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瑞一生清廉沒能挽救大明,張居正半生貪腐卻主導了萬曆中興,真的?

2021-02-07 朝文社



作者|我方團隊張嶔

《朝文社》(原《我們愛歷史》)為頭條號籤約群媒體

字數:3032,閱讀時間:約8分鐘

海瑞一生清廉沒能挽救大明,張居正半生貪腐卻主導了萬曆中興,真的?

答:在關於明代歷史的各類話題裡,「廉潔的海瑞」與「腐敗的張居正」,常拿來做類比,一個「睿智」觀點也長期流傳:別看海瑞一生清廉,但是毫無實際能力,於國於民更無建樹,不過是個大明吏治的「標杆」。而身為「明朝最偉大改革家」的張居正,雖說貪汙腐敗絲毫不落,可人家卻憑著強大的行政才能,親手把「萬曆中興」推到了頂峰。一個怪論也因此甚囂塵上:廉潔奉公沒什麼用,腐敗卻救了國。

那事實真是如此?首先,就要先釐清一個歷史真相:「廉政標杆」海瑞,真的是「有道德沒能力」嗎?

海瑞的清廉事跡,即使那些給他扣上「偏激」「沒能力」大帽子的「歷史愛好者」們,基本都能如數家珍。但常被無視的,卻是他「清廉事跡」背後的官場學問。就以他著名的「捉公子」事件來說:浙直總督胡宗憲的寶貝兒子在淳安縣吃拿卡要,被時任淳安知縣的海瑞捆成了粽子。可這麼個燙手的山芋怎麼處理?海瑞輕鬆一句話解決了問題:「今其行裝盛,必非胡公子」。然後就把人給胡宗憲送過去——有人假冒你兒子,給你擱這兒了哈。

這番操作,既懟了胡宗憲,又沒傷了胡宗憲麵皮,不動聲色揭過了這場大風波。如此圓熟的官場手段,哪裡是「偏激書呆子」辦得到的?

這就是真實的海瑞,他哪裡不懂人情世故,又哪裡是因為「愚忠」「偏激」才廉潔?官場的人情世故,他懂。自己這「得罪人」的處事風格,他更懂。既然懂他為什麼還要這樣?因為當許多人「千裡來做官就為吃和穿時」,他的心裡,卻裝著江山百姓。

同樣證明海瑞能力的,更有海瑞「為官一任」的業績。

這事兒,且不說他在「淳安知縣」「興國知縣」任上的政績,哪怕是在他遭遇「海瑞罷官」悲情命運的「應天巡撫」任上,他也不動聲色完成了另一樁大事:疏通吳淞江與白茆河。

在海瑞就任應天巡撫之前,應天治下的太湖平原,這個大明王朝的錢袋子,卻也是不折不扣的災地。越演越烈的洪災,早已是「恐為吳患」,海瑞到任應天巡撫時,滔天的洪水就給了他一個下馬威,洪災波及到蘇州松江等大明朝「經濟發達地區」,僅饑民就多達十三萬人。甚至「水災之後無從取民,饑民洶洶」。至於治水?江南複雜的地理環境和「更複雜」的政治環境,讓「治水」成了大難題,各級官員「問之水利,茫然無知」。能躲就趕快躲。

可海瑞卻不躲,明知這裡「水太深」,特別是看過了當地「其富饒全是虛名,而苦楚特甚」的民生後,海瑞深感「其間所為百姓痛苦,可為百姓太長息者,一言難盡也!」擦乾眼淚的海瑞,也就發出了一聲擲地有聲的誓言:「是吳淞江一水,國計所需,民生攸賴,修之舉之,不可一日而緩也!」

為了這場繼「夏元吉治水」後江南大地空前的水利工程,海瑞親自勘察,走遍了災區各地,然後不惜得罪江南各地大族,制定了極其強硬的治水方案,毫不猶豫掃清了各地豪族修建的「私田」,先打通了淤塞已久的吳淞江,又疏通了多災多難的白茆河,不但一口氣解決了困擾江南數十年的水患,更給了十三萬饑民工作與飯食,同時在河道兩岸開墾新田,僅在吳淞江邊就開墾熟田四十萬,是為中國古代「以工代賑」的經典案例。

