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從祖制來看,可以被認為是萬曆的例行公事,乃祖宗的禮義要求其...

2020-12-25 民主與法制網

1587年的法律史意義

——重讀《萬曆十五年》

沈瑋瑋 徐 翼

人民法院報2020-04-17

    萬曆十三年(1585年)《大明律》以「律例合編」形式頒行,這是古代律典體例的重大變革,被清律沿用。萬曆十五年(1587年)《大明會典》頒行,清代亦加以繼承成「五朝會典」。作為明代基本法的律、例和會典,均在萬曆十五年左右定型,展現了明代法制的最終樣貌。然而,這樣的重大事件與《萬曆十五年》所談及的幾個關鍵人物密切相關,但均被該書忽視。於法律史而言,萬曆十五年在明史上並非「無關緊要的一年」(《萬曆十五年》英文名即為「1587,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

    萬曆《問刑條例》:對祖制的堅守與棄守

    自宋代以來,開國之君格外強調「祖宗之法」,即後主要將先王的律典視為不可更改的權威,這便是對「祖制」的尊重和效法。在唐宋變革期之前,後王可以輕易變更先王之法,因為其更看重「敬天」而非「法祖」。到了宋代,「法祖」才變得日益重要,試圖恢復漢宋榮耀的朱元璋則將「法祖」看得更重。據《明太祖實錄》載:洪武二年(1369年)四月,「詔中書編《祖訓錄》,定封建諸王國邑及官屬之制」。洪武六年(1373年)五月書成。此後20餘年,朱元璋曾多次修訂《祖訓錄》,《祖訓錄》被明代嗣君奉為「祖宗成法」。洪武三十年(1397年)經朱元璋親手刪定的《大明律》即嚴令群臣子孫不得更改,否則即以「變亂祖制」罪之。不過,在朱元璋看來,「法令者,防民之具,輔治之術爾,有經有權。律者常經也,條例者一時之權宜也。朕御天下將三十年,命有司律久矣,何用更定?」這就意味著,後世君王可以用彙編條例的方式來因時變法,為《問刑條例》的制定提供了依據。

    《問刑條例》乃《大誥》之升級版,它將典型案例整理變成更具穩定性的例,這是效法宋元之經驗。弘治五年(1482年),刑部尚書彭韶等諫言刪定《問刑條例》。至弘治十三年(1500年),刑官復上言:「洪武末,定《大明律》,後又申明《大誥》,有罪減等,累朝遵用。其法外遺奸,列聖因時推廣之而有例,例以輔律,非以破律也。乃中外巧法吏或借便己私,律浸格不用。」除了再次強調朱元璋所定基調外,又重述了修例的重要性,即杜絕用例不用律。後由刑部尚書白昂主持刪定的《問刑條例》施行長達50年之久。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刑部尚書喻茂堅再次請求修例,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問刑條例》完成重修。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刑部尚書何鰲等又「奏上律例九事」。到了萬曆二年(1574年)重修《問刑條例》再次被提上日程,此時在刑部尚書舒化看來,重修的理由已經可以擺脫「祖制」了,他直言:「《大明律》一書,高皇帝揭之兩廡,手加更定。今未經詳斷者或命從重擬議,已經定議者又詔加等處斬,是謂律不足用也。」恰逢當時續修《大明會典》,禮部要求各部將歷年來使用的條例整理後送館備用,舒化執掌的刑部便藉機編輯嘉靖三十四年以後與刑名相關者的事例於萬曆十三年上奏,且完成「律為正文,例為附註」的《大明律附例》頒行,迄明末未改。由此,明代自洪武三十年朱元璋擇《大誥》要略附於律後,形成「律誥合編」的法典編撰體例便發展為「律例合編」,清代仍沿用。

