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心電圖波與心臟性猝死

2022-02-03 嶺南心血管病雜誌


版權聲明:本平臺致力分享好文精選、精讀。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與原作者取得聯繫。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在本公號留言刪除!

作者 |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心臟中心 吳祥 王建安

來源 | 心電與循環

心電圖先驅 Waller 是著名的英國生理學家,多年致力於心電現象的記錄研究,1887 年他應用 Lippman 汞毛細管靜電計在人體體表記錄了心電 圖,這是人類史上第一份心電圖,他卓有成效的工作為現代心電圖學的問世奠定了基礎。

Waller 成功地記錄了人類第一份心電圖後,1895 年 Einthoven 開始了心電圖的研究工作,他用新的方法改進了粗糙的汞毛細管顯像,從而使弦線式電流計的記錄更為精細。並將描記曲線的幾個波命名為 A、B、C、D 波。經過數學校正及汞毛細管靜電計曲線的分析,他將原來 4 個不同的位點增加為 5 個,並分別稱之為 P、Q、R、S 和 T 波,心電圖最初的這種名稱一直沿用至今。1912 年 Waller 將心電圖 機記錄的心電活動曲線和圖形命名為 electrocardio- gram(ECG),德文為 electrokardogram(EKG)。

心電圖的問世對心律失常、心臟電衝動的形成、心臟特殊傳導的深入研究起了決定性作用。鑑於 Einthoven 在發展弦線式電流計方面的貢獻,以及他對心電圖記錄的開創性功績,1924 年他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Einthoven 不愧為「心電圖之父」。

1 心電圖中特殊命名的波

在 Einthoven 命名了 P、Q、R、S、T 以及 U 波之 後,隨著對各種心電現象的認識,一些學者對某些特 殊的心電圖的波形進行了命名。有趣的是用希臘 文分別命名的 Delta 波,J 波(Osborn 波)、Epsilon 波、Brugada 波、Niagara 瀑布樣 T 波與某些心律失常、症候群密切相關,現已證實是標心臟性猝死的高危心電標誌,因而稱之特殊心電圖波(圖 1)。近來特殊心電圖波家系還增加 Lambda 波新成員,已引起臨床重視。

1.1 Delta 波 

1932 至 1933 年 Holzmann 等發表文章認為預激症候群的圖形是房室旁 Kent 束傳導引起,糾正了 1930 年 Wolff-Parkinson-White 發表的文章中將寬大的 QRS 波群解釋為室內差異性傳導的錯誤解釋。1942 年 Segers 等在法國心臟病學雜誌發表的文章中建議將 W-P-W 症候群中 QRS 波起始的頓挫命名為 Delta 波。

1.2 J 波 

QRS 波群終點與 ST 段起點的結合點稱 為 J 點。J 點一般多在等電位線上,上下偏移< 0.1mV,可隨 ST 段偏移而移位。當心電圖 J 點從基線明顯偏移後,形成一定的幅度(≥0.2mV)和持續一定時間(≥20ms),並呈圓頂狀或駝峰狀特殊形態,稱為 J 波(或 Osborn 波)。J 波形態可呈多樣化, 以下壁和左胸導聯最為明顯。J 波形態和振幅呈頻 率依賴性改變,即心率減慢時 J 波明顯,心率增快時 J 波可消失。

臨床按 J 波發生的誘因分為:

(1)低溫性 J 波; 

(2)高鈣性 J 波;

(3)神經源性 J 波;

(4)早期復極綜 合徵 J 波;

(5)特發性 J 波;

(6)其他因素引起的 J 波,如心包疾患、心肌缺血、束支傳導阻滯等。 

特發性 J 波:無引起異常 J 波的其他原因存在, 常伴有反覆發作的原因不明的室性心動過速心室顫動甚至猝死,平時多有迷走神經張力增高的表現, 具有慢頻率依賴性等特徵。一小部分早復極症候群患者,若出現明顯 J 波,可能屬於特發性 J 波的範 疇,預示有發生惡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傾向。

1.3 Epsilon 波 

Epsilon 波是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患者心電圖中一個特有的波。1977 年 Fontaine 用希臘文第五個字母 E 命名。該波又稱右心室晚電位波,是發育不良的右心室心肌延遲除極而形成。

Epsilon 波的心電圖特點:

(1)出現在 V1、V2,也 可能出現在 V3~V4;當 V1~V4 記錄到 Epsilon 波時, V1 和 V2 的該波持續時間比 V3 及 V4 長;

(2)出現在 QRS 波群之末 ST 段之初;

(3)低振幅;

