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瑞是明朝歷史上出了名的「直臣」,也是出了名的清官。
不過,這樣的人放在那個時代可以依靠所謂「清流名聲」還能往上爬一爬,放到這個時代那是想都別想。
我們都知道他是一個清官,這一點必須值得肯定以及宣揚。
可是他為人為官不會轉彎這一點,也著實會讓他的仕途步履維艱,可能一生都只能窩在鄉鎮而進不了中樞。
我也多次說過,為官之道就是一條真真實實的路,這條路一點也不虛無縹緲。
誰走在「為官之道」上,那他就必須得接受這條路上的每一個拐彎,甚至是每一個坡和每一個坑。
然而海瑞並不接受這樣的路,他沒有想過去順應這條路,而是讓這條路反過來順應他。
他就是不接受為官之道上的每一個彎、每一個坡和每一個坑,他就是想讓直直地走。
可是,這可能嗎?
當然不可能,為官之道要的就是當直則直,當彎則彎。
誰都知道終點就在那,可是別人都知道變通,別人都知道繞彎,海瑞就非要走直線。
除非海瑞有那個開闢出一條新路的能力,否則他就走不下去。
可問題是海瑞具備這樣的能力?並沒有。
這也是海瑞在明朝官場上處處碰壁的原因所在。
這個遊戲規則永遠都不可能會改變,幾千年幾萬年都不可能會變,因為人都有私心,也都有好壞。
不是每一個人能夠做到從一而終的「直」,海瑞的「直」已經讓他變得有些極端了,這不是一個能臣應該幹的事。
海瑞是一個好官,也不是一個好官。
從小了說,好官只要做到清廉,讓治下百姓過上安定的生活就夠了。
可往大了說,好官還應該在大局上做出一定的成績,讓朝廷和百姓因此而受惠。
海瑞只能做得到小的「好官」,但是做不了大的「好官」。
這也正是我之前所說的那樣,海瑞可以當一個地方小官,但不能當大官,否則他就容易壞事。
又或者如一些人所說,海瑞僅是地方之才,而非中樞之才。
海瑞的能力用在地方上就已經到頭了,不能再讓他進入中樞了。
所以,嘉靖、隆慶和萬曆三代帝王哪怕再佩服海瑞的那種「直」,但也一直沒有真正地重用他。
那麼,海瑞這樣的「直臣」又是怎樣的結局呢?
說實在話,海瑞的結局也挺悽涼。
《明史》記載,海瑞無子,他病逝了之後也是孑然一身,有多孑然一身?
僉都御史王用汲去看他的時候,卻發現他用的是連窮人不願用的麻布帷帳和破破爛爛的竹製器具。
為了讓海瑞的身後事能夠好看一點,王用汲還自掏了腰包。
當時的海瑞是病死於任上,而他當時的官職是南京右都御使,堂堂的正二品官員,可卻過得如此悽慘。
這場景誰看了之後,敢說海瑞不是清官?
不過,海瑞能夠一直活到萬曆十五年也算是一個奇蹟。
因為在嘉靖四十五年的時候,嘉靖帝就有殺他之心了。
這一年,海瑞給嘉靖帝上了一封《治安疏》,而在上書之前他已經買好了棺材。
他在這封奏疏了毫不留情地把嘉靖帝罵了一個狗血淋頭,直言不諱地說:「嘉靖者,言家家皆淨而無財用也。」
嘉靖嘉靖,家家被颳得乾乾淨淨。
衝這句話,我就佩服海瑞。
這絕對是一個敢言而不惜命的直臣,可是我卻不大認同他這樣的做法。
因為他這麼做不僅起不了任何作用,反而將自己置身於危險當中,這麼罵很容易掉腦袋。
而且,還可能會起到反作用。
張居正和李太后對萬曆皇帝多嚴格?罵得有多兇?可最後卻還是起到了反作用。
這就是海瑞不會拐彎的地方了,他其實可以選擇更委婉的辦法來做這件事。
他之所以這麼直來直去,我們不能說他是為了所謂的「清名」。
我個人也不認為海瑞做官是在貪圖清名,而是他的性格就是如此!
嘉靖看到了海瑞的奏疏之後,有多生氣?當場就把奏疏扔在地上喊了起來:「趕緊派人去把他抓過來,別讓他跑了!」
嘉靖知道海瑞不懼死,已經買好了棺材之後,才悻悻然地說:「海瑞是比幹,但我不能做紂王。」
海瑞這才免遭一難。
可是,沒過多久嘉靖帝就病重了,知道自己時日不多了,就怕海瑞在他死了之後繼續痛罵他。
於是,嘉靖就讓人抓了海瑞,直接論死!
倘若當時不是有官員看嘉靖快不行了,又肆意揣度上意的話,海瑞在當時就已經被處死了。
等到了嘉靖駕崩之後,海瑞才被赦免釋放。
海瑞被釋放了之後,不論是隆慶也好,或是萬曆也罷,都沒有想過重用他。
後來,他在隆慶三年更是直接被擠出了中樞,外放到了南京,一度辭官回了老家,到了萬曆十三年才再次被起用為南京右都御使。
萬曆十五年,海瑞病逝於任上。
一生清廉,可敬可嘆。
人云海瑞「盡忠如螻蟻」,此言頗有獨到之處。