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瑞是出了名的清官,為何差點被嘉靖處死?他後來是什麼結局?

2020-12-20 史不知味

海瑞是明朝歷史上出了名的「直臣」,也是出了名的清官。

不過,這樣的人放在那個時代可以依靠所謂「清流名聲」還能往上爬一爬,放到這個時代那是想都別想。

我們都知道他是一個清官,這一點必須值得肯定以及宣揚。

可是他為人為官不會轉彎這一點,也著實會讓他的仕途步履維艱,可能一生都只能窩在鄉鎮而進不了中樞。

我也多次說過,為官之道就是一條真真實實的路,這條路一點也不虛無縹緲。

誰走在「為官之道」上,那他就必須得接受這條路上的每一個拐彎,甚至是每一個坡和每一個坑。

然而海瑞並不接受這樣的路,他沒有想過去順應這條路,而是讓這條路反過來順應他。

他就是不接受為官之道上的每一個彎、每一個坡和每一個坑,他就是想讓直直地走。

可是,這可能嗎?

當然不可能,為官之道要的就是當直則直,當彎則彎。

誰都知道終點就在那,可是別人都知道變通,別人都知道繞彎,海瑞就非要走直線。

除非海瑞有那個開闢出一條新路的能力,否則他就走不下去。

可問題是海瑞具備這樣的能力?並沒有。

這也是海瑞在明朝官場上處處碰壁的原因所在。

這個遊戲規則永遠都不可能會改變,幾千年幾萬年都不可能會變,因為人都有私心,也都有好壞。

不是每一個人能夠做到從一而終的「直」,海瑞的「直」已經讓他變得有些極端了,這不是一個能臣應該幹的事。

海瑞是一個好官,也不是一個好官。

從小了說,好官只要做到清廉,讓治下百姓過上安定的生活就夠了。

可往大了說,好官還應該在大局上做出一定的成績,讓朝廷和百姓因此而受惠。

海瑞只能做得到小的「好官」,但是做不了大的「好官」。

這也正是我之前所說的那樣,海瑞可以當一個地方小官,但不能當大官,否則他就容易壞事。

又或者如一些人所說,海瑞僅是地方之才,而非中樞之才。

海瑞的能力用在地方上就已經到頭了,不能再讓他進入中樞了。

所以,嘉靖、隆慶和萬曆三代帝王哪怕再佩服海瑞的那種「直」,但也一直沒有真正地重用他。

那麼,海瑞這樣的「直臣」又是怎樣的結局呢?

說實在話,海瑞的結局也挺悽涼。

《明史》記載,海瑞無子,他病逝了之後也是孑然一身,有多孑然一身?

僉都御史王用汲去看他的時候,卻發現他用的是連窮人不願用的麻布帷帳和破破爛爛的竹製器具。

為了讓海瑞的身後事能夠好看一點,王用汲還自掏了腰包。

當時的海瑞是病死於任上,而他當時的官職是南京右都御使,堂堂的正二品官員,可卻過得如此悽慘。

這場景誰看了之後,敢說海瑞不是清官?

不過,海瑞能夠一直活到萬曆十五年也算是一個奇蹟。

因為在嘉靖四十五年的時候,嘉靖帝就有殺他之心了。

這一年,海瑞給嘉靖帝上了一封《治安疏》,而在上書之前他已經買好了棺材。

他在這封奏疏了毫不留情地把嘉靖帝罵了一個狗血淋頭,直言不諱地說:「嘉靖者,言家家皆淨而無財用也。」

嘉靖嘉靖,家家被颳得乾乾淨淨。

衝這句話,我就佩服海瑞。

這絕對是一個敢言而不惜命的直臣,可是我卻不大認同他這樣的做法。

因為他這麼做不僅起不了任何作用,反而將自己置身於危險當中,這麼罵很容易掉腦袋。

而且,還可能會起到反作用。

張居正和李太后對萬曆皇帝多嚴格?罵得有多兇?可最後卻還是起到了反作用。

這就是海瑞不會拐彎的地方了,他其實可以選擇更委婉的辦法來做這件事。

他之所以這麼直來直去,我們不能說他是為了所謂的「清名」。

我個人也不認為海瑞做官是在貪圖清名,而是他的性格就是如此!

