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蟲宴:舌尖上的雲南食蟲風

2020-12-24 騰訊網

▲圖片:廣西新聞網

傳統的「雲南十八怪」中有兩怪與昆蟲相關,一個是「三個蚊子一盤菜」,一個是「螞蚱當作下酒菜」。熟稔雲南風情的外地人大多知道,前面這一怪不是真把蚊子當菜,而是形容雲南的蚊子體型較大;後一怪才是真把螞蚱之類的昆蟲當做下酒菜。田間舍後,蟲蛙異曲,農人結束了一天的勞作,杯碗交錯間除了水酒的清香,更少不了這些昆蟲的焦脆鮮香。

這一塊華夏文明的邊陲之地,在中國歷史上的大部分時間裡都顯得有些閉塞沉寂,由此也沉澱出許多獨具特色的風土人情。過往行客來去匆匆,這些風土人情也便隨著五湖四海的足跡傳成了種種奇聞異趣,以至形成了口耳相傳的「雲南十八怪」。從其中「火車不通車內通國外」一句來看,這「十八怪」形成的年份至少是在二十世紀——光緒廿一年(1895年),法國借「三國幹涉還遼」之機取得將越南鐵路延伸修入中國境內的修築權,光緒三十年(1904年)滇越鐵路「滇段」正式開工並於宣統二年(1910年)全線通車,由此開始了雲南「火車不通車內通國外」的時代。

19世紀六、七十年代貴昆、成昆兩段鐵路竣工,「火車不通車內通國外」這一「怪」正式成為歷史;而隨著雲南與中國中部、東部地區交通的發展,那些曾經以「怪」聞名的風土人情也漸漸成為旅遊視角裡「七彩雲南」最亮麗的顏色。老火車的米軌是歷史學家們研究的文物,大理的風花雪月是詩家吟誦的風物,凡夫俗子們以食為天,最感興趣的還是食物。從昆明官渡區火車站開始,汽鍋雞、鮮花月餅、麗江粑粑在幾十年的時光裡走向了大江南北,尤其是過橋米線,早已成了都市商業區的標準,其普及度足以與蘭州拉麵、沙縣小吃媲美。然而有一味雲南美食,卻並沒有因為交通的發展而漫漶出雲貴高原,反而愈加成為雲南最為獨特的地方風味。

這一風味,便是讓很多人避之尤恐不及的「另類」美食——昆蟲宴。

十八怪裡食蟲宴

雲南的昆蟲宴是出了名的。除了「螞蚱當作下酒菜」之外,昆明還有一句俗語叫「螞蚱也是肉」,其義與東北話中的「別拿豆包不當乾糧」相似。不同的比喻方式凸顯了不同的飲食習慣:東北人愛吃麵食,而雲南人則好食昆蟲。

被雲南人當做盤中餐的昆蟲可謂五花八門:蚱蜢、蜘蛛、竹蟲、沙蟲、柴蟲、蠶蛹、蝶蛹、蝗蟲、蜂蛹、螞蟻蛋、知了、蟋蟀、蜻蜓、水蜻蜓……大自然的造物有多豐富,這個名單就能列多長,可以說只有外人不敢想的,沒有雲南人不敢吃的。做法也多種多樣,除了最常見的油炸,還有醃酸、甜炒、包燒、醬拌、涼拌等等。分開寫倒還不覺得怪異,一旦組合在一起畫風便有些「奇詭」了。油炸竹蟲、醬拌蟋蟀、醃酸蚱蜢、甜炒蠶蛹、包燒蜘蛛,一眼望去一個個不像是菜餚,倒像是西遊路上的妖怪,不是你吃它而是它吃你。

昆蟲宴號稱百蟲,但真正出名幾味的倒也能羅列出來。油炸蜻蜓,從水裡撈出來的蜻蜓幼蟲過油炸熟,通體金黃、酥香俱備,盛行於原茶馬古道的馬幫之中。酥炸蜂蛹,以旺火濃煙燻燎野生蜂巢取其幼蟲,蒸熟曬乾後炸到鼓脹,佐以椒鹽的比較經典的吃法,別看是油炸之物卻不上火。涼拌螞蟻蛋,這裡的螞蟻蛋乃生長在樹上的大黃螞蟻所產,這種螞蟻不像蜂類那般好驅趕,取食材時往往要受一番叮咬之苦,因此傣族中還流傳有「不是強者,休想吃到螞蟻蛋」的俗語。火烤飛螞蟻,吃這一味美食要看「時運」,非要在深山秋雨後飛螞蟻紛紛外出蟻洞時方能一飽口福。摘除翅膀置入鐵鍋再生火一烤,都不用加什麼佐料,一點鹽巴提提鹹度便可以好一頓饕餮。

