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崗復工要注意身體健康 專家建議: 提升免疫力可適量補充電解質

2020-12-20 中國經濟網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逐步穩定,各行各業基本上進入了全面復工階段,然而,從全球的情況來看,情況並不樂觀,所以復工後的個人防護依然很重要。對此,專家指出,除了大家熟知的戴口罩、勤洗手、保持距離等「隔離」手段之外,通過適量運動、多喝水和膳食營養均衡等提高自身免疫力也很重要,尤其是適量補充電解質,維持水和電解質平衡不可忽視。

  中國保健協會食物營養與安全專業委員會名譽會長孫樹俠教授表示,針對目前新冠病毒風險,建議提升個人免疫力可以從幾個方面入手:第一,膳食平衡,每天不少於15種食物;第二,運動適量,每天別少於30分鐘;第三,多喝水,每天至少喝1500ml的水,有條件的話要補充適量的電解質水,以此來提升呼吸道纖毛運動的活躍度,進而提高免疫力、增強抵抗力。

  事實上,在人體的防禦機制中,有一種在呼吸道系統幫助抵禦病菌進入人體的「纖毛運動」。當身體水分充足時,呼吸道溼潤,纖毛運動活躍,從而幫助身體排出更多病菌;如果身體缺少水分,纖毛運動不活躍,病菌就很容易進入人體。孫樹俠表示,不能等到口渴了才去喝水,因為這時候人體已經很缺水了;而對於那些喝了水依然覺著口渴的人來說,則是因為身體必需的電解質沒有補回來,這時候就需要喝電解質水,或者選用市場上寶礦力水特這樣的電解質飲料。如果人體大量流失水分和電解質後果很嚴重,有可能導致低鈉血症或身體電解質失衡,進而引發頭暈、噁心、嘔吐、昏睡、肌肉痙攣、疲勞、頭疼、坐立不安等症狀。

  「電解質水在人體內的貯留時間長,既能使呼吸道的黏膜得到滋潤,又提供了人體所需的電解質,能更好地提升纖毛運動的活躍度,從而幫助身體通過咳嗽、打噴嚏等方式,把病菌更多地排除體外。」孫樹俠說。此前,北京大學第三附屬醫院運動醫學研究所的試驗數據也表明,當人體水分流失後,飲用電解質水比茶和純水更容易被人體吸收。此外,美國《航空航天環境醫學》(ASEM)雜誌還通過飲用等量的電解質飲料和純淨水4小時後體內的水分貯存量對比顯示,電解質水在人體內的貯留時間更長,更利於滋潤身體,而這也是為什麼疫情期間要為醫護人員,尤其是穿防護服不能及時喝水且大量流汗的醫護人員提供電解質飲料的原因所在。

  尿液、汗液、呼吸,體表蒸發……其實人每時每刻都處在水分流失的狀態。不管是新冠肺炎還是流感,共同症狀之一就有發熱,還有流感可能引發的嘔吐和腹瀉等,本質上都會造成電解質的大量流失。因此,國家衛健委發布新冠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六版)和中國疾控中心發布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公眾預防指南:膳食營養臨時指南》中都提到「注意水、電解質平衡」或「適量補充含一定量電解質的飲用水」。此外,儘管即將到來的夏季高溫是否對新冠病毒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尚需進一步研究,但高溫作業、運動出汗等場景也都需要及時補充電解質,最便捷的方式就是選用市場上售賣的電解質飲料或自製糖鹽水。

(責任編輯:劉瀟瀟)