嘉靖看到了海瑞的奏疏之後,有多生氣?當場就把奏疏扔在地上喊了起來:「趕緊派人去把他抓過來,別讓他跑了!」

嘉靖知道海瑞不懼死,已經買好了棺材之後,才悻悻然地說:「海瑞是比幹,但我不能做紂王。」

海瑞這才免遭一難。

可是,沒過多久嘉靖帝就病重了,知道自己時日不多了,就怕海瑞在他死了之後繼續痛罵他。

於是,嘉靖就讓人抓了海瑞,直接論死!

倘若當時不是有官員看嘉靖快不行了,又肆意揣度上意的話,海瑞在當時就已經被處死了。

等到了嘉靖駕崩之後,海瑞才被赦免釋放。

海瑞被釋放了之後,不論是隆慶也好,或是萬曆也罷,都沒有想過重用他。

後來,他在隆慶三年更是直接被擠出了中樞,外放到了南京,一度辭官回了老家,到了萬曆十三年才再次被起用為南京右都御使。

萬曆十五年,海瑞病逝於任上。

一生清廉,可敬可嘆。

人云海瑞「盡忠如螻蟻」,此言頗有獨到之處。

相關焦點

  • 海瑞大罵嘉靖:連聖人都解決不了的事,更何況你?嘉靖為何不殺他
    提起海瑞,不禁讓人深感佩服,他堪稱是大明朝「第一清官」,以剛正不阿被後人稱讚!海瑞的著名事跡有很多,若是論及最為「險峻」的,當屬朝堂之上罵皇帝了。眾所周知,皇帝乃一國之君,天下無人敢不尊,無人敢不敬,而海瑞卻一身正氣,不畏皇權,只認道理,毫無懼色地指責嘉靖,險些丟了性命。
  • 嘉靖荒廢朝政,勸諫的大臣皆被重處,為何卻對海瑞從輕發落
    嘉靖皇帝在晚年的時候,開始痴迷於煉丹,因此荒廢朝政。為了勸諫皇帝勤政,不少大臣積極上書,可是都遭到嚴厲懲處。比如太僕卿楊最就因為上書勸諫,被嘉靖打死了。像這種因為勸諫,就被嘉慶重處而死的大臣,還不止楊最一個。到了後來,就沒什麼人敢勸諫了。
  • 歷史上的海瑞善於直言,他最後是什麼結局?
    要說到歷史上的著名清官,「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的名臣于謙;剛正不阿、鐵面無私的包拯;被康熙帝譽為「今時清官第一」的于成龍等等,都留下了感人肺腑的佳話。當然,海瑞也是一個讓我們不得不仰視的好官員。因其剛直和對貪汙腐敗的痛恨,海瑞被世人譽為「海青天」。
  • 海瑞屢次直言進諫冒犯嘉靖,卻不曾想自己也只是被利用的工具
    講到嘉靖,大家可能會最先想起這麼個忠臣,可能很多人都是因為他而對嘉靖這個皇帝有了印象,這個人就是海瑞,在歷史上算得上是很有名的直言不諱的大臣了,但他又跟魏徵這樣的直臣不一樣,魏徵是大權在握,有實權在手的,而且也是個實幹家,他卻是另一種,他的諫言多次觸犯到了嘉靖,但為何嘉靖始終如一的包容著他呢?
  • 張居正為何討厭海瑞?辱罵兩代帝王卻能安然無恙,海瑞有什麼護身
    天不怕地不怕的海瑞,從成為一名教書先生的時候開始,就已經出了名的橫了。有官員到訪的時候,其他教書先生都跪拜著,唯獨海瑞表示老師也有尊嚴,為什麼要給當官的下跪?由此可見,海瑞的脾氣不簡單。讓海瑞成名的事情,其實還是他上書辱罵嘉靖皇帝的事情。
  • 海瑞寫的《治安疏》,真的是罵嘉靖的嗎?其實是在給嘉靖找臺階下
