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瑞屢次直言進諫冒犯嘉靖,卻不曾想自己也只是被利用的工具

2020-12-14 聶遠談史

近幾年來一些宮廷劇層出不窮,大家或多或少都看過一些宮廷劇,有很多以古代皇帝為原型的電視劇,其中有一部劇就是關於嘉靖帝的,這部劇可謂是將嘉靖皇帝很深刻的剖析在各位觀眾面前,就算不上朝,照樣將大明掌握在自己手上二十餘年。

講到嘉靖,大家可能會最先想起這麼個忠臣,可能很多人都是因為他而對嘉靖這個皇帝有了印象,這個人就是海瑞,在歷史上算得上是很有名的直言不諱的大臣了,但他又跟魏徵這樣的直臣不一樣,魏徵是大權在握,有實權在手的,而且也是個實幹家,他卻是另一種,他的諫言多次觸犯到了嘉靖,但為何嘉靖始終如一的包容著他呢?

首先,海瑞在當地是少有名氣的清官,清到什麼地步呢?一個月的來源就只有朝廷那一點點微薄的俸祿,家徒四壁用來形容他也毫不過分。耿直公正的性格使他不管是對皇帝還是朝中的大臣,都是直言不諱的說出對方的問題,長此以往自然就與朝中的其他同僚們關係不好。他對皇帝更加的苛刻,經常動不動就上奏說皇帝是個昏君,不思進取,但嘉靖卻對海瑞非常看重,任他怎麼罵自己,都不會動怒,反而將他視為一個榜樣,給朝中其他大臣作了一個很好的表率,而自己的寬宏大量正好也可以顯示自己的度量,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

其次,嘉靖之所以一直如此放縱海瑞,很大的一個原因是因為海瑞手中沒權,就算他再怎麼鬧,也掀不起什麼大風大浪。海瑞只是個書呆子,滿腹詩書禮儀,但讓他運用到實際的發展中卻起不了什麼大的作用。有一次嘉靖蓋了兩座宮殿,海瑞便抬著棺材前來進諫,嘉靖皇帝一氣之下下令將海瑞關進大牢,冷靜下來之後想了想,要是就這麼殺了他,自己反倒坐實了昏君的名頭,還是要利用他當旗杆的作用。

海瑞深得民心,他在民間的威望很高,但嘉靖不能輕易放了他,必進皇帝的威嚴是不可冒犯的。在當時,嘉靖雖然不上朝,但對於朝中的事還是有所了解的,所以朝中大臣結黨營私都是在暗地裡進行的,嘉靖算得上是個天才,他在位能夠穩定大局,但他的下任皇帝並不一定可以,海瑞是獨立派,不屬於任何一個黨派,所以他要下一任皇帝來放了他,以此來收買海瑞人心,取得威信。

張居正這個人我們都知道,是個極力推行改革的人,他擔任首輔的時候,用人的標準就是要有一技之長,要為國家做出實際貢獻的人,像海瑞這種只會動動嘴皮子的人,他是看不上的,他不是皇帝,不需要他的清官形象,所以在有人勸他任用海瑞的時候,遭到了他的拒絕。

而嘉靖需要這麼個人來平衡自己的朝廷,而且冒死進諫的海瑞,並不是每個朝代都有的,古往今來就此一個,而皇帝是數不勝數,能夠青史留名的人又有多少,所以留住海瑞還可以樹立自己高大的形象,畢竟海瑞還是特別有知名度的。

