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是很有趣的,有時如煌煌大日,照射著文明的道路;有時又如細細月光,偶爾也光顧細小的溝渠。今天我們就從獨特的角度,來品品歷史中有趣的人物形象。
談到明朝,有一個人物不得不提,他就是海瑞。有人認為他是個正直的人,但也有人認為他是個迂腐的人。對於歷史人物評價,理應辯證歷史唯物主義,切勿一邊倒趨勢!此舉本文藉以時代及個人矛盾雙重為背景,以客觀多元視角,為您還原海瑞在歷史中「真實」的人物形象!
一、正直但缺乏公正
談到海瑞,很多人第一印象就是清正廉明。海瑞之所以出名,最大的原因也就是清正廉明剛正不阿,敢於直言,被稱為「海青天」。從以下兩個故事你可以知道他有多敢說了。
話說出時出任總督兼負防禦倭寇職責的胡宗憲,可以說是位高權重,炙手可熱了吧。他的兒子,一個典型的衙內,妥妥的官二代,仗著父親的威勢招搖過境,威風無二。一次他路過海瑞治理的淳安縣,對驛站的款待不滿,百般挑剔,並且凌辱驛丞。要是別人只能夾著尾巴,忍一忍,只要這位祖宗高興就趕緊送他走人了。可是時任淳安縣令的海瑞偏不,他把這位公子哥抓了,並且沒收了他大量的現銀。並且聲稱這位公子必然是假冒的,因為總督大人德高望重,不可能教子無方,也不可以搜刮這麼多金銀。正直而不迂腐,這句評價不為過吧。
還有一個故事!
1560年,左副都御史鄢懋卿被任命為欽差大臣,負責清理鹽法,南北各省的食鹽徵收買賣都歸他節制。這位可是代表皇帝的,地方官自然畢恭畢敬,不敢有絲毫怠慢之處。當然欽差大人本人當然也要做做樣子,自稱我這個人很儉樸的,你們不要鋪張浪費搞歡迎了。當然了,以當時的社會風氣和朝廷的腐敗,這句話眾人只能呵呵了,該辦的還是要辦,且要辦的出彩,否則怎麼體現出對這麼欽差大臣的敬畏呢。但是海瑞卻反其道而行之,不但相信了這樣的官話,還給這位欽差大臣上了一個稟帖,說十分同意欽差大人的做法,並且在其中痛斥這種大吃大喝之風,認為像那些阿諛奉承的地方官其實是在害大人您哪,您要是接受了些款待,必然無法做到公事公辦,不能完成皇上的委託了。據說,這位欽差大人接到這個稟帖之後,沒敢進入淳安,繞道走了。惹不起,我躲的起吧。
但是正直不代表公正。 我們說正直是說一個人的為人處事不偏私,不為己,與公正還是有些許區別的,公正是代表嚴格按照法律法規辦事。但是海瑞的斷案似乎並沒有完全做到公正。他的標準是:在訴訟中如果存在疑慮,與其冤屈兄長,寧願冤屈弟弟,與其冤屈叔伯,寧願冤屈侄子;與其冤屈貧民,寧願冤屈富民;與其冤屈愚直之人,寧願冤屈刁頑之人;如果案件紛爭在產業,那與其冤屈小民,寧願冤屈鄉宦地主,以拯救弊端;如果案件紛爭在禮儀言貌上,那與其冤屈鄉宦,寧願冤屈小民,以保持貴賤之體也。有所屈,就是不公正了。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矛盾呢?
其實不難理解,海瑞是一個傳統社會培養出來的文官,必然會受當時的社會所限制,他是儒家培養出來的士人,深受四書五經的浸染,重視倫理道德的指導作用。而明朝的法律法規也多有罅漏之處,但是有的地方不能因為條文的缺漏含糊就加以忽略。因比如在農村裡,兩兄弟隔年輪流使用一個養魚池,或者水溝上一塊用以過路的石板,都可能成為涉訟的內容,如此等等的細節,法律如果以保護人權和產權作為基礎,必定會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這不僅不是一人之所以能勝任,也不是收入有限的地方政府所能勝任,於是道德的作用就體現出來了。但是道德的本質是一個抽象的,沒有確切的標準,故而很多細節只能歸之以常理或者成例。所以個人道德之長不能補救制度之短,這是制度僵化的悲劇。
二、節儉但缺乏效率
海瑞的節儉也是歷史上出了名的節儉,甚至已到了嚴苛的地步!