(4)持續幾十毫秒的一個小棘波是致心律失常性心電圖較為特異的指標之一,在體表心電圖有 30%的患者可記錄到該波,在後壁右心室心肌梗死以及其他右心室受累的疾病中,也可記錄到 Epsilon 波。由於心室除極時間延長,常可誘發室性心律失常,如室性期前收縮或室性心動過速具有家族性,是青年人猝死的原因之一。若伴有左心室受累及功能異常者,則更增加了其猝死的風險。

1.4 Brugada 波 

該波由 Brugada 兄弟 1986 年發現, 1991 年正式報告,2001 年 Hurst 將 Brugada 描述的 V1~V3 具有特徵性的心電圖波命名為 Brugada 波。

Brugada 波的心電圖特點:Brugada 波由 J 波、抬高的 ST 段,以及 T 波改變共同組成,有人將 J 波、 ST 段抬高和 T 波倒置稱為心電圖右胸導聯三聯徵。 這種特徵性的心電圖表現只出現在 V1~V3,少數病例可波及 V4。現已明確,神經體液等多種因素能夠影響 Brugada 波,具有明顯的間歇性、多變性,甚至隱匿性,使心電圖表現多樣化,使診斷髮生困難。

Brugada 波易伴發惡性室性心律失常,如快速性、多形性室性心動過速或心室顫動,且易反覆發作而猝死。同時伴有猝死的臨床表現,但是臨床沒有異常體徵。這種在心電圖可見 Brugada 波並伴有猝死病症者稱之為 Brugada 症候群,所以 Brugada 波是繼 Brugada 症候群以後發現的一種心電特殊波。Bru- gada 波伴發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發生前常無先兆,Q-T 間期正常,多數發作時竇性心率比較緩慢, 呈慢頻率依慢頻率依賴的傾向,可以解釋暈厥及心室顫動多發生在夜間的現象。此外,強直性肌萎縮、 漏鬥胸、縱膈腫瘤、心包炎、早期復極症候群等疾病有時也可出現類 Brugada 波。

1.5 Niagara 瀑布樣 T 波 

Niagara 瀑布樣 T 波是巨大倒置而不對稱、常有頓挫的一種形態特異的 T 波 改變,2001 年美國哈佛醫學院 Hurst 教授將這種巨大倒置的 T 波(giant T wave inversion)命名為 Niagara 瀑布樣 T 波。

巨大倒置 T 波的基底部寬闊,兩支明顯不對稱,前支或後支向外膨出或向內凹陷使 T 波不光滑,有切跡部及頂部圓鈍。體表常規導聯心電圖中, 凡 3 個以上的導聯出現倒置 T 波的振幅多數大於 1.0mV,部分可達 2.0mV 以上即可作出診斷。常出現在 V3~V6,也可出現在肢體導聯,而在 aVR、V1 可能存在寬而直立的 T 波,Q-T 間期或 Q-TC 顯著延長, 常延長 20%以上,最長可達 0.7~0.95s。

臨床上可見於腦血管意外,完全性房室傳導阻滯或多束支傳導阻滯的患者發生惡性室性心律失常時,常引起急性腦缺血阿 - 斯症候群發作後,交感神經異常增高的急腹症、神經外科手術肺動脈栓塞、 二尖瓣脫垂等患者。發生機制可能與兒茶酚胺風暴及交感神經強刺激引起的心肌損傷相關。

 

1.6 Lambda 波(λ 波) 

Lambda 波(λ 波)是近年才被認識和提出的與心臟性猝死相關的一個心電圖波,已被臨床做為一個獨立的識別猝死高危的心電 圖標誌。

λ 波的心電圖特點:下壁導聯(Ⅱ、Ⅲ、aVF)S 波消失,出現 ST 段下斜型抬高及移行成倒置的 T 波組合在一起,十分類似希臘字母「λ」(Lambda)形 態。右胸導聯(V1~V3)出現 ST 段上斜型壓低,左胸 導聯(V4~V6)出現 ST 段水平型壓低,服用硝酸甘油後 ST 段無改變。

伴有 λ 波的患者,其臨床上常有的以下特徵: 

(1)多發病於年輕的男性患者。

(2)有暈厥史。

(3)家族中有暈厥或猝死史。

(4)無器質性心臟病證據。

(5) 可出現惡性室性心律失常、心室顫動及猝死。

(6)常 在夜間發生突然猝死。

λ 波的發生機制目前尚不明確,可能與基因異常有關。Potet 等最近證實,SCN5A 基因上 G752R 位點發生突變時,可引起Ⅱ、Ⅲ、aVF ST 的抬高和明顯的 J 波,因此,Lambda(λ)波的形成可能與 SCN5A 基因突變有關。