相關焦點

  • 海瑞,一個直言進諫的大臣,他是通過什麼才能夠平安無事的呢
    大家大多數應該都是非常佩服那些敢於直言進諫的忠臣們吧,因為在大多數的直言進諫的大臣他們往往都沒有一個好的結局,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這一類的人,他們永遠都會將自己心中的想法,或者說將平民百姓共同的想法說給皇帝兒,皇帝如果一旦生氣的話,只會將這種怒火遷怒於說這些話的人,也就是這個大臣。所以說在古代這一類的人其實大多數都沒有一個好的結局的,可今天在這裡我要說的這個人,他也敢於直言告訴皇上一些事情,但他卻平安無事。而且在歷年當中,能夠被大家所記住的那些敢於直言進諫的人並不多。
  • 明朝秘聞 抬棺上疏的海瑞為何沒有被嘉靖所殺
    嘉靖年間,海瑞抬棺上疏,直言進諫。「抬棺上疏」是後人對海瑞冒死進諫的嘆服之詞,雖有些許誇張,但也不算過分。 歷代王朝,多的是直言進諫之忠臣良將,為何獨有海瑞上疏而名聲大噪? 這不得不從嘉靖皇帝的獨斷專橫說起。
  • 歷史上的海瑞善於直言,他最後是什麼結局?
    嘉靖皇帝是一位很有意思的人物,他執政後期二十多年不上朝,崇信道教,迷信方術,主張無為而治,並將大把大把的時間用來「修仙」。他還大興土木,營造宮苑,耗費大量民力財力。當時,許多大臣看在眼裡、急在心頭。但有人敢上書直諫,嘉靖必然重罰。
  • 嘉靖為何不處置海瑞?明知自己做錯了,卻還要讓裕王和萬曆學自己
    這是嘉靖皇帝回顧自己一生之後的真情流露。那麼他為什麼會這麼想呢?其實他是覺得自己這個皇帝做的很失敗,居然到了眾叛親離的地步。那麼此前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那就是海瑞的案子。海瑞是一位大清官,可是他卻給嘉靖上了一道奏疏,在奏疏中直言不諱地抨擊嘉靖,搞得誰也沒有面子。
  • 嘉靖荒廢朝政,勸諫的大臣皆被重處,為何卻對海瑞從輕發落
    可海瑞見到嘉靖仍然沒有改變,就決定繼續上書,大家都勸他不要上書,可他還是做了。然而,海瑞卻不像其他大臣那樣,遭到嘉靖帝重處,僅僅是被關了一段時間。嘉靖荒廢朝政,勸諫的大臣皆被重處,為何卻對海瑞從輕發落呢?有的人認為,海瑞是出了名的直臣,如果嘉靖處死他的話,對他的名譽會造成很大影響,所以他不敢這樣做。雖說此話也有一定道理,但嘉靖對其從輕發落,很明顯不是這樣考慮的,怎麼說呢?
  • 海瑞大罵嘉靖:連聖人都解決不了的事,更何況你?嘉靖為何不殺他
    圖片:嘉靖帝醉心修道煉藥劇照二、不懼死亡的海瑞公元1566年,海瑞再也忍耐不住,打算前往京城面見聖上。在此之前,海瑞已經交代好了自己的身後之事,而且還從棺材鋪打造了一口棺材,帶上一起入京。入京之後,海瑞帶著自己寫的《治安疏》上了朝堂,這《治安疏》裡指出了嘉靖帝的諸多問題,例如「陛下之誤,修醮所以求長生」。這一句主要是指責嘉靖沉迷修仙,欲求長生不死,海瑞以聖人舉例,就連聖人都抵不過凡夫俗子的命運,逃不脫生老病死,更何況是陛下您呢?
  • 大明王朝:海瑞首次進京,為何誰都沒見,先去六必居題了幾個字?
    不過這件事還是傳到了嘉靖帝耳朵裡,嚴嵩這個老狐狸,臨下臺了還不忘把自己跟嘉靖帝捆綁在一起。果然嘉靖帝很憤怒,死要面子,你個小小的醬菜館老闆也敢為天下先,朕還沒嫌棄呢,你想先嫌棄了?於是,六心居這家店算是做到頭了,被嘉靖帝點名,改為「六心居」,還專門派了錦衣衛的人看管。
  • 海瑞的明朝第一疏:海瑞罵人巔峰時刻,腦袋兩次險些搬家
    其實,說海瑞上書罵嘉靖是不準確的,因為海瑞不是一位"吃飽了撐著沒事幹"的人,他上書的目的是為了喚醒嘉靖、提醒嘉靖,告訴嘉靖做皇帝的本分,當然海瑞上書也是在儘自己的本分。嘉靖皇帝疑心重,還好面子(好像這是大部分皇帝的通病),很喜歡別人稱讚他是堯舜禹這樣的皇帝的誇讚之詞,由於嘉靖"心黑、手重",明朝言官也不敢上書痛斥皇帝的不作為行為,成本太高,上書罵皇帝容易把自己搭進去,所以在海瑞之前根本無人敢罵嘉靖。
  • 海瑞寫的《治安疏》,真的是罵嘉靖的嗎?其實是在給嘉靖找臺階下
    ——《治安疏》這是海瑞寫的《治安疏》,也就是歷史上罵嘉靖皇帝罵的最狠的一篇文章。在很多人的眼裡認為海瑞就是一個正直死板的人,一點也不會變通。但是海瑞絕沒有想像中的那麼簡單,在古代要做一個清官難如登天,海瑞要真的是一個一點都不會變通的人,早就被刷下去了,還能當上京官,還能名留青史?開什麼玩笑
  • 海瑞為什麼敢上疏這麼罵嘉靖:「嘉靖者,言家家淨而無財用」?