    ——《治安疏》這是海瑞寫的《治安疏》,也就是歷史上罵嘉靖皇帝罵的最狠的一篇文章。在很多人的眼裡認為海瑞就是一個正直死板的人,一點也不會變通。但是海瑞絕沒有想像中的那麼簡單,在古代要做一個清官難如登天,海瑞要真的是一個一點都不會變通的人,早就被刷下去了,還能當上京官,還能名留青史?開什麼玩笑
  • 嘉靖為何不處置海瑞?明知自己做錯了,卻還要讓裕王和萬曆學自己
    這是嘉靖皇帝回顧自己一生之後的真情流露。那麼他為什麼會這麼想呢?其實他是覺得自己這個皇帝做的很失敗,居然到了眾叛親離的地步。那麼此前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那就是海瑞的案子。海瑞是一位大清官,可是他卻給嘉靖上了一道奏疏,在奏疏中直言不諱地抨擊嘉靖,搞得誰也沒有面子。
  • 三水國學│海瑞是個什麼人?
    萬曆十五年(1587年)其實並沒有發生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只不過後來許多改變明朝命運的人和事,與這一年有著千絲萬縷的瓜葛,海瑞就是其中之一。海瑞絕對可以躋身古今清官榜的前三名,包拯的青天之名多少有些民間附會的色彩,但是海瑞本人卻遠比民間流傳的還要「清廉」得多。
  • 海瑞為什麼敢上疏這麼罵嘉靖:「嘉靖者,言家家淨而無財用」?
    為了罵醒嘉靖,他毫不客氣地那「嘉靖」這個年號開刀,用諧音來罵嘉靖為了修道而大肆斂財,從而導致百姓家家淨而無財。嘉靖皇帝看到這份奏疏之後,憤怒地將這份奏疏狠狠地摔在地上,然後讓人去抓海瑞。他還特意加了一句:「別讓海瑞跑了!」
  • 明朝秘聞 抬棺上疏的海瑞為何沒有被嘉靖所殺
    嘉靖年間,海瑞抬棺上疏,直言進諫。「抬棺上疏」是後人對海瑞冒死進諫的嘆服之詞,雖有些許誇張,但也不算過分。 歷代王朝,多的是直言進諫之忠臣良將,為何獨有海瑞上疏而名聲大噪? 這不得不從嘉靖皇帝的獨斷專橫說起。
  • 心理學:海瑞,一個道德化身的大人物為什麼不能施展出他的理想?
    海瑞,一個至清的清官,一個道德化身的大人物,一生經歷坎坷,三起三落。妻妾眾多,但是留下的兒女都不幸夭折,晚年膝下無子女,無好友,自己的理想抱負也沒有實現,悲憤而死,死後連一點值錢的東西都沒有,清廉至極,可見一斑。身後連殮葬的錢都是別人湊。
  • 大明王朝:嘉靖寫「好雨、明月」四字,裕王看後為何要殺掉海瑞?
    人活一世,無外乎兩種追求,一是名,二是財,嘉靖帝寄希望從「名」下手,讓海瑞就範,結果打前陣的石公公仍然是敗下陣來。最終嘉靖帝不惜親自上馬,與海瑞幾番較量後,留下「無父無君,棄國棄家」八個大字,吐血而退,那麼接下來迎接海瑞的將是什麼呢?
  • 大明王朝:最精華片段,嘉靖的長江黃河論,為何讓海瑞啞口無言?
    如果不治王掞的罪,也證明他說得對,等於康熙帝承認了自己是「不教而誅」。所以,最後康熙帝氣得差點失態,還是張廷玉提醒了一下,才下令讓王掞回家活著。只要他死了,就治他兒子不孝,而如果他活著,那麼王掞前面講的備好了棺材就是一句空話,也就從側面證明他說皇上是「不教而誅」也是一句空話。
  • 清官海瑞斷案以倫理道德為依據,他製造多少冤假錯案?