    萬曆《大明會典》:編纂過程與士人評判

    編纂《大明會典》的動議出現於英宗時期,編纂理由同《問刑條例》,都是為了輔助執行太祖所定之祖制,借考據祖制之名行修法之實,並未公然反對祖制。天順二年(1458年),吏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李賢等言:「洪惟祖宗創業垂統,立經定製,為萬世法,則久而後備。臣等伏讀《諸司職掌》,系洪武年間所修,彼時制度尚未有定,以後漸加增損,與前或異,若不重新編纂刊正,難於考據遵行。」可惜未及編成,英宗便去世了。直到40年之後的弘治十年(1497年)孝宗才敕諭臣下謹守祖制,重啟編纂:「茲欲仰遵聖制,遍稽國史,以本朝官職制度為綱,事物名數儀文等級為目,一以祖宗舊制為主,而凡損益同異,據事系年,匯列於後,萃而為書,以成一代之典。」同樣以祖制為本,命名為《大明會典》,以此提高官場行政效能,著手「恢弘的統治」,以圖「弘治中興」。經過五年的編纂,《大明會典》終成,但又因皇帝去世而未及頒行。而後武宗命儒臣重修《大明會典》,經正德四年(1509年)李東陽重校、正德六年(1511年)由司禮監刻印頒行,共180卷,此乃《大明會典》的正德版本。嘉靖對之又進行了兩次續修,補充了弘治十六年(1503年)至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近50年的事例,但「世宗留之禁中,不制序,不發刊」。而正是在嘉靖二十八年,不甘居於翰林院庶吉士的張居正上了一道奏疏《論時政疏》,指陳國家亟待改革的五大弊政:「臣伏睹祖訓,觀國朝之所待宗室者,禮親甚隆」。「庶官疾曠」,官員尸位素餐混吃,懶政懈怠。「吏治因循」,官員循規蹈矩,敷衍了事。「邊備未修」,邊疆不寧。「財用大虧」,中央財政入不敷出。萬曆即位後因年幼由太后代為聽政,太后則將一切軍政大事交由張居正署理,他才推行新政,將以上五大問題逐一攻破,造就了「萬曆中興」的盛景。

    為了防止新政改革 「人亡政息」,萬曆四年(1576年)張居正便奏請重修《大明會典》,並親任總裁,在重修《大明會典》疏時提到:「近年以來,好事者喜於紛更,建議者鮮諳國體,條例紛紜,自相牴牾,耳目淆惑,莫知適從,我祖宗之良法美意幾於淪失矣。今幸聖明御極、百度維新,委宜及今編輯成書,以定一代之章程,垂萬世之典則。」其意顯然並非繼弘治正德初纂、嘉靖續纂而進行萬曆再纂,而是想改變祖制,重定明代典制。可惜他於萬曆十年(1582年)去世,這就是《萬曆十五年》第三章所寫的「世間已無張居正」。在張居正去世後,新政的反對者們開始反攻清算,萬曆皇帝正想擺脫張居正設計的以「考成法」和「一條鞭法」等約束官僚的技術法規,於是在萬曆十一年(1583年)叫停了新政舉措,萬曆十二年(1584年)抄沒其家產,而由張居正重修的《大明會典》必須被重新審核。萬曆十三年(1585年)十月,皇帝「命右諭德趙志皋,洗馬趙用賢,編修楊起元、王廷撰俱充《大明會典》纂修官」,由當時首輔申時行領銜審查,經過兩年嚴格審讀後在萬曆十五年正月進呈皇帝。《萬曆十五年》第二篇專章介紹了「首輔申時行」。申時行是得到了張居正的抬愛才被舉薦入閣,於萬曆十一年出任首輔,被黃仁宇視為帝國運轉的潤滑劑。申時行充當「和事佬」,終止了帝國在萬曆十二年關於張居正的一切爭論,避免更多的人事動蕩,卻帶來了言官與閣臣的持續鬥爭,讓其無暇於技術改革,只能以道德說教來平衡各方。想必皇帝讓申時行負責《大明會典》的收尾工作,正是利用了他與張居正的特殊關係及其較為圓滑的特點。同時,皇帝任命時任禮部尚書沈鯉為重修會典的副總裁,也意味著皇帝欲終止張居正改革祖制的行動。因為萬曆十四年沈鯉曾上《典禮疏》以銳復祖制為號召,承繼古人的禮樂精神。