相關焦點

  • 運動健身時,別忘了要及時補充電解質
    學生時代上體育課的時候,經常會有同學突然抽筋,疼得動彈不得;在健身房的時候,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會手腳抽筋,真是疼得沒法忍受;比賽的時候,也會因為突然的抽筋,沒辦法繼續上場……  這些情景我們真是再熟悉不過,可你知道為什麼運動中會抽筋嗎?那是因為我們的肌肉組織由於持續運動的關係,讓體內的電解質逐漸隨著汗水排出體外而流失,導致身體溫度持續上升,產生肌肉痙攣,暫時無法繼續行動。
  • 返崗復工心裡慌?教你幾招,提高心理免疫力
    隨著疫情形勢的進一步好轉,度過了最漫長春節假期的人們將會陸續返回工作崗位,還有一些單位已經先行復工,員工們回到單位,投入到了工作狀態。那麼,要讓自己能夠身心健康地重新回到到現場工作中,除了注意生理衛生之外,你可能還需要給自己的心理加一道防線,戴一隻「心理口罩」。
  • 長距離訓練後要快速補充鹽分 可平衡身體電解質
    一般長距離比賽都需要補充鹽分,我們都知道比賽中一定要補充水分,但卻不知道鹽分補充也很重要,它是平衡身體電解質的重要成分,我們流的「汗」裡面包含鈉(鹽分)、鉀,還有一點鐵和鈣,所以我們在市面上會看到那麼多運動飲料和補給品,高強度和長程運動時,一定要即使補充,不然電解質失衡會嚴重影響你的運動表現
  • 補充電解質 防止「水中毒」
    本市職業健身教練王志鵬、營養專家曾亞奇提示,大量運動後補充水分要科學,特別要注意補充電解質,防止「水中毒」發生。  人體汗液內含有一些電解質成分,包括鈉、氯、鉀、鎂、鈣等。其中,鈉能夠調節人體內的水平衡,參與神經傳導;氯能夠調節滲透壓;而鈣則能影響肌肉收縮和骨骼的功能。
  • 營養與健康 9 —— 體液與電解質平衡
    —— 體液與電解質平衡體液、電解質及酸鹼平衡對維持人體健康至關重要 水與鹽:水跟著鹽流動體內的水分大部分位於細胞內,還有一部分在細胞外和血管內,人體中的礦物質能夠形成一些溶於液體的鹽,細胞通過自身的例如在嘔吐和/或腹瀉時,消化道由於失水會從身體各部分細胞間的液體中抽取水分,為了達到平衡,細胞內的液體就會流出;同時腎臟會通過升高細胞外的鈉離子濃度而盡力從本來要排洩的水中回收水分,人體排尿就會減少,嚴重時甚至無尿。這些結果會導致體液和電解質失衡,使人體健康處於危急之中,而水分的不斷流失可能會進一步影響心臟甚至危及生命,這是飲食失調者死亡的原因之一。
  • 補充電解質能防暖氣病 你試過麼?
    空調病這個詞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可補充電解質能遠離空調病,親們聽說過麼?親們覺得會有效麼?三個小妙招讓你遠離「暖氣病」那麼怎樣才能遠離暖氣病呢?孫老師建議,「當然要從根源上解決兩大『暖氣病』成因!首先要解決外部環境乾燥。」她還為大家提供了三個小妙招。
  • 夏季鍛鍊出汗多 少穿棉質衣物及時補充電解質
    夏季鍛鍊要注意及時補充電解質昨天是立夏,這意味著夏天就要開始,看看近期成都的氣溫逐漸向30℃看齊,這給喜愛運動尤其是室外運動鍛鍊的人們帶來了一些考驗。運動達人們建議,成都氣候較為溼熱,運動起來電解質流失比較快,在喝水時最好選擇能補充電解質的運動飲料,服裝選擇速乾麵料。關於跑步:少穿棉質衣物 每次至少半小時運動達人胡春煦:馬拉松專業二級運動員、鐵人三項教練胡春煦認為,成都現在建了不少公園和健身步道,可以為跑步者提供比較適宜的場所。
  • 免疫力低下怎麼調理?專家建議:補充空氣負離子可助提升免疫力!
    免疫力是人體自身具有的防禦體制及與各種病原菌做鬥爭的能力,俗稱抵抗力。免疫力是保護我們身體不被細菌病毒侵蝕的「屏障」,也是我們身體健康最好的「醫生」。但隨著人們生活習慣和方式的改變,人們的免疫力開始走下坡路,導致現在很多疾病都呈上升趨勢。那麼,免疫力低下該怎麼調理?對此,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主任醫師李海濤教授講道:提高免疫力除了從生活方式上入手,還可通過補充空氣負離子來提高免疫力。
  • 電解質平衡,身體平衡
    電解質平衡有很複雜的調節機制,可對包括神經、激素、臟器等調節作用進行調節控制。含鉀高的食物:濃肉湯、雞精、香蕉、哈密瓜、檸檬、橘子、竹筍、黃花菜、蠶豆、土豆、紫菜、海帶、木耳、銀耳等;含鈣高的食物:牛奶及乳製品、豆製品、肉類、動物內臟、巧克力、濃茶、芝麻醬、蛋黃、香菇、菠菜、蝦皮、可可、芹菜、土豆。
  • 聽說你返崗復工了,營養健康的自帶便當你有嗎?
    No.2食物種類選擇疫情當前,作為一份優秀的便當不僅要給我們身體提供充足的營養,維持正常的工作和學習,還要能夠提高抵抗力。涼拌蔬菜一定要充分洗淨,切好配好,醬汁單獨準備,食用前再淋上清炒或水煮不建議選擇綠葉菜(相信疾控君,二次加熱的綠葉菜透露出一股生無可戀的感覺)動物性食物:建議清蒸、烤制、紅燒和燉煮,二次加熱不影響口感避免油炸等烹飪方式,不僅不健康,且二次加熱會讓酥脆失去靈魂No