    在這起案件中,宣王成就了自己的仁慈,母親維護了自己的信義,那對兄弟也得以保全性命,似乎是一個皆大歡喜的結局。但是,事實不彰,嫌疑人逍遙法外,這一切對死者及其家屬意味著什麼呢?死者含冤九泉,家屬隱忍苟活,徹頭徹尾的大悲劇!你不能說宣王糊塗斷案,即便是赫赫有名的大清官,其審理案件依賴道德原則也重於事實。
  • 這個人是有名的清官,但是他做事卻不過腦子,皇帝對他是又愛又恨
    文/半人馬這個人是非常有名的清官,但是他做事卻不過腦子,皇帝對他是又愛又恨大家應該都看過包青天吧?包黑子很有才學,和公孫策鬥智鬥勇,最後走在了一起。他是一個清官,在他身上發生過很多有意思的事情。後人更為他的事跡編寫成了一本書,有些內容就如同神話故事般精彩。到底是何人有這麼大的能耐呢?他就是海瑞,這個名字,也許有的人聽過,但是不知道是誰。他是明朝非常有名的清官,一生伺候過正德,嘉靖,隆慶,萬曆四個朝代。
  • 海瑞的明朝第一疏:海瑞罵人巔峰時刻,腦袋兩次險些搬家
    其實,說海瑞上書罵嘉靖是不準確的,因為海瑞不是一位"吃飽了撐著沒事幹"的人,他上書的目的是為了喚醒嘉靖、提醒嘉靖,告訴嘉靖做皇帝的本分,當然海瑞上書也是在儘自己的本分。此時嘉靖的侍從太監黃錦一句話就將嘉靖的怒火給平息了,他說:"海瑞這個人腦子有問題,準備好了棺材,估計是不會跑"。聽了這話,嘉靖又撿起來奏書看了一遍,明白了海瑞的忠誠與盡責,同樣這句話也把海瑞從鬼門關拉回來了,嘉靖暫時不殺海瑞了,只是將他關了起來。嘉靖皇帝看過奏書為何會這麼生氣呢?
  • 海瑞,一個直言進諫的大臣,他是通過什麼才能夠平安無事的呢
    所以說在古代這一類的人其實大多數都沒有一個好的結局的,可今天在這裡我要說的這個人,他也敢於直言告訴皇上一些事情,但他卻平安無事。而且在歷年當中,能夠被大家所記住的那些敢於直言進諫的人並不多。那麼,為什麼海瑞它能夠讓別人知道他呢?其實這不僅因為他自己本身的性格與他的才能,同時是因為他所處的那個時代。
  • 海瑞是如何復出的,萬曆給了什麼平臺他發揮才能
    海瑞有多出名,相信大家從一些史料或者電視節目當中也感受到了。不過這個人的出現,一直在明代的官場上揚起了一陣清風,不管朝廷政治是如何狂風暴雨,但他依然是屹立不倒。當年喜歡殺人的嘉靖皇帝對於海瑞這個人也是不予以理會的。
  • 清朝一清官,死後家裡就留了8兩銀子,為何康熙還要罵他可恥?
    這種情況造成了古時候的很多官員都貪汙腐敗,魚肉百姓,強徵暴斂老百姓的財產,本本分分的清官則成為了稀有之人。提及古代清官,大家第一時間想到的主要是兩位,一位在大宋王朝擔任要職的包拯,一位在大明王朝擔任要員的海瑞。
  • 此人一生剛正不阿,兩次被罷官入獄,最終成為史上清官典範
    明朝嘉靖年間,在浙江淳安縣,有個一小小的知縣,姓海名瑞,因為他兩袖清風,秉公辦案,不畏權貴,深得百姓愛戴,人稱「海青天」。不過海瑞還是繼承了海家優秀的基因,天資聰明,讀書刻苦,二十出頭就考中了舉人。封建社會,要想當官出人頭地,考科舉是必經之路,考上舉人就有了做官的資格,就成了有別於百姓的老爺,不怪後來範進中了舉人都樂瘋癲了。和範進老來中舉不同,海瑞年紀輕輕就中了舉人,可謂前途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