2 心臟性猝死的發生機制

心臟性猝死是指由於心臟原因導致的,在急性症狀出現後 1h 內發生的自然死亡。其特點是自然的、驟發的、快速和不能預期的。它是威脅人類健康的重大問題。

死亡是生命不可避免的結局,心臟停搏是心臟電活動終結的必然結果。一般情況下,心臟停搏之前總有一段極不規則的電活動,如尖端扭轉型室性心動過速、心室顫動等。即使是代謝耗竭的臨終期死亡,在心臟完全停搏前也會發生一段時間的「電風暴」。但伴有特殊心電圖波的部分年輕人的猝死發生時,卻沒有電風暴的發生過程,而是突然發生心臟各級電活動的全部停止,這種突發事件幾乎是不可逆的,這與心室顫動持續相當一段時間而猝死的形式迥然不同。這種無明確原因引起的心臟自主電活動突發性完全停止,表現為無逸搏節律的竇性停搏, 可以稱其為原發性或特發性心臟停搏。

心臟性猝死的發生機制主要有三個方面:

一是心肌基質異常,如心肌梗死、心肌病等都會導致心肌基質的異常;

二是可能與遺傳性離子通道的異常有關。心臟自律細胞自動除極過程中 Na+ 通道起著重要作用,Na+ 通道動力學的原發性缺陷有可能是電活動突然停止的原因,當然鈣通道的缺陷引起心臟停搏的可能性也不能除外;

三是自主神經張力的變化。

心臟「交感風暴」與「迷走風暴」也是患者發生心臟性猝死及惡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機制之一。心律失常性猝死中,20%屬於過緩性心律失常及心臟停搏, 而 80%屬於惡性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前者與迷走神經張力過度增強有關,後者與交感風暴有關。

(1) 交感神經過度興奮引起的自主神經失調:交感神經興奮性增高,大量兒茶酚胺釋放入血,形成了兒茶酚胺風暴,過量的兒茶酚胺刺激下丘腦星狀交感神經節,使大量兒茶酚胺作用於心室肌細胞,形成兒茶酚胺性心肌損害,兒茶酚胺異常增多形成風暴時,心電 圖表現為:

①心率增快;

②P 波幅度增高;

③P-R 間 期縮短;

④QRS 時間縮短;

⑤T 波幅度降低,甚至倒置;

⑥ST 段輕度壓低。T 波的前肢與壓低的 ST 段相連,可形成一種特殊的 ST-T 改變。

(2)迷走神經緊張型:心迷走神經對心臟發生強烈的抑制作用也有 可能是猝死原因,突然強烈的迷走反射引起意想不到的心臟抑制,有人稱其為「迷走風暴」。心電圖表現為:

①心率緩慢;

②P 波振幅降低;

③P-R 間期延長;

④QRS 時間增寬(與心率相關);

⑤T 波增高;

⑥ST 段輕度抬高。迷走神經張力過高引起的早復極症候群常有上述心電圖改變。

3 特殊心電圖波與心臟性猝死

中國在 2009 年 11 月衛生部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發布的信息顯示全球每年約有 300 萬人發生心臟性猝死,其中美國 40~45 萬,我國每年至少約有 50 萬人死於心臟性猝死,居世界各國之首。心臟性猝死嚴重威脅公共衛生健康,而且心臟性猝死救治成功率低,我國搶救成功率不到 1%,絕大部分患者還沒來得及到醫院就已經死亡。因此這類疾病的高危人群應該加強預防性治療。近年來醫學界一直在研究發生猝死的高危因素和心電圖波。臨床工作中, 有時會遇到一些與心臟性猝死相關的心電圖波。如 Brugada 波、Episilon 波、Lambda(λ)波、引起室性心動過速和心室顫動的病理性 J 波。這些心電圖波可以預警患者有心臟性猝死高危的風險。

預測心臟性猝死可從檢測發生機制的三個方面著手。檢測心肌基質異常的心電學方法有 QRS 波 群、T 波異常、心室晚電位,左心室射血分數(LVEF) 等;檢測心肌易損性的方法有 Q-T 間期異常、T 波電交替等。檢測自主神經功能異常的方法有心率變異性,壓力反射敏感性和竇性心律震蕩等。方法雖不少,但價值有限。心電圖作為常規便捷的檢查方法, 其波形的變化對預警心臟性猝死可提供有意義的幫 助。熟練掌握和應用這些心電圖波,結合臨床,可早期發現高危人群,提高對心源性猝死的防範,是減少心臟性猝死的有效措施。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留言刪除

