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說新語》中的王導:亂世名臣,盛世能人

2020-12-13 歷史真鑑

《世說新語》

魏晉之世,社會動蕩,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是政權更迭頻繁。這一時期,三國鼎立、曹魏代漢、司馬代魏、東西晉繼立相繼發生。而終魏之祚,不過46年;西晉不過51年;東晉稍長,103年。其二是政局動蕩不穩。除政權更迭原因外,統治者內部爭權奪利也很大程度上引起了政局的動蕩。比如西晉後期的八王之亂,極大地削弱了西晉王朝的統治力量,致使其後無力抵擋所謂「五胡亂華」之潮,終至國滅。

而東漢到曹魏再到西晉政權相對平穩的交接又使得門閥士族勢力日益根深蒂固,社會流動性變差,統治階層固化,社會矛盾尖銳。門閥士族累世佔有文化的同時又累世佔有官位,進而累世佔有財富。面對如此種種,士人於是多不以禮法自拘,不以救世自任,而尚玄言清談,以狂怪現世,於是乎魏晉多名士。

記載東漢後期至魏晉間名士言行與軼事最著名的,莫過於《世說新語》。這部由南朝宋臨川王劉義慶組織一批文人編寫的文言志人小說集,以寥寥字數,詼諧筆調,生動地刻畫出當時士人的行為舉止與精神面貌。看似隨手所記,讀來卻妙趣橫生,令人拍案叫絕。其中不乏精語妙語,令人稱嘆,又有警語戒語,發人深思。可惜它原有八卷,而今只有三卷傳世。

王導是此間名臣,東晉中興重臣,《世說新語》中保存了大量關於他的記錄,全書36個門類中有26個門類提及,計85條。正因為此,我們可以很好地窺見王導其人的風格風採。我認為,「素性仁心」四字最能概括他的個人形象,依此展開來,我們可以感受到他的兼濟天下、謙恭知退、擢拔後生、胸襟開闊、晚年失意等等整體的形象。

名臣王導

王導出自琅琊王氏,少年便風度不凡,才略高遠,《晉書》稱他「少有風鑑,識量清遠」,被誇贊有「將相之器」。他先是東海王司馬越的參軍,後與琅琊王友善,成為他的心腹。王導政治嗅覺敏銳,他感到中原將亂,於是勸司馬睿移鎮建康,並謀劃使江東士族傾心擁立司馬睿。西晉滅亡後,他和從兄王敦共同擁立司馬睿為帝。以功拜丞相,號為仲父,權重一時。

當時東晉草創,人心不穩,王導就發揮著穩定江左人心的作用。在眾人新亭對泣之時,只有他喊道:「當共戮力王室,克復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對!」這是他所說,也正是他所做。他對於東晉初創及穩定東晉前期政局都發揮著重大作用,比如打消元帝易儲念頭,並用僑姓與吳姓士族等。

但他個人並不居功自傲,《世說新語》載:元帝正會,引王丞相登御床,王公固辭,中宗引之彌苦。王公曰:"使太陽與萬物同暉,臣何以瞻仰?"。與皇帝共登御床,古之未有,可見元帝對王導的看重,但王導自己內心還是很清楚的,於是他用一個精確的比喻巧妙推辭,謙恭知退。

素性仁心

對於名望在其下而有才幹者,他也不遺餘力地擢拔、讚美,並不以此為妒。他從顧和話語中聽出他的機敏,讚揚他「此子珪璋特達,機警有鋒」;與江虨圍棋,他贊江虨「此年少,非唯圍棋見勝」

諸葛恢作臨沂令,王導對他說「明府當為黑頭公」;周凱在荊州失敗後回到建康,沒有得到任用,王導在給別人的信中說:「雅流宏器,何可得遺!」面對王述「主非堯、舜,何得事事皆是!」的詰難,他也能讚嘆欣賞。如此種種,使人可見其闊達,可感其親近,可觀其仁心。