也正是因為這場大工程,水患頻發的江南大地,從此多次上演了「災年無災」的奇蹟。一直到清代時,吳淞江沿岸依然「雖有小災,不成大害」。可以說一個工程,造福了明清時期幾代人。而江南的水利格局,也因此煥然一新。黃浦江的形成乃至上海港的繁榮,都與這場工程有著莫大的關係。當地老百姓的一句民謠,更見證了這位「廉政標兵」卓越的才能:要開吳淞江,需等海龍王。

僅這一項能力,就足以碾壓明朝中後期,多少碎碎念「海瑞沒能力」的「精英」們。

至於很多人津津樂道的「張居正不用海瑞」問題,也根本不是海瑞「沒能力」的問題,卻是兩人在「一條鞭法」「漕運」等方面的政治分歧。但這些分歧,卻無法掩蓋海瑞實幹家的身份。真正的事實是,在那個「豈有異於漢唐末世乎」的嘉靖、隆慶之交的時代裡,正是因為有海瑞為代表的,一批有操守有擔當的政治家的存在,才託著風雨飄搖的明王朝繞開歷史的暗礁,進入又一個中興時代。

哪怕到今天,只要站在黃浦江邊,腦補下當年海瑞走遍災區沿線的身影,就知「海瑞廉潔卻沒能力」「一生清廉卻沒能挽救大明」的論調,何其可笑。

而與這同樣重要的,卻是第二個事實:張居正那一場挽救大明的改革,真的是靠了腐敗?

說到張居正,「腐敗」確實是個繞不開的話題,特別是張居正晚年時期,除了行政越發飛揚跋扈,「私生活」也越發遭人詬病。儘管關於張居正的大多數「黑料」,都是來自政敵的抹黑誣陷。但不爭的事實是,權力巔峰上的張居正,除了衣食住行越發奢靡,連他的貼身僕人遊七也掏錢買官,他自己也自嘲「所卻兩廣諸公之饋,寧止萬金。」而在他死後的抄家鬧劇裡,張家也被抄出了上萬兩黃金與十幾萬兩白銀——明顯「與收入不符」。

那是不是說,張居正中興大明,就是靠了腐敗?恰恰相反,張居正改革能夠成功,首先很重要一條,就是享受了他的前任高拱留下的「吏治紅利」。

在張居正剛剛「入閣」的隆慶初年,是明王朝「政以賄成,財貨上流」的時代,空前的腐敗,也讓當時包括張居正在內的改革家們痛心疾首。而此時的內閣首輔高拱,也採取了空前烈度的整頓方式:僅是高拱擔任首輔的兩年半時間裡,明王朝就懲治了一百六十九名腐敗官員,查辦了大量腐敗案件,於是「是以數年之內,仕路肅清」,儘管萬曆登基後,高拱被張居正排擠回家,但他的懲貪成果,卻為張居正留下了一個廉潔的行政環境。

這,才是「張居正改革」成功的根基。

而「打翻」高拱的張居正,在吏治問題上,更與高拱一脈相承。在「懲貪」問題上,張居正的政策也更加細化:萬曆初年時,張居正就責成各地的巡按御史,要定期核查本省文武官員的政績,從巡撫到知縣,皆在考核範圍之內。而對於有著「核查」大權的御史們,張居正更是有著嚴厲要求:「凡御史犯罪,加三等,有贓,從重論」。這個高效的監督體系,才是「張居正改革」正常運轉的保障。

如此事實,對比明末年間御史們「遣一番巡方,天下加派百萬」的醜態,還有那「抹布」的「雅號」,就知這「中興」後的大明朝,為何會繼續陷入萬劫不復。他整治吏治的成果,在萬曆皇帝親政後,僅用了幾十年時間就敗壞殆盡,這,才是「張居正改革」的悲劇結局中,一個常被人忽視的重要因素。

以這個意義說,真正造就張居正成功的,哪裡是什麼「腐敗」,恰恰是大明王朝曾煥然一新的廉潔政風。雖然晚年權力巔峰時的張居正,自己也不知不覺成了一個破壞者。也讓晚年的海瑞,成了明朝官場上更加孤獨的「異類」。但廉政對於一個王朝的意義,卻不應該被扭曲。

