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海瑞善於直言,他最後是什麼結局?

2020-12-20 文蹤旅跡

作為社會管理環節中最為關鍵的因素,官吏在歷史上的作用實在太大了。

然而,人吃五穀、生百病,都是一枚肉身,不可能完美無缺。老百姓評價皇帝,有明、昏、暴之說。老百姓評價各級官吏,當然也會根據每個人的表現、作為、成就,區分出清、廉、貪等等。

要說歷史上有名的貪官,和珅、劉瑾、蔡京等人絕對上榜了。他們以權謀私、富可敵國,老百姓恨得牙根痒痒,想把他們剁成肉泥。

而歷史上同樣有很多清正廉潔、兩袖清風的好官員,老百姓恨不得把他們頂在頭上。

要說到歷史上的著名清官,「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的名臣于謙;剛正不阿、鐵面無私的包拯;被康熙帝譽為「今時清官第一」的于成龍等等,都留下了感人肺腑的佳話。

當然,海瑞也是一個讓我們不得不仰視的好官員。因其剛直和對貪汙腐敗的痛恨,海瑞被世人譽為「海青天」。

他在任期間一心奉公、政績卓著。那麼,歷史上的海瑞最後是什麼結局呢?

海瑞的先祖原本居住在福建,後來遷居廣東,之後又南下來到海南島,在此安家落戶。正德八年(1514年),海瑞出生於海南瓊山,也就是今天的海口市一帶。海瑞的曾祖父曾擔任廣州衛指揮,官居正四品;祖父則在福建的松谿縣當了知縣;他的叔叔曾是四川道監察御史;他父親雖然是沒有官職的「廩生」(地方政府提供膳食的生員,相當於後備官員吧),但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雖不是名門望族,但海瑞多少算得上是官員世家了。

海瑞出生不久,父親便撒手人寰。在母親的呵護下,海瑞度過了童年時光。母親堅強的性格、勤勞的品質、真善的作風深深影響著海瑞,他從小養成了勤學善思、剛正不阿的性格。

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鄉試中有一道治理海南社會的命題。海瑞思路清晰,剖析入理,建議得當,因此考中舉人。

然而,此後的兩次會試,海瑞均告失敗。

再考功名失敗,海瑞被安排到福建南平縣當了一名老師。

從教八年之後,命運給海瑞打開了另外一扇門。他提拔為浙江淳安縣的知縣。「布袍脫粟,令老僕藝蔬自給。」在知縣任上,海瑞的生活十分簡樸。

嘉靖皇帝是一位很有意思的人物,他執政後期二十多年不上朝,崇信道教,迷信方術,主張無為而治,並將大把大把的時間用來「修仙」。他還大興土木,營造宮苑,耗費大量民力財力。

當時,許多大臣看在眼裡、急在心頭。但有人敢上書直諫,嘉靖必然重罰。進士楊爵就因為皇帝不上朝理政而上疏極諫,結果被投入詔獄長達八年;直臣楊最因為批評皇帝不理朝政,結果被亂棍打死。

自然沒有人敢向皇帝提意見了。

耿直是人的本性,忠誠是人的品質。海瑞覺得人有錯就得改,包括君王。他更覺得為官要說實話,即使身死也不能對皇帝的過錯視而不見。他準備給嘉靖直言進諫。

1566年(嘉靖四十五年),海瑞呈上《治安疏》,對嘉靖帝的行為及其危害做了深刻批判。

又來了一個駁皇帝面子的,嘉靖大怒,拍案而起,下令馬上捉拿海瑞,不要讓他逃跑。

人的霸道總和柔弱相伴而生。皇帝氣急敗壞,太監黃錦出來說話了。

因為正直,海瑞一向被人們視作愚鈍之人。我聽說他上書之前,就已經料到自己的結局。他提前給自己準備好了棺材,和妻子道別,將僮僕遣散。他應該是不會逃跑的。

舌頭是一把刀子,它可以殺人。舌頭是一根稻草,它也可以救人。太監黃錦的這一番話救了海瑞一命。嘉靖帝心有所動。「少頃復取讀之,日再三,為感動太息,留中者數月。」

海瑞的命留下了,但是等待他的還是牢獄之災。嘉靖帝還是將海瑞關進詔獄。就連替他求情的戶部司務何以也被抓進詔獄,施以一百杖刑。

好人總能得到別人的幫助。這時候,重臣徐階等人又力保海瑞,他的性命得以延續。

不久,嘉靖去世,兒子朱載坖(隆慶)繼位。海瑞獲釋,並官復原職。

隆慶三年(1570年),因為海瑞清正廉潔,被任命為正四品右僉都御史。所謂僉都御史,就是「職責糾劾百官,辯明冤枉,提督各道,為天子耳目風紀之司」。海瑞上任後的主要任務,便是巡查江南。一時間,地方不少貪官因為畏懼海瑞,紛紛請辭。