可以看出最多的烹飪方式還是油炸。油炸椰子蟲,油炸知了,油炸花蜘蛛……雲南人食蟲之道大多為炸,這樣能很好地去除昆蟲的腥味,口感也酥脆鮮香。當然,不同的食材有不同的秉性,如昆蟲這般的「風物」要是少了油改用蒸煮氽燙,便還真不知讓人如何下口。

油炸昆蟲雖多,最常見也最富雲南特色的恐怕非竹蟲莫屬。在中國東部沿海城市的雲南菜館裡,沒有椰子蟲、花蜘蛛尚屬正常,叫不到竹蟲那是店家不專業了。

竹蟲又叫竹蜂、竹蛆,廣東省西部人亦稱其為筍蛆——這種蟲子的確是有點像蛆。竹蟲肥白滾圓,形如紡綞,寄生在竹筒內依靠啃吃幼嫩竹筍吸收養分,被竹蟲寄生的嫩竹往往不能成材。就這樣一種害蟲,被雲南不少少數民族奉為妙物,認為其肉質甘香,甚至隱隱透有一絲奶味。這可不是誇張,不少老饕在品用竹蟲時就為了那若隱若現的奶味連椒鹽都棄之不用,清炸好的直接入口,那才叫滿嘴醇厚。

不過這樣的老饕畢竟是少數。雲南各旅遊城市的美食街上不乏有經昆蟲宴為特色的雲南菜館,但有幾家店能將幾十上百種蟲子分門別類呢?遊客來吃多為獵奇,店家幾種特色的蟲子沒炸好組成一個拼盤,美其名曰「昆蟲總動員」,這拼盤裡往往少不了竹蟲。外人不在雲南常住便不知竹蟲的買賣,「雲南十八怪」版本眾多,其中有一說是「竹蟲論筒賣」,當地的農人看準了哪株病竹裡有竹蟲,砍下來便徑直到了市場,竹筒便是天然的容器。

食蟲十裡不同俗

遊客慕名至雲南或是雲南菜館裡「食蟲」,這一印象既精準又偏頗。說精準,是因為食蟲之風的確是雲南菜中的一大特色;說偏頗,是因為雲南省內民族駁雜菜系眾多,也不是每個地區、每個民族都有食蟲的習俗的。

雲南地形複雜、氣候多變、少數民族眾多,這一人文背景導致所謂雲南菜也極為多元化。雲南東北與四川接壤,菜品近於川菜;西南與藏、緬、寮國相鄰,菜品又頗受西藏、東南亞影響;中南部菜品可視為雲南菜的「正朔」,但同樣民族眾多文化交匯而難以總結出統一的風格口味。嚴格來說,食蟲不是雲南菜的特色,而是雲南一些少數民族菜餚的特色。這些少數民族,主要為哈尼族、傣族、仡佬族、仫佬族、布朗族、白族、佤族等。

紅河地區的哈尼族在每年夏曆六月二十四日前後會過扎扎節,除了送火把的習俗之外還講究吃百肉宴。「百肉」裡蟲是主力,除了蛙、鼠、螺肉之外,主要靠各種各樣的昆蟲支撐起「百」數——這要是放在古代中原地區,恐怕漢族人還真要發愁上哪去弄一百種肉了。值得一提的是,扎扎節又稱六月年,哈尼族還有二月年、十月年,都依夏曆而定,從中也不難看出古代中華文化對周邊少數民族的影響力了。