所謂「海瑞廉潔沒法救國,張居正靠腐敗強國」的論調,實事求是說,是真的找錯了歷史經驗。海瑞與張居正的「恩怨」,以及萬曆中興的輝煌與教訓,留給我們的不該是「腐敗強國」的謬論,相反,卻是貪腐亡國的警鐘長鳴。

參考資料:宗城《海瑞並不無能,反而是堪比張居正的名臣》(文史宴首發)、十年砍柴《晚明七十年》、黃錫之《海瑞與太湖平原治水》、清秋子《大明出了個張居正》、嶽金西《高拱的懲貪對策及其代價》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新人文浪潮計劃籤約帳號【朝文社】原創內容,未經帳號授權,禁止隨意轉載。

一直以來,《朝文社》都把做最好的歷史內容作為己任。如果您喜歡我們的文章,也期待您能支持我們的茶品牌:漢周嚴選。點擊我們公眾號菜單欄的「買茶去」,添加微信就可選購各類優質茶。

相關焦點

  • 海瑞一生清廉沒能挽救大明,張居正半生貪腐卻主導了萬曆中興
    海瑞清廉為民的基本立場值得讚許 海瑞一生清貧,本能地對底層百姓有一種悲憫之心。因此,他始終與貪官豪強為敵,與違法亂紀鬥爭,總是試圖減輕百姓的負擔。 為此他居然上演了對嘉靖帝的「抬棺進諫」,直接指責皇帝荒疏國政,寵幸神仙方術,靡費民資國帑。
  • 李穎||萬曆首輔張居正
    面對這些官場的弊病,張居正在自己執政期間推出了影響深遠的「一條鞭法」,簡單說就是「攤丁入畝」,有多少地,納多少稅,減輕了老百姓繁重的賦稅,同時又把稅物折合成銀兩送往國庫,讓國庫更充盈。第二項便是「考成法」,這項考成法現在也十分流行。就是把自己一年要做的事記在一個冊子上,一年完成不了就會被降級,完成了就可以升級,跟現在的工作升降制度一樣。這兩項改革讓大明的國力提升了許多,出現了所謂的「萬曆中興」。
  • 張居正為何討厭海瑞?辱罵兩代帝王卻能安然無恙,海瑞有什麼護身
    海瑞似乎認為自己的行為得到了全國百姓的認可,所以他就一條道走到黑,再也沒能走出來。他談不上是一個政治家,因為他連政治本身的一點點道理都沒有搞明白。不過你說他沒有涉足政治吧,那也不對,畢竟人家是得到皇帝親自嘉獎過的人,自然有過人之處。因為罵了皇帝而聞名天下。
  • 大明王朝的千古奇人海瑞,崎嶇坎坷的為官之路
    於是,各種糾紛和難題紛至沓來,海瑞很快就陷於不能自拔的困境。面對雪片般要求罷免海瑞的奏疏,朝廷很快就傳出旨意,認為海瑞的工作華而不實,應該轉任閒職。得不到理解的海瑞被迫提出辭職,得到朝廷的同意批覆後,忿忿不平的海瑞痛斥「舉朝之士,皆婦人也」,這一概而論的辱罵,也把滿朝的官員得罪了遍。雖然兩年後萬曆登基,張居正執政文淵閣,按說張居正和海瑞之間的政見和想法一致,都是實幹家,也都想報效國家。
  • 嘉靖、萬曆、天啟和崇禎:到底誰該為大明帝國的滅亡負責
    文:軍事帥哥大明帝國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充滿傳奇的朝代!這個朝代「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骨氣被無數歷史票友津津樂道。然而,當我們仔細的研究大明王朝的歷史就會發現:自嘉靖皇帝登基以後,明朝的國力竟然呈現出直線下降的趨勢,儘管中間出現了短暫的隆慶中興和張居正改革,但大明帝國的江河日下已經是不可扭轉的趨勢。
  • 張居正一手提拔申時行,申時行做了首輔為何不保他全家?萬曆不準
    張居正善於搞經濟,也正因為他打算搞好經濟,所以手段獨到,不允許任何人提出反對意見,這也是後世最為詬病的地方。01張居正雷厲風行的態度,是辦事情的樣子。張居正是個厲害角色,他老成持重,在內閣呆了很多年。歷經嚴嵩、徐階、高拱等三位內閣首輔,在萬曆初年正式執政,成為大明王朝的實際控制者。