然而,隆慶英年早逝,繼位的萬曆皇帝年幼。萬曆的老師張居正主持朝政,他不喜歡海瑞。海瑞因此被邊緣化。

張居正去世後,萬曆帝想用海瑞。但海瑞年事已高,終於在萬曆十五年(1587年)病逝在任上。

海瑞無子,僉都御史王用汲負責辦理喪事。看見海瑞破爛的生活用具,他禁不住淚如雨下。聽說海瑞死了,金陵的百姓停市哀悼。海瑞魂歸故裡時,穿著白色喪服的送葬者擁滿了兩岸,而哭者百裡不絕。

一個好人走了,他的名聲卻永遠留了下來。

相關焦點

  • 海瑞,一個直言進諫的大臣,他是通過什麼才能夠平安無事的呢
    大家大多數應該都是非常佩服那些敢於直言進諫的忠臣們吧,因為在大多數的直言進諫的大臣他們往往都沒有一個好的結局,為什麼這麼說呢?所以說在古代這一類的人其實大多數都沒有一個好的結局的,可今天在這裡我要說的這個人,他也敢於直言告訴皇上一些事情,但他卻平安無事。而且在歷年當中,能夠被大家所記住的那些敢於直言進諫的人並不多。那麼,為什麼海瑞它能夠讓別人知道他呢?其實這不僅因為他自己本身的性格與他的才能,同時是因為他所處的那個時代。
  • 海瑞是出了名的清官,為何差點被嘉靖處死?他後來是什麼結局?
    海瑞是明朝歷史上出了名的「直臣」,也是出了名的清官。不過,這樣的人放在那個時代可以依靠所謂「清流名聲」還能往上爬一爬,放到這個時代那是想都別想。我們都知道他是一個清官,這一點必須值得肯定以及宣揚。又或者如一些人所說,海瑞僅是地方之才,而非中樞之才。海瑞的能力用在地方上就已經到頭了,不能再讓他進入中樞了。所以,嘉靖、隆慶和萬曆三代帝王哪怕再佩服海瑞的那種「直」,但也一直沒有真正地重用他。那麼,海瑞這樣的「直臣」又是怎樣的結局呢?
  • 矛盾雙重人格:以客觀多元視角,還原歷史上「真實」的海瑞形象!
    歷史是很有趣的,有時如煌煌大日,照射著文明的道路;有時又如細細月光,偶爾也光顧細小的溝渠。今天我們就從獨特的角度,來品品歷史中有趣的人物形象。談到明朝,有一個人物不得不提,他就是海瑞。有人認為他是個正直的人,但也有人認為他是個迂腐的人。
  • 海瑞的明朝第一疏:海瑞罵人巔峰時刻,腦袋兩次險些搬家
    嘉靖皇帝劇照海瑞是大筆一揮,3000字的罵人不帶髒字的奏書寫好了,這份奏書在歷史上被稱為直言天下第一事疏,名叫《治安疏》。其實,嘉靖也並沒有像海瑞說的那麼不堪,最起碼他能夠忍著憤怒再看一遍奏書,這就說明,嘉靖不是昏君。嘉靖之所以不殺海瑞,並不是單純因為黃錦的一段話,也不是像別人口中所說因為海瑞奏書中最後那"拍馬屁"的那句話,嘉靖皇帝玩弄權術一輩子,豈能因為幾句話而不殺海瑞,最終讓他放棄這個想法的還是當時內閣首輔徐階的功勞。
  • 心理學:海瑞,一個道德化身的大人物為什麼不能施展出他的理想?
    他花了4年時間,從不入流的帝國小官員,成了七品官。第一次「落」:是在三年知縣任滿,吏部預備提升海瑞任浙江嘉興府通判。擬提拔期間,他遭到了別人的彈劾,結果他被調出了浙江,轉任江西興國知縣。第二次「起」:被升為戶部主事,級別為正六品。第二次「落」:他被投進了監獄,因為他上了那道留名千載的「罵皇帝疏」,即《直言天下第一事疏》。把皇帝和百官都狠狠地罵了一通。
  • 海瑞是如何復出的,萬曆給了什麼平臺他發揮才能