傣族有一味名點,音譯為「薩裡木松」,指的是螞蟻卵。雲南大多數昆蟲只宜油炸,但螞蟻卵卻是諸法皆宜:涼拌、清蒸、煮湯、醃漬,當然也可以油炸。還有一種「薩達貢」,是用蟋蟀製成的醬,可以用生白菜、空心菜等菜蔬蘸著吃。絕的是還有炒九香蟲——九香蟲名字裡帶「香」,其實就是「打屁蟲」,因會放出一種奇臭難聞的氣體而得此「臭名」。九香蟲臭,炒九香蟲卻香,傣族人自有一套化腐朽為神奇的烹飪技巧。

仡佬族和仫佬族名稱上有些相似,同時還有一個共同的節日——吃蟲節。漢族人的節日少不了吃,但似乎羞於直接以吃命名節日,在這一點仡佬、仫佬二族就爽快得多了。吃蟲節主要就是食蟲,油炸蝗蟲、酸螞蚱、糖炒蝶蛹諸般美味上桌,一邊吃一邊還要念幾句「嚼它個粉身碎骨,吃它個斷子絕孫」之類兇狠的話,由此可見,食蟲之風除了補充人體所需的營養元素之餘,也擔負著消滅農業害蟲的使命。

這並不是信口開河,食蟲的活動往往略早於蟲害容易出現的時節,這其中有著人類早期巫術崇拜的影子。除了飯桌上的「口號」,哈尼族在水稻開始抽穗時,還會舉行一個將螞蚱「五馬分屍」的儀式,其意自然也是預防蟲災。

由此看來雲南尚食蟲之風,一方面固然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另一方面也未嘗不是一種宗教般的儀式。食蟲即是滅蟲,滅蟲乃為豐收,這與滿族人對烏鴉的崇拜有異曲同工之妙。

華夏無處不食蟲

對於大多數漢族人來說,雲南人尚食蟲這個印象帶著濃濃的少數民族風情,更何況雲南千百年來都是歷代中原王朝的西南邊陲,再向南一步,就到了東南亞——而東南亞,可謂世界上食蟲之風颳得最為濃烈的地區,沒有之一。

從雲南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臘縣沿G213國道一路向南,過了磨憨,便是寮國境內。寮國菜並不出名,但寮國炸蟋蟀卻是世界聞名。再向南是泰國,以五味平衡尤重酸辣聞名的泰國菜,同樣將炸水臭蟲視為小吃中的精品。再轉東南是柬埔寨——徜徉在首都金邊的街頭,在路邊攤停下,看著小販木柴生火、平底鍋細炸,鍋裡的什物赫然便是蜘蛛、螞蚱、蟋蟀,以及柬埔寨人最喜愛的水蟑螂。在這個以大米為主食、忌殺生的國度裡,居民卻並不以吃水蟑螂為意,炸至金黃酥脆,再蘸上椒鹽與檸檬汁,入口便是淡淡的東南亞風味。

雲南與東南亞人多尚食蟲,但若以為食蟲是這一帶獨有的風潮,便大錯特錯了。事實上,漢族人自古以來也有食蟲之習,只是隨著歲月的流派漸漸淡退了。

十三經中的《禮記》與《爾雅》中均顯露了漢族人食蟲的傳統。《禮記·內則》中分別提到了「腶修,蚳醢」及「爵,鷃,蜩,範」兩者。其中,「蚳醢」指以蟻卵為原料做的醬;而「蜩,範」指的是蟬與蜂,見鄭玄的註:「蜩,蟬也;範,蜂也。」《爾雅·釋蟲》中提到木蜂,這裡沒有言及食蜂,但郭璞又注曰:「似土蜂而小,在樹上作房,江東亦呼為木蜂,又食其子。」食其子,吃的也便是其幼蟲和蛹了。

食用蚳醢與蟬均非偶然之事。幾百後後曹植《蟬賦》有言:「委厥體於膳夫,歸炎炭而就燔」,膳夫是廚師,「歸炎炭而就燔」指的自是被烹製成了菜餚。而蚳醢則與傣族的「薩裡木松」相似,即蟻子醬。蟻子醬在中國人的食譜上雖可謂源遠流長,但漸漸便銷聲匿跡,這一點倒是可以從唐宋兩代的風物錄中看出。唐朝《嶺表錄異》記載說:「交、廣溪間,酋長得收蟻卵,淘擇令淨,滷以為醬,或雲其味酷似肉醬,非官客親友不可得也。」而至宋朝,陸遊在《老學庵筆記》中便如此感嘆:「《北戶錄》云:『廣人於山間掘取大蟻卵為醬,名蟻子醬。』按此即《禮記》所謂『蚳醢』也, 三代以前固以為食矣。然則漢人以蛙祭宗廟,何足怪哉!」