  • 就是因為痔瘡的存在,大明王朝徹底失去了起死回生的機會
    這個時候橫空出世了一位一代名臣,他就是首輔張居正,面對岌岌可危的大明王朝,首輔張居正開始了大刀闊斧的改革政策。正是這場及時雨一般的改革,讓大明王朝得以喘息,又延續了百年。改革使朝政的面貌煥然一新,創造了「萬曆中興」的一段輝煌時期。但是改革尚未完成的時候,首輔張居正的突然離世,使得改革戛然而止,最終也沒能挽回王朝的命運。
  • 正四品的海瑞怎麼還這麼窮?朱元璋告訴你反貪汙腐敗不能只靠殺人
    朱元璋親自編制的法典《大誥三編》出生底層的朱元璋,極其痛恨貪官汙吏,對待貪官也從不心慈手軟,《大明律》規定「一貫以下杖七十,每五貫加一等,至八十貫即處絞刑」,對貪腐懲罰的起點非常低朱元璋死後一百多年,到了嘉靖、萬曆年間,明朝出了一位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清官,他就是海瑞。海瑞歷任地方縣令、州判官,戶部主事,直至右僉都御史,死時官至朝廷正四品大員,雖沒有位極人臣,但也算高官了。海瑞一生清廉,從不貪汙哪怕一文錢。
  • 三水國學│海瑞是個什麼人?
    萬曆十五年(1587年)其實並沒有發生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只不過後來許多改變明朝命運的人和事,與這一年有著千絲萬縷的瓜葛,海瑞就是其中之一。海瑞絕對可以躋身古今清官榜的前三名,包拯的青天之名多少有些民間附會的色彩,但是海瑞本人卻遠比民間流傳的還要「清廉」得多。
  • 嘉靖為何不處置海瑞?明知自己做錯了,卻還要讓裕王和萬曆學自己
    這是嘉靖皇帝回顧自己一生之後的真情流露。那麼他為什麼會這麼想呢?其實他是覺得自己這個皇帝做的很失敗,居然到了眾叛親離的地步。那麼此前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那就是海瑞的案子。海瑞是一位大清官,可是他卻給嘉靖上了一道奏疏,在奏疏中直言不諱地抨擊嘉靖,搞得誰也沒有面子。
  • 畢業季歷史正劇推薦:《大明王朝1556嘉靖與海瑞》
    (對話精簡了,請務必自己去看,我的文筆真的不足以展示雙方對話的精彩)高拱:「關於去年的財政預算,兵部戶部沒問題,吏部工部有問題。」(兵部屬於張居正在管,戶部的尚書和侍郎是徐階和高拱,吏部工部屬於嚴黨在管。兵部戶部基本沒有額外超支,吏部工部則有大量超支,致使國庫入不敷出。
  • 世間再無張居正:最偉大的改革家之一,大明由此續命了百年
    稍微對歷史感興趣的人都知道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前些年爆火的電視劇《人民的名義》中高育良多次提及,這本書一度賣到脫銷,書中就講的是萬曆年間的事兒,除了萬曆皇帝,繞不過的就是當時的首輔張居正。可這時正是改革的關鍵時期,如果離開,自己首輔的地位也就沒了。為改革的順利推進,萬曆皇帝就破例將其「奪情」。明朝奉行的是「以孝治天下」,雖然張居正不用去「丁憂」,但是這一做法得到了激烈的反對,得罪了讀書人。在張居正的指揮下,改革有條不紊的進行。
  • 戚繼光真的行賄張居正了嗎?
    吃著戚繼光送的「房中藥」,玩著戚繼光送的歌姬,「生龍活虎」的張居正這才生了痔瘡,以至於健康急劇惡化,終於一命嗚呼。不過,當王世貞不惜把老友戚繼光都架火上烤,憤憤然寫下這些文字時,他本人距離北京城,卻是十萬八千裡。張居正家的私生活如何?他連邊兒都沒摸著。