    海瑞有多出名,相信大家從一些史料或者電視節目當中也感受到了。不過這個人的出現,一直在明代的官場上揚起了一陣清風,不管朝廷政治是如何狂風暴雨,但他依然是屹立不倒。當年喜歡殺人的嘉靖皇帝對於海瑞這個人也是不予以理會的。
  • 明朝秘聞 抬棺上疏的海瑞為何沒有被嘉靖所殺
    撲朔迷離的歷史真相,不為人知的塵封往事。歡迎進入大古的歷史奇妙屋。 嘉靖年間,海瑞抬棺上疏,直言進諫。「抬棺上疏」是後人對海瑞冒死進諫的嘆服之詞,雖有些許誇張,但也不算過分。 歷代王朝,多的是直言進諫之忠臣良將,為何獨有海瑞上疏而名聲大噪?
  • 包拯和海瑞的官誰更大?相當於什麼級別?
    包拯和海瑞是中國歷史上兩大有名的清官和廉吏,兩個人都因為敢於置生死與度外向皇帝直言進諫,包拯不畏權貴,力求公正,海瑞抬著棺材進諫,這些都是兩人正直的表現。包拯是北宋時代的人,他的官位最高做到了樞密副使。
  • 海瑞屢次直言進諫冒犯嘉靖,卻不曾想自己也只是被利用的工具
    講到嘉靖,大家可能會最先想起這麼個忠臣,可能很多人都是因為他而對嘉靖這個皇帝有了印象,這個人就是海瑞,在歷史上算得上是很有名的直言不諱的大臣了,但他又跟魏徵這樣的直臣不一樣,魏徵是大權在握,有實權在手的,而且也是個實幹家,他卻是另一種,他的諫言多次觸犯到了嘉靖,但為何嘉靖始終如一的包容著他呢?
  • 歷史上三位鐵面無私的官員,嫉惡如仇不畏權貴,是歷史中的清流
    這樣的官員在五千年歷史中很少,漫長歷史中出現三位被百姓愛戴的官員,他們代表著正義在封建王朝的官員群體中是一股清流。首先要說的一位就是開封府的包拯,這位人物大家耳熟能詳,所有人都知道「開封有個包青天,鐵面無私辨忠奸」。
  • 三水國學│海瑞是個什麼人?
    萬曆十五年(1587年)其實並沒有發生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只不過後來許多改變明朝命運的人和事,與這一年有著千絲萬縷的瓜葛,海瑞就是其中之一。海瑞絕對可以躋身古今清官榜的前三名,包拯的青天之名多少有些民間附會的色彩,但是海瑞本人卻遠比民間流傳的還要「清廉」得多。
  • 清官海瑞斷案以倫理道德為依據,他製造多少冤假錯案?
    在這起案件中,宣王成就了自己的仁慈,母親維護了自己的信義,那對兄弟也得以保全性命,似乎是一個皆大歡喜的結局。但是,事實不彰,嫌疑人逍遙法外,這一切對死者及其家屬意味著什麼呢?死者含冤九泉,家屬隱忍苟活,徹頭徹尾的大悲劇!你不能說宣王糊塗斷案,即便是赫赫有名的大清官,其審理案件依賴道德原則也重於事實。
  • 海瑞大罵嘉靖:連聖人都解決不了的事,更何況你?嘉靖為何不殺他
    嘉靖帝也是如此,到了統治晚期便不再將重心放在國事上,而是跟隨方士們沉迷於修道,希望長生不老。圖片:跟隨方士們沉迷修道劇照嘉靖帝的企圖和秦始皇一樣,都希望能長生不老,一直統治著帝國。而秦始皇失敗了,但嘉靖並沒能從歷史事件中吸取教訓,毅然決然走了秦始皇的老路,結局可想而知,最終只有失敗這一條路。
  • 畢業季歷史正劇推薦:《大明王朝1556嘉靖與海瑞》