由此看來,南宋時期便有漢人以食蟲為怪,還因此遭到了陸遊的嘲笑。陸遊所引的《北戶錄》與《嶺表錄異》同為記述唐代嶺南異物異事、風土人情的風物錄,雖出於不同人手,但在此處卻頗為一致。

除了天然的食蟲之風外,漢族人與仡佬族、哈尼族一樣也曾因天災而演化出食蟲之習。《吳書》中所載的「袁術在壽春,百姓飢餓,以桑棍、蝗蟲為乾飯」、《農政全書》中所載的「唐貞觀元年夏蝗。民蒸蝗爆,去翅而食」,均是漢人遭受天災之後食用蝗蟲的情形,只是這些情形沒有像仡佬族、哈尼族一般演變成習俗罷了。

事實上昆蟲宴成為雲南菜中的特色也有偶然之處。對於漢族人來說,食蟲也並非古人的專利。兩廣地區亦有食龍蝨、田鱉之習,這裡的龍蝨便是柬埔寨的水蟑螂。江浙一帶以蠶腎為美食,京津地區食蝗蟲——還有炒肉芽,這一道菜,恐怕要把昆蟲宴也比下去了。

炒肉芽中的肉芽,即是蛆。汪曾祺在《四方食事》點過這道菜的名:

「有些東西,自己盡可不吃,但不要反對旁人吃。不要以為自己不吃的東西,誰吃,就是豈有此理。比如廣東人吃蛇,吃龍蝨;傣族人愛吃苦腸,即牛腸裡沒有完全消化的糞汁,蘸肉吃。這在廣東人、傣族人,是沒有什麼奇怪的。他們愛吃,你管得著嗎?不過有些東西,我也以為不吃為宜,比如炒肉芽——腐肉所生之蛆。總之,一個人的口味要寬一點、雜一點,南甜北鹹東辣西酸,都去嘗嘗。對食物如此,對文化也應該這樣。」