  • 大明王朝:海瑞首次進京,為何誰都沒見,先去六必居題了幾個字?
    而此時的天下不齒嘉靖帝已甚,也就在這個節骨眼兒上,海瑞進京了……楊角風談《大明王朝1566》第149期:大明王朝:海瑞給六必居題字,此舉背後藏著哪些鮮為人知的秘密?這無疑中提升了「六心居」醬菜的品牌價值,就像海瑞說的那樣:「聽說貴店的醬菜原來比肉還貴,現在十個銅錢竟能買這麼多?」嚴嵩大紅大紫的時候,六心居老闆每年都送他幾十壇,且求他題塊匾,只不過嚴嵩一直沒同意。等到嚴嵩眼看要玩完的時候,嚴嵩又想起來要給題字,結果小販嚇得都跪下了,這才作罷。
  • 海瑞是如何復出的,萬曆給了什麼平臺他發揮才能
    在他臨死之前,也沒有考慮要殺了這位海瑞,或許他是想將這個國之利器交給新繼位的隆慶皇帝使用,可以說這是一筆非常大的政治遺產。當然,從另一個角度而言,這位海瑞對皇帝而言,似乎是不知道如何處理,甚至無法控制。可他沒有想到,不僅僅嘉靖自己無法處理,到了後來繼位的隆慶以及萬曆也是如此。如果將海瑞變成一樣工具,他們知道這個工具的重要性,但感覺總是用得不順手。
  • 《萬曆十五年》的張居正與一條鞭法
    其中的人物——萬曆、張居正、申時行、海瑞、戚繼光、李贄——在黃大師的撰寫下,不再刻板無聊,反而栩栩如生,嬉笑怒罵,人情世故,盡在其中。但,該書只有320頁,讀完有一些問題還需要了解,尤其是張居正和一條鞭法的問題,梳理如下,簡略研究問:張居正是怎麼起來的?
  • 朱翊鈞:28年不上朝的萬曆皇帝,為何前期和後期判若兩人
    朱翊鈞,明第13位皇帝,9歲即位,年號萬曆,在位48年,為大明皇帝在位之最,57歲時逝世,廟號神宗,葬於北京十三陵。不得不說,這朱翊鈞運氣是很好的,6歲即被定為太子,上位時無人同他爭搶,老師是當朝首輔張居正,母親李氏亦是一位典型的賢妻良母,而他的「大伴」太監馮寶雖有貪腐之習,但卻是個有才能的忠貞之人,所以,他當皇帝後的前10年,老老實實的讀書學習便是,其他統統都不是他能管的,有張老師替他統統搞定。
  • 對萬曆皇帝嚴厲有加的張居正為何被反噬?太過急切!
    估計遼王也沒想到,沒過多久,張鎮就去世了。張居正當然知道自己的爺爺是被遼王逼死的,張居正知道自己的力量敵不過遼王,所以他不動聲色,甚至一如既往地跟遼王當好朋友。萬曆皇帝結婚大典是張居正提前一年就開始親自準備的。還有小萬曆從不稱呼張居正的名字,而是叫「先生」,不管是有人還是沒人都是這樣稱呼,在萬曆朝的前十年,「先生」就是專門為張居正而設的。對於小萬曆一個10歲的孩子,他毫無疑問是把張居正當作父親來對待的。
  • 萬曆統治分「三大階段」,為何說大明王朝的轉折點自萬曆而起?
    至於張居正,在留下來的輔政大臣中,起初的地位並不高,但是他抓住了機會,與馮保聯合,同時獲得了萬曆帝生母的支持,因此成為了內閣首輔。 在他輔政的十年間,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大明還是朝著比較好的方向發展的,成就了歷史上著名的"萬曆中興"。
  • ...若從祖制來看,可以被認為是萬曆的例行公事,乃祖宗的禮義要求其...
    同樣以祖制為本,命名為《大明會典》,以此提高官場行政效能,著手「恢弘的統治」,以圖「弘治中興」。經過五年的編纂,《大明會典》終成,但又因皇帝去世而未及頒行。而後武宗命儒臣重修《大明會典》,經正德四年(1509年)李東陽重校、正德六年(1511年)由司禮監刻印頒行,共180卷,此乃《大明會典》的正德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