    今天就來推薦一部非常優秀的歷史正劇:《大明王朝1556嘉靖與海瑞》,希望同樣對歷史感興趣的人能夠喜歡。歷史劇大致分為正劇和戲說,歷史正劇,和普通的歷史劇不同,要求貼近真實史實,人物描述和事件都要符合當時的背景環境,可以是政治事件,社會現象,人物傳記,借著曾經發生的歷史來給人啟迪,也可以借古諷今來反映一些今天的問題。是嚴肅的,有內容,有深度,有寓意的。
  • 張居正為何討厭海瑞?辱罵兩代帝王卻能安然無恙,海瑞有什麼護身
    導語:海瑞,大明朝非常著名的孝子,也是官場上的道德標杆,因為他從來不貪汙,甚至連隔壁鄰居送塊豬肉過來,他都要退回去。這麼一個所謂的大好人,自然是被拿出來當作典型來對待。---《明史》海瑞利用應天巡撫的身份,把地方上的吏治好好整頓了一番。誰的面子也不買,就算是當年為了保住他性命而努力的徐階,他也不買帳。由此海瑞更是被民間稱之為海青天,試想一下,這樣的官員,在官場能夠混得下去嗎?那個年代的官場,上到當朝首輔,下到知縣縣令,哪個不貪汙呢?
  • 雍正「四大寵臣」的李衛,在歷史上最後的結局如何呢?
    清朝時期,出現了一位深得雍正信任的漢臣,他就是李衛。「四大寵臣」裡,雍正最寵信的就是他了,心性純正,忠心耿耿,最主要幹事有魄力,所以李衛升職速度堪比坐了火箭,從一個五品的捐官兒,坐到封疆大吏,李衛可以說是一個傳奇。那麼,歷史上的李衛最後的結局如何的呢?
  • 海南島的蛻變,源自歷史名人的貶官登島,有海瑞和蘇東坡
    海南省博物館的展覽以「南溟奇甸」為展覽主題,策劃出由三大基本陳列:「南溟泛舸——南海海洋文明陳列」、「方外封疆——海南歷史陳列」「仙凡之間——海南風情陳列」;兩個專題陳列:「木中皇后——海南黃花梨陳列」、「香中魁首——海南沉香陳列」和非遺「四個一」:「瓊工坊——海南傳統手工技藝陳列」「瓊餚街——海南飲食文化陳列」、「瓊崖村——海南少數民族非遺陳列
  • 海瑞一生清廉沒能挽救大明,張居正半生貪腐卻主導了萬曆中興,真的?
    首先,就要先釐清一個歷史真相:「廉政標杆」海瑞,真的是「有道德沒能力」嗎?海瑞的清廉事跡,即使那些給他扣上「偏激」「沒能力」大帽子的「歷史愛好者」們,基本都能如數家珍。但常被無視的,卻是他「清廉事跡」背後的官場學問。就以他著名的「捉公子」事件來說:浙直總督胡宗憲的寶貝兒子在淳安縣吃拿卡要,被時任淳安知縣的海瑞捆成了粽子。可這麼個燙手的山芋怎麼處理?
  • 大明王朝的千古奇人海瑞,崎嶇坎坷的為官之路
    海瑞先生也因此在不經意間就這麼走到了歷史的前臺。   要知道海瑞此時只是一個戶部的六品主事,在明朝兩京一十三省,像他這一層級的官員,用多如牛毛來形容絕對不過分。身陷在阿諛諂媚中的嘉靖,讀到這封罵書說不震怒那絕對是胡扯。他的第一反應就是把奏疏扔在地上,哆嗦著咆哮道:「快把這個人抓起來,別讓人跑了!」
  • 大明王朝:海瑞明明被舉薦升官,他為什麼聽後卻憤而辭官?
    在送芸娘走的時候,黃錦說了一句話,也算是解釋了上一篇中提到的打架風波:「楊金水是老祖宗最親的兒子,也是我最鐵的把子!」在浙江布政使的糧船上,海瑞跟官兵一起在把一袋袋的糧食往船上搬,王用汲在遠處看著。其實這很貼合實際,海瑞是窮苦出身,幹活很正常,而王用汲是大地主,哪裡幹過這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