或許這才是面對美食應有的態度吧,不論是面對昆蟲宴,還是面對九州萬方的南甜北鹹東辣西酸。

作者:江隱龍

編輯:王筱麗

責任編輯:衛中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舌尖上的挑戰,美味特色的雲南昆蟲宴
    油炸蜂蛹油炸蜂蛹,是雲南可遇不可求的昆蟲美食之一。一般是選用山裡的馬蜂、黃土蜂、葫蘆蜂等野蜂鮮活的幼蟲,蜂蛹的營養價值極高,含有大量高蛋白質和熱量。成菜色澤金黃,脆香可口,食用時在佐以花椒鹽,是雲南人下酒的精品菜餚。建議到雲南旅遊必嘗的一道美食。油炸水蜻蜓油炸水蜻蜓這道菜最早是在茶馬古道上的馬幫中盛行並流傳開的,是麗江比較有特色的昆蟲美食。
  • 在雲南,昆蟲也是一種美味,來一桌昆蟲宴怎麼樣?
    在雲南,昆蟲也是一種美味,來一桌昆蟲宴怎麼樣? 在我的心目中,雲南是一塊非常神奇的地方(無貶義),不僅有美麗的自然風光以及獨特的當地習俗,特別是當我看了很多介紹雲南美食的節目之後,對於雲南的美食也感到非常好奇。
  • 沒有見識過雲南昆蟲宴的人生是不完整的,帶你看看都有哪些昆蟲
    不過其中有一種菜系令人聞風喪膽,那就是大名鼎鼎的「昆蟲宴」,據當地人說既美味又營養,不過作為外地人,能不能下得去嘴還是考驗的第一關。沒有見識過雲南昆蟲宴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下面就帶你看看都有哪些昆蟲。
  • 中國的食蟲習俗 昆蟲的可食性及其文化(圖)
    很早以前有人就注意到了昆蟲的可食性及其文化意義。在我國古典書籍中記載著不少有關昆蟲食品的內容。漢初的《爾雅》 有人們吃土蜂或木蜂(幼蟲或蛹)的早期記錄。《禮記》有秦漢以前帝王貴族宴會用蟬和蜂作佳餚的記載。
  • 食蟲植物——小人物逆襲之路上的典範
    在困境中踏出一條路來   食蟲植物是指能夠捕獵並且消化吸收一些昆蟲和節肢動物的植物類群,約有600~750種。有趣的是,雖然它們都有捕蟲這一共同技能,但在親緣關係上卻相差很遠,分別來自植物界中不同的10個科,17個屬。
  • 這些食蟲植物你種植了嗎,食蟲植物要不要施肥呢
    需要施肥,只不過施肥不是普通的有機肥料,而是:蟲,你種植上食蟲植物,要遵循擁有即負責的態度堅持到底,為了植物生長茂盛,油光發亮,施肥是必不可少的,人工家庭環境沒有蟲子讓植物捕捉,那你就得親力親為,你去尋找蟲子,捕捉然後給予這些食蟲植物餵食。
  • 雲南「宴席」攻略大劇透,你看了嗎?
    但是今天小編不是來跟大家科普電視劇的哈,今天小編是來給大家介紹一下我們的主角——雲南的著名宴席。雲南的自然資源豐富,民族風情遍地,當然都好吃的美食也是數不勝數,雲南少數民族熱情好客,當有客人到家,都會製作一些當地的美食招待客人,那麼你知道在雲南有哪些著名的宴席嗎?今天小編就來為廣大吃貨謀福利啦,趕緊看過來吧!
  • 為了活著,食蟲植物有多拼?
    在大自然的舞臺上,植物似乎一直扮演的是對動物「逆來順受」 的角色,可有時候動物也會淪為植物的「盤中餐」,當捕食者與被捕食者的角色發生互換,一出出曲折而離奇的故事就上演了。 在植物界,就有這麼一批「吃肉」的植物——食蟲植物。 01 什麼是食蟲植物?
  • 食蟲植物---捕蠅草
    其主要特徵就是能夠很迅速的關閉葉片捕食昆蟲,這是種和其遠親豬籠草一樣的食肉植物。盆栽可適用於向陽窗臺和陽臺觀賞,也可專做栽植槽培養;捕蠅草被譽為自然界的肉食植物。捕蠅草獨特的捕蟲本領與酷酷的外型,使它成為了最受國內寵愛的食蟲植物。
  • 世界上十大食蟲植物,捕蟲堇是一種粘液型的食蟲植物
    捕蟲堇是一種粘液型的食蟲植物,在它的葉片花莖和花瓣背面有一些短短的腺毛這些腺毛頂端能分泌出粘液並且能散發出一種誘惑獵物的氣味當獵物被粘液黏住時掙扎會刺激葉片表面的另一種腺體分泌消化酶將獵物溶解成營養液並吸收,捕蟲堇的消化能力是比較強的,被它消化後的昆蟲只剩下很少的殘渣,捕蟲堇在捕獲獵物時還能捲曲葉片,擴大葉子與獵物的接觸面加快消化速度,但其捲曲幅度不大肉眼是看不見的
  • 春節期間雲南特色美食文化節在臺舉辦 臺灣同胞體驗舌尖上的雲南