王導晚年,略微失勢,加之年老體衰,精力不濟,他自己也常常感慨。庾亮專擅大權,王導心中憂慮,有一回西風吹得塵土飛揚,他舉起扇子遮擋,慢慢說到:「元規(庾亮之字)塵汙人!」政務處理上,他晚年不太料理政務,只是籤字畫押,自己感嘆道:「人言我憒憒,後人當思此憒憒。」個中心境,可見一斑。

王導之素性,體現在他的簡樸上,他本性節儉,以致府中水果腐爛也不分給大家,這在當時權貴競相豪奢的世風之中是難能可貴的;還體現在他對權力的態度上,王導從兄王敦野心太大以致叛亂,而王導則謹守為臣之道,深明大義,始終以克復神州為務。

王導之仁心,體現在他對別人的態度上:對於士人、後生,他加以愛護,對於一般奴婢,他也加憐憫,赴石崇會,他知賓客如不飲酒,則勸酒奴婢會身死,於是素不能飲的他也做強飲;還體現在他對國事的關懷上,他審時度勢,擁立司馬睿以保全中原正統,使江左成為人心所向。

比王導年代稍後的王恭曾言:「名士不必須奇才,但使常得無事,痛飲酒,熟讀《離騷》,便可為真名士。」此話歷來被奉為圭臬,而我認為,秉素性,懷仁心,兼濟天下如王丞相者,亦不失為真名士也。