    所謂光耀門楣,其實就是想提升自身階級,從而獲取更多利益。他們能夠為己的同時,又能將部分精力用於為國為民,對於天下黎庶而言恐怕就已經是大幸之事了。可是,我們卻很難從海瑞身上看到這一點,他當官了之後好像從來就沒有考慮過「光耀門楣」之事。
  • 海瑞是出了名的清官,為何差點被嘉靖處死?他後來是什麼結局?
    海瑞是明朝歷史上出了名的「直臣」,也是出了名的清官。不過,這樣的人放在那個時代可以依靠所謂「清流名聲」還能往上爬一爬,放到這個時代那是想都別想。我們都知道他是一個清官,這一點必須值得肯定以及宣揚。然而海瑞並不接受這樣的路,他沒有想過去順應這條路,而是讓這條路反過來順應他。他就是不接受為官之道上的每一個彎、每一個坡和每一個坑,他就是想讓直直地走。可是,這可能嗎?當然不可能,為官之道要的就是當直則直,當彎則彎。
  • 畢業季歷史正劇推薦:《大明王朝1556嘉靖與海瑞》
    因為他是嘉靖的人,他知道自己只能靠著嘉靖。和自己狂妄的兒子嚴世蕃不同,嚴嵩時刻在提醒自己,自己的一切都是皇上給的,不管什麼髒活累活都需要自己來幹,嘉靖知道自己手底下一群官員貪汙受賄,可都不想去管,因為那些官員能來錢,能讓自己繼續修宮殿,建廟宇。哪怕當國難來臨,無論是嚴黨還是清流,都在想辦法補虧空,嚴黨是能弄來300萬給朝廷交120萬,清流是能弄來100萬交100萬,為什麼用嚴黨就不言而喻了。
  • 包拯和海瑞的官誰更大?相當於什麼級別?
    包拯和海瑞是中國歷史上兩大有名的清官和廉吏,兩個人都因為敢於置生死與度外向皇帝直言進諫,包拯不畏權貴,力求公正,海瑞抬著棺材進諫,這些都是兩人正直的表現。包拯是北宋時代的人,他的官位最高做到了樞密副使。
  • 如何看待《大明王朝1566》裡嘉靖的這段話?
    這個階段,嘉靖將倒嚴的念頭進一步確定,只是時機不到。第四階段:倭寇盡剿良弓藏嚴嵩經歷了回家養病而重返內閣,以他的政治敏感度,早已知道自己所處的劣勢了。但是,包括這三位,加上楊廷和,他們同時,也是嘉靖的政敵,無論他們的出發點是什麼,他們都與劇情末位,萬壽宮門前跪著的那群大臣一樣,打著一個名義,實際上,都是衝著皇帝來的,至少嘉靖這麼想。嚴嵩想倒的人,不一定倒,但是,嘉靖想倒的人,一定會倒。換句話說,嚴嵩倒的所有人,都是嘉靖也想倒的,這同樣是因為,大明朝唯有一人掌握真正權力。
  • 大明王朝:嘉靖寫「好雨、明月」四字,裕王看後為何要殺掉海瑞?
    之所以海瑞能活下來,並不是說他是清官,他敢直言上疏,而是他選擇的時機剛剛好。不要覺得就海瑞給嘉靖帝上過疏,什麼越中四諫啊,戊戌三子啊,包括劇中沒怎麼提到的楊繼盛。楊繼盛沒有海瑞那麼膽大,是衝著嚴嵩去的,多少有點指桑罵槐,結果被誣陷入獄。
  • 大明王朝:最精華片段,嘉靖的長江黃河論,為何讓海瑞啞口無言?
    一、海瑞沒有死成,自己在那裡掉眼淚,王用汲卻異常高興,根本就沒仔細想海瑞這句話背後的意思,而是衝著牢門大喊一聲:「皇上聖明!」而嘉靖帝也是一個相當聰明的帝王,他沒殺海瑞,在海瑞看來,就等於承認了自己是昏君。但是他又不想承認自己是昏君,也不想認可海瑞說的話是正確的。那麼就註定,他跟海瑞之間,還會有一場交鋒,而這場交鋒才是全劇最精彩的地方。
  • 大明最讓人頭疼的大臣 嘉靖死後留下他 難倒三代皇帝
    海瑞是個實打實的大忠臣,在打擊倭寇和對抗嚴嵩方面,缺他不行,嘉靖也對這個不好對付的海瑞另開特例,全朝上下的大臣都知道海瑞不好惹,也知道他背後有皇帝撐著。雖然是個地方上的小官,可他的種種作為讓嚴氏恨的牙痒痒,也讓皇帝又愛又恨。
  • 大明王朝1566:跟著想嘉靖之所想的趙貞吉,學習如何「討好」領導
    徐階第一次面見完嘉靖皇帝回到內閣值房,李春芳、高拱以及戶部尚書趙貞吉還在紛紛強調著自己的困難,沒有就這一百五十萬兩的缺口問題達成一致意見。可誰曾想,下午的時候風雲突變,一向與徐階等人交往甚密的呂芳被嘉靖發配到了南京為太祖皇帝朱元璋守陵,並且要求內閣在次日一早就提報新的款項分配方案,使得氣氛瞬間緊張了起來。
  • 白居易:白樂天喜歡直言進諫,但是每次的結局都不好
    但是白居易還是憑藉著自己的天賦和努力,在京城有了自己的位置。白居易喜歡寫詩,在當時也是有一定名氣的。皇上對白居易的詩也是非常喜歡的,但是一到了朝堂之上的時候,這情況就變了。白居易是為了天下和百姓著想的,他向皇上進諫的時候。也會引起其他人的利益,但最後的結局大家都知道是怎樣的,逃脫不了被貶的命運。白居易對於自己的堅持還是會一直進行下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