    春節期間雲南特色美食文化節在臺舉辦 臺灣同胞體驗舌尖上的雲南 2019年02月13日 16:42:00來源:中國臺灣網 在這次「七彩雲南·相約臺灣」文化交流活動中,雲南省餐飲與美食協會給臺灣民眾帶來了獨具雲南特色的美食和文化。  來自臺灣基隆的賴雅婷剛到雲南美食展區就被眼前的過橋米線吸引住了:「這個菜我認識!之前去雲南有吃過,超棒的!」
  • 食用昆蟲開發利用前景,可以用昆蟲優質蛋白源,每天吃一點增強免疫力
    地球上昆蟲種類繁多,數量巨大,其生物量超過其化報有動物生物量總和的10倍以上。已有研究證明,昆蟲體內含有百富的蛋白、胺基酸和多種微量元素,特別是人體報必需胺基酸含量高,脂肪又多為羅脂肪和不飽和脂肪酸,易於消化吸收;另外,昆蟲體內還含有多種生物活性物質,在控制人體生理功能方面只有得要作用。
  • 青島劈柴院現重口味昆蟲宴
    5月1日,青島劈柴院的重口味昆蟲宴。五一假日期間,有百年歷史的青島劈柴院推出琳琅滿目的海鮮美食風味小吃,吸引眾多遊人前來享受饕餮盛宴,大快朵頤引爆味蕾。  5月1日,青島劈柴院的重口味昆蟲宴。五一假日期間,有百年歷史的青島劈柴院推出琳琅滿目的海鮮美食風味小吃,吸引眾多遊人前來享受饕餮盛宴,大快朵頤引爆味蕾。
  • 食蟲植物|國家Ⅰ級瀕危珍稀物種——貉藻
    茅膏菜據統計食蟲植物共計有630多種,分屬於10個科約21個屬。食蟲植物裡面,有的不食用蟲類也可以生存生長,諸如瓶子草等;而有的則需要消化昆蟲提供養料,才能開花結果繁殖,比如狸藻,看來食蟲是其自然生長的不可或缺的一環,也是植物進化的結果。
  • 這種植物,全身都能分泌黏液捕食昆蟲!你見過嗎?
    捕蠅草還是豬籠草,它們可都是食蟲植物界的大咖。不過,網上有傳言說,有一種寂寂無名的食蟲植物,是通過全身分泌出的黏液來捕食昆蟲。在植物園有一個食蟲植物室,裡面可是有各種各樣的食蟲植物。這種植物的葉子呈長條狀,葉片周身布滿了細密的小液滴。
  • 長沙首推昆蟲宴 數十種昆蟲成佳餚(組圖)
    在木箱中翻滾的鮮活黃粉蟲,很快就要成為餐桌上的美味佳餚。    女士們在小心的嘗味昆蟲。     幾分鐘前還在木箱內翻滾的昆蟲,卻成為餐桌上的美味佳餚!31日上午,一場別開生面的昆蟲宴在位於長沙芙蓉南路的綠色經典餐館推出,吸引了不少市民前來品嘗。     第一份菜為點心,看似是一盤普通的油炸夾心西餅,但仔細一看,竟發現夾心中滿是一條條的蟲子。一名男士首先夾起一塊,小心的送進嘴邊輕咬了一口,慢慢咀嚼了幾下後,隨著喉頭一伸,算是吃完了一小口,然後放心的對其他食客們說「沒什麼,和平常的點心一樣,只是香味濃一點」。
  • 食蟲植物:安靜的掠食者,以「甜蜜」為誘餌,鑄造昆蟲「地獄」
    ——達爾文《食蟲植物》在8世紀時,美國北卡羅米納州和南卡羅米納州的潮溼草地上,一束「逆天」的食肉植物被人們發現,因為它的外形奇特有趣,又有著其它植物不一樣的生理特性,被各國的植物學家們賦予了它許多奇特的名字。
  • 常見的食蟲植物分類
    食蟲植物是一種會捕獲並消化動物而獲得營養(非能量)的自養型植物。食蟲植物的大部分獵物為昆蟲和節肢動物。它們大部分都生長在土壤貧瘠或特別是缺少氮素的地區,例如酸性的沼澤和石漠化地區。本文將為食蟲植物進行簡單的分類,具體情況如下(本文分類只精確到「屬」):一、雙子葉植物:1、菊目(Asterales) 花柱草科(Stylidiaceae)花柱草屬(Stylidium);2、石竹目(Caryophyllales)①雙鉤葉科(
  • 大學生製作昆蟲宴紀念校慶 菜被「一掃而光」
    18 11:44:59   來源:中華泰山網       農大植物保護學院昆蟲宴中的油炸豆蟲
  • 食蟲植物|捕蠅草的鑑賞與栽培養護
    ,可以捕食小昆蟲和飛蟲,因而受到眾多植物愛好者的青睞,這類植物被統稱為食蟲植物。捕蠅草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葉片由兩部分組成,下部靠近莖的部分楔形,上部長有一個貝殼狀的捕蟲夾。其葉夾猶如人類眼睛,邊緣剛毛猶如眼睫毛,內面鮮紅豔麗,猶如一雙雙撲閃撲閃的大眼睛,被人形容為「維納斯的睫毛」,非常引人注目,是花卉市場最為受歡迎的食蟲植物類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