參考文獻:《晉書》《世說新語校箋》

相關焦點

  • 「原創」深情有深情的厚度,曠達有曠達的活法-《世說新語》
    「原創」|一念讀書/文 2020/05/12提起名士,《世說新語》不可不讀。書是有品的,跟人一樣。筆記小說,它算極品。世說新語有時讀書,短時間內沉浸一本書,等回頭再翻那些最喜歡的書,像是背叛了一樣,冷落已久,心中有愧。
  • 亂世·衣冠·風流——兼說《世說新語》的人物觀
    (《論〈世說新語〉和晉人的美》,收入《美學散步》)朱光潛在《詩論》一書中特闢「陶淵明」一章,矚意從陶詩的玄意中去發現晉人之美。李澤厚《美的歷程》專有一章談「魏晉風度」,認為這是一個「人的覺醒」乃至「文的自覺」的時代。人生苦短,生命坎坷,反倒激發出內在的才情、性貌、品格、風神,而擺脫了外在的功業、節操、學問——「是人和人格而不是外在事物,日益成為這一歷史時期的哲學和文藝的中心。」
  • 世說新語三則:王長豫、桓常侍、庾公
    的盧,馬名,在歷史上很著名,辛棄疾的詞: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讓的盧馬美名流傳古今,但在這則故事中的盧馬成了災禍的代名詞。 ——《世說新語》 王悅,字長豫,是王導的大兒子,非常孝順,得到王導的偏愛。《論語》中提到「色難」,這是非常難達到的,孝順父母不僅能養,更加有色難這一關。 敬豫是王導的二兒子,是一個很放縱的人,不尊禮法。 「臺」,中央機關官署。
  • 影響華夏的文學奇書《世說新語》
    《唐語林》、《續世說》、《何氏語林》、《今世說》、《明語林》等都是仿《世說新語》之作,稱之「世說體」。一說晏殊刪並《世說新語》[3][4]。《世說新語》成書以後,敬胤、劉孝標等人皆為之作注,今僅存孝標註[5]。
  • 《世說新語》如一個萬花筒,每換一個視角,都可觀賞到不同的精彩
    本文由作者子於歸之宜其室家獨家原創,未經許可禁止轉載(《中國小說史略》第七篇《〈世說新語〉及其前後》)讓人讀起來頗有味道。《世說新語》直接從生活中攝取比喻的物體,給人以親近感,能夠直接喚起人們經驗裡的生動意象。
  • 董志翹、馮青整理:《世說新語箋注》
    如寫曹操的雄才大略,嵇康的疾惡如仇,謝安的鎮定自若,王敦的剛愎自用,以及描寫建安七子,竹林七賢,愛國志士劉琨、祖逖,一代名臣王導、顧榮、陶侃,清談大師何晏、王衍、殷浩、司馬昱,書法家韋仲將及王羲之父子,大畫家顧愷之等,無不寥寥數筆,一言一行,一顰一笑,刻畫入木三分,令人掩卷遐思,如在眼前。
  • 《世說新語》還推崇士人的雅量
    其著《世說》l0卷,撰《集林》200卷,並行於世。  《世說新語》全書上、中、下三卷,分36門(如《德行》、《言語》、《政事》、《文學》等門類),共38篇。主要記述漢末至東晉的士族階層的遺聞軼事,特別詳於士族人物的玄虛清談。不少故事取用於《語林》、《郭子》。
  • 論《論語》對《世說新語》人物品評的影響
    (《德行》)這一方面可以看出晉武帝對胡質、胡威父子清廉節操修煉程度如此之高的敬佩和稱讚;另一方面說明《世說新語》編著者的品評標準。以至東晉宰相王導評論周鎮之清時說:「胡威之清,何以過此!」(《德行》)可見,以《論語》為代表所確定的倫理道德符合宗法社會的價值標準,已成為當時人們的行為準則。   儘管阮籍曾因母喪而毀幾滅性,乃至「舉聲一號,嘔血數升,廢頓久之。」
  • 描寫魏晉名士風流的《世說新語》是依據什麼完成的?
    (《世說新語·方正》「夏侯玄既被桎梏」條劉孝標註引)當時曹魏集團和司馬氏集團不僅在政治傾向上是勢不兩立的冤家,而且在思想觀點上也分立為兩個不同派別。「正始間曹魏集團中人善談玄理,司馬氏周圍的人則推重名教」(羅宗強《玄學與士人心態》,第69頁)。作為曹魏集團和正始玄學的代表人物,夏侯玄是提倡「自然」,抵制「名教」的核心人物。袁宏《三國名臣序贊》評論夏侯玄說:「君親自然,匪由名教。」
  • 世說新語
    書中所載均屬歷史上實有的人物,但他們的言論或故事則有一部分出於傳聞,不是都符合史實。此書中相當多的篇幅雜採眾書而成。如《規箴》《賢媛》等篇所載個別西漢人物的故事,採自《史記》和《漢書》。其他部分也多採自於前人的記載。 作品鑑賞主要思想《世說新語》今存最早刊本為宋紹興八年董弅所刻三卷本,共36門。
  • 世說新語:王長豫為人謹順,桓常侍聞人道深公者,庾公乘馬有的盧
