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酒文化源遠流長,動輒「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調查顯示,近年來中國居民飲酒率和飲酒量均呈上升趨勢,其中男性飲酒率為53.8%,遠高於女性的13.6%,並且男性飲酒者日均酒精攝入量高達32.7 g。
飲酒與健康的關係尚無定論,「小酌怡情」的說法廣為流傳,既往也有分析顯示,適量飲酒可減少動脈粥樣硬化和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發生,但隨著各項研究的深入,普遍認為飲酒不利於健康。
2018年,WHO曾明確表示,飲酒沒有「安全值」!無論多少,只要飲酒即可對健康產生不良影響。並將過量飲酒量設定為日均酒精攝入量男性≥25 g,女性≥15 g;有害飲酒設定為日均酒精攝入量男性≥61 g,女性≥41 g。
《基層心血管病綜合管理實踐指南2020》具體詳實地描述了戒酒幹預的流程,以及如何針對不同飲酒量/飲酒頻率的患者採取不同程度和內容的幹預手段。
一、戒酒幹預流程
對飲酒者進行幹預,包括評估、反饋、建議、幫助、隨訪等步驟。
首先評估酒精使用情況,而後根據評估結果實施個體化的飲酒健康教育、提供建議和諮詢等幹預措施,以減少危險和有害飲酒。幹預無效者應考慮轉診至專業酒精或藥物依賴治療機構。
二、戒酒幹預措施
酒精使用情況評估
酒精使用情況評估可以識別出低(高)風險飲酒、有害飲酒或酒精依賴者,為制訂幹預方案提供依據。
飲酒自評問卷採用WHO制訂的《酒精使用障礙篩查問卷(AUDIT)》。
幹預內容
根據酒精使用情況評估結果制訂不同強度的幹預方案,包括飲酒健康教育、提供建議、諮詢及轉診等。
健康教育:對既往飲酒患者提醒避免恢復飲酒,對不飲酒者可作為預防措施。對於低風險飲酒者或戒酒者予以肯定,並提醒患者如果飲酒,一定要保持在推薦的限量內(成年男性每日酒精攝入量不超過25 g,成年女性不超過15 g,每周飲酒不超過5 d),對能夠遵從的患者給予鼓勵。
建議:最重要的是督促患者制訂目標並改變其飲酒行為。引導患者自行制訂目標,有困難者可由醫務人員根據患者情況制訂目標。如果有晨起噁心/震顫或大量飲酒而不醉等酒精依賴症狀,需要戒酒。如果大部分時間都不過量飲酒,且能控制飲酒,則可考慮減少飲酒量。可考慮建立患者互助小組,分享經驗,得到來自同伴的鼓勵、幫助和監督。
諮詢:了解患者過量飲酒的起始及維持因素、飲酒相關問題的嚴重性及相關後果,判斷患者所處的動機改變水平,使諮詢內容適合患者目前的動機水平。如患者對改變飲酒行為毫無興趣,應將建議重點放在反饋信息上,多鼓勵患者採取行動;如患者已經開始考慮採取行動,應將建議重點放在採取行動的好處、延遲行動的風險和如何邁出第一步;如患者已經為採取行動做好了準備,建議重點放在限制飲酒目標的制訂和確保執行上。
轉診:AUDIT評分20~40分,一般屬於酒精依賴者。應轉診至戒酒/精神專科醫生(如果可能)進行診治。如果患者歷經幾個月仍難以實現和保持減少飲酒的目標,也應考慮轉診進行專業強化治療。
持續監測:戒酒幹預很難一蹴而就,須進行持續監測。監測內容包括是否有限制飲酒的動機,是否已付諸行動、行動的力度,工作、生活環境中的影響因素等,據此確定對患者進行幹預的措施和力度。
來源:心臟健康社區
編輯/排版:蘭葉
審核/校對:瑞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