    至萬曆《大明會典》後,明代法典再無修訂。清代《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以「未見其本,莫知存佚」為由而未收萬曆《大明會典》,應是諱而不錄,似有對萬曆皇帝及以申時行為首的晚明官僚否定之意。申時行於萬曆十九年(1591年)八月辭官回鄉,共執掌權力中樞九年,可謂左右逢源,毫無作為。正如黃仁宇先生所言,原本萬曆十二年皇帝頗有大幹一番的志向,然而到了萬曆十五年皇帝就發現即便沒有了張居正的掣肘,還有文官集團的道德戒律將其束縛。萬曆開始用消極的方式「無為而治」,成了《萬曆十五年》第四篇命名的「活著的祖宗」。作為首輔的申時行卻一味遷就皇帝,用外交的方法處理內政,得過且過,完全是一副「君不君,臣不臣」的形象,當然被士人所唾棄。身為萬曆十七年(1589年)進士的著名藏書家焦竑在《國史經籍志》亦未收錄萬曆《大明會典》。焦竑乃是《萬曆十五年》最後一章中心人物李贄的摯友,二人同受被譽為封建社會後期第一個啟蒙學派「泰州學派」自由主義思潮的影響,且是較早接受西學的思想家。在黃仁宇的筆下,李贄一直想衝破社會道德的束縛而尋找自由,但始終被道德禮義裹挾。想必焦竑亦是如此,其抵制萬曆《大明會典》,即是抵制傳統祖制的束縛。如果說舒化之前的刑部尚書建議修訂《問刑條例》的理由還停留在表面維護祖制的話,那麼到了舒化及其之後,士人已經完全不顧及祖制的顏面了。這無不歸因於已無張居正約束的萬曆皇帝任性僭越禮法祖制,以及以申時行為代表的大多數官僚對其放任和縱容。僅有的一個力圖維護祖制的海瑞,略顯古怪和孤獨,被《萬曆十五年》第五章命名為「古怪的模範官僚」,回天乏力。從法律史的視角來看,主張修例的理由變化和後人對待萬曆會典的態度,可以揭示《萬曆十五年》七篇所寫人物的緊密關聯。

    技術治理自覺:萬曆《大明會典》之意義

    黃仁宇認為,萬曆十五年是明代衰敗之始,其英文書名即為「The Ming Dynasty in Decline」,當時整個國家都圍繞著一些繁文縟節的禮儀在重複著祖制,明朝已經沒有了國家治理的關鍵技術,僅靠傳統道德維繫運轉。從萬曆皇帝到中央首輔申時行,再到地方模範文官海瑞,甚至是武將戚繼光,最後到地方鄉紳李贄,全都在失序中備受煎熬。

    《大明會典》能夠在萬曆終成,若從祖制來看,可以被認為是萬曆的例行公事,乃祖宗的禮義要求其必須完成的工作。但是,考慮到律法本身就是集道德與技術為一體的產物,而且在黃仁宇看來,首輔申時行也是一位技術官員,他通過任命一些技術型官員來維持和改善萬曆朝政的運轉。因此,重修《大明會典》是可以規範技術官員治國理政的行為,藉以彌補帝國治理的技術短板,提升帝國技術治理的水平。至少在申時行修訂《大明會典》之時,萬曆皇帝尚有勵精圖治的動力,即便後來成了「活著的祖宗」,無心朝政,但在高級官員的助推下,皇帝還是下定決心頒行此典,否則完全可以將此事一再擱置甚至閹割。可見,萬曆頒行《大明會典》似乎亦有反抗道德治理的意味,可以視為技術治理自覺的產物。因為萬曆皇帝和首輔申時行都深受帝國技術治理革新者張居正影響而不自知。總之,《萬曆十五年》遺忘了萬曆《大明會典》所代表的技術治國之意義。

    (作者單位:華南理工大學法學院)

 