敬請關注嶺南心血管病雜誌微信公眾號,關注心血管領域最新動態

微信號:lingnanxxgzz

登錄http://jcd.org.cn在線投稿

相關焦點

  • 心臟性猝死預防,有一類藥物非常關鍵
    核心提示:心臟性猝死(SCD)是全球範圍內的主要公共健康問題之一,嚴重威脅著人們的生命及健康。心臟性猝死預防的常用藥物有哪些?高危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應如何預防心臟性猝死?心臟性猝死患者復甦後應如何處理?在第三十屆長城心臟病學會議(GW-ICC)上,醫脈通就相關問題對北京清華長庚醫院心內科主任張萍教授進行了專訪。
  • 致命性心律失常的心電圖你會判讀嗎?
    圖2 室撲心電圖:無QRS-T波群,大振幅波動,頻率在200-300次/分TdP是多形性室速的一個特殊類型,因發作時QRS波的振幅與波峰呈周期性改變,宛如圍繞等電位線連續扭轉得名。TdP是一種較嚴重的室性心律失常,發作時呈室性心動過速特徵,QRS波的尖端圍繞基線扭轉,典型者多伴有QT間期延長。
  • 劉啟明:心電圖危急值(2)——惡性快速型心律失常的識別與處理
    心電圖特點 3個或以上的室性早搏連續出現; QRS波群形態寬大畸形,時限≥0.12秒,ST-T方向與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心室率通常在100~250次/分; 心律規整,也可不勻齊; 室房分離、心室奪獲與室性融合波。
  • 女性心臟性猝死風險評估_健康界
    與男性相比,女性不太可能有潛在的冠心病作為SCD的危險因素,心臟結構更可能正常,提示心律失常的機制存在性別差異。二、女性SCD發生的可能機制1. 細胞和組織電生理層面心室肌細胞大小和鈣離子流在性別中存在差異,女性心室肌動作電位時程較男性長。2.
  • 為什麼年輕人會出現心源性猝死
    前兩天演員高以翔參加節目錄製在奔跑中突然暈厥倒地,未能搶救成功導致不幸身亡,死因為心源性猝死。一些正值青壯年的青中年人發生猝死的病例屢見報端,引起公眾關注。 那麼什麼是心源性猝死,青年人猝死有哪些常見原因,該怎麼預防?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下。
  • 急診心電圖快速解讀
    圖1陣發性房室折返性心動過速(隱匿型預激)的心電圖表現。左圖:正常的竇性心律心電圖;右圖:規則的窄QRS波群心動過速,同導聯的QRS-T波相減不為零。 圖1陣發性房室結折返性心動過速的心電圖表現。左圖:正常的竇性心律心電圖;右圖:規則的窄QRS波群心動過速,同導聯的QRS-T波相減為零。
  • 這樣的心電圖提示心臟最大血管堵塞!九死一生!
    凌晨三點,搶救了一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年男性,47歲,因為患者是心臟左主幹病變,也就是心臟最大的根部血管堵塞,最終沒能搶救成功,患者離世!
  • (急診頻道)之(高以翔專題)--(心源性猝死的篩查)
    ○【什麼是心臟性梗死?】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 SCD)又叫做心臟性猝死,根據《ESC2015室性心律失常和心臟猝死的預防管理指南》的定義;「猝死: 明顯健康的個體,症狀發作1 h 內發生的非創傷性、意外致命事件; 如果死亡未被見證,而事件前24 h 受害者健康狀況良好,則適合該定義。
  • 動態監測心功能並自動報警 CRT-D起搏器防治心源性猝死更有效
    西安市第三醫院心內科一病區主任王昌育介紹,很多患者以惡性室性心律失常為主要臨床表現,患者隨時可能發生心性猝死,對此類患者可用藥物控制心力衰竭,並同時植入體內自動除顫器(簡稱ICD)以減少心性猝死的發生;另一些患者則以心力衰竭症狀如氣短、浮腫等為主要表現,未合併嚴重室性心律失常,此類患者在強化藥物治療的基礎上可以行心臟再同步化治療(簡稱CRT)輔助治療。
  • ST段抬高≠心梗,還有這9種心電圖必須鑑別! - 瀟湘名醫
    高鉀血症與急性心梗鑑別:症狀:高鉀血症患者不會出現胸痛及急性心梗的發作過程;ECG:高血鉀症患者通常心電圖分布廣泛、無血管定位、T波窄而高尖,在合併室內傳導阻滯及緩慢心律失常時可能有特殊的臨床表現;酶學:(-) 。
  • 心臟傳導系統及其與心電圖的關係丨醫學英語視聽學習