    的盧,馬名,在歷史上很著名,辛棄疾的詞: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讓的盧馬美名流傳古今,但在這則故事中的盧馬成了災禍的代名詞。原文:王長豫為人謹順,事親盡色養之孝。丞相見長豫輒喜,見敬豫輒嗔。長豫與丞相語,恆以慎密為端。丞相還臺,及行,未嘗不送至車後。恆與曹夫人並當箱篋。
  • 《世說新語》書名考辨
    《提要》中引黃長睿《東觀餘論》之說,認為西漢著名經學家劉向有書名曰《世說》,但此書早佚,後來劉義慶輯有另一本書《世說新書》,並引證晚唐段成式的《酉陽雜俎》為佐證,認為劉義慶所輯之書原名《世說新書》,只是後來有人將「新書」改為「新語」,沿襲下來就變為今天所熟知的書名《世說新語》。
  • 破卷閱讀課|《世說新語·德行第一》⑭
    原文中其實並沒有提及敬豫的事,只是寫到了王導「見長豫輒喜,見敬豫輒嗔」。那麼肯定是存在一個比較。長豫在原文中寫到了他的三件事:一是每次和父親交談的時候總是非常謹慎周密;二是每次父親出門上班都會親自在車後奉送;三是常常幫助母親做點家務活,收拾收拾箱子雜物什麼的。這簡直就是別人家的典範孩子呀!
  • 跟著墨媽精讀《世說新語》
    《世說新語》的閱讀之旅了。經過對目前學界還有市面上形形色色的《世說》版本的研究比較,結合孩子們的年齡和學齡特點,最後決定以生動有趣的世說故事為主線,所以選擇了楊春俏編著的《世說新語故事》(中華書局)作為孩子們的入門讀物,故事永遠是孩子們學習的興趣點和切入點,但大家也看到,這本書只有通俗故事,無原文,而我們要學習小古文,就要閱讀原文,也就是在故事中學習小古文。
  • 我讀《世說新語》
    最近和朋友談到《世說新語》,他說當時在大學讀這本書時,就完全把它當成段子來讀了。我不置可否,當然當成段子來也讀未嘗不可,但我從《世說新語》中更讀出了中國文人雅士的風骨秀。《世說新語》一書以生動的筆觸和簡勁的筆墨勾畫出魏晉人士的精神面貌和時代性格,也渲染著傳播著魏晉的色彩和空氣。它像是一面能夠挽留光影的鏡子,飽藏了鮮活的歷史,讓人開卷後不能自已,掩卷後遐想連篇。每每坐在窗前讀此書,我的房間裡似乎蕩漾著魏晉時代清朗淡然又優雅超逸的空氣,許久不散。《世說新語》是六朝時期志人小說的高峰。
  • 寧稼雨:《〈世說新語〉與魏晉風流》
    內容簡介該書是以南開大學文學院寧稼雨教授為中文系開設的《世說新語》選修課講稿為基礎整理而成。《世說新語》中的魏晉名士風採在中國文化史和中國文學史上佔有顯赫地位,向來為後人所崇仰。該書以講義的形式通過對《世說新語》一書中魏晉名士的行為方式進行歷史文化的追尋和學術層面的解讀,意在對魏晉風度這一古老的士人文化現象進行價值評估和借鑑參考,並使讀者對古代文學的文化學批評方法有一定感性認識。
  • 古文精讀|《世說新語》選
    《世說新語》是南朝時期的志人筆記,由劉宋臨安王劉義慶組織門人所編纂。其內容主要是記載東漢後期到魏晉間一些名士的言行與軼事。《世說新語》在文學史上有相當重要的位置。其中《詠雪》《陳太丘與友期行》《割席斷交》《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等篇目入選初中語文課本,且中考、高考常常涉及該書中的篇目,值得引起我們足夠重視。
  • 寧稼雨:《世說新語》中何以不收陶淵明?
    這裡著重談《世說新語》一書所表現的士族門第流品意識。 初讀《世說新語》時,有一疑惑久未得解:為何有晉一代詩壇祭酒陶淵明竟然不得入《世說新語》中[i]?
  • 名士自風流——以《世說新語》為例讀自選名著
    聯繫知識,了解背景師問:《世說新語》是記錄東漢末年至東晉末年二百多年間的事情,這是一個怎樣的時期呢?生答:這是一個兵荒馬亂、世事混亂的時期。從書中我們可以看出,南朝對外有敵寇存在,對內朝廷紛爭,恆溫、王導、謝安等存在政治糾紛。同時,他又是精神自由開放,有很多自己的風採。師:這位同學從書中感受到的這個時代,其實我們同學早就接觸過這個時代了。
  • 出自《世說新語》的30個成語
    【肅然起敬】來源:《世說新語·規箴》:弟子中或有惰者,遠公曰:「桑榆之光,理無遠照,但原朝陽之暉,與時並明耳。」執經登坐,諷誦朗暢,詞色甚苦。高足之徒,皆肅然增敬。釋義:肅然,恭敬的樣子。起敬:產生敬佩的心情。形容產生嚴肅敬仰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