  • 發燒出汗容易脫水 補充電解質
    發燒了怎麼辦呢?那肯定要聽親朋好友那一句萬年不變且全國通用的叮囑:「多喝熱水」。發燒的時候,身體消耗比平時大得多,體溫每升高1℃,基礎代謝率提高13%。  (來源:百度百科)  也就是說發燒的時候必須要飲用更多的水,才能維持身體的正常代謝,再加上人體往往通過升高體溫的方式消滅病毒,而這個過程中人體會大量出汗,甚至出血嘔吐、腹瀉,稍不注意就會脫水。
  • 高溫防中暑光喝水不管用 要喝鹽水補充電解質
    醫生提醒,除了防暑降溫,別忘了多喝點鹽水,補充體內流失的電解質。  中暑熱衰竭 體溫升高不明顯畏冷也不要蓋被子  一名70多歲的老人因生病已經臥床多年。近日持續高溫,老人房內缺少必要的防暑降溫設備。因長期臥床「肺部感染」而畏冷發熱,家屬為老人蓋好被子,以為出汗後體溫就會正常。但體溫遲遲未見下來。老人全身乾熱無汗,甚至出現意識不清的症狀。
  • 不用慌,可能是水電解質紊亂導致
    而對於愛運動的同學們來說,長期運動導致大量出汗,有可能很多人都只會補充水分,但不會補充電解質,這個時候也是導致脫水的一個重要時期,所以在日常生活當中,如果大量腹瀉或者出汗需要注意,在補充水分的時候適當補充鹽分,需要按照0.9%生理鹽水的配比去進行補充水分。
  • 《國民免疫力認知調查報告》:免疫力並非越高越好,國民對健康生活...
    再者,調研數據顯示,約 22.6%的受訪者認為必須每天進行長時間、高強度的運動才有利於身體健康,忽視了盲目進行高強度運動導致的過度疲勞,對於自身免疫力的負面作用。對此,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科學研究所研究員、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桌球隊運動營養學專家尤春英表示:「適量運動是提升免疫力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
  • 耐力訓練中,如何補充水分、電解質?這些知識點你了解過嗎?
    進行耐力訓練的健身者,常常感到運動時身體比較疲勞、力量明顯下降、頭痛噁心以及肌肉抽筋等症狀,問了許多資深教練、查了許多關於這方面的書籍,都沒有給出滿意的答案。今天小編分享幾個知識點,告訴你在耐力訓練中如何補充電解質和水分?解開你長期以來的疑惑!
  • 補充電解質防止「水中毒」 大量運動後補水有講究
    本市職業健身教練王志鵬、營養專家曾亞奇提示,大量運動後補充水分要科學,特別要注意補充電解質,防止「水中毒」發生。人體汗液內含有一些電解質成分,包括鈉、氯、鉀、鎂、鈣等。其中,鈉能夠調節人體內的水平衡,參與神經傳導;氯能夠調節滲透壓;而鈣則能影響肌肉收縮和骨骼的功能。
  • 如運動脫水要達4%才需補充電解質
    「運動飲料確實不能隨便喝,在不需要補充的時候補充,反而對身體造成傷害。」北京體育科學研究所研究員說,功能性飲料除了水之外,還含有葡萄糖、鈉和鉀等,這些物質只有在大量流失後才需要補充,如果運動沒有造成鈉、鉀等流失,就喝進大量功能性飲料,就會增加鈉、鉀的含量,可能會影響到水電解質的平衡。專家表示,運動補水非常有講究。運動強度、時間長短、天氣情況等都有影響。
  • 跑者必補電解質?專家稱大量運動才需要
    但實際上,電解質並不是運動之後必須的補充品,如果不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態胡亂補充,反而可能造成意外。  現在的電解質飲料五花八門遍地都是,但是到底什麼是電解質呢?美國運動醫學會的專家麥可-伯傑龍表示,電解質就是自帶正負電荷的物質,像礦物質鈉和鉀,在身體內可以產生電流。實際上,人體就是一個巨大的電流系統,電解質的作用就是幫助肌肉接收大腦傳遞的信號,調節肌肉收縮,幫助人體保持酸鹼平衡。
  • 出汗後及時補充電解質
    首先,我們要明白,三伏天,天氣溫度高,人體出現出汗的情況,其實是人體的一種自身體溫調節,現代醫學認為汗液中含有體內的一些代謝產物,包括氯化鈉鹽、鉀、鎂、鈣、乳酸、尿素氮等有機和無機成分。當出汗過多,人體又補充不及時,就會造成體內電解質失衡,而表現相應的臨床症狀比如大量出汗引起口乾、頭暈、疲倦、手足麻木、四肢發涼、疲倦乏力、噁心嘔吐、腹脹、便秘、反應遲鈍、嗜睡、心動過速、早搏,甚至心臟驟停。因此,大量出汗後光補充單純的水分是不行的,還需要適當補充流失的電解質。那麼中醫又應該怎樣避免在三伏天大量出汗帶來的身體不適呢?
  • 專家建議夏季運動後飲水應注意多喝健康水
    專家建議夏季運動後飲水應注意多喝健康水發布時間: 2016-08-25 10:06:07   |  來源: 廣州日報   |  責任編輯: 許晴晴   原標題:"妮坦"撤離後高溫天氣捲土重來 專家建議夏季運動後飲水應注意多喝健康水  颱風「妮坦」帶來的25~29℃的空調天氣並未持續多久,30~34℃的炎熱天氣就隨著奧運會開幕而捲土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