    由此產生的複合記錄圖像稱為心電圖(ECG)有時也稱 EKG。心電圖是對許多動作電位傳播引起的心臟整體電活動的追蹤記錄。Let's look at what happens during a single beat of the heart and how these events are depicted on an ECG.
  • 35歲藝人高以翔離世,心源性猝死離我們並不遠
    什麼是心源性猝死 01 定義 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係指由於心臟原因所致的突然死亡。
  • 經常心慌無力,但心電圖正常,這種情況心臟到底有事嗎?
    心電圖是心臟在每個心動周期中,由起搏點、心房、心室相繼興奮,伴隨著生物電的變化,通過心電描記器從體表引出多種形式的電位變化的圖形。心電圖是診斷一些心臟病,尤其是心肌梗死的重要手段,可以通過心電圖曲線的變化,了解心律失常、心臟的興奮性、傳導方向的異常、心房或心室肥大、心肌損害等情況。
  • JACC綜述:卒中後心血管併發症和神經源性心臟損傷
    腦心軸損傷與卒中後心血管併發症相關,包括卒中-心臟症候群、心臟性猝死、Takotsubo症候群。近日,J Am Coll Cardiol 發表的一篇文章對卒中後心血管併發症和神經源性心臟損傷的相關問題進行了綜述。
  • 心電圖怎樣看?教你看懂異常心電圖
    包括P波、QRS波群、T波和(無)u波。了解這些波形及其所代表的意義,是教你怎麼看心電圖的第二步。   各個波形之間的等電位線。每個波形之間都有一定時間的記錄是在等電位線上的,分別被稱作P-R間期、S-T段和Q-T間期,它們也都有著各自存在的意義。熟悉了解這些間期代表的意義是知道怎麼看心電圖的第三步。   那麼,異常心電圖的表現是怎樣的呢?
  • 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團隊發明可預防心臟性猝死的「光控」開關
    據中新網3月21日報導,武漢大學人民醫院21日對外宣稱,該院科研團隊利用光遺傳學技術,可給過度活躍的心臟交感神經系統裝上人為調控的「光控」開關,預防心臟性猝死的發生。 該研究團隊負責人江洪介紹,惡性室性心律失常是心臟性猝死的主要原因,且無有效治癒方法。防治惡性室性心律失常成為降低心臟性猝死率的核心關鍵。
  • 從心源性猝死說起:AED推廣普及的重要性
    AED是一種可攜式醫療設備,全稱是自動體外除顫器(英文: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是可以自動分析心跳、呼吸驟停傷患的心電圖,並在需要除顫(電擊)時給予電擊,是非專業醫療人員也可以利用其來搶救心源性猝死患者的醫療儀器。設置於日本某車站的AED設備。
  • 學好心臟電生理學基礎,從此心電圖不再難!
    從宏觀來講,心臟作為人體內的循環器官,最主要的功能為進行有序的收縮和舒張。心臟的收縮和舒張並不是無序的、盲目的機械活動,這需要無數的心肌細胞之間精密的配合,有的心肌細胞負責收縮和舒張,有的心肌細胞負責發出指令,有的心肌細胞負責傳遞指令,這一個個心肌細胞儼然就是一個訓練有素的部隊,團結一致、一絲不苟地完成自己的使命。
  • 盧喜烈教授教你分析心電圖,病例實戰,事半功倍!
    典型的變異型心絞痛發作時,ST段立即呈損傷型抬高,T波增高,QRS時限延長。室性早搏,短陣室性心動過速,傳導阻滯。ST段損傷型抬高持續幾分鐘至十餘分鐘,持續的ST段抬高30分鐘以上,可發展成為急性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冠狀動脈痙攣性閉塞是引起變異型心絞痛患者心電圖ST段損傷型抬高的原因。冠脈痙攣緩解以後,心電圖立即恢復原狀。冠脈痙攣可以發生於冠脈病變部位,也可見於冠脈造影未見明顯狹窄的患者。
  • QRS波交替變化與T波異常,你的診斷是?
    本次住院後的心電圖檢查顯示正常竇性心律,規律成組波形改變(圖1)。如何診斷及治療?這種成組的規律圖形是良性的無需特殊治療,還是應該考慮植入起搏器?圖1 房室傳導阻滯心電圖:心電圖顯示3:2房室傳導阻滯,QRS波寬度交替變化和T波倒置心電圖解析心電圖表現出幾個明顯特徵:(1)激動成組,3:2房室阻滯:一組中首先是竇性激動伴窄QRS波,隨後為竇性激動伴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