相關焦點

  • 從《萬曆十五年》到《三體》現代人經商都應該看的兩本書!
    一部《萬曆十五年》,一部《三體》,一部史書,一部科幻小說,雖然風馬牛不相及,卻殊途同歸對現代中國人的思想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兩者所秉承的都是大歷史觀,都在用別樣的視角反思中國傳統文化,所不同的是《萬曆十五年》講的是過去,而《三體》講的是未來;《萬曆十五年》流行於著高管,影響著上年紀的人群,而《三體》卻發酵與網際網路,影響著年青一代。穿越層層道德迷霧,反思中國的傳統文化。
  • 掌控著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為什麼明朝的萬曆皇帝卻如此孤獨?
    可以說,明朝的皇帝都帶有以上,且不止以上幾個特性,除了時代的特性,他們也還有自己的個性。而萬曆皇帝,就是這其中的典型。黃仁宇先生的《萬曆十五年》一書,專門對萬曆朝的事情做了詳述,並開了一個單獨的篇章,在第一章「萬曆皇帝」進行了闡釋。
  • 平原縣最早的志書——明萬曆《平原縣誌》
    高君以宏才博學,歷稽群籍,分別而損益之,其事核,其辭贍,良哉!志,可謂心苦而功倍者矣。予嘗驗天下事物,即微細者亦有定數,不能強也。吾邑仿於爽鳩之墟,幾與海岱相終始,乃往牒已無所稽。而聖朝統一,函夏聲教,先被齊魯,嫻於文學,又其天性,乃寥寥迄今也。匪高君成之,劉侯維持而從臾之,將遺所不知何人,毋亦有數也耶!斯其澤當世世畏壘哉。
  • 五分鐘速讀《萬曆十五年》
    可以說,在散文裡面,它的歷史水平最高,在歷史書裡面,它的散文水平最高。其地位自然不言而喻,達到了「生平不讀十五年,就稱明粉也枉然」的地步。如果你希望給自己的標籤加一個歷史愛好者,那這本書是必讀書。那麼,這個本書講的什麼?為什麼這麼重要呢?
  • 萬曆朝的前十年,在朱翊鈞的支持下,政府面貌煥然一新
    對張居正不僅委以重任,而且尊禮有加,言必稱「元輔張先生」,或「張先生」,從不直呼其名。隆慶六年(公元1572年)六月十九日,張居正剛剛走馬上任幾天,朱翊鈞就在平臺(即後左門)單獨召見他,共商大計。由於明穆宗在位時從沒召見過大臣,所以這事在當時曾引起轟動,使廷臣看到朱翊鈞承業治國的決心,也大大提高了張居正的威信。
  • 《荀子》|淺談荀子的禮義和性惡善偽
    曰:禮義是也。道者,非天之道,非地之道,人之所以道也,君子之所道也。」荀子認為,先聖先王的文化傳統,其核心內容就是「仁」或「仁義」,而其實踐,就是「禮」或「禮義」。[1]所以《荀子.勸學》也說:「將原先王,本仁義,則禮正其經緯蹊徑也。」荀子並且認為,通過禮義以實踐仁,是人道的表現,而並非天地之道。荀子並非認為天地和人道無關,他反對的其實是以天命規限人的價值追求。
  • 雜談明朝萬曆皇帝批閱奏摺的事事非非
    很顯然,以衙門部門名義上報的奏摺是匯報部門工作屬於例行公事,很少會引起什麼爭議,但是以個人名義上報的奏摺就摻雜了個人情感,或者彈劾某人,或者發表一些對國家的想法。這些通過科舉考試的官員們,多年寫文章都是按照明朝科舉考試要求的寫的文章,延伸到他們寫的奏摺,也是「之乎者也」的一套,沒有一定的文化程度是完全看不懂的。
  • 萬曆是大明王朝掘墓人…
    明朝滅亡之後,清代在探究明朝滅亡的原因時,大多形成一種共識,即明朝雖然亡於崇禎年間的農民起義,但究其根源是「實亡於萬曆」。例如清高宗題長陵神功聖德碑上記載:"明之亡非亡於流寇,而亡於神宗之荒唐"。《明史·神宗本紀》認為「明之亡,實亡於神宗」。嘉慶皇帝也說過類似的話:"明之亡,不亡於崇禎之失德,而亡於萬曆之怠惰。"
  • 祭祖,乃緬懷開業創基之不易,傳宗接代之艱辛
    論祖宗一脈 文/ 孫述考2018.12.20日21時50分一22時49分作祖宗者,亦稱祖先。祖宗者,今人之源也。祖宗一脈,即自祖宗始傳至今人此一脈絡。溯本求源,遠祖如同樹之老根,近祖如同半老之根。凡過逝者,均化為樹根,而生者中,以年老者為幹,年青者為枝,年幼者為幼枝。其葉而為家族之旺盛如何。枝繁葉茂,喻家族生者之興旺。枝枯葉落,喻家族生者之衰落。花如華蓋,喻生者之聲譽。花開絢麗,喻美譽四方。果實如財富,果實纍纍,喻之家族財富昌盛。
