延症"到底是什麼?"拖延症"是由"拖延"和"症"兩部分組成。①拖延"拖延"的拉丁原意是"將事情推至明天"。小編給拖延的定義是:拖延是以犧牲長期目標為代價而推遲預期任務的行為傾向,是一種自我阻礙和功能紊亂行為。
  • Procrastination 拖延症
    今天的事情明天做~早上的事情晚上做~該做的事情無力做~簡直可以來首rap了。比如,周一英文大考,周日晚上10點半,陸續有學生給我發信息來問題目。甚至很晚很晚。。。以下視頻探究了拖延症的深層次原因,看看什麼是拖延症心理和如何處理拖延症。因視頻無字幕,對主要內容做以下整理,以供學習。對拖延症的定義:Procrastination is defined as "the action of delaying or postponing something".
  • 《終結拖延症》:戰勝拖延症最好的方法,讓你不再為拖延而煩惱
    有嚴重拖延症,沒有自控能力,工作永遠幹不完,總是磨時間怎麼辦?《終結拖延症》這本書是拖延青年的福音,以行之有效的心理學方法,搞定拖延症!一、通過認知、情緒和行為方法來終結拖延症你是否會擔心一旦被拖延的習慣給粘上了,就甩不掉了呢?別灰心,你還有選擇的方向,面對讓人苦惱的拖延依然可以採取辦法把它給除掉。
  • 《終結拖延症》:戰勝拖延症最好的方法,讓你不再為拖延而煩惱。
    想要靜下心來寫作,剛提筆發現網站上有彈出吸引人的消息,於是去瀏覽網頁去了。等想起來寫的時候時間已經過去幾小時了。領導安排的工作報告明天要交,今天心情不佳,明天交明天在寫吧……明明可以提前把一件事情做好的,可是拖延的心裡讓自己一拖再拖,到最後後悔自己浪費了時間感到很痛苦。有嚴重拖延症,沒有自控能力,工作永遠幹不完,總是磨時間怎麼辦?
  • 《再也不見,拖延症》:告別拖延症,重寫你的人生
    關於拖延症的書,我也看過許多,但如很多治標不治本的自律文章一樣,講了很多方法,卻沒有抓住真正的病因,所以照這些方法實行起來總是好一陣壞一陣,最後又陷入拖延症的泥潭,變得越來越不自信。然而,當我看了美國心理學教授帕梅拉·S威加茨和凱文·L焦爾科合著的《再也不見,拖延症》之後,確信拖延症是一種可以根除的病。
  • 有效改善拖延症
    數據調查顯示,有70%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拖延情況。市第二人民醫院心理調適科心理治療師楊啟璠表示,拖延症從嚴格意義上來說不是疾病,更多的是行為能力的失調。拖延症有時其實並不是生理上的懶惰,更像是心理上的無法控制。 調整節奏改善拖延情況 拖延症是如何患上的呢?
  • 嚴重拖延症,每天都焦慮到死?三管齊下,終結拖延症不是夢
    黃執中所說的「人的本性」,就是讓你焦慮到死的拖延症!03.不想讓外部的力量控制自己,總想用拖延來掌控自己的行為拖延症患者,常常反感來自外來的指令,總覺得自己的掌控權利被剝奪,潛意識裡想用拖延行為來「抗議」。
  • 拖延症|一邊拖延,一邊快樂
    據統計,有95%的受訪者,表示自己有拖延行為或習慣,50%認為自己一直拖延。拖延人群以職場白領和學生為主。拖延症到底是什麼?你所認為的拖延,和別人所認為的拖延,是一回事嗎?是怎麼來的呢?那麼,如何解決拖延症問題?
  • 《拖延心理學》:拖延症到底是怎麼產生的?
    一旦我們計劃要做某一件事,但卻遲遲不開始的時候,就是拖延症犯了。這樣的場景大家是不是曾經有有過類似的體會?拖延症是怎麼產生的?在《拖延心理學》這本書中告訴我們拖延的原因之一是因為恐懼所以才產生了拖延行為。
  • 戒了吧,拖延症!戰勝拖延的六大方法,來學習下吧
    拖延症不是一種病,但養成習慣可真會害死人!拖延,會扼殺你的夢想,會浪費你生命!要想改變人生,要想取得成功,就請:戒了吧,拖延症!現在!立刻!馬上!只要你能戒掉拖延症,真正的戰勝拖延,你事實上就已經勝過了絕大多數的人。
  • 如何讓孩子擺脫「拖延症」?四招徹底讓孩子告別「拖延症」
    要想讓孩子告別拖延症,大家必須從娃娃抓起。最先先討論一下,導致孩子拖延症的根本原因是啥?一.先天性產生拖延症的確不是好的習慣,但一些孩子的確是與生俱來的「拖延症」。人腦有一個區塊鏈,主管計劃、操縱、專注力和實行,當那一部分的大腦額葉作用損傷或是不活躍的情況下,便會造成 孩子的專注力和協調性遭受危害,反應慢一拍,當然就主要表現出了一副磨磨蹭蹭的模樣。
  • 拖延症都是父母基因惹的禍?快來測一測:你的拖延症到底到了哪個等級?
    你是拖延症患者嗎?還在為拖延而懊惱自責嗎?朋友們!好消息愛拖延可能不怪你科學家稱「新的藉口找到了!」拖延症基因找到了!研究者認為,拖延症是因為缺乏必要的控制自己認知、動機和情緒的能力,受到幹擾而分散注意力,才導致主動推遲應做事項。因此,他們募集了278名身體健康、平均年齡為24歲的受試者,其中包括143名男性和135名女性。對他們進行了拖延症評估以及基因分析和多巴胺水平分析。
  • 【乾貨】拖延症、尷尬症,日語怎麼說?
    --- 點擊上方藍色【日語幫】查看往期精彩內容 ---進入21世紀,「拖延症」、
  • 來測測你拖延症的程度吧
    將這9道題的分數相加所得總分,即你的拖延症的得分。19分及以下:10個人中有1個人是這樣,完全沒有拖延症。你的口頭禪是:「今日之事今日了,不然留著過年啊?」 20—23分:佔人群的15%,偶爾有拖延行為,但是基本上能夠有計劃地按時完成任務。24—31分:大部分人的狀態,有拖延行為,但是還沒有到嚴重影響你的工作和生活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