在他個人的生活上,他是絕對的儉樸。在他的信念中,如果政府發現官吏的薪水微薄到吃不飽飯,那也應該毫無怨言地接受。在其他官員上下其手地增加自己的額外收入時,他依然堅持,並要求自己的下屬和上司也要效仿。他最後官司至二品,死時僅留下二十兩白銀,連喪葬費都不夠。
在工作中亦是如此。在他被任命為南直隸巡撫時,他就頒布了他的「督撫條約」三十六款。我們可以簡單來看看這個條款:巡撫出巡,各地不得出城迎接;巡撫逗留期間,地方官供給的夥食標準為每天紋銀二錢至三錢,不得供應黃酒;境內的公文一律使用廉價紙張;過去的公文空白一律廢止;境內若干奢侈品要停止製造,包括紡織品,頭飾,紙張,甜食等。他的過度節儉甚至已經無法滿足當時的人的基本需求,固然是給他贏得了無量的聲望,獲得了無數人的標榜。但是人們卻無法推於己身,因為不是每一個人都具備大無畏的自我犧牲精神。所以他的所作所為無法被他的同僚所接受,這也是他在官場中屢受排擠的最大原因。
這種極端的廉潔使他不相信人有陰陽之分,認為人非善即惡,以至於置效率、經濟於不顧。我相信這是出於他的天性,而不是出於虛偽。因為有一次他替母親做壽時,僅僅多買了兩斤豬肉。而他的母親在海瑞三歲時就失了丈夫,忍受著極大的困難把他他拉扯大,她既是他的撫養者,又是他的啟蒙者。所以海瑞對於他的母親極為敬重,是典型的孝子。但是對於自己敬重的母親,她的大壽也只是多買了兩斤豬肉,這不可能出於作偽。這種近乎極端的節儉對於社會是促進還是阻礙呢?我個人認為阻礙多於促進的。他這是以個人的力量,只憑以不怕死的諍諫得來的聲名作為資本,而與整個社會的慣性做對抗,反而會阻礙社會的前進。
三、「志大」但「才疏」
海瑞是一個極具政治抱負的人,他是倫理道德的堅決信奉者和實行者,對國家和人民具有高度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在隆慶皇帝登基時,海瑞由於聲望甚重,被朝廷看重,先後任尚寶司丞,大理寺右寺丞,左寺丞,南京通政司右通政,官至四品。這對於其他人來說絕對是殊榮了,絕對是光宗耀祖了。但是卻不能令海瑞滿意。因為這些都是閒職,既無財政之責,又用不著下左右全局的決心,自然不能令懷有一腔抱負的海瑞滿意了。但是關於他的任命,文淵閣大學士和史部尚書早就定好了一個準則:清貴但不能有實職。原因還是因為他那古怪的性格,他那極端的廉潔,極端的誠實,極端的吹毛求疵,使他不能和下屬及上司友好相處,他性格又不可能退讓,於是才有了這樣的安排,當然這安排不會令海瑞滿意了。
於是1569年,海瑞在自察的奏摺中如是說:陛下既然赦免了我的死罪,又對我破格提拔,我應該肝腦塗地以報陛下之恩,但是我才疏學淺,以至現在的職務只是專門查看呈奏給陛下的文書,就這樣,我還不稱職,有負陛下之託,陛下不如把我革職了算了。看來海瑞並不是一個完全不懂陰陽之道的人,他這封奏疏,表面上是求罷免,實際上是對於管理人事官員的要挾:如果你們真的敢罷黜我這樣一個有聲望的諍臣忠臣,你們必然不容於世人,如果不敢,請給我一個實職。
終於,他得償所願,後被任命為南直隸巡撫,駐紮蘇州。但是結局並沒有他想像中的美好。後來他屢遭彈劾,後來又整治社會流行的高利貸不利,被人反攻「志大才疏」,揮霍掉了他一直以來積攢的名聲,自己也只能憤然辭職,徒留一句「舉朝這士,皆婦人也」。
其實他的悲劇在於他沒有意識到當時的社會環境已經和朱元璋在位時大不一樣了,民間放貸已成炎社會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對民間放貸的處理方式,不僅觸動了老百姓的利益,觸動了地主的利益,更是動搖了文官集團的利益,動搖了文官集團統治這個帝國的基礎。他以一人對抗一國,註定不會成功。
四、忠孝但並不是一個好丈夫
論及忠孝,他絕對是一個標杆。但是他的家庭並不美滿的,甚至可以用不幸來形容。
海瑞曾結過三次婚,又有兩個小妾。他的和一位夫人在生了兩處女兒後,被婆婆以傳宗接代為由不滿,後被休離。第二位夫人剛剛結婚一月,也由於同樣與婆婆不和而被逐出家門,第三位夫人在極為可疑的情況下由不原因死去。他的幾個兒子也全部不幸夭折。這對於海瑞來說不可不謂巨大的打擊。但是為什麼他的夫人會接二連三的離去呢?有史學家猜測,極有可能是海瑞的母親海太夫人的緣故。
海太夫從在海瑞三歲就守了寡,一把屎一把尿的把兒子拉扯大,又教育培養出了一個傑出的朝廷命官,是她塑造了海瑞的剛毅正直,但是同時也是造成家庭悲劇的重要因素。她的過於強勢,使得其他女人不能插足於她與她兒子之間;她不懂得放手,使得她的兒子不能在生命的後半段接納另外的女人。海瑞的母親八十壽時,皇帝只給了她四品夫人的頭銜,而始終沒有給他應得的節婦的殊榮,不是沒有原因的,可能是當時的風評的確不是捕風捉影。
但是海瑞做為一個兒子,一個孝順的兒子,不可能違逆自己的母親的,所以他的夫人就被犧牲掉了,所以嫁海瑞的確不是一個好的選擇。
總結:
海瑞其實是一個純粹的人,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他所要的就是社會回復到他想要的簡單樸實的狀態。但是社會的發展不可能開倒車,於是海瑞身上所體現的矛盾就是社會對於海瑞的強制改變。海瑞不惜以一個人的力量去對抗社會,從某種程度上說,又是一個孤膽英雄,一個被當時的體制所摧毀的英雄。
參考文獻:
《明實錄》
《海瑞集》
《萬曆十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