  • 龔鵬程 * 李明濱 中俄文化共辯「禮義」
    今日,以禮義為主題的第三講中, 龔鵬程認為,中國素有禮儀之邦一說,如今,禮義之邦變成了「禮儀之邦」。這一錯誤在各種媒體中觸目皆是,大有積非成是、愈演愈烈之勢。在「百度」上輸入檢索項「禮義之邦」,你會找到612萬條 「禮儀之邦」,而幾乎找不到「禮義之邦」。 其實在歷代文獻中「禮義之邦」的用例很多,而「禮儀之邦」並無一例。
  • 朱元璋為什麼把祖宗葬於水下300年?幕後真相讓人大跌眼鏡!
    朱元璋為什麼把祖宗葬於水下300年?幕後真相讓人大跌眼鏡!朱元璋的各位祖先葬在了這個地方,所以朱元璋才把它當做是祖墳。但是雖說是祖墳,風水卻不是特別好,並沒有像別的皇家陵墓一樣充滿靈氣。因為有些皇帝選陵墓是要充滿龍氣的,一是皇帝在世的時候就會為自己選擇一個豪華的墓地,這樣才能保證死也死得有身份和地位;二是為了保佑子孫後代可以受到祖先們恩澤的庇護,可以將皇位世世代代傳下去。
  • 不能拜孔子,也不能拜祖宗,中國人能接受嗎
    次年,教廷派特使來華妄圖說服康熙支持天主教會的諭令,被其斷然拒絕。事情還沒結束,1715年,教廷再次發出諭令,再次強調了1704年的諭令,要求中國信眾必須服從。這徹底使康熙對天主教會失去了好感。1720年12月I7日,康熙在教廷特使遞上的諭令上批示:以後不必西洋人在中國傳教,禁止可也,免得多事。
  • 政協委員駱少君:中國教育應更多關注忠孝禮義
    當天上午,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茶葉質量監督檢驗中心主任駱少君接受中國經濟網及和訊網聯合訪問時表示,中國教育應該更關注孩子的忠孝禮義、養生保健,而不是一味地只知道讀書。     駱少君的第一個提案就和教育相關。她表示,對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她最期待的就是教育改革。因為一個民族的素質是最重要的。她希望中小學生徹底獲得解放,做一個真正的中國人。
  • 明之亡,非亡於萬曆,實亡於「成化時代」
    清以降,學界多有持「明亡於萬曆說」者。如黃仁宇先生認為,萬曆十五年,「表面上似乎是四海昇平,無事可記,實際上我們的大明帝國卻已經走到了它發展的盡頭」。本文認為,歷代政權覆亡,原因殊異。有亡於「治術」者,有亡於「時代」者。亡於「治術」者,或因政治腐敗或統治殘暴或政治無能或兼而有之,如秦、漢、隋等覆亡;亡於「時代」者,蓋因經濟社會轉型而政權頑固不化,為時代「否定」所致也,如東周、明王朝及清王朝之亡。
  • 《甲未夢說》4.說歷史:萬曆大帝
    萬曆皇帝,歷史上眾說紛紜,有說他不錯的,也有說他不咋地的,怎麼說呢,甲未夢認為,我們應該取其長處,迴避短處。好像每個歷史人物都是這樣吧,凡是能成為人物的,必定有其與眾不同之處,有好有壞吧,每個人標準不同罷了。
  • 好書推薦 |《萬曆十五年》
    黃仁宇的這本書,簡直是給我們開放了另一個世界,每一位閱讀這本書的大陸人都會震驚,原來歷史可以這樣寫,原來歷史是如此的有趣、複雜、豐富,原來歷史人物並不像我們的教科書上講的那樣單調、格式化。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本書就像一道匕首,撕開了由意識形態統治歷史寫作的鐵幕。   在《萬曆十五年》出版之後,「中國歷史學界的精神面貌就煥然一新了」,中國人的歷史閱讀翻開了新的篇章。
  • 在情投意合的鄭貴妃面前,萬曆才感到作為一個人的真實存在
    萬曆十年(公元1582年)二月,冊鄭氏為淑嬪。萬曆十一年(公元1583年)八月,晉德妃。萬曆十二年(公元1584年)十一月乙巳日,鄭德妃生皇次女(雲和公主朱軒姝)。萬曆十四年(公元1586年)正月五日,貴妃鄭氏生皇三子(福王朱常洵,追尊恭宗)